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贵州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41665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45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贵州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贵州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贵州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贵州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贵州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91.080.30 CCS P 55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5452020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rock-filled concrete arch dams 2020 - 12 - 16 发布 2021 - 04 - 01 实施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2/T 15452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4 5 原材料 . 4 6 材料性能 . 5 7 拱坝设计 . 8 8 拱坝施工 . 12 9 大坝质量检查与控制 . 15

2、 附录 A (规范性) 堆石表面含泥量试验. 19 附录 B (规范性) 自密实性能稳定性试验. 20 附录 C (资料性) 堆石混凝土性能经验公式. 21 附录 D (资料性) 堆石混凝土质量评定表. 23 DB52/T 1545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贵州省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贵州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遵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贵州大学、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市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贵州新中水工程

3、有限公司、北京华石纳固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峰、何谨铖、张全意、杨丽群、曾旭、周虎、何涛洪、乔志超、唐晓玲、周秋景、李明卫、郑衡、张文胜、李玲玉、李怀斌、程恒、李友彬、陈黎、成克雄、黄杜若、娄诗建、廖仕信、杨金涛、王学军。 DB52/T 15452020 1 堆石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堆石混凝土拱坝设计、施工中的范围、术语、总则,对原材料、材料性能、拱坝设计、拱坝施工、大坝质量检查与控制提出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辖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堆石混凝土拱坝。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

4、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2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 GB 748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5066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DL/T 5100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DL/T 5304 水工混凝土掺用石灰石粉技术规范 NB/T 35092 混凝土坝温度控制设计规范 NB/T 10077 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导则

5、SL 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282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L 35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SL 531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 SL 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3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工程 SL 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SL 677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L 678 胶结颗粒料筑坝技术导则 SL 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52/T 15452020 2 3.1 堆石 rock 堆石混凝土中使用的满足一定要求的大粒径石料。 来源:NB/T 1007

6、7-2018,2.0.1 3.2 堆石体 rockfill 堆石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在仓面利用机械等方式堆积成一定厚度,具有一定空隙率的堆石集合。 来源:NB/T 10077-2018,2.0.2 3.3 堆石率 rockfill ratio 单位体积堆石混凝土中堆石所占的体积比(%)。 3.4 自密实性能 self-compacting capacity 混凝土浇筑时,不加振捣施工也能依靠其自重均匀地充填到堆石体空隙的性能。 来源:NB/T 10077-2018,2.0.3 3.5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self-compacting concrete(HSCC

7、) 在流动性、抗离析性、自密实性能稳定性等方面高于常规要求,能够依靠自重在堆石体空隙等狭小曲折空间内长距离流动充填,且可充填其中细小空隙的自密实混凝土。 3.6 堆石混凝土 rock-filled concrete(RFC) 利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充填堆石体的空隙,形成完整、密实、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 来源:NB/T 10077-2018,2.0.5 3.7 堆石混凝土拱坝 RFC arch dam 使用堆石混凝土筑成的拱坝。 3.8 计算封拱温度 calculated closure temperature 针对整体浇筑的堆石混凝土拱坝, 根据堆石混凝土入仓温度和水化热温升, 考虑温度发展

8、过程与弹模发展过程,在拱梁分载法分析时采用的拱圈等效封拱温度。 DB52/T 15452020 3 3.9 堆石混凝土施工层面 RFC lift joint 堆石混凝土上、下浇筑层间的结合面。 3.10 一体化浇筑 integrated casting 与坝体堆石混凝土相接的防渗层、廊道、垫层、孔口等部位同坝体堆石混凝土连续、同步浇筑的工艺。3.11 自密实混凝土防渗层 SCC impervious zone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作为防渗层材料,并且与坝体堆石混凝土通过一体化浇筑而成。 3.12 自密实性能稳定性 stability of self-compacting capacity 衡量高自

9、密实性能混凝土流动性和抗离析性的性能稳定性指标。 3.13 体积水粉比 water-powder ratio by volume 单位体积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拌和时所需水的体积与粉体体积之比。 来源:NB/T 10077-2018,2.0.9 3.14 自密实砂浆 self-compacting mortar 具有自密实性能的砂浆, 其流动充填性优于自密实混凝土, 其体积水粉比和砂的体积比例与自密实混凝土的体积水粉比和自密实混凝土的砂浆中砂与砂浆的体积比例基本相同。 3.15 浇筑完成时间 completion time of HSCC casting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从出机至入仓后停止流动的

