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301024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本报告摘要序言报告总论“双碳”目标引领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气候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挑战越发重要“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发展的长期战略与机遇“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中国“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2023 中国低碳转型进展与新趋势驱动产业零碳转型的“四新要素”推动新要素扩散的“三级火箭”模式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 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双碳”目标下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2023 百大案例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商业消费术语词汇表参考文献免责声明编委会成员任飞 李心荷 丁力 张琪 闫军 邱辰编写组成员曹原 左菁颖 张华轩 李雨馨 张小豪 陈丰发布机构中国国际商会

2、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多边合作部牵头设立的产业委员会,致力于组织中国工商界深度参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落实联合国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综合行动协调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中国国际商会(CCOIC)是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在中国从事国际商事活动的企业、团体和其他组织组成的全国性商会组织,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商会(ICC)工作的国家商会,在开展与国际商会有关业务时使用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名称。北京市节能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协会:北京市节能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协会成立于 2015 年 5 月,是民政局

3、注册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注于节能、低碳、环保等绿色发展全领域的专业型社会团体。节能环保协会作为领先的绿色发展综合服务机构,立足首都,面向京津翼,辐射全国,长期为各级政府机构、会员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的咨询服务、环保及节能减排技术对接、降耗提效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绿色投融资等全产业链服务,助力会员企业抓住绿色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商道咨询:商道纵横创立于 2005 年,是中国领先的独立咨询机构,专注于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 ESG、责任投资(SRI)与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的咨询服务。我们凭借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致力于与企业共同制定促进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4、,协助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详细信息,敬请访问商道咨询公司主页 以及微信公众号。目录01020304040404060608111316242747475891116147151154编者0102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关于本报告 研究目标本报告选取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性的 100 家企业,研究案例企业近两年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标、路径、行动进展与实施成效,构建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特征全景图,归纳企业“双碳”行动策略选择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方式,确认了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了各类型企业低碳转

5、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策略。报告研究成果或能对企业设定发展目标、制定零碳战略、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指引与参照。研究方法通过公开征集以及机构推荐的方式,本研究选择了来自 15 大行业(矿产采掘、能源生产、农林牧渔、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房地产、纺织家具、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玩具日化、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物流运输和信息技术)的 100 家企业案例。1.研究范围 本报告成果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案例企业近两年中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CSR/ESG 报告等来源。2.信息来源“双碳”目标下企业机遇与风险特征模型,是根据低碳转型对企业影响程度、企业拥有的脱碳能力,以

6、及能力的可迁移性(活性),将企业编入“高敏感-高活性”“高敏感-低活性”“低敏感-高活性”和“高敏感-低活性”特征矩阵,归纳四类特征各自的驱动因素与优势策略,结合外部环境和内在禀赋,定义风险规避与机遇拓展两类行动逻辑。高质量低碳/零碳转型评价模型,按照“企业碳中和六大路径”,即电力脱碳化、用能电气化、燃料脱碳化、原料脱碳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负碳化,识别企业已采取“双碳”行动的类型、项目的成本或投资属性,评估企业行动在其价值链内外产生的碳减排效果,评价行动对企业经营表现的潜在影响,以判定企业低碳转型的策略和质量。3.关键模型 摘要全球多地频发的极端天气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变成了现实危机,

7、在确保平稳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坚定不移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已成为必然趋势。自 2020 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已基本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三大体系中,已经制定了在 2060 年前实现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积极的动力。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深入领会中国“双碳”目标和“1+N”政策精神,梳理了中国“1+N”政策体系的三大支柱体系: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的相关政策要点,呈现重点领域脱碳路径及时间表,并为企业提供 2023 年中国低碳转型的系统性概览与趋势解读。基于“双碳”目标下产业协同

