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价值及实现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7431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价值及实现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价值及实现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1 1 期DOI:10.16309/ki.issn.1007-1776.2023.11.011学海泛舟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林姣姣(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江苏无锡2 1 4 1 2 1)摘要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是劳动教育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注重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审美的理论和方法,经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融合,对陶治崇德尚美的道德情操、涵养诗性自由的审美人格、促成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价值。聚焦挖掘并整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审美资源,关注并强化高校劳动实践的美感体验,构建并维护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环境,以提升

2、学生在劳动中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对劳动教育的内在认同,增强劳动教育实效。关键词劳动教育;审美教育;价值基金项目 2 0 2 0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实现机制研究”(2 0 2 0 SJB0399)作者简介林姣姣,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具有“积极价值”与“负面感受”的“二重性”1,劳动能够使个体获得物质和精神的丰盈。然而,劳动同时也是一种体力和脑力的损耗性活动,劳动过程的艰辛与疲惫,同样会让个体产生不愉快的劳动体验。为了超越这一悖论,要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让个体在劳动中获得美的体验,以此消解劳动带来的

3、身心疲惫感。因此,本研究在分析高校劳动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尝试从审美视角关照劳动教育全过程,紧密关注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探寻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正不断改革和深化,但是仍存在定位不准、目标不明、体系缺失等现实困境,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是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一)劳动教育定位不准,组织实施力度不够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准,对劳动教育的本质把握不到位,组织实施力度不够,淡化、弱化劳动教育,“形式一5 0 一化”劳动现象严重,甚

4、至出现“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高校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生成长成才割裂,学生在乏味的重复劳动中产生疲惫的感受,无法体会身心释放的愉悦,失去对劳动原有的敬畏,逐渐产生逃避劳动的心理,劳动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被误解。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无法实现,五育并举育人合力无法形成,劳动应有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二)劳动教育目标模糊,劳动价值认同失衡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对学生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部分学生缺乏不畏艰辛、勤劳勇敢、追求卓越等良好劳动品质,在劳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轻视

5、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甚至产生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思想观念。高校学生本应成长为具备正确劳动价值观、有觉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然而,功利化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看不到劳动者在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幸福生活,无法产生“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内在认同。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劳动型工作被嫌弃,最终导致社会高素学海泛舟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三)劳动教育体系缺失,课程建设固化单一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高校如何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劳动教育给出指导意见,要求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但

6、在落实阶段,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缺失,劳动教育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大多由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兼任。授课内容更多停留在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等理论层面,专业深度不够、学生兴趣不浓,劳动教育课程不被重视。同时,高校劳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未与专业相结合,本应在实习、实训等环节开展的劳动教育被忽视,劳动实践大多流于形式,“打扫教室“清扫路面”等单调的体力劳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能力。二、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价值“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经典命题 2 。审美是劳动的理想价值形态,审美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就是“事物的样子符合人的审美心理,从而引起美感的产生 3 。劳动教育与

7、审美教育融合,强化劳动与美的关联,劳动者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成就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劳动者生命意义建构的基础。(一)浸润心灵,陶冶崇德尚美的道德情操审美契合个体内心的精神追求,渗透个体的内心世界,净化了心灵,提升了个体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并把个体从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行动,让道德成为个体内心的自觉坚守。审美使高校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成为自由创造的劳动者,“劳动就成为一种沟通心灵的美的追求”4。学生在劳动中超越了功利性的狭隘层次,追求更精湛的技艺和更高的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成就和喜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进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

8、坚定信念,在劳动中顾全大局,自觉承担责任,厚植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从更深层次来看,体力劳动并不是一种使劳动者体力上受苦的痛苦经历,而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人本价值的社会实践。”5 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使学生以审美的价值标准州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1 1 期审视和辨析劳动的本质,不再轻视体力劳动,构建积极健康的道德心境,成为内心充盈的劳动者。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劳动中的竞争与合作、规则与底线,陶治了道德情操。道德情操又转化为学生崇德尚美的内驱力,使其面对劳动中的各种困难时迎难而上,养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等优秀品质。(二)引领价值,涵养诗性自由的审美人格审美引领着高校学生树立以真善

9、美为尺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就超越了直接的、现实的、具体的和物质性的功利,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并逐渐建构起人格发展的较高境界一一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是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人格,这种人格超越现实但是不脱离现实。审美教育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特征,促使“个体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6 。人格的培育也是劳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审美提升了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高校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审美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张力,调动了学生诗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升华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的审美人格打下诗性的烙印。审美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知到自身作为自由的劳动者的主体性存在,心理呈现出自由和谐的状态,

10、为诗性自由的审美人格的建构筑牢心理基础。同时,审美能够让高校学生看到自由和责任的关联,学生在自由劳动中能够严以律己,使自身行为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审美使高校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蜕变,成为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人,成就其诗性存在,全面促进高校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整,涵养诗性自由的审美人格。(三)全人发展,促成自由全面的人生追寻“幸福、尊严、和谐、审美、自我实现、全面发展、自由与公正构成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关于自身生活所设想、向往的基本价值。”7 审美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体。为此,审美促使高校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调动了自身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开发,从而实现协调的身心成长,重