10、时间。 3.16 浇筑覆盖时间 cover time of HSCC casting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从出机至被新混凝土覆盖的时间。 DB52/T 15452020 4 3.17 堆石混凝土内部冷缝 RFC internal cold joint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在充填堆石空隙时, 由于上层混凝土的覆盖时间超过下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而在堆石体内部形成的冷缝。 4 总则 4.1 堆石混凝土拱坝可充分利用天然石料,需结合其材料特性参照混凝土拱坝设计,宜采取机械化施工。 4.2 对于 1 级、2 级或重要的堆石混凝土拱坝,应进行专题论证。 4.3 堆石混凝土拱坝的材料、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文件外,

11、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原材料 5.1 堆石 5.1.1 堆石宜使用完整、质地坚硬、不易崩解的石料,其饱和抗压强度宜满足表 1 的规定。如采用不满足表 1 要求的堆石时,应按照 NB/T 10077 附录 D 的相关要求,开展堆石混凝土性能试验验证后方可运用。 表1 堆石饱和抗压强度要求 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 C9015 C9020 C9025 C9030 C9035 堆石饱和抗压强度 MPa 30 40 50 5.1.2 堆石料宜使用毛石或块石,也可使用漂石或卵石。堆石料块径宜满足单块重量大于 30 kg,中部厚度不小于 200 mm,长边不超过结构断面最小边长的 1/4 且不

12、大于浇筑层厚。不满足块径要求的堆石料,经现场试验验证,其密实度和基本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后,也可用于筑坝。 5.1.3 堆石表面含泥量不应大于 0.2%,其试验应按本文件附录 A 的有关规定执行。 5.2 水泥与掺合料 5.2.1 用于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水泥,使用掺合料时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使用掺合料时宜选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硅酸盐水泥; 不宜使用铝酸盐水泥、 硫铝酸盐水泥等凝结速度较快的水泥。 5.2.2 用于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粉煤灰, 应符合 GB/T 1596 的有关规定, 宜使用 I 级或 II 级粉煤灰。 5.2.3 用于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粒化高炉矿渣

13、粉,应符合 GB/T 18046 的有关规定。 5.2.4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可掺加石灰石粉。石灰石粉的品质指标应符合 DL/T 5304 的有关规定,石粉的掺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 5.2.5 掺用其他类型的石粉或掺合料时,应按本文件的要求检验新拌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性能指标和硬化混凝土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5.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骨料 5.3.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细骨料可采用天然砂或人工砂。砂的品质应满足下列要求。 DB52/T 15452020 5 a) 采用天然砂时,含泥量不应大于 3%。 b) 采用人工砂时,宜采用亚甲蓝 MB 值测定方法判定其含泥量,亚甲蓝 MB 值应小

14、于 1.4。 5.3.2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或 2 个单粒径级配的卵石、碎石或碎卵石,最大粒径不应超过 20 mm,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 8%。 5.4 外加剂 5.4.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宜使用聚羧酸系减水剂。 5.4.2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不宜选用速凝剂或促凝类外加剂,也不宜选用早强剂或早强型外加剂。当自密实性能稳定性要求大于 1 h 时,宜采用缓凝型外加剂。 5.4.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 GB 8076 的有关规定。使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选用的减水剂拌制的自密实砂浆,进行标准自密实砂浆试验的,其性能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2 的规定。砂浆自密实

15、性能的稳定性试验应按照 SL 678 中附录 B 执行。 表2 自密实砂浆的性能指标要求 项目 初始 静置 1 h 静置 2 h 扩展度 mm 250300 250, 且95 %初始值 250, 且90 %初始值 V 形漏斗通过时间 s 515 泌水率% 1 6 材料性能 6.1 一般规定 6.1.1 堆石混凝土拱坝的堆石混凝土应使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浇筑充填,大坝防渗层、廊道、坝肩垫层等一体化浇筑的部位宜使用自密实混凝土,其他部位可使用常态混凝土或自密实混凝土。 6.1.2 堆石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可采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 6.1.3 大坝使用的各种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应采用设计龄期

