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商管理课后题答案整理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管理的历史发展 广义上,管理学是人类所有集体化、社会化行为中积累起来的一般的人文学科。 狭义上,管理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主要通过近代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 一、 为什么称泰罗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最根本的贡献,实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实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这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制要点:1、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三要素标准化) 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5、劳资双方应变对立为合作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利。 二、 法约尔对管
3、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包括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2,权利与责任对等原则。3,纪律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统一领导原则。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7,员工报酬原理。8,集权原则。9,
4、等级系列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团结合作原则。 三、 什么是理想的行政组织? 理想的行政组织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现代大型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权威的基础。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2、官僚制的特征。包括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将其制度化、按照权力大小确定组织地位及等级系统、明确职位特性并根据职位挑选人才、管理人员的权力为法律制度赋予并以制度形式被其他人服从
5、、权力有限的理论和管理者的提升原则; 3、官僚制的优越性。优越性在于: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2,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3,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四、 巴纳德理论的特征何在? 巴纳德理论更侧重于说明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的原则,总的特征是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其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组织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三个方面的平衡:组织内部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管理人员最根本的职能是
6、协调,实现组织三方面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三方面的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五、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由于非正式的接触和感情纽带连结在一起,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既要有科学管理、理性分析能力,也要通晓人性,重视人际关系协调。 六、 为什么说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06年问答 工业革命以来管理发展的总趋势是科学化和理性化。对效率、效用、科学、理性的追求,是推动管理发展演变的根本性力量。广义上,整个管理发
7、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不断强化和重视的,是科学化、理性化;而狭义上,由泰2 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发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的应用,再到当代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科学管理发展的汉族要线索。 第二章 组织管理原理 一、个体假设对管理学有何重要意义? 1、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科学,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方式和效果。 2、管理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面都离不开人的特征的影响。即使是处理技术问题,也要有人的因素发生作
8、用,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科学是有关人类文明的学问,从人出发,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社会科学的主题; 4、由独立的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过程,使组织管理的基础。从个体到整体的环节,也是组织管理理论的最基本环节。 二、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那些基本特征? 1、经济人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 2、社会人假设:个人不仅仅追求金钱收入,还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3、管理人假设: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
9、此不能作出最优决策,而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4、还应当把握人的理性能力,以及社会性交往和学习过程,包括行为、需求、理性能力、学习过程等。 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应明确选择个体的有关特征。 三、如何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学习? 1、个体的行为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必须把握的对象。 2、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可以通过行为结果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个体的学习对于维护和促进协作系统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3、成员的学习对于企
10、业组织的未来发展,是一种必要的准备和条件; 4、行为和学习,是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中,行为关系到现阶段的企业状态,学习则更多地对将来的企业发展起到影响作用。通过现时的行为,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学习的结果又会提高未来的行为能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四、什么是心理能量,学习与心理能量的关系如何? 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学习与心理能量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心理能量的提高有促进学习过程的作用,另一方面,
11、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对心理能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组织中学习与心理能量之间作用有两条轨迹: 1、学习信息蓄积成功能量改变。这是侧重于个体层次的一条轨迹。 2、学习信息共有相互激励集团能量。这是侧重于集团的作用过程。 五、怎样理解正式组织的含义?09简答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这其中包含三个基本点: 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 2、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
12、;3、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方法、时间、制和两个方面都经过有意识调整后的体系化系统。 六、简述正式组织三要素。 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1、协作意愿。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协作意愿会经常发生变化,在个人角度,它是组织协作的诱因和协作中的贡献比较之后的净效果,在组织角度,它是组织给个人提供的诱因和工作之间的对比关系。3 2、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的共同目标不仅要成员理解,而且必须被他们接受,否则无法进行指导和激励,
13、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权衡也会引发矛盾的产生,需要共同目标来支撑。 3、信息沟通。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连结起来。正式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指所有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方式和手段。信息沟通有一定的限度,在组织中通常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和框架进行。 七、什么是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有哪些? 非正式组织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如下: 1、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 2、其本质在于人们之间的协调。 &
