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氧气说课稿学习好资料氧 气 说 课 稿 临洮中学 张琴蓉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二节课,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
2、了一个适当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不仅要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过程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能够让学生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本节课的
3、知识目标是了解氧气的用途及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技能目标是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2、 过程与方法及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由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五、学法指导 氧气是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
4、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了解氧气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及按正确顺序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习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六、教学方法的确定传统的学习观认为,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
5、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而课堂教学需要运用灵活创新的教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方法、情感态度获得相应发展和提高的系统活动。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 对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而氧气的化学性质则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素材,但如果我们只是依葫芦画瓢,难免变成教条主义者,必然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精选一些既
6、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素材,整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选材应该注重基础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学化学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设计就是要对这些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作出统筹安排。使得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帮助、参与下,积极主动地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以说明。(一)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首先以儿童游戏猜谜语的形式开场。接下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大家一起深
7、呼吸。问1: 吸入的是什么?生答:氧气。(谜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而进一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个普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增强了好奇心,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二)层层深入,讲授新课1氧气的物理性质问2:氧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描述一下氧气吗?生答:无色无味的气体。 问3:节日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如图片中那样美丽的彩球在空中飘荡。你们知道彩气球中填充的是什么气体吗?生答:空气。问4:充入氧气能行吗? 生答: 行或不行,争执不下。问5:为什么用氧气填充节日彩球不行?生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联系生活实际,潜移默化的渗透氧气的物理性质)介绍:实际上,在1L水里最多只能溶解3
8、0ml氧气,溶解得很少,所以我们说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提问:通过学习,你能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叙述,老师点拨纠正补充归纳出结论(很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连环问题得到解答后,学生初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2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按一定程序教给
9、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这样就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的逻辑结构和层次顺序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探究,又能使各环节之间自然过渡。(1)问1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问2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呢?问3 实验过程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这三个问题使得学生明确了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也提醒他们要留意知识细节。)(2)演示实验(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的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3)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三)
10、归纳小结,知识升华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生来活泼又好动,支持燃烧供呼吸;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硫粉与我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我是大家的朋友,造福人类建功绩。(采用口诀以自述的形式小结所学的内容,活泼流畅,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课本P36一、二2探索题: 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得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个小论文。(作业1旨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2则是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面临新课改的挑战,我们责无旁贷,需要用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尽管我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教学还是时有缺憾,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