8、演化所涌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四新要素”,报告首次提出推动中国经济零碳转型的“三级火箭”模型,提炼了中国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中的优势策略,为企业制定“企业零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抓手。报告从“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和“基础服务”四大产业板块,建立高质量低碳转型理论框架,遴选来自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百项企业案例,持续跟踪“六大脱碳路径”下企业低碳转型的创新行动,展示案例企业对经济脱碳的双重贡献(“降低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以及向全球交付零碳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与价值。报告为工商界领袖制定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系统性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

9、的零碳转型,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碳转型的框架和案例集,也是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0304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双碳”目标引领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2023 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开幕式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强调,世界正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复苏艰难,全球多地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气候变化已变成现实危机,各国都面临如何统筹当前的安全稳定增长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坚持长期能源转型

10、,保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是大势所趋。各国政府正在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已有 148 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覆盖了全球 88%的碳排放和 92%的 GDP。如果各国兑现自己的承诺,将有望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1.7以内。这驱动着全球气候治理从规则制定转向落实行动,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正在发生。我们也注意到,尤其是自 2023 年以来,在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气候合作既是全球企业的最大共识之一,也是推动各国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增就业并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双碳”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长远信心:“双碳”战略的实施旨在解决资源和环境

11、的限制,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应对全球巨大变革的必然选择,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长期信心,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加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为新基建发展带来新机遇: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 十四五 发展目标特别强调了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新基建领域,中国计划到2025年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重点领域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电力、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七

12、大领域。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新基建是零碳转型的第一推动,也是新经济形态的增长引擎。应对气候变化亟待全球行动“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发展的长期战略与机遇报告总论序言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以来,中国工商界正有计划地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

13、位,将扮演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角色。“双碳”目标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鉴于上述背景,这份报告聚焦分析中国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路径,旨在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借鉴和指引。报告将概览国家低碳发展全局,基于前瞻性理论框架和实践调研,以清晰的模块化形式来呈现不同企业在战略驱动下实现零碳转型的路径,深入剖析企业行动中所体现的多元价值和潜在发展机会,并探索产业协作转型新路径。随着本报告的发布,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已连续发布两年。未来,报告将持续扩大覆盖范围,收录更多在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企业,为业界提供低碳转型最佳实践案例,并通过对转型

14、成果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加强成功案例对全行业全社会企业的启示作用,从而带动更多企业走上低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工商界在促进绿色合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国际合作,讲好中国企业低碳发展故事,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合作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0506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双碳 目标催生产业低碳转型和新产业崛起: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是当前产业深刻转型的主要领域。在转型方向上,电力行业着重解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交通行业需要

15、进行全新的整体布局,建筑行业着力推广绿色建筑,工业领域则主要关注效率的提高。此外,双碳 目标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低碳、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群发展将为各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零碳转型将创造更多工作机会:2020 年,中国大约有 1,100 万人直接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和生物能源供给以及能源网络领域工作。在 IEA 加速转型情景中,2030 年清洁能源供应领域的工作将增加 360 万个,而化石燃料行业的工作岗位将减少 230 万个,净增 130 万个工作岗位(承诺情景中只有 40 万个)。此外,加快转型也会促进关联行业就业增加,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高能效电器与设备制造,以及建筑业相关工

16、作岗位将共计增加 500 万个(IEA-CNZ,2021)。零碳转型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通常面临着“减排成本”的挑战,但产业的实际发展逻辑,包括规模效应和学习曲线等内生增长因素,需要通过非均衡模型考虑。根据 2022 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采用非均衡模型测算,加速零碳转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每年将额外带动 1%到 2.5%的增长,到 2030 年将创造 530 万个净新增就业岗位(WBG-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2022)。通过建立全球最大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系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储能、可再生供热、碳捕集与封存利用等关键零

17、碳技术的产业集群,不仅为中国带来资产回报,还将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创造附加值。这一举措将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球零碳目标提供实际可行的产业解决方案。“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自 2020 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已基本完成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国家重大战略,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三大体系基本形成了重点领域脱碳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20302040204520502060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制氢碳捕集与封存利用典型资源回收利