16、的试件测定,并应符合 SL 654 和 GB/T 50662 中常态混凝土的有关规定。 6.2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性能指标 6.2.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指标宜符合表 3 的规定,自密实性能稳定性试验应按本文件附录 B 的有关规定执行。 表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 设计配合比试验合格指标 施工入仓控制合格指标 坍落度 mm 260280 坍落扩展度 mm 670700 650720 V 形漏斗通过时间 s 1220 1022 自密实性能稳定性 h 1 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受浇筑方式影响,出机性能与入仓性能可能存在差异。高自密实性能控制应以入仓性能

17、作为控制指标。 DB52/T 15452020 6 6.2.2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 90 d 龄期 80 %保证率 150 mm 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确定,其强度等级和标准值见表 4。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应通过 SL 352 相关试验进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5 取值。 表4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强度标准值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 C9015 C9020 C9025 C9030 C9035 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 MPa 15 20 25 30 35 表5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 C9015 C9020 C9025 C90

18、30 C9035 轴心抗拉强度 MPa 1.42 1.68 1.91 2.13 2.33 6.2.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热学性能宜通过 SL 352 相关试验进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类似工程的资料取值。 6.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6.3.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根据现场选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验。 6.3.2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采用绝对体积法,合理设计各种成分的体积比例。每立方米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中,原材料组成宜满足下列要求。 a) 粗骨料体积宜为 0.26 m30.30 m3。 b) 用水量宜为 170 kg200 kg。 c)

19、体积水粉比宜为 0.801.15。 d) 粉体量宜为 0.16 m30.20 m3。 e) 对于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应掺加适量的引气剂, 其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抗冻等级通过试验确定。 6.3.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外加剂品种和掺量,应根据设计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配合比试验后确定。 6.3.4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根据生产浇筑能力、运输时间和仓面大小等因素确定。 6.3.5 用于堆石混凝土拱坝坝体的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水泥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宜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6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序号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水泥用量 kg/m3 1 C9015 130190 2 C

20、9020 150210 3 C9025 170230 4 C9030 190260 5 C9035 210290 注:水泥用量适用于采用 P.O 42.5 水泥和粉煤灰作为掺合料的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采用其他掺合料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DB52/T 15452020 7 6.3.6 当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发生以下变化时, 应及时调整配合比, 经试验验证后方可使用。 a) 水泥和掺合料的生产厂家、品牌、种类、型号、等级或品质发生变化。 b) 细骨料的种类、产地、品质发生变化,或者细度模数变化大于允许偏差0.2。 c) 粗骨料的岩性、产地、品质等发生变化。 d) 外加剂的厂家或品牌发生变化

21、。 6.4 堆石混凝土性能指标 6.4.1 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代表,分为五级。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可按表 7 的规定取用。 采用仿真分析研究堆石混凝土温控抗裂性能时, 堆石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宜通过试验测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取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的 0.7 倍0.8 倍。 表7 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 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 C9015 C9020 C9025 C9030 C9035 抗压强度 MPa 15 20 25 30 35 6.4.2 堆石混凝土的容重可按照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体积比 42 %48 %、堆石体积比 52 %58 %,根据其各自

22、容重通过加权计算得到;无试验资料时,堆石混凝土容重设计标准值可取 24.5 kN/m3、泊松比可取 0.20。 6.4.3 堆石混凝土弹性模量、绝热温升、线膨胀系数等指标可通过试验获得。当不具备条件时,可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附录 C 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6.5 其他混凝土性能指标 6.5.1 使用自密实混凝土一体化浇筑防渗层、廊道等结构时,其自密实性能指标宜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8 一体化浇筑的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 设计配合比试验合格指标 施工入仓控制合格指标 坍落度 mm 260280 坍落扩展度 mm 620700 600720 V 形漏斗通过时间 s 1