14、#983040;3、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和非理性侧面。 4、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形成无形的影响,而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八、试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1、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而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条件; 2、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长期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 3、非正式组织能够促进正式组织的信息沟通,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综上,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15、; 九、如何理解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 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无法离开对方单独存在; 2、只有两个侧面统一起来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 3、两种组织的一体化程度反映组织的实际状况; 4、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关于是否容易科学化、是否容易理性化的部分分开了; 5、组织的两个侧面思想揭示了组织管理中应该找到的问题核心,可以提高管理艺术和水平。 十、如何实现组织内部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
16、行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要实现它,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1、个人需求、动机及其标准的把握; 2、诱因的分配过程的重视; 3、组织效率的强调。 十一、为什么需要实现组织动态平衡? 1、组织的内外所有相关因素都处于变化中,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不断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 2、实现组织动态平衡
17、,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随着内外平衡实程度的提高,有趋于稳定的倾向。也就潜伏着丧失活力的危险。如何取得平衡,是动态平衡、发展过程管理中最困难的一个方面。 3、另外,动态平衡的实现需要有系统和权变观念,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组织需要实现动态平衡。 十二、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概念? 管理式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包括如下四点: 4 1、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
18、官; 2、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3、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 4、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1.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2.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3.确保必要的活动,4.领导。 第三章 企业和企业制度 一、什么是企业? 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二、
19、试述企业的基本特征。 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拥有与其它组织不同的目标、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运行机制; 2、财产支配关系是企业根本特征之一,是各种支配企业业的因素中的首要支配因素; 3、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并不断增加盈利,自负盈亏是企业主要的特征; 4、企业的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三、试述产权及其功能。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是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一种行为关系。 产权最基本的功能是明确规定产权主体对
20、客体的关系,以及不同产权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私有产权的功能是把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共有产权的功能是排除共同体外的成员和国家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进行权利的干扰,共有产权的功能是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权利。 四、私营企业的形态有哪些? 私营企业的形态如下: 1、个人企业,指个人独资设立、个人所有、经营的企业; 2、合伙公司,指由个人企业直接结合而成的公司形态; 3、两合公司,指由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和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资组
21、成的公司; 4、有限责任公司,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任的企业法人。 五、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有哪些? 与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四个不同于它的特征: 1、资本证券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本证券化形成的资本集中; 2、有限责任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 3、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4、公司账目公开。 &
22、#983040;第四章 决策 一、试述管理职能中所包含的决策问题。 1、计划职能中包括组织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什么战略能够最好的实现这些目标、组织的短期目标应该是什么、每个目标的困难程度有多大。 2、组织职能中包括直接向我报告的下属是多少人、组织的集权程度应该有多大、职务应如何设计、组织应何时改组。 5 3、领导职能中包括如何对待缺乏积极性的员工、哪一种领导方式最有效、调整工资将如何影响员工的生产力、何时是激发冲突的最好时机。 4、控制职能中包括组织中的哪些活动需要控制
23、、如何控制这些活动、业绩偏差大到什么程度才算严重、组织应建立何种管理信息系统。 二、阐述“决策人”的模式的基本假设。 组织成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合理的选择手段的决策者。人能够进行学习从而对个人和组织进行合理决策(即学习);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收集的信息可以储存记忆起来以为新决策提供参考(即记忆);人们能够通过习惯来帮助符合目的地行动方式持续下去(即习惯)。 三、阐述决策的基本过程。 决策过程包含四个阶段: 1、收集信息阶段。收集组织中对各方面信息并加以分析;
24、983040;2、拟定计划阶段。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拟定各种备选方案; 3、选定方案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 决策过程还可以细分为八个阶段: 具体的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方案。 四、决策的准则是什么? 1、整体协同原则。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目标原则。决策都必须确认目标,并以
25、目标为导向; 3、权变原则。决策是动态的,要随客观环境变化而作出适当调整。 五、如何区别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例行问题是指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例行问题一般有先例可循,有政策和规则可依。 例外问题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的问题。例外问题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需要创新来解决问题。 六、什么是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可
26、按固定程序进行处理的决策方式。 七、什么是非程序化决策? 针对那些新颖、无结构问题的“结构不良”决策,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律可以依据,需要单独作出处理的决策方式。 八、程序化决策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有哪些? 传统决策技术有1,习惯。2,事务性常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3,组织结构:共同的期望、分目标系统、明确规定的信息联系渠道。 现代决策技术有:1,运筹学、数理分析、模拟、电子计算机模拟。2,电子数据处理。 九、非程序化决策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有哪些?
