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二级院系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73744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二级院系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二级院系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研究1512023.11_高校二级院系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马心怡(复旦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劳动教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凝练与体现,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守与继承。本文从解析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切入,揭示劳动教育的本质,并分析当下劳动教育的困境,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贯通、两融合”的劳动教育思路与具体实现路径。未来,搭建与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内容体系、平台体系和政策体系必须充分借力“三全育人”。关键词:劳动教育 人才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劳动教育”的提出与内涵解析2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阐释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开展劳动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凝练与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守与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人是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也创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条件;第二,劳动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

3、源,人与自然界相联系,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了生产关系;第三,劳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终极决定力量不在于精神、意志和神灵,而在于人类的劳动实践。2因此,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劳动满足人成长成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劳动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青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要。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劳动教育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劳动教育就是以丰富的劳动教育载体牢固树立起学生正

4、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学生以坚定的奉献意志、昂扬的奋斗面貌、扎实的劳动本领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3二、“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针对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和路径进行了先验性的探索,总结分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当前各高校“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对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认知偏颇人类通过劳动获得解放和发展。从个体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美德、素养和技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关乎实干兴邦等劳动实践观和尊重劳动等劳动价值观的普及与认同,进而影响国家发展的进程。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由浅至深包含三重含义:德育层面的劳动教育、“

5、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实现育人目标必经之路的劳动教育。4然而受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的认识失之偏颇,不少学生将劳动局限为“体力劳动”,并将其与“脑力劳动”对教育教学研究152_立。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理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并未将劳动视作塑造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将其视为对个体的贬低与惩罚,无法从内心给予劳动者应有的尊重,反而对劳动的辛勤和劳累有所歧视,对劳动的价值并不认同,进而导致对劳动态度消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二)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安排不足由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各大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的安排尚显不足。从顶层设计来看,

6、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特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没有做到紧密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不能相辅相成;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课程设置中的指导作用也未得到充分体现。由于顶层设计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时安排不足,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劳动理论教学课时过少,不注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开展,将本属于劳动教育的学时安排给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得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无法落到实处5;部分高校虽然加大了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并且对劳动教育的学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没能走出课堂转化为劳动实践,劳动和教育之间呈现出“割裂”的状

7、态。(三)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亟待完善对劳动教育开展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发展的有效手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6然而各高校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工作中往往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并非为了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而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评价过程往往流于形式,评价结果无法为劳动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具体来看,在评价标准方面,人为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的评价依据;在评价主体方面,以高校教师为主,学校以外的劳动教育者极少被纳入考评主体;在评价客体方面,只关注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而忽视劳动教育实施环境及方案的质量情况。7

8、这些都造成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允性欠缺,进而无法指导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改进。针对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劳动教育”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一贯通、两融合”的工作思路与具体实现路径。三、“劳动教育”的工作思路:“一贯通、两融合”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旨在向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社会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重实践应用的能力基础,尤其以理工类专业为代表,拥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成果转化的路径优势。以劳育德,手段是“劳育”,核心在“立德”。因此,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探索搭建“一贯通、两融合”的工作思路。“一贯通”

9、是将“育德”贯通劳动教育的全流程、全载体,围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将“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基本价值观、以创新创造服务国家发展的使命感、以青春奋斗服务人民的责任感纳入“劳”的实践中,尝试将劳动教育纳入评奖评优体系,强化育人导向。“两融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一是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主要依靠一个是“加”,就是协助教学,强化课堂的实践教学要素;另一个是“转”,就是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科研所得转化为实践、服务和创新创业的丰富素材。二是做好载体、成才需要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将学生在科研方向、就业方向、兴趣方向三维的成才需要与实习实训、考

10、察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四大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导师辅导员的育人合力,为劳动教育效能提升实现全过程赋能。四、“劳动教育”的四大载体劳动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实习实训、考察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四大实践教育载体,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走心、走深、走实。笔者以所在高校二级院系劳动教育工作实际为例进行深入阐述。F 大学 X 学院组建于 2000 年,下设四系二中心,即电子工程系、光科学与工程系、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微纳系统中心及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共有学生 2000 余人,具有完备的本科生、硕教育教学研究1532023.11_士生、博士生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