23、022 725 自密实性能稳定性 h 1 6.5.2 大坝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根据所在部位承受的水头确定,可按表 9 采用。 表9 坝体混凝土抗渗等级的最小允许值 项次 部位 水头 m 抗渗等级 1 坝体内部 W4 H50 W6 50H100 W6W8 2 坝体上游防渗层 100H150 W8W10 6.5.3 高速水流区的混凝土应采用具有抗冲、耐磨和防空蚀性能的混凝土。 6.5.4 用于预制模板的混凝土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预制模板不作为坝体时,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15,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7.5。 DB52/T 15452020 8 b) 预制模板作为坝体时,预制模板及砌筑

24、砂浆强度应与坝体混凝土强度相协调。 7 拱坝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堆石混凝土拱坝的枢纽布置宜考虑堆石混凝土施工中堆石运输、入仓等环节的便利性。 7.1.2 堆石混凝土拱坝布置坝身泄水建筑物时,应优先使用溢流表孔,宜减少中孔或底孔的设置。 7.1.3 堆石混凝土拱坝应优化分区设计,优先采用一体化浇筑工艺。 7.1.4 堆石混凝土拱坝设计中,拱坝布置、水力设计、荷载与荷载组合、拱座稳定分析、坝基处理等设计内容应符合 SL 282 的有关规定。 7.2 体形选择与坝体应力分析 7.2.1 堆石混凝土拱坝体形设计时,应根据施工方式,考虑堆石混凝土施工特点,悬臂梁断面倒悬度不宜大于 0.2

25、5。 7.2.2 堆石混凝土拱坝体形设计时,应力分析宜采用拱梁分载法,也可采用有限元法,其允许应力应符合 SL 282 的有关规定。 7.2.3 拱坝应力分析应采用坝体混凝土持续弹性模量进行计算,坝体混凝土持续弹性模量可采用混凝土试件瞬时弹性模量的 0.6 倍0.7 倍。 7.2.4 分坝段浇筑并按设计封拱温度封拱灌浆的堆石混凝土拱坝,采用拱梁分载法计算应力时不考虑施工期应力,温度荷载以封拱温度起算,其允许应力应符合 SL 282 的有关规定,封拱温度的选择应考虑堆石混凝土水化温升特点。 7.2.5 采用拱梁分载法分析整体浇筑的堆石混凝土拱坝应力时,除应符合本文件第 7.2.4 的规定外,还宜

26、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应力复核。 a) 堆石混凝土入仓温度可取浇筑时月平均气温与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入仓温度的平均值。 b) 拱圈计算封拱温度可取堆石混凝土入仓温度与 1/31/4 堆石混凝土水化热温升之和。 c) 温度荷载以计算封拱温度起算至稳定温度场之差值,拱圈自重荷载和水压荷载由拱梁共同分载,计算各截面主应力。 d) 本方法考虑了整体浇筑的施工期应力,允许拉应力值可取 1.5 MPa2.0 MPa。 7.3 坝体构造 7.3.1 堆石混凝土拱坝坝顶结构应满足设备布置、检修、交通、观测和堆石混凝土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坝顶宽度一般不宜小于 5.0 m,中低薄拱坝的坝顶宽度可适当减小。 7.3.2 堆石

27、混凝土拱坝坝体不宜设置纵缝,根据工程具体条件宜少设或不设横缝。当设置横缝时,其间距宜为 30 m60 m,缝面宜设置键槽并埋设灌浆系统。 7.3.3 堆石混凝土拱坝横缝进行接缝灌浆时,坝体温度应降到设计规定的封拱灌浆温度。对于坝体混凝土不能自然达到设计规定的封拱灌浆温度时,可采取相应温控措施。 7.3.4 堆石混凝土拱坝应优化廊道和孔洞的设置,应设置廊道时,基础帷幕灌浆、排水、检查、安全监测及交通等廊道宜合并布置。 7.3.5 堆石混凝土拱坝河床段宜设混凝土垫层,其材料可采用常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或抛石型堆石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宜小于 1.0 m。 7.3.6 堆石混凝土拱坝的坝肩部位不宜设置

