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离散数学-六的.ppt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368151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六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离散数学-六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离散数学-六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离散数学-六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离散数学-六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要内容l集合的基本概念 属于、包含 幂集、空集 文氏图等l集合的运算l有穷集的计数l集合恒等式 集合运算的算律、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第二部分 集合论第六章 集合代数1.6.1 集合的基本概念1.集合定义 集合没有精确的数学定义 理解:由离散个体构成的整体称为集合,称这些个体为集 合的元素 常见的数集:N,Z,Q,R,C 等分别表示自然数、整数、有 理数、实数、复数集合2.集合表示法 列元素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所有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来 谓词表示法-用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实例:列元素法 自然数集合 N=0,1,2,3,谓词表示法 S=x|x R x2 1=0 2.

2、元素与集合1.集合的元素具有的性质 无序性:元素列出的顺序无关 相异性:集合的每个元素只计 数一次 确定性:对任何元素和集合都 能确定这个元素是否 为该集合的元素 任意性:集合的元素也可以是 集合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隶属关系:或者 3集合的树型层次结构例如:集合A=a,b,c,d,d规定:A A3.集合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定义6.1 设A,B为集合,如果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A中的元素,则称B是A的子集合,简称子集。这时也称B被A包含,或A包含B,记作B A。如果B不被A包含,则记作B A。符号化表示为:B A x(x B x A)B A x(x B x A)例如N Z Q R C,

3、但Z N。显然对任何集合A都有A A。定义6.2 设A,B为集合,如果A B且B A,则称A与B相等,记作AB。如果A与B不相等,则记作AB。符号化表示为:A=B A B B A定义6.3 设A,B为集合,如果B A且BA,则称B是A的真子集,记作B A。如果B不是A的真子集,则记作B A。符号化表示为:B A B A B A 例如N Z Q R C,但N N。注意:和 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如A=a,a和a4.空集、全集和幂集定义6.4 空集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符号化表示为:=x|x x 实例:x|x R x2+1=0 定理6.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证 对于任意集合A,A x(xx A)

4、1(恒真命题)推论 是惟一的 证明:假设存在空集1 和 2 ,由定理6.1有:1 2 和 2 1 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有1=2 所以得出结论:是惟一的。5.空集、全集和幂集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简称n元集,它的含有m(mn)个元素的子集叫做它的m元子集。任给一个n元集,怎样求出它的全部子集呢?例6.1 A1,2,3,将A的子集分类:解:0元子集,也就是空集,只有一个:;1元子集,即单元集:1,2,3;2元子集:1,2,1,3,2,3;3元子集:1,2,3。6.空集、全集和幂集 定义6.5 幂集:设A为集合,把A的全部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A的幂集,记作P(A)(或PA,2A)。符号化表示为:P(A)

5、=x|x A 实例:P()=,P()=,计数:如果|A|=n,则|P(A)|=2n.定义6.6 全集 E:包含了所有集合的集合 全集具有相对性:与问题有关,不存在绝对的全集7.6.2 集合的运算初级运算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并,交,相对补和对称差 定义6.7 设A,B为集合,A与B的并集AB,交集AB,B对A的相对补集AB分别定义如下:并 A B=x|x A x B 交 A B=x|x A x B 相对补 A B=x|x A x B例如:A=a,b,c,B=a,C=b,dA B=a,b,c,A B=a,A B=b,c,B-A=,B C=若两个集合的交集为,则称这两个集合是不交的8.6.2 集合的运算

6、定义6.8 设A,B为集合,A与B的对称差集A B定义为:对称差 A B=(A B)(B A)另一种定义是:A B=(A B)(A B)例如:A=a,b,c,B=b,d,A B=a,c,d定义6.9 在给定全集E以后,A E,A的绝对补集A定义如下:绝对补 A=E A=x|xEx A=x|x A 例如:Ea,b,c,d,Aa,b,c,则Ad。9.文氏图集合运算的表示ABABABABAEA BA BABA BA10.几点说明l并和交运算可以推广到有穷个集合上,即A1 A2 An=x|xA1 xA2 xAn A1 A2 An=x|xA1 xA2 xAnl A B A B=l A B=A B=A11