18、用加速转型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增量主体、大电网扩大、分布式智能电网支撑作用凸显、终端电气化水平、调节能力提升、储能规模化发展、满足日平衡调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5%,终端电气化率35%,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5%以上总体形成期:新能源成为装机主体、电网完成数字化转型、多种电网融合、终端完成电气化、智能灵活化变革、长时储能突破、满足多日平衡调节力5%以上巩固完善期: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新型输电组网技术突破、终端高度灵活互动、全周期储能协同达到100吉瓦绿氢装机,并且非化石能占比制氢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5%电解槽成本降至670元/千瓦以下、能耗降至45千瓦时/千克氢气,成本降至10元以下绿氢产量占比达

19、到80%第一代捕集技术成本下降1525%第二代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CCUS集群初步建成第二代捕集技术成本下降50%,化工行业CCS配备率达到60%CCUS捕集技术进一步降低,在化工领域成熟运行达到60%CCUS技术100%覆盖火电、水泥、化工等CO2排放源形成废塑料回收处理能力新增1500万吨/年,回收率达到40%,物理回收利用率满足20%需求,塑料化学回收循环技术发展再生铝、钢材占比达到30%塑料回收利用率达到60%,替代塑料总需求10%以上,原生塑料在总需求占比降至55%再生铝、钢材比例占比达60%0708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

20、022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计入能耗总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从能耗双控转型碳排双控,能源系统脱碳将同时实现能效提升和碳排放控制任务。2023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有力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

21、目标的关键载体。通过构建以能源互联网为技术内核的新型电力系统,将破解“经济安全环境”的三元悖论,为能源生产与消费各方提供零碳转型可以依靠的推动力。截至 2023 年 6 月,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13.2 亿千瓦,历史性超过了煤电,约占中国总装机的 48.8%。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5.1 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93%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78.8 万辆、374.7 万辆,同比增速均超过 40%;保有量超 1,620 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在工业脱碳和电力化、智能化方面已经取得积极进展。针对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对电力系统灵活资源和电力市场化改革需求,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

22、 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包括新能源+储能、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发展,参与电力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为系统提供调节支撑能力。通过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推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健全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健全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全国绿色电力交易电量超 600 亿千瓦时。2022 年,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基于市场优胜劣汰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绿氢资

23、源禀赋、CO2地质封存条件和既有产业园区和邻近企业都将构成双碳目标下的产业比较优势,决定区域低碳产业集聚的具体门类。另一方面,需求侧策略也将在工业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通过设计使用更少的原料、材料替换、提高制造良率等方式,旨在减少对初级材料的依赖,降低工业生产碳排放同时降低成本,是企业在全国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共同选择。以 ICT 行业和云服务为例,政府已经在采购数据中心服务时要求在 2032 年后 100%使用绿色电力。根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将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系统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

24、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 6 个方向转型。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13.5%,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出台了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 年版)的通知,进一步提升工业能效。同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强调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性。预计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通过数字化和绿色化加速低碳转型。尤其是在推动氢能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出台了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据预测,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上,2030年的绿氢装机需达到100GW,非化石

25、能源在制氢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5%(RMI-中国 2030 年“可再生氢 100”发展路线图,2022)。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2023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创历史新高基于碳移除的自然和工程解决方案是净零排放目标的必要条件。根据 IPCC 估计,到 2050 年,其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每年可实现超过 100 亿吨排放的减少和移除(IPCC-2022 年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2022)。同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还具有协同效益,包括支持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生计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国家扎实推进重要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

26、修复,狠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高质量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过去三年完成国土绿化超 1 亿亩,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根据林业部门规划,2050年中国森林碳汇能力预计在每年10亿吨CO2以内,仍需要探索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机制,例如,将地区生态碳汇经营与原产地农产品、旅游产业开发融合,通过包括商品市场和碳排放权市场等途径实现负碳溢价。此外,实现碳中和目标仍需 CCUS 技术和工程突破。2023 年,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0 部门发布,旨在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