28、常态混凝土垫层,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一体化浇筑。 DB52/T 15452020 9 7.3.7 堆石混凝土拱坝宜设置自密实防渗层,低坝可采用坝体自身防渗,防渗设计时应重视坝体与地基的连接。自密实防渗层布置宜满足下列要求。 a) 自密实防渗层宜设置在大坝上游侧迎水面,其厚度 B 宜为 0.5 m0.8 m,宜配置防裂钢筋网,见图 1,自密实防渗层应设置短缝,间距宜为 15 m20 m,缝内应设置止水。 1模板;2防渗层自密实混凝土;3堆石;4防裂钢筋;B防渗层厚度 图1 迎水面自密实防渗层布置示意图 b) 采用不拆除的丁顺砌筑预制块作为模板时,防渗层设置在预制块模板与坝体堆石混凝土之间,防渗层厚

29、度 B 宜为 0.5 m0.8 m,见图 2、图 3。 1丁顺砌筑预制块模板;2防渗层自密实混凝土;3堆石;B防渗层厚度 图2 使用丁顺砌筑预制块模板时自密实防渗层平面布置示意图 DB52/T 15452020 10 1丁顺砌筑预制块模板;2防渗层自密实混凝土;3堆石;B防渗层厚度 注:当坝高超过70m时,防渗层厚度B可适当加厚 图3 使用丁顺砌筑预制块模板时自密实防渗层剖面布置示意图 7.3.8 堆石混凝土拱坝横缝止水宜布置于防渗层内,距上游坝面 250 mm300 mm。横缝上、下游侧均应设置止浆片或止水片。填缝材料宜采用沥青杉木板。止水、止浆片周边 0.5 m 范围不应铺填堆石。坝体横缝

30、对应的止水应与坝体横缝位置一致,参见图 4,防渗层短缝止水参见图 5。 1模板;2防渗层高自密实混凝土;3堆石;4止水和止浆片; 5止浆片;6填缝材料;B防渗层厚度 图4 坝体横缝止水布置示意图 DB52/T 15452020 11 1模板;2防渗层高自密实混凝土;3堆石;4止水;5填缝材料; B防渗层厚度 图5 防渗层短缝止水布置示意图 7.4 温度控制与防裂 7.4.1 堆石混凝土拱坝温控标准及防裂措施可参照类似工程经验或根据温控分析结果确定。 7.4.2 施工质量良好、短间歇均匀上升的堆石混凝土基础容许温差可采用表 10 中规定的数值。 表10 堆石混凝土基础容许温差 单位为摄氏度 浇筑

31、块长边长度L 距基础面高度h 30 m 以下 30 m50 m 50 m 以上 (00.2)L 1715 1513 1311 (0.20.4)L 1917 1715 1513 7.5 安全监测 7.5.1 堆石混凝土拱坝的安全监测设计应全面准确反映施工期、初蓄期及运行期的实际工作状态。 7.5.2 堆石混凝土拱坝宜参照 SL 282 的要求进行安全监测设计。 坝体设有廊道或坝肩设有平硐具备渗漏量监测条件时应进行渗漏量监测。 7.5.3 进行坝体堆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时,对于先布置传感器后堆石的情况应做好传感器和引线的保护, 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应准确并做好固定,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浇筑点

32、与温度传感器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 1 m。 7.5.4 首次蓄水前,应保证所有监测项目取得初始值,并在首次蓄水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大坝安全监测及资料分析工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研究处理。 7.5.5 堆石混凝土拱坝的安全监测设计还应符合 SL 601、SL 725 和 SL 531 的有关规定。 DB52/T 15452020 12 8 拱坝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施工现场砂石料生产及贮存系统,原材料供应,堆石入仓和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制备、运输、浇筑和检测能力应满足工程施工工艺和工程进展的要求。 8.1.2 对于 1 级、2 级或重要工程的堆石混凝土拱坝在施工前宜进行现

33、场生产性试验,并满足下列要求。 a) 可结合工程的临建部位开展试验,并制定试验方案。 b) 试验仓面的最小边长不宜小于 6 m、仓面面积不宜小于 50 m2,浇筑层厚宜与正式施工的层厚一致,浇筑层不少于 2 层。 c) 原材料、配合比、机械设备和工序工艺等应与正式施工方案基本一致。 d) 原材料和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检验应符合本文件第 9.2 节和 9.3 节的有关规定, 试验浇筑体的检查宜参照本文件第 9.4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e) 应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施工工艺参数。 8.1.3 堆石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浇筑仓面情况,合理布置堆石入仓路线和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浇筑点。 8.1.4 堆石混凝土