27、983040;传统决策技术有:1,判断、知觉、创造性。2,经验。3,经理人员的选拔和训练。4,设立专门的从事非程序化决策的部门。 现代决策技术有:1,决策者的培训。2,编制探索式计算机程序。 十、影响决策行为的个人特性有哪些?1、个人对问题的感知方式。主要因素是经验,感知中包含的某些成分并非都来自当前的 感觉,而是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2、个人价值系统。主要表现在它影响决策者以某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反映刺激物, 并且影响决策者的判断。
28、83040;十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群体决策的优点:群体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能提供完整信息,并且能更严格分析所制定的方案。还能够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所制定的决策,增加群体中成员对决策许诺的可能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消耗时间,成员之间影响导致低效。并且个体成员要屈从压力,从而导致了“群体思维”,抑制标新立异,削弱批判精神。在群体决策中,各成员的责任被冲淡了,群体成员承担责任,权责不清。 第五章 计划与控制 一、制定计划有何重要意义? 不论对组织中的个人还是组
29、织整体,制定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个人而言,通过制定计划,1,可以加深对环境的认识,减少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失误, 2,明确工作目标,3,确定当时必须采取的行动。 对组织而言,1,计划制定过程同时是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相互了解和事前协调的过程。2,形成企业总体计划。3,通过计划制定过程中计划承担者与上级管理者的相互作用,为管理者施加影响提供了收段。4,通过制定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协调,可使计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如何理解计划与控制的基础?05考题 1、计划和控制的基础是信息。 2、计划
30、和控制过程背后同时会存在多重信息流,他们的核心内容就是确定组织的信息流结构。 3、计划和控制系统和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体系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关系。 4、计划和控制系统不是单纯的上级指挥并控制下属的系统,所形成的信息和情报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意义深远。 三、计划系统设计应规定的基本的、共同的方面是什么? 五个方面 1、计划制定者。本质上,制定计划是直线管理人员的职责,职能管理人员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参谋和辅助。 2、计划范围。有些计划涉及几个部门之间协调的,应以主要职责部门为主
31、,有关部门配合。 3、与资源配置的协调。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考虑人、财、物是必要的。 4、与业绩评价的协调。计划确定的内容,是计划期内应该实现的目标。 5、计划形式。以适宜的形式对计划进行描述是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四、试述控制的两种形式及其各自的控制过程。 1、直接控制。控制过程为(1)采取某种控制行动,(2)对控制行动的结果进行观察、测定,(3)将观察、测定的结果与应有的标准比较、评价; 2、间接控制。控制过程为(1)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标准,(2
32、)作业人员对工作进行控制,(3)一定时期后,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成果进行观察、测定,(4)管理者将观察、测定到的成果与标准比较、评价,(5)在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管理者决定奖惩措施。 五、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1、目标变量。用来测定控制对象工作成果的指标。 2、确定目标变量的测定方法。 3、确定事前标准。反馈信息的内容通常是标准与实际的偏差。 4、测定结果的沟通方式。产生反馈信息要以一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送给进行控制的人。 5、事后评价标准的确定。指根据实际工作
33、环境确定目标变量的水准。 六、事前标准有何重要意义?不要求掌握 事前标准是信息反馈的源泉。实际与事前标准的差异反映环境变化的程度和控制活动的适当程度。由于将事前标准背后的控制努力和技巧以业绩的形式表示,作业人员和上级管理者可以在应有的控制努力和技巧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七、计划和控制如何协调?不要求掌握 作为控制系统的要素,计划输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计划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与评价和控制结合起来使用是十分必要的;计划应当作为直接控制的信息反馈源泉,而计划对间接控制的作用在于根据事后评价对
34、控制努力的约定。 第六章 组织 (这章是重点!重点看组织结构的题) 一、为确立分工协作的基本框架,必须确定哪五个方面的问题?重点 1、分工关系。企业只有全面完成基本职能,才能实现预定目标,履行社会责任。 2、部门化。把组织的全体成员分别归属到若干部门,将使协调工作变得相对简单。 3、权限关系。有时管理者必须将决策权限授予下级,让其分担决策责任。 4、沟通与协商。分工协作必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才能实现高效。 𘀀
35、0;5、程序化。程序化有利于加快工作进度,减少日常协调的工作量。 二、分工会给组织带来哪些利弊?10简答,03论述 必看 利益:第一,可以使各种工作简单化,尤其是现场作业的工作,第二,使得每个从事专业化工作的工人都能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弊端:第一,带来工作的单调化,第二,会阻碍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降低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三,会助长组织内部的冲突。 三、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哪六个方面的制约因素?重点 1、信息沟通。信息沟通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信息是组织
36、保持与外部环境联系的中介,组织 特点: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无差别性、借助强制力、稳定性。 四、组织活动中经常出现且需及时调整的问题主要有哪几方面? (1)分工不合理、职位系统不清晰而造成的上下左右职责关系不明确,工作相互干扰。(2)信息系统不流畅,沟通不良。(3)决策周期长,行动迟缓,贻误时机,效率低下。(4)官僚主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手续烦琐。(5)本位主义严重,部门间协调困难,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6)政出多头,不能形成统一指挥。(7)授权不当,权责不清。(8)组织缺乏创新机制,难以发展。 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有何优缺点 优点: a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
