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
2、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第一章
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
4、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
5、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
6、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具
7、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6、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矛盾性存在的最终根由,是人对自己的自然性存在的永不自满,即人的需要;而决定人的这种矛盾性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人的实践。实践使人与自然相分化,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8、,成为万物之灵长,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要在实践中来完成,而且这种统一与新的对立又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发生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实践中折射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全部秘密就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辨析题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此说错误。假象是一种客观现象,而错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不能等同。另外,在造成假象和错觉的原因以及二者的影响方面也是有区别的。假象的出现跟主观自身无关,错觉则可能是主观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受假象迷惑而造成的。假象掩盖了事物的真本质,透过假象可以揭示真本质,而错觉会导
9、致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为。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真理3、有用就是真理。错。有用是价值问题,不能和真理问题划等号。4、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错。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部分经验不见得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这个命题主要问题在于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和事实本身混淆,是不对的。简答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10、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11、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4、举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过程。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后,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地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事先以
12、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什么是社会关系,指明生产关系的基础性地位。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存在着联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所指的是一个东西,都是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只是在使用上有所区别,相对于“生产力”,使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相对于 “上层建筑”则要用“经济基础”这个概念。 但两者并
13、不完全相等。在一个社会或国家里,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而这个社会或国家的经济基础指的是这个国家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占有统治地位的三个方面的总合。而其他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则不算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人类的思想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思想发展的历史本质是社会存在,即人类劳动和物质发展的历史。故而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错误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
14、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不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还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其也不可能割断与以往社会意识的联系。所以说,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虽然主要是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它却总是在以
15、往积累的大量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再次,。所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一定越高,就抹杀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的、起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球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三个方面:
16、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建立;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即要保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关键要看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上层建筑为这种经济基础服务,就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上层建筑为这种经济基础服务,就不利于社会的进步。3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
17、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次,社会意识还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其也不可能割断与以往社会意识的联系。所以说,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虽然主要是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它却总是在以往积累的大量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再次,。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就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言,而是就科学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生产力的极大促进而言的。科学技术确实不是像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那样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却可以渗透到三者之中,分
18、别提高这三者的水平,从而最终提高生产力水平。5、怎样理解人民群众自己在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19、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材料三: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
20、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胡锦涛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答: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是“英雄史观”。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就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
21、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种观点认为,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2)答:材料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一贯执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
22、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指点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所形成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
23、群众中去的路线。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第四章 辨析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句话是错误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统一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过程之中,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2.商
24、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句话是错误的。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间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这句话是错误的。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久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25、反比。4.贱买贱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这句话是错误的。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简答题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职机器发展过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
26、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意义: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P147-148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4、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P1651)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