34、施工还应符合 SL 677 和 SL 678 的有关规定。 8.2 堆石开采与筛洗 8.2.1 堆石的爆破开采宜通过爆破试验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 8.2.2 开采的石料宜进行筛选使其满足本文件第 5.1.2 条的要求,不得混入泥块、软弱岩块。 8.2.3 堆石的含泥量不满足本文件 5.1.3 条时要求,应在入仓前冲洗干净,宜在料场或运输途中对堆石进行冲洗,并在入仓前排尽积水。 8.2.4 天然卵砾石经筛选满足本文件第 5.1 节的要求后,可作为堆石用于堆石混凝土拱坝。天然卵砾石大规模应用于坝高超过 50 m 的堆石混凝土拱坝时,应按照 NB10077-2018 附录 D 的要求,开展堆石混凝土

35、性能试验进行验证。 8.3 模板与预埋件 8.3.1 模板型式应与堆石混凝土拱坝结构、施工条件等相适应,宜采用悬臂模板、翻升式模板、自升式模板或预制模板。 8.3.2 模板应接缝平直密封良好。其刚度和强度应能够抵抗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压力,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压力可按液体计算,液体密度可取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密度。 8.3.3 混凝土浇筑前,应安排专职人员检查、维护、调整模板的位置和形态。 8.3.4 预制模板宜使用混凝土材料预制,安装完毕后应能够抵抗高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侧向压力。混凝土预制模板宜采用丁顺工艺砌筑,作为坝体时除外露面外其余表面应为毛面,砌筑高度宜通过现场模

36、拟浇筑仓面、浇筑速度等试验确定。 8.3.5 预埋件布设、安装应牢固可靠,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8.3.6 模板拆除时间不应早于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 2.5 MPa 所需的时间,并应避免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时拆模。当预报拆模后有气温骤降时,宜延迟拆模时间或在拆模后采取保温措施。 DB52/T 15452020 13 8.4 堆石运输与入仓 8.4.1 堆石成品宜采用自卸汽车水平运输,并采用塔机等起重设备吊运堆石入仓;也可采用自卸汽车直接运输堆石入仓,但应对层面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污染和机械设备的碾压损伤;装卸堆石应采取减轻堆石间碰撞的措施。 8.4.2 在下层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

37、2.5 MPa 前,不宜在其上部进行仓面准备工作。 8.4.3 堆石入仓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堆石入仓前应确保层面干净、无积水,堆石入仓过程中应及时清除各种层面污染,不得在仓面进行各种冲洗工作。 b) 已入仓堆石中,不满足堆石块径要求的比例不宜超过 2 %且不得集中,集中或超量时应及时清除。 c) 采用自卸汽车运输堆石入仓时,应优化仓内行车路线和距离,不宜进入坝体上游侧卸料。 d) 仓面堆石宜大小均匀堆放,避免堆石与层面、建基面发生面接触。 8.4.4 仓面内石料铺填宜使用挖掘机等设备辅助进行,靠近模板和预埋件部位的堆石宜采用机械或人工辅助堆放,应注意对预埋件进行保护,不得发生移位或松动。

38、8.4.5 在堆石过程中,应避免堆石直接撞击模板或其支撑结构,堆石完成后应对模板进行校正。 8.4.6 堆石混凝土分层厚度宜为 1.2 m2.0 m。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生产性试验,可增大分层厚度。 8.5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生产与运输 8.5.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确保原材料性能稳定,原材料供货厂家不宜变更。 8.5.2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拌和,搅拌时间根据混凝土配合比、气温、工作性能等确定。 8.5.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离析,其运输能力在保证生产与浇筑连续性的同时,还应确保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浇筑完成时间小于自密实性能稳定性时间要求。