37、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b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c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d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 a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 b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适用范围:规模大、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六、矩阵制组织结构有何优缺点 矩阵制结构的优点: (1)将组织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
38、利于协作生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矩阵制结构的缺点 : (1)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员工面临双重的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和混乱感。 (2)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3)员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4)耗费时间,需要频繁开会以讨论冲突解决方案。 七、制度规范的种类和特点有
39、哪些? 企业制度规范的分类: 1、企业基本制度 2、企业管理制度 3、企业技术规范 4、企业业务规范 5、企业个人行为规范 特点: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无差别性、借助强制力、稳定性。 八、制定制度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非重点,了解 1、从实际出发。制定制度规范要根据本企业业务特点、技术类型、管理协调的需要; 2、根据需要制定。并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 3、建立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必须保持和法律道德的一致性; 4、系统和配套。要全面、系统和配套,基本章程、各种条例、规程、办法要构成一个内在的一致体系
40、; 5、合情合理。一方面讲究科学理性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人性的特点; 6、先进性。从本企业经验入手,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九、怎样制定制度规范?简述制度规范调整的情况。非重点,了解 1、步骤: 第一步,提出,第二步,讨论和审查,第三步,试行,第四步,正式执行。 2、调整情况: 第一,与企业制度规范有关的国家法令、政策有变化,原则度出现与国家法令不一致的地方,第二,企业管理基本决策有大的变化,第三,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不完善时。
41、983040; 十、什么是制度化管理?名词解释 就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 十一、简述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08年 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且制度化; 2、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在企业中的地位,形成指挥链; 3、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的素质、能力等要求; 4、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
42、个特点,一是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每个人负责特定工作,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必要的权力,三是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6、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按位取酬,享受晋升机会,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个人。 十二、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何在? 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摆脱了传统管理的随机、易变、主管、偏见影响,具有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规定了活动的进行方式,特殊活动的处理策略,尽可能减少依赖个人。 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十三、如何看待
43、制度化管理与人性? 1、企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团,人有很多情感因素,因此完美的制度化管理只是一种抽象; 2、企业组织不能变成一台设计完美的机器,也需要随环境变化调节自身的基本生存方式; 3、极端的制度变化管理不可能也不理想,要谋求制度化与人性、活力的平衡。 第七章 人员配置 非重点,一般无大题。记第一题,其他了解 一、简述人员配置的重要性。 1、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2、有效发挥组织结构功能;
44、;3、提高群体质量,形成最佳工作组合; 4、强化管理职能,完善企业管理系统。 二、简述正确评价管理职位的三种方法。 1、比较法。对管理人员的职位进行比较或确定它们在各类职务中所占的位置,先确定关键职位,然后与其它职位比较,做出评价判断; 2、职务系数法。先选择与职位要求相关的因素作为变量,再根据各变量的重要程度确定它们的权数和分值,然后按照职务系数的大小排出各个职位的等级系列,确定各个职位的重要程度和报酬水平; 3、时距判定法。适用于评价主管人员职位。前提是认为任何一个职位或职务的重要
45、程度都可以用该职务斟酌决定问题的时间多少来衡量。主要分析某个职位在分析判断问题时所消耗的最长时间,越长说明职位越重要。 三、怎样制定人员配置计划? 1、工作系统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企业内每一工作岗位的设计进行具体描述,二是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要求明确具体; 2、人力资源计划。其核心是人力资源预测,其中包括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和对人力资源供应的预测; 3、人事工作计划。包括第一,根据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对人员的需求缺乏状况拟定招聘计划,第二,制定对本企业本身可能提供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各类人员的安排和
46、使用计划,第三,对进入企业的新员工、即将变动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准备提升的管理人员分别拟定系统的培训计划。 四、试述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1、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企业管理需要从事管理工作的人的强烈工作愿望来支撑他们从管理工作中获得满足; 2、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构成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者的道德品质修养,它可以建立威信; 3、组织协调能力。管理人员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来按照分工协作要求合理调配人员、部署工作任务,同时要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 4、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能力。管理人员须依靠较高的
47、决策能力来收集整合信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果断抉择最优方案; 5、专业技术能力。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专业问题的分析研究,能熟练运用专用工具和方法; 五、如何有效地培训和考评管理人员? 1、培训方面,须做到两点,一是通过管理工作实践获得锻炼和提高,二是进行正规的知识教育和训练。 (1)实践方面,需通过有计划的提升、职务轮换、委以助手职务、临时提升的方式来实现; (2)教育方面,从知识技能方面来进行培养,通过各种形式内容的教育,帮助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更新知识; 10