7、.广义运算1.集合的广义并与广义交 定义6.10 设A为集合,A的元素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广义并,记为A。符号化表示为 广义并 A=x|z(z A x z)定义6.11 设A为非空集合,A的所有元素的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广义交,记为A。符号化表示为 广义交 A=x|z(z A x z)例6.2 设Aa,b,c,a,c,d,a,e,fBaCa,c,d则Aa,b,c,d,e,f,Ba,Cac,d Aa,Ba,Cac,d 12.广义运算1.集合的广义并与广义交 定义6.10 设A为集合,A的元素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广义并,记为A。符号化表示为 广义并 A=x|z(z A x z)定义6

8、.11 设A为非空集合,A的所有元素的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广义交,记为A。符号化表示为 广义交 A=x|z(z A x z)练习:A=1,1,2,1,2,3,B=a,C=a解:A=1,2,3,A=1 B=a,B=a C=a,C=a13.关于广义运算的说明2.广义运算的性质 (1)=,无意义 (2)单元集x的广义并和广义交都等于x (3)广义运算减少集合的层次(括弧减少一层)(4)广义运算的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以转变成初级运算 A=A1,A2,An=A1 A2 An A=A1,A2,An=A1 A2 An 3.引入广义运算的意义 可以表示无数个集合的并、交运算,例如 x|x R=R 这里的

9、R 代表实数集合.14.运算的优先权规定 一 类运算:广义并,广义交,幂集,绝对补 运算 运算由右向左顺序进行(右结合)二 类运算:并 ,交 ,相对补 ,对称差 优先顺序由括号确定混合运算:一类运算优先于二类运算。例 A=a,a,b,计算A(AA).解:A(AA)=a,b(a,ba)=(a b)(a b)a)=(a b)(b a)=b15.例6.5 设Aa,a,b 计算A,A和A(AA)。解:Aa,bAaAabAaAabAaA(AA)(ab)(ab)a)(ab)(ba)b所以Aab,Aa,A(AA)b。16.作业书本97页第8题 的 第(4)小题第9题 的 第(1)、(3)、(5)三个小题书本

10、98页第18题 的 第(1)、(3)两个小题17.有穷集合元素的计数1.文氏图法2.包含排斥原理定理6.2 设集合S上定义了n条性质,其中具有第 i 条性质的元素构成子集Ai,那么集合中不具有任何性质的元素数为 推论 S中至少具有一条性质的元素数为18.实例例6.5 求1到1000之间(包含1和1000在内)既不能被5和6整除,也不能被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解 方法一:文氏图 定义以下集合:S=x|x Z 1 x 1000 A=x|x S x可被5整除 B=x|x S x可被6整除 C=x|x S x可被8整除 画出文氏图,然后填入相应的数字,解得 N=1000(200+100+33+67)=6

11、0019.实例方法二|S|=1000|A|=1000/5=200,|B|=1000/6=166,|C|=1000/8=125|A B|=1000/lcm(5,6)=1000/33 =33|A C|=1000/lcm(5,8)=1000/40 =25|B C|=1000/lcm(6,8)=1000/24 =41|A B C|=1000/lcm(5,6,8)=1000/120 =8 =1000(200+166+125)+(33+25+41)8=600 20.6.3 集合恒等式下面的恒等式给出了集合运算的主要算律,其中A,B,C代表任意集合。幂等律 AAA AAA 结合律 (AB)CA(BC)(AB

12、)CA(BC)交换律 ABBA ABBA 分配律 A(BC)(AB)(AC)A(BC)(AB)(AC)同一律 AA AEA零律 AEE A 排中律 AAE 矛盾律 AA吸收律 A(AB)A A(AB)A 德摩根律 A(BC)(AB)(AC)A(BC)(AB)(AC)(BC)=BC (BC)=BC E E双重否定律 (A)A 21.除了以上算律以外,还有一些关于集合运算性质的重要结果。例如:AB A,AB B (6.24)A AB,B AB (6.25)AB A (6.26)ABAB (6.27)ABB A B ABA AB (6.28)A BB A (6.29)(A B)CA (B C)(6.