27、用,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该方案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按照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分为三大类,提出了包含全流程规模化CCUS、二氧化碳先进高效捕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三类负碳示范项目。在适用行业上满足石化、煤化工、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开采等行业,形成 10 至 50 万吨以上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在利用方式上,也明确提出包括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甲醇等液体燃料、聚合物材料等化学利用,二氧化碳人工生物转化,二氧化碳矿化固定等多种技术路线,目标是到 2025 年,实施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比

28、增长了 4%,预计全年排放量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趋势背后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水电和风电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干旱和风力减弱,导致现有风电和水电设施的年利用小时减少。此外,2022 年新增的燃煤发电机组逐渐投入使用,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导致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中国电力联合会预计,2023 年社会用电量可能增加 6%),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 2023 年碳排放创纪录高峰(CarbonBrief,2023)。能源脱碳加速,2023 年有望实现碳达峰和谐共生负碳的生态系统2023 中国低碳转型进展与新趋势新能源对火电发电量挤出效应加速,2023 年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将持续下降中国第一季度新增光伏

29、规模增速远超预期,彭博新能源财经(以下简称“BNEF”)显著调高了 2023 中国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预计规模,从 129GW 调高至 154GW。这一规模不仅创造历史新高,且一年增量就将超过美国截止 2022 年底的历史累计规模。综合各方预测,2030 年中国光伏新增规模将达到惊人的 258GW。凭借更低的边际发电成本,持续增长的光伏与风电规模将进一步压低火电排放量。2022 年中国新建燃煤电厂将替代部分老旧机组容量,同时将具有更好的深度调峰经济性,为适应基荷电量下降、辅助服务电量上升的趋势。以长期运行为目标的火电机组,需要调整运营策略,在更低发电小时数中保持盈利,并负担 CCUS 的额外成本(

30、BNEF-New Energy Outlook:China,2023)。0910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全球能源转型创造增长新动能峰值已过,钢铁与水泥进入减量发展期数字能源新基建培育产业新集群为应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以及能源危机,2023 年全球在能源领域投资将达 2.8 万亿美元的新高,其中 1.7 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电力、核电、电网与储能、低碳燃料、能效提升与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改造。预计 2023 全年光伏投资将达到 380 亿美元,首次超过上游石油开发投资,为新兴行业扩张和就业增长创造了重大机遇。中国已经在风电、光伏、电池储能、

31、氢电解槽、热泵等领域占据技术和规模的主导优势(IEA-ETP,2023),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乘用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 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 1.8 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趋于完成,中国的水泥消费量已于 2014 年达峰,达到 24.8 亿吨。2021 年中国水泥需求降至 23.65 亿吨。考虑熟料系数上升因素,预计到 2050 年水泥需求会降至 7.5 亿吨,其中熟料需求降至 5.6 亿吨,降幅约达三分之二,将导致既有水泥产能逐步退出(RMI-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之路,2022)。中国粗钢产量则预计在 2024 年达到

32、 11 亿吨峰值。在 2050 净零情景下,总产量将降至 4.75-6.21 亿吨,相比 2020 年减半。除需求因素外,钢铁行业采用氢直接还原、废钢电炉精炼替代长流程炼钢的工艺提升会加速焦炭需求的下降(RMI-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钢铁零碳之路,2021)。根据 BNEF 分析,中国在 2025 至 2030 年的零碳转型,将带动年均投资达到 10.7 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 2022年 GDP 的 8%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20%。其中,电网支出将增长 81%,每年约达 136 亿美元,以提升可再生电力的远距离输送和提高配电网络的可再生电力容纳能力。实际上,2022 年中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已超出