39、8.5.4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宜选用混凝土搅拌车或混凝土输送泵运输, 也可使用溜槽、 溜筒或门塔机、缆机等设备运输,不宜使用各类胶带机运输。 8.5.5 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混凝土搅拌车的运输能力应满足堆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要求。 b) 接料前,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内部应清理干净。 c)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保持搅拌筒匀速旋转。 d) 卸料前,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应高速旋转 1 min 以上。 8.5.6 采用混凝土泵输送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时,除强度等级相同、外加剂种类相同的自密实混凝土外,不应交替泵送。 8.5.7 采用门式、塔式、缆式起重机以及其他垂直运输设备配吊罐运

40、输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时,吊罐不得漏浆,并应定时清洗。 8.5.8 采用溜槽、溜筒、溜管输送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溜槽(筒、管)内壁应光滑,运输前应采用同配合比的自密实砂浆润滑溜槽(筒、管)内壁; b) 溜槽(筒、管)宜平顺,每节之间应连接牢固,并有防脱落保护措施; c) 运输和卸料过程中不应向溜槽(筒、管)内加水。 DB52/T 15452020 14 8.6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浇筑 8.6.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方式入仓。浇筑下料点宜遵循从上游到下游或从仓面一端到另一端单向逐点浇筑的原则均匀布置,间距宜为 3 m5 m。每个下料点浇满后方可移动至下一个下料点

41、浇筑,下料点不应重复使用。 8.6.2 浇筑每仓堆石混凝土的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时,应有连续施工的保障措施,确保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浇筑覆盖时间小于其初凝时间。 8.6.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卸料时的最大自由下落高度不宜超过 1.5 m。 8.6.4 当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的浇筑覆盖时间大于其初凝时间时,应按堆石混凝土内部冷缝处理。堆石混凝土内部冷缝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内部冷缝未终凝的, 应先浇筑同配比自密实砂浆使其完全覆盖内部冷缝, 然后浇筑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 b) 内部冷缝终凝的, 应先浇筑高一强度等级的自密实砂浆其完全覆盖内部冷缝, 然后浇筑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 8.6.5 在混

42、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防止模板、预埋件等移动或变形的措施。 8.6.6 堆石混凝土收仓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达到结构物设计顶面时,应使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全部覆盖堆石,外观应无堆石外露,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b) 堆石混凝土施工层面,堆石外露的高度宜为 50 mm150 mm 且不超过堆石块径的 1/3,堆石外露应均匀、稳固,避免浮石、悬石。除汽车等设备的设计行进路线外,堆石外露投影面积比不宜低于 30%。 8.6.7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一体化浇筑防渗层时,混凝土浇筑时宜从防渗层开始。 8.6.8 堆石混凝土的施工层面及缝面应进行缝面处理,可用冲毛、凿毛等方法清除混凝土表面的乳皮及松动骨料,

43、达到粗砂微露。包裹在外露堆石料上的混凝土或砂浆也应凿除。 8.7 堆石混凝土温控与养护 8.7.1 堆石混凝土应避免施工期薄层长间歇,浇筑块体不宜早期过水。 8.7.2 堆石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并及时遮盖,避免阳光暴晒,养护期内应保持其表面湿润。 8.7.3 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可在料场、仓面采用适当辅助降温措施,或选择夜间等相对低温时段施工。 8.7.4 堆石混凝土拱坝仓面、孔口等部位的表面保护和养护措施,宜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参考类似工程或经计算分析后确定。 8.8 特殊气候条件施工 8.8.1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浇筑高自密实混凝土,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8.8.2 雨季施工应满足下列要

44、求。 a) 进入浇筑仓面的堆石应覆盖防雨设施。堆石完成后,应及时浇筑。 b) 遇小雨时,应适当减少混凝土拌和用水量,不得改变自密实性能控制指标。 c) 遇中雨及其以上雨量时,应停止仓面浇筑,并采取防雨和排水措施。 8.8.3 低温季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在进入低温季节前,宜将所需的堆石筛洗完毕,并应有足够的堆石储备,以及防止冰雪和冻结的措施。 b) 堆石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用保温材料覆盖保温或者采用暖棚法施工。 DB52/T 15452020 15 c)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应以浇筑后 5 d 内的预计日最低气温来选用防冻剂及掺量,并根据 DL/T 5100-2014 第 3.1.3 节

