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75092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N o.10(下)2 0 2 3文史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策略吉 娴(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2 2 4 5 0 0)摘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文章以此为背景研究具体教学策略,旨在发挥语文课程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首先阐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内涵,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落地的思路。其次,依据高中语文教学规律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内涵,简要阐述培养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 0 1 7年版2 0 2

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是彰显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结果表明,基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还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然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还存在认识不足,缺乏相关教学经验。本文结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出建议。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概述“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就,主动传承与弘扬卓越的传统文化,以及具

3、备一定文化底蕴和开阔文化视野。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和改革的重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优异的成绩,这只是附带的价值,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这才是该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这一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使之付诸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进行文化转化的过程,学生应当在其中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将语言符号转化为文化符号,使其融入到个人认知之中,进而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仅具有工具性,更具备鲜明的文化属性。实际上

4、,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词汇,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更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认知和掌握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抛弃“追求分数”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程回归学科的本质,将目标对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应当认识到语文学习远不只是机械的默写和背诵,学习的焦点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中追求高分的技巧。相反,他们应该以文化为视角,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深度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思维、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45学科教育S u b j e c t E d u c a t

5、i o nN o.10(下)2 0 2 3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具体措施1.确定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合理的目标设置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受“唯分数论”思想的影响,教师常常将教学目标仅局限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这意味着教师更关注于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却可能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体现这一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拓宽视野并增强文化自信。以

6、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为例,除了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以外,教师还要从传统文化视角设置如下目标:第一,了解春秋时期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与称谓相关的文化,结合这些文化知识梳理文中的各种称谓;第二,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夯实语言基础;第三,思考并分析烛之武在劝退他人过程中使用的辩论艺术,深入了解传统的论辩文化;第四,立足文本收集相关资料,理性看待文本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第五,理解并学习主人公烛之武身上的“忠”“义”“勇”等精神品质。通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融入教学目标,可以确保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2.以“文化传承

7、与理解”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文化常常具有内涵深远的特点,部分教师之所以忽视文化渗透,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的隐性特征。无论是古诗词、文言文还是现代文,语文教材中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在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上,教师应当具备挖掘的意识,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当然,考虑到传统文化的隐性特征,教师需要找到切入点,避免简单表面的挖掘。以古诗文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第一,以古诗文的注释、序言等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在古诗文中,注释、序言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巧妙地运用引语、注释可以深化学生对文

8、本内容的理解,这里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而序言通常是介绍了与古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社会背景等。第二,以古诗文主旨、作者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我国古诗文的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古诗文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倾向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换言之,古诗文有一定的时代痕迹,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蕴含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厚。所以,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视角挖掘传统文化,可以从古诗文的主旨、作者等着手,以丰富教学内涵,为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奠定基础。第三,依据古诗文诗句挖掘传统文化。古诗文是由字词构成的,所以字词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语句去挖掘传

9、统文化,让学生深刻感知与理解传统文化。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蜀道难 一课为例,作者李白借此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教师可以趁此时机让学生阅读李商隐的 贾生 并展开对比,或者引入李白的另一篇作品 行路难其一。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为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奠定基础。3.基于文化传承,采取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师需要跳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范式,摒弃刻板思维,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文化渗透的视角出发。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

10、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切身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例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直接对照课本给学生分析语篇内涵、写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意义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行动”起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激发学生课堂“主动作为”激情,以增添课堂活力,达到文化55N o.10(下)2 0 2 3渗透的目的。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为例,教师可提问“烛之武外交辞令中蕴含丰富的 礼 文化,你可以找出哪些?”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由于年代差距因素,学生在探讨“礼”文化时会感到吃力,此时可以给予适当提

11、示,如“语言中有 敢 君 执事 等敬辞”“指斥晋文公丧失礼义、不守信用的行为,这里是从侧面体现了 礼 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从古至今,具备像烛之武一样 忠 义 勇 等品质的人物还有很多,你能否列举几个,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以这些话题为载体,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文化认知水平,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并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又如,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是一种有趣、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扮演角色,学生可以与角色进行“跨时空”对话,不仅对故事内容有更加深入理解,也初步理解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此外

12、,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学生获得愉悦情感体验,阅读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宽。仍以 烛之武退秦师 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将烛之武劝退秦穆公的故事以舞台剧形式呈现。通过扮演角色,学生深刻体会到烛之武面对强秦时表现出来的能言善辩、不卑不亢、聪明机智,也体会到烛之武面对国家危难所表现出来的义无反顾、深明大义的智慧与美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获得深刻感悟后学习烛之武处处为国家安危着想、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传统美德,同时从中学习传统论辩文化、邦交文化、礼仪文化等,达到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发展的目的。4.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文化理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要以教材为凭借,

13、以课堂为主阵地,但不能受限于此,要擅长打破教材、教室的限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其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利用周末、自习课等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默写,在提升学生古诗词认知水平的同时促进其书法水平提升;开展诗歌朗诵,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讲古代故事竞赛,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拓宽学生知识面与视野。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 中国诗词大会 朗读者 等节目,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还可以充分利用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带领学生出对联、写对联、包粽子等,引导学生关注习俗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14、,肩负起传承使命。三、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这不仅是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途径。教师应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一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实际学情等构建科学的教学策略,通过树立科学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驱使学生主动、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参考文献1 肖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两种措施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 0 2 1(6):3 3.2 董兆峰.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 0 2 0.3 张文生.更结语文未了缘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 0 2 2(2):1 9-2 1.4 陈楚敏,周小蓬.诗的本源与远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素质培养J.教育导刊,2 0 2 2(8):4 6-5 1.责任编辑:杨 婷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