48、; 2、考评方面,可以进行企业内部考评、行业组织考评、政府或民间权威机构考评、社会公众考评的形式,注重科学性,全面性。 第八章 激励 一、激励的实质和功能是什么? 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是指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可考名词解释,注意) 激励的实质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状态。另一方面,激励实质上也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基础、利用各种目标诱因激发动机、驱动和诱导行为、促进实现目标、提高需要满足程度的连续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49、983040;激励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如何理解激励的心理机制? 激励的心理机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需要。需要是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具有多样性、结构性、社会制约性和发展性四个特性; 2、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其具体功能表现
50、在始发功能、导向和选择功能、维持与强化功能; 3、目标。目标是行为所要实现的结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表现为行为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为行为的诱因。 三、简述激励的过程。 1、激励的起点是人的各种需要,当需要萌发而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寻求满足的动机。 2、在动机的驱使下人们会采取行动,其结果达到预定目标就会使需要满足,或促进生成新的需要。 3、满足可以强化人产生新的需要。 四、需要激励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点是什么?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51、: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员工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种需要在员工的需要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地位;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行为的基本动力,但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转而追求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需要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更为强大、持久。 五、简述强化的三种方法。 1、正强化。又叫积极强化,指利用强化物刺激行为主体,来保持和增强某种积极行为重新出现的频率。 2、负强化。又叫消极强化,指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来运用管理手段。 3、消退。指对行为不施以任何刺激,任其反应
52、频率逐渐降低直至自然消退。 六、如何把握激励的方法? 激励的三个原则:系统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差异化原则。由原则引申出方法。 激励的方法: 1、工作丰富化。通过改进工作设计、丰富工作内容、赋予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增加工作本身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使员工获得发挥聪明才智和取得个人成就的机会。 2、员工参与管理。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员工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参加决策制定过程并发表意见,充分调动个人潜能,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 3、奖酬。通过评价鉴定员工的工作表现
53、及其成果,给予效应的报酬或奖励。11 第九章 领导 领导是较为直接、具体的管理工作,是管理者运用权力和影响力引导和影响下属按照企业目标要求努力工作的过程。领导是一种职能活动,亦指一定的地位集团。(定义,要掌握) 一、领导具有哪些功能? 1、能够给下属以有效的激励。当领导者了解下属的愿望并为此拟定和实施各种激励方案时,下属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精神可以提高很多。 2、不同凡响的鼓舞能力,能够激发下属自动地把他们的才能和力量用于其工作目标。 3、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
54、高企业组织的运转水平。 二、领导权力有哪些表现形式? 1、法定权。企业内各等级领导职位所具有的正式权力,通常由企业组织按照一定程序和形式赋予领导者。 2、奖励权。决定给予还是取消奖励、报酬的权利。 3、强制权。对下属在精神或物质上进行威胁,强迫其服从的权利。 4、统御权。因领导者的特殊品格、个性或个人魅力而形成的权利。 5、专长权。由于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而获得的权利。 三、试述领导的影响方式。 1、外在影响。
55、包括传统观念影响、利益满足影响和恐惧心理影响。 2、内在影响。包括理性崇拜的影响、感情的影响。 四、试述构成领导环境的五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重点看 1、集权程度和对工作的评价。这指的是企业组织内决策职能的集中程度和通过监督对工作进行严密控制的程度。 2、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与此相应的对成员的技术、知识水平的要求。 3、企业组织的整体规模。这同工作任务的结构性强弱有关。 4、工作群体的结构。群体的结构性强意味着成员乐意参加集体讨论和制订决策的过程。
56、5、企业组织的层次和信息传递。指企业中有多少管理层次和统计人员中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 五、怎样认识领导的有效性?重点看 有效性是领导活动的主要衡量标志,是领导水平的总体反映。 1、下级的支持。下级应该在情感上给予领导支持。 2、相互关系。领导和下级员工保持密切和谐的交往关系可以使企业内部协调。 3、员工的评价。绝大多数员工应该以成为群体一员而自豪。 4、激励程度。员工因获得满足而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5、沟通的效果。及时顺畅地沟通信息。 6、工作效率。领
57、导者引导指挥和率领下,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7、目标的实现。既包括经济效益目标,也包括社会效益目标。 六、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品德高尚。公正无私、胸怀坦荡,富于牺牲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个性完善。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意志坚强,自信,对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热情。 3、富于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成就需要,有魄力和独创精神,勇于积极开拓新的活动领域。 4、博学多识。应该不仅通晓与企业领导工作有关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还要精通与本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