45、确定掺防冻剂混凝土的性能。 d)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堆石仓内不得结冰,也不得混入积雪。 8.8.4 在低温季节和气温骤降时,在堆石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宜进行早期表面防护。 9 大坝质量检查与控制 9.1 一般规定 9.1.1 在堆石混凝土施工的各主要环节,堆石混凝土的原材料、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及其工作性能、仓面堆石均应进行质量检查与控制。 9.1.2 堆石混凝土的质量检查与控制还应符合 SL 677 和 SL 678 的有关规定。 9.1.3 堆石混凝土单元工程的质量评定和各项报验资料还应符合 SL 632 的有关规定。 9.2 原材料检验 9.2.1 水泥进场验收检验应按每

46、200 t400 t 同厂家、同品种、同等级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不足 200 t 的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水泥品质的检验,应按 GB 175、GB/T 200、GB 748 等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9.2.2 掺合料进场验收检验应按每 100 t200 t 同品种掺合料为一取样单位,不足 100 t 的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粉煤灰应检验其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含水量等,其他掺合料应按照本文件 5.2 条相关标准进行检验。 9.2.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骨料的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骨料的生产质量,每 8 h 应检测 1 次。检测项目:细骨料的细度模数、泥块含量、天然砂的含泥量、人工砂的石粉含量

47、,粗骨料的超径、逊径、针片状含量、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b) 成品骨料的出厂或进场品质检测:细骨料应按同料源每 600 t1 200 t 为一批,不足 600 t的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检测细度模数、泥块含量、天然砂的含泥量、人工砂的石粉含量、表面含水量; 粗骨料应按同料源、 同规格碎石每 2000 t 一批 (不足 2000 t 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 ,卵石每 1000 t 一批(不足 1000 t 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检测超径、逊径、针片状含量、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c)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对细骨料的细度模数, 天然砂含泥量, 人工砂石粉含量, 粗骨料的超逊径、含泥量和针片状含量等每 8 h

48、检测 1 次;对粗细骨料的表面含水率每 4 h 检测 1 次,雨雪天气等特殊情况还应加密检测。 9.2.4 减水剂进场检验应按每 50 t100 t 为一取样单位,不足 50 t 的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检验项目包括:减水率、泌水率比、含气量、凝结时间差、坍落度损失、抗压强度比和标准自密实砂浆试验。 9.2.5 堆石的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在堆石料场应按 5000 m310000 m3为一取样单位检验堆石的饱和抗压强度 1 组,不足 5000 m3的应按一个取样单位计。 b) 堆石入仓时,堆石表面含泥量、泥块含量的检验频次为每仓检验不少于 1 次。 c) 每仓堆石应检验堆石的逊径含量不少于

49、 1 次,每次宜检验一个运输单位的堆石。 9.3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检验 9.3.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拌和物检验,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 DB52/T 15452020 16 表11 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拌和物检验规定 检测项目 取样位置 检测频率 坍落扩展度 仓面 每 4 h 进行 1 次 坍落度 仓面 每 4 h 进行 1 次 V 形漏斗通过时间 仓面 每 4 h 进行 1 次 自密实性能稳定性 出机口 每仓检验 1 次 含气量 出机口 每仓检验 1 次 拌和物出机口温度 每 4 h 进行 1 次 9.3.2 用于力学和耐久性能检验的自密实混凝土试件应在出机口取样,试件成型过程中不得进行

50、振捣或插捣。 9.4 大坝质量检查 9.4.1 堆石混凝土拱坝防渗层的质量检查应按 SL 677 的有关规定执行。 9.4.2 堆石混凝土拱坝坝体质量宜通过钻检查孔压水、孔内电视和钻孔取芯检测强度的方式检查,必要时可增加孔内声波检测。 9.4.3 坝体堆石混凝土检查孔的孔径不宜小于 75 mm,孔口宜设置在坝顶,检查孔宜贯穿全部层面并伸入坝基面以下不小于 1 m,不具备条件时,可在大坝适宜高度布置检查孔。每个坝段的检查孔数量不宜少于 1 个,不分缝通仓浇筑时检查孔不宜少于 3 个,并分别布置在大坝左、右及河床段。钻孔时顶层混凝土的龄期不宜少于 14 d、强度不宜低于 10 MPa。 9.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材料/保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