11、新认识劳动价值,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在完成劳动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全人”发展。学生并非教育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他们同样也是自我人生的主宰者。因此,学生在用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审美人格使其不断反思、滋养身心、一5 1 一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1 1 期凝聚智慧,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强化意志品质。审美使高校学生在身心参与中手脑并用,在不断加深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上,自发地改造主观世界,体悟劳动中的各种关系,探究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自觉,不断充实自己,在追求自主性和独立性、认识和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将审美素养运用于具体劳动情境,关注劳动过程,通过劳动获得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后的价值感和意

12、义感 8 ,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崇高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在实现全面发展中促成其自由全面的人生追寻。三、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目前,高校美育工作的有益实践,为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而言,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要挖掘并整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审美资源,关注并强化高校劳动实践的美感体验,构建并维护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环境,推动劳动教育实效的提升及特色的彰显。(一)挖掘并整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审美资源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师资培训项目中融人审美素养提升专题,借助全局掌握、认知重塑、动手实践等步骤切实增强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能力。在

13、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教师应该自觉运用所习得的劳动美学素养,注意自身的语言美、行为美,重新整合授课资源,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以及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促进授课内容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程的浸润中逐渐形成。二是完善融入审美教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辟审美教育模块,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人格,使学生具备在劳动中欣赏美、发现美、评价美的能力。选树劳动典型,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以校园中的劳动典型启发学生发现平凡美,以劳动模范感召学生发现奉献美,以大国工匠促进学生发现专注美和敬业美。学生深刻体验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可贵,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得以生发,

14、并将此转化为劳动的动力,拓展学生的人生格局。三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一5 2 一学海泛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美育精神,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展示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影响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生成。中国人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把有限的人生融人无限的宇宙之中,从而使人生得以超越和获得成就。高校劳动教育中,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特别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带领学生观摩非遗传承人等能工巧匠的特殊技艺,让学生感受非遗魅力和古老技艺,在文化积淀中提升审美素养,铸造审美人格。(二)关注并强化高校劳动实践的美感体验劳动实践使劳动教育由

15、课堂走进现实,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人类的劳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审美活动,劳动实践创造着美,提供了美感的来源 1 0。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劳动实践。一是高校应建立设施齐全、整洁美观、有劳动标识的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美的环境。设计制作符合各高校特色的劳动标识,增加劳动教育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在劳动教育基地张贴劳模事迹,展示匠心之作,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购买适宜高校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劳动工具,将传统与现代劳动工具相结合,使高校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有更多选择性,让劳动成果兼具使用功能和审美表现力。二是高校劳动实践应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使

16、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生以自身的劳动以及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劳动的疲惫感被转移,劳作性劳动观被消解,劳动给学生带来了身心愉悦和内心富足,升华了劳动美感体验,也深化了劳动参与。三是高校劳动实践应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到艰苦行业和地区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提升学生就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劳动美的传承者。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既是劳动美的创造者,又是审美者,劳动实践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实效。(三)构建并维护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环境环境媒介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涵养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外部因学

17、海泛舟素,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环境,能够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首先,高校要科学规划并充分塑造校园绿化、建筑、道路、园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宣传栏、显示屏、校园标语等人文景观,让校园景观呈现出自然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高校学生在欣赏校园美景时,由景生情,感受劳动的美与和谐,强化劳动的文化育人功能。此外,组织学生通过动手种一棵树、制作植物标识牌、创意井盖涂鸦等方式改造校园自然景观,进一步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感受劳动创造美的真谛。其次,将劳动教育与党团活动相结合,打造以“弘扬劳动美育精神”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以高雅艺术、文化精品丰富高校学生的审美体验

18、,以劳动风采展示、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审美辩论等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高校学生发现和探讨劳动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关注劳动美和追求劳动美的劳动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最后,将劳动教育与技能竞赛相结合。高校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看他人在劳动过程中细致入微的操作所散发的人格魅力而产生对劳动的崇拜和向往,观摩他人创造的精美绝伦的劳动成果,重新评价劳动的价值,产生对劳动的敬畏、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自已日后成为劳动者身份的认同。二是拓展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以“0 0 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快

19、速发展和普及而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对网络的依存度较高。通过网络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审美教育,要抓住高校学生对网络宣传作品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要求,开辟“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榜样的力量”“微寄语”等板块,激发师生对劳动审美教育的关注和讨论,扩大传播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让劳动审美教育在互动中“活起来”“实起来”“美起来”,在全网形成尊重劳动和川机械张业教育2023年第1 1 期劳动者、崇德尚美的网络舆论氛围和价值导向,发挥网络育人合力。高校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应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上升到审美的层面,以促进劳动主体在审美自觉基础上对劳动对象的有效改

20、造,夯实劳动教育基础,抓住审美为劳动教育提供的新契机,用审美化解劳动教育中的现实困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使劳动教育真正人脑入心、稳步推进。参考文献1 赵蒙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实践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 0 2 2(2):3 8-4 7.郭婧,赵健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融人高校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 0 2 0(1 7):21-23.3 赵惠霞现代美学: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2 0:1 0 4.4 高星,赵雪.劳动美学与主体生成:马克思劳动美学的生命现象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1、0(4):1 2 5-1 3 0.5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 J.思想教育研究,2 0 2 0(8:6 1-6 6.6 毕玉芳,刘骞.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审美人格建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 0 2 1(1 2):159-163.王俊秀,刘晓柳.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个体路径和社会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 0 2 1(3):58-67.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0:1 4 4.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 M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9:1 2.10周峰.简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兼论劳技教育的定位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 0 0 2(4):16-19.责任编辑张晓雁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