33、BNEF 的预测,达到 5,012 亿元。新型电力系统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能源零碳转型正在带动数字新基建、交通网络系统与新型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新型产业,加速了新能源、新智能等要素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率。数字经济与新型储能都将受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直接拉动。截止 2023 年 6 月,全国已建成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累积规模超过 1,733 万千瓦/3,580 万千瓦时,其中一半都是在 2023 上半年完成。按照市场价格测算投资规模,直接拉动投资超 300 亿元。在数字经济领域,2022 年,华为数字能源营收超过了传统华云,验证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ICT 技术与设施显著的带动作

34、用。能源投资高涨,零碳转型释放产业红利应对减量发展,资产搁浅风险值得关注考虑到中国能源体系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 88%左右,其中电力行业排放占全国能源体系总排放量约 41%(中电联-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2022),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意味着中国碳排放可能在 2024 年开始下降。此刻,我们正处于拐点之上。先立后破,以多元技术和组团转型规避资产搁浅风险依靠技术创新,传统行业重置核心能力中国零碳转型并不意味着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完全退出,而是建构具有韧性的净零碳排放的循环体系,例如与可再生能源、CO2利用技术耦合运行通过化石资源清洁利用。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将遵循先立后破原则

35、,保持多种技术并行。一方面,传统能源和原料工业设施也将通过绿氢与 CO2利用体系避免过早退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绿氢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在化石能源和原料工业的重要性与应用潜力将显著提升。在电力行业,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年轻、最高效的煤电机组群。截至 2020 年时,85%的机组运行年份都未达到预计的 20 年寿命(IEA-CNZ,2021)。在电力行业碳达峰趋势下,最近新增火电机组将加速老旧机组退役,火电企业需要调整煤电经营策略、发挥煤电能源转型“压舱石”作用,可实现“减量增收”。化工行业也存在类似的资产重置需求全球年轻设施产能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国,中国合成氨、甲醇和乙烯生产设施

36、投产后的平均运行时间分别为 13 年,8 年和 7 年,正常剩余运行寿命平均可达 30 年(RMI-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化工零碳之路,2022)。除能效和排放特征等决定产能优胜劣汰的传统指标外,企业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碳捕集禀赋和技术能力也将成为关键因素。例如,依托现有园区构建绿氢和 CO2循环利用项目,将园区内火电、水泥、钢铁生产过程产生的 CO2与下游固碳或利用单元衔接,应用加氢制甲醇、MTO 等工艺保留化石能源利用同时实现净零碳排放的高附加值应用,实现“组团转型”。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2022 年全球政府和上市公司在能源领域研发支出继续增加,分别上升至近 440 亿

37、美元和 131 亿美元,其中 80%以上用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锂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其中,中国两类支出均居引领地位,占全球总量的1/3和2/5。在相关技术领域,包括照明技术、采暖制冷、光伏、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电池与电动车相关专利份额占比已经达到 8%至 32%。在能源技术初创企业获得早期风险投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达到 67 亿美元,规模继续领先其他行业。其中与 CO2捕集、能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初创企业融资规模相比 2019 年翻倍,2018 年以来,中国项目融资额约占其中 1/3。传统原料产业的研发支出再次上升。2022年全球范围内水泥公司在研发上花费了35亿美元,达到201

38、5年的3倍。钢铁行业研发支出达到180亿美元,是2015年的2倍,化工行业支出540亿美元,是2015年以来首次显著增长。传统工程和原料工业所积累的核心能力在零碳转型中依然拥有巨大潜力,对于风电、光伏、绿氢以及碳捕集与封存利用领域具有显著迁移能力。零碳转型的本质是从传统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技术驱动模式。技术研发和初创技术投资正在重塑传统企业核心能力。典型案例传统行业工程技术向新能源领域迁移以海上漂浮风电为例,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自2022年以来开始建设用于深远海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将海上钻井平台技术迁移至深海风电领域,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技术优势,为中国深海风电开发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在石化行业的绿氢生产