13、30)A A (6.31)A A (6.32)A BA C BC (6.33)22.书本88页例6.5 设Aa,a,b 计算A,A和A(AA)。解:Aa,bAaAabAaAabAaA(AA)(ab)(ab)a)(ab)(ba)b所以Aab,Aa,A(AA)b。23.6.4 集合恒等式(P92)集合算律1只涉及一个运算的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 交换A B=B AA B=B AA B=B A结合(A B)C=A(B C)(A B)C=A(B C)(A B)C=A(B C)幂等A A=AA A=A24.集合算律 2涉及两个不同运算的算律:分配律、吸收律 与 与 分配A(B C)=(A B)(A

14、 C)A(B C)=(A B)(A C)A(B C)=(A B)(A C)吸收A(A B)=AA(A B)=A25.集合算律3涉及补运算的算律:德摩根律,双重否定律 德摩根律A(B C)=(A B)(A C)A(B C)=(A B)(A C)(B C)=BC(B C)=BC双重否定律A=A26.集合算律4涉及全集和空集的算律:补元律、零律、同一律、否定律E补元律AA=AA=E零律A=A E=E同一律A=AA E=A否定律=E E=27.集合证明题证明方法:命题演算法、等式置换法命题演算证明法的书写规范(以下的X和Y代表集合公式)(1)证X Y 任取x,x X x Y(2)证X=Y 方法一 分别

15、证明 X Y 和 Y X 都为真。方法二 任取x,x X x Y注意:在使用方法二的格式时,必须保证每步推理都是充分必要的(等值)28.集合等式的证明方法一:命题演算法例1 证明A(A B)=A(吸收律)证 任取x,x A(A B)x A x A B x A(x A x B)x A 因此得 A(A B)=A.例2 证明(6.27)A B=AB证 任取x,x A B x A x B x A xB x AB 因此得 A B=AB29.等式置换法方法二:等式置换法例3 假设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已经成立,证明吸 收律 A(A B)=A.证 A(A B)=(A E)(A B)(同一律)=A(E

16、B)(分配律)=A(B E)(交换律)=A E (零律)=A (同一律)30.包含等价条件的证明例4 证明(6.28)A B A B=B A B=A A B=证明思路:l确定问题中含有的命题:本题含有命题,l确定命题间的关系(哪些命题是已知条件、哪些命题是要证明的结论):本题中每个命题都可以作为已知条件,每个命题都是要证明的结论l确定证明顺序:,l按照顺序依次完成每个证明(证明集合相等或者包含)31.证明证明A B A B=B A B=A A B=证 显然B A B,下面证明A B B.任取x,x A B x A x B x B x B x B 因此有A B B.综合上述得证.A B=A(A

17、B)=A(由知A B=B,将A B代入B,并结合吸收律得证)32.证明A B A B=B A B=A A B=A B=A B=(A B)B=A(B B)=A=假设A B不成立,那么 x(x A x B)x A B A B与条件矛盾.因此,结论A B成立。证明33.式(6.28)在化简集合公式中的应用例 6.14 化简(ABC)(AB)(A(BC)A)解:由于 AB ABC,A A(BC)因此有:(ABC)(AB)(A(BC)A)=(AB)A (由式子(6.28)=(AB)A (由式子(6.27)=(AA)(BA)(分配律)=(BA)(矛盾律)=(BA)(交换律)=BA (同一律)=B A (由

18、式子(6.27)34.对称差运算算律 式(6.33)的证明例 6.15 已知A B=A C,证明B=C证已知A B=A C,所以有 A(A B)=A(A C)(A A)B=(A A)C (由式子(6.30)B=C (由式子(6.32)B =C (由式子(6.29)B=C (由式子(6.31)35.练习题练习:证明下列集合恒等式(1)(A B)C=(A C)B证明:左边=(A B)C =(A B)C (由式子(6.27)=(A C)B (交换律和结合律)=(A C)B (由式子(6.27)=右边(2)(A B)A)=A证明:左边=(A B)A)=(A B)A)(德摩根律)=(A B)A (德摩根

19、律)=A (吸收律)=右边36.第六章 练习作业书本第100页 第32题的第(1)小题 第33题的第(1)小题 第50题37.第六章 总结主要内容l集合的两种表示法l集合与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区别与联系l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幂集l文氏图及有穷集合的计数l集合的,等运算以及广义,运算l集合运算的算律及其应用38.第六章 习题课主要内容l集合的两种表示法l集合与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区别与联系l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幂集l文氏图及有穷集合的计数l集合的,等运算以及广义,运算l集合运算的算律及其应用39.基本要求l熟练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法l能够判别元素是否属于

20、给定的集合l能够判别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存在包含、相等、真包含等关系l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普通运算和广义运算)l掌握证明集合等式或者包含关系的基本方法40.练习1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为真(1)(2)(3)(4)(5)a,b a,b,c,a,b,c(6)a,b a,b,c,a,b(7)a,b a,b,a,b (8)a,b a,b,a,b 解 (1)、(3)、(4)、(5)、(6)、(7)为真,其余为假.41.方法分析(1)判断元素a与集合A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把 a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A中是否出现,注意这里的 a 可 能是集合表达式.(2)判断A B的四种方法l若A,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