11、学培养体系;截至 2021 年 5 月,共有在职教职工 173 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 140 人,正高级职称 67 人。X 学院一直坚持全员育人理念,秉承立德树人精神,积极打造专业教师(导师)、辅导员、退休教师及优秀校友“四维育人”工作体系,使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1)在实习实训方面,依托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生产实习专业课,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按照课程思政有关要求,实习实训由 X 学院各系所中心自主安排,实现学生在校期间 100%全覆盖参与。学院依托各专业系所、中心与重点行业、大院大所的合作基础开展教学实习实践和行业考察。每年超过 50 名教师和 20 名助教带领近 500 名学生

12、前往生产教学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实践。除专业课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实践环节,全院每学年有超过 300人参与实践。(2)在创新创业方面,探索制定双创全过程教育计划,为服务国家、建功基层不断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是以赛促创,以赛代教。院系党委带动团委始终致力于推动学院导师实验室项目向学生双创成果的孵化,近三年各类双创赛事项目报名数年均增长40%,2022 年达到 349 个;连续四年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名次,并成功孵化学生创业典型,带队潜心钻研“机器人物联网”技术,成功创立上海莱陆科技有限公司。另一方面是分类培养,分阶提升。针对低年级学生,依托班导师生涯讲座、系所实验室参访助力学生创新意识启

13、蒙。针对中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创业导论课、实验课、导师课题直通车,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方法训练和技能提升。针对科研表现突出的高年级学生,结合其科研兴趣,定向选送重点课题组、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院系团委组织赛事申报训练,助力学生将科研所得转化为创新创业的丰富素材,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追求卓越。(3)在志愿公益方面,广泛组织类型多元的服务项目,引领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志愿公益围绕国家发展重点需要,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和报国志。参与志愿公益和支教支医的人数逐年攀升,2022 年,全院超 3000 人次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达 7000 小时,涌现了如运用 OCR技术筛查核酸检测结果等志愿服务典型事迹。

14、院系主动对标国家科普需求,用好学科优势组建科普讲师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一直被视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我们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学院党委带动团委动员团结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深入高校、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把更近距离、更加前沿、科普性与专业性俱佳的知识做更广泛地分享,形成中小学生系列科普微课,为青少年介绍物理、通信、电子、自动化等方面相关的基础原理,开展科普教学和少儿编程公益课堂。(4)在考察实践方面,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引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国情考察着重引导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深度社

15、会调查。院系每年通过社会实践、党团员教育等方式参加国情考察类项目学生数约为 2600 人次。劳动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了服务学校、了解社会、提升能力的窗口。每年在校内参加勤工助学和劳动实践的学生人数约为 800 人次;全年经推荐赴基层挂职锻炼的为 11 人。学院还与一些国家重点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基层街道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坚实的活动场域支持。五、结语“育德”贯通劳动教育的全流程、全载体。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但归根到底还是要“育德”。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依托“两个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融合、导师和辅导员育人融合。一方面,只

16、有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紧密融合与教育教学素材的有机转化,将指导学生实践纳入教师日常工作体系,才能确保指导教师深度参与。只有将劳动教育载体和学生多维成长成才需要紧密结合,才能确保以劳育人在学生层面的覆盖深度。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导师辅导员的育人合力,为劳动教育效能提升实现全过程赋能。导师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研究154_在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导师与辅导员的育人方法和过程相融合,才能打通教学和学工的壁垒,形成育人合力,将劳动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入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其中,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

17、尤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劳动教育的实现更多依托专业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将劳动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之一,以各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劳动意愿和情怀。为持续赋能劳动教育,高校必须落实好“三全育人”。未来,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内容体系、平台体系和政策体系的搭建和完善离不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合力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改革创新,离不开资源平台的优化整合,离不开政策制度的建构完善。这就需要充分借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来提升系统谋划、增强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制度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这对高校思政队伍劳动教育工作的理念和

18、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段、不同工作的特点,劳动教育工作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教育目标,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与出路。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劳动中受教和受益,使其自觉践行和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2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 J.教育研究,2018(5):9-15,26.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4 孙振东,康晓卿.论“劳动教育”的三重含义 J.社会科学战线,2021(1):230-238.5 刘洋,钟飞燕.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审思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8):68-70.6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7 欧阳丽.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 J.教育导刊,2023(4):11-17.(责任编辑:刘娟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