39、与应用领域,中石化炼化工程也迅速完成了传统炼化工程技术与电解水制氢技术整合,承担的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库车光伏绿氢项目在 2023 年 8 月顺利投产,是中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和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1112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驱动产业零碳转型的“四新要素”产业零碳转型的背后,依靠一系列新经济要素的兴起,以及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新过程、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智能。新过程 New Process新能源 New Energy新材料 New Material新智能 New Intelligence指能够影响能源(能量)、材料(物质)、智

40、能(信息)三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方式以及整体系统的革新和优化,包括流程再造、工艺升级、物流组织与调度方式更新、产品服务化等创新,带动生产效率提升同时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例如钢铁通过连铸,极大改进了从高炉炼铁到转炉炼钢之间的能耗。互联网普及后,对物流和零售领域带来的效率革命。基于物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共享储能模式成为将储能设备转变为标准化市场服务的方式。指能量流中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氢能和生物燃料技术。例如,在发明蒸汽之前,煤炭并不是一种能源。随着各类新能源利用、转化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场景可以获得可再生能源。指物质流中以脱碳为导向产生的新兴材

41、料,例如生物基材料、再生基材料和碳中性材料,也包括氮化镓、电池与储能技术、钙钛矿与新的高效超薄光伏技术、高强度碳纤维风机叶片关键材料技术。依托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通讯基础设施,基于日益增长的产业互联网生成的大数据、依靠更多创新算法和超强算力支撑所涌现出的各领域的“新智能”,包括物联网、数字孪生、AI 等支持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在复杂性增加的同时实现灵活高效运行的形态。在本报告的案例中,93%的企业涉及“新过程”的出现,其中工业制造板块具备“新过程”要素的比例达到97%。这表明“新过程”在企业低碳转型中的普及度和重要性。新过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初级资源领域,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包括产业链的扩

42、展,而从中等规模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涉及到采用更具柔性和敏捷性的生产方法。这些“新过程”的出现为企业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带来了系统性的变化。新过程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智能的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例如,应用绿色电力作为新能源需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电气化,材料生产工艺的改进为实现基于 CCUS 捕集的 CO2制造新材料提供了支持,新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要求运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如通过 IoT 技术收集运营信息。案例企业应用核心要素分布初级资源0.820.700.160.390.180.300.720.260.730.550.520.48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商业资源新材料新智能新能源四大板块企业零碳转型核心能力中,“新

43、能源”贯穿于各板块,但每个板块在实现零碳转型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在初级资源和工业制造板块,企业的主要核心能力是“新材料”和“新能源”,其中能源生产和设备制造行业中,超过 80%的企业具备“新能源”能力。在基础服务板块,企业的主要核心能力是“新智能”,信息技术行业中 100%的企业具备“新智能”能力,他们依赖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为绿色制造、低碳城市和交通、循环经济提供支持。在商业消费板块,企业主要依赖“新能源”和“新材料”来实现低碳转型,其中纺织、家具、玩具和日化行业中,100%的企业具备“新材料”核心能力,而家电电子行业则普遍具备“新智能”能力,占

44、比达到 100%。1314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推动新要素扩散的“三级火箭”模式绿色算力与绿色电力:构成脱碳第一推动力的“双螺旋”ICT 行业,尤其 5G 通讯和数据中心方面,正在积极探索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效和储能技术的方法,以降低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可再生电力满足 7/24 算力需求方面,谷歌和微软已经宣布了 2030 年 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即所在的每个电网内全天候采购和匹配零碳电力。这一需求不仅避免持续增长的算力需求增加全球碳排放,也促进算力跟随绿色电力在全球计算设施动态分配任务的新技术。此外,数据中心也可