21、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是否在B中出现.l若A,B是谓词法定义的,且A,B中元素性质分别为P和Q,那么“若P则Q”意味 A B,“P当且仅当Q”意味=l通过集合运算判断A B,即A B=B,A B=A,A B=三个等式中有一个为真.l通过文氏图判断集合的包含(注意这里是判断,而不是证明42.练习22设 S1=1,2,8,9,S2=2,4,6,8 S3=1,3,5,7,9 S4=3,4,5 S5=3,5 确定在以下条件下X是否与S1,S5中某个集合相等?如果是,又与哪个集合相等?(1)若 X S5=(2)若 X S4但 X S2=(3)若 X S1且 X S3 (4)若 X S3=(5)若 X S3

22、 且 X S143.解答解(1)和S5不交的子集不含有3和5,因此 X=S2.(2)S4的子集只能是S4和S5.由于与S2不交,不能含有偶数,因此 X=S5.(3)S1,S2,S3,S4和S5都是S1的子集,不包含在S3的子集含有 偶数,因此 X=S1,S2或S4.(4)X S3=意味着 X是S3的子集,因此 X=S3或 S5.(5)由于S3是S1的子集,因此这样的X不存在.44.练习33.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A B=A B=(2)A(B C)=(A B)(A C)(3)A A=A (4)如果A B=B,则A=E.(5)A=x x,则 x A且x A.45.解题思路l先将等式

23、化简或恒等变形.l查找集合运算的相关的算律,如果与算律相符,结果为真.l注意以下两个重要的充要条件 A B=A A B=A B=A B A B=B A B=A 如果与条件相符,则命题为真.l如果不符合算律,也不符合上述条件,可以用文氏图表示集合,看看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再给出证明.l试着举出反例,证明命题为假.46.解答解(1)B=是A B=A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当B不空但 是与A不交时也有A B=A.(2)这是DM律,命题为真.(3)不符合算律,反例如下:A=1,A A=,但是A.(4)命题不为真.A 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 A,不是A=E.(5)命题为真,因为 x 既是 A

24、 的元素,也是 A 的子集 47.练习44证明 A B=A C A B=A C B=C解题思路l分析命题:含有3 3个命题:A B=A C,A B=A C,B=C l证明要求 前提:命题和 结论:命题 l证明方法:恒等式代入 反证法 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48.解答方法一:恒等变形法 B=B(B A)=B(A B)=B(A C)=(B A)(B C)=(A C)(B C)=(A B)C =(A C)C=C 方法二:反证法.假设 B C,则存在 x(x B且x C),或存在 x(x C且x B).不妨设为前者.若x属于A,则x属于A B 但x不属于A C,与已知矛盾;若x不属于A,则x

25、属于A B但x不属于A C,也与已知矛盾.49.解答方法三: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由已知等式和可以得到 (A B)(A B)=(A C)(A C)即 A B=A C 从而有 A(A B)=A(A C)根据结合律得 (A A)B=(A A)C 由于A A=,化简上式得B=C.50.练习55设A,B为集合,试确定下列各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1)A B=B(2)A B=B A(3)A B=A B(4)A B=A51.分析解题思路:求解集合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可能用到集合的算律、不同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以及文氏图等.具体求解过程说明如下:(1)化简给定的集合等式 (2)求解方法如下:l

26、利用已知的算律或者充分必要条件进行判断l先求必要条件,然后验证充分性l利用文氏图的直观性找出相关的条件,再利用集合论的证明方法加以验证 52.解答解(1)A B=B A=B=.求解过程如下:由A B=B得 (AB)B=B B 化简得B=.再将这个结果代入原来的等式得A=.从而得到必要条件A=B=.再验证充分性.如果A=B=成立,则A B=B也成立.(2)A B=B A A=B.求解过程如下: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由A B=B A得 (A B)A=(B A)A从而有A=A B,即A B.同理可证B A.53.解答(3)A B=A B A=B.求解过程如下: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由A B=A B得 A(A B)=A(A B)化简得A=A B,从而有A B.类似可以证明B A.(4)A B=A B=.求解过程如下: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由A B=A得 A(A B)=A A根据结合律有 (A A)B=A A即 B=,就是B=.5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课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