45、再生能源的主要购买者,极大带动了电力购买协议(PPA)的发展,亚马逊、Microsoft、Meta 和谷歌是企业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的四大买家,迄今为止已签订了近 50 吉瓦的合同,相当于瑞典的发电能力。其次,数字智能技术是发展能源互联网技术,建设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5G 通讯与基于强大算力的数字智能可以支持电力系统实时进行需求预测、负荷管理和故障隔离等,确保了电力供需平衡,并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5G 技术等为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提供了低延迟、低成本和广覆盖的网络支持,提升整个电力体系自愈能力和调控能力。例如,在江苏电网的案例中,通过数字化手段,接入配电自动化遥控、源网荷

46、储、分布式光伏等智能水平提升了40%,年均停电时间减少了24%,电网运营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绿色算力和绿色电力共同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绿色算力需要绿色电力作为支持,而绿色电力则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获得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仅推动了能源和 ICT 领域内部的进步,还通过提高能效、加速电气化程度和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等方式,为社会整体实现零碳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级火箭:新型电力系统融合数据智能,释放绿色电力和算力红利绿氢与 CCUS 耦合,将改造原料工业体系“加氢补链”将帮助中国原料工业摘掉“高碳帽子”,实现提质增效平价新能源和新智能:带动各行业脱碳同时将显

47、著提升生产效率人类文明最初所开发的碳基资源,包括食品与木材都源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具有可再生的特性。借助绿氢和 CO2循环利用,即将在原料工业和下游价值链在零碳转型中实现工业化的光合作用即利用太阳能和CO2合成常见化工原料。依靠绿氢和 CO2耦合,既让原料工业吃到可再生能源红利(获得绿氢),也为 CO2回收再利用提供了闭环路径,例如,捕集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煤炭和石油等传统化石资源可以转型为低碳或零碳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为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脱碳提供了价值链支撑。在光合工业模式下,CO2主要来自水泥、钢铁、煤电和化工行业碳捕集装置,其应用规模将在2030年后快速扩大,年捕集二氧化

48、碳规模达 6 亿吨,到 2040 年和 2050 年分别增长至 9 亿吨和 10 亿吨。随着中国可再生电力制氢技术的成熟,绿氢将在 2030 年后逐步具有原料经济性。根据 BNEF 的预测,在净零转型情景下,到 2050 年中国每年的氢需求将增长到 1.08 亿吨,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钢铁业与化工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国和消费国,未来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加氢补链”将发挥中国在煤化工领域技术与规模优势。以甲醇为例,中国煤制甲醇产量占比达 75%,但煤化工原料“氢碳比”低于石油化工,导致能耗与碳排放处于劣势煤制甲醇与合成氨的吨产品碳排放分别为2.1吨和4.2吨,天然气路径仅为0.7吨和2.

49、1吨。通过“加氢补链”,与绿氢和 CCUS 耦合,可提升“氢碳比”、显著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新型电力系统将解决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风光电力对电网的冲击,满足高比例可再生电力系统的需求。而新能源发电设备也随着产能扩大、产品技术升级在过去 10 年成本下降了 90%以上。此外,数字技术对扩大风电和光伏的应用规模、降低发电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风电和光伏电站可以更好预测并跟踪风资源或光资源,提升发电效率、减少运维所需人力、制定更有效的电力市场交易策略。对于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电力用户而言,2022 年之后采购绿色电力变得具有经济吸引力。通过提升用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50、不仅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也提升了用电单位制定电力交易策略、开展能耗与能效管理的水平。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自动控制系统,企业可以根据电力市场中绿电的出力曲线优化生产流程以实现最佳的负荷匹配,提升绿电使用率,同时降低购电成本。通过提升绿色算力和绿色电力在各行业的应用程度和深度,可以让更多行业实现“负成本零碳”和“零碳正增长”的效果,同时完成企业脱碳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二级火箭:绿色碳氢经济打造“光合工业”,驱动原料工业净零转型典型案例在化工领域,中国已经建成了多个以二氧化碳和绿氢为原料的绿色甲醇生产项目,例如,中石化绿氢项目和吉利、顺成集团投资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 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