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之一,主讲:胡卡明,目录,一源流与发展,二治疗机制,三特点与作用,四选穴与配穴,一 源流与发展,针具的演变,针法的演变,埋线疗法的现状和前景,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在祖国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把羊肠线埋植在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针具的演变,针具的演变是一个由原始针具演变到埋线用针具的漫长过程,砭石,草木刺,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九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皮内针,芒针,电针,埋线疗法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穴位剌激疗法,多采用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针具和用品,如穿刺针、三角针、羊肠线等,并于,20,世纪,70,年 代出现专用埋线针。,针法的演变,?,临床上对一些顽固的慢性病,单纯采用针刺一般方法,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有的虽有效但不能巩固,疗程也较长?,于是产生了,留针,的方法以巩固疗效。后来演变为,埋针疗法,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时间,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和埋针法在后来成了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成为针刺施术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成为直接影响针刺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一般疾病,要求留针半小时以上,对顽固性疾病,则可以埋针1天至数天,使得疗效得以巩固和提高.,埋线疗法,正是根据留针和埋针原理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来达到治病目的。,由于羊肠线在穴内要经过软化、液化、吸收的过程,会对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就延长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即,埋针作用,因而,弥补,了一般毫针治疗,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疗效,的缺点.,同时,埋线疗法也十分重视对穴位刺激的,质,和,量,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针法”,同样可通过调节刺激量来达到补泻作用,从穿刺针的切割、摇、摆、提、插,三角针刺入后牵拉肠线的手法,到羊肠线的长短粗细,以及肠线的中药浸泡和磁化,都要详尽的操作方法.,埋线疗法的现状和前景,埋线疗法在针具上,继承和发扬了古代针灸学的针具特点,在针法上弥补了一般针法的缺点,从而提高了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因此,埋,线疗法一经产生,便从埋藏疗法中逐渐脱颖而出,独 树一帜,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普遍开展,并长盛 不衰。,第二章 治疗机制,埋线疗法,是根据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内产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剌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人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 达”,治疗疾病的目的。,一,、物理剌激效应,二、化学剌激效应,一,、物理剌激效应,(一),穴位封闭效应,(二)针刺效应,(三)埋针效应,(四)刺血效应,(五)割治效应,穴位封闭效应,在腧穴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实际上就是一种穴位封闭的方法,它可对穴位、神经乃至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和效应,:,针尖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脊髓后角内,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的内脏器官 的病理信号,并使相应内脏得到调整。,注药后13分钟内即可选择性地阻断末梢神经及 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病部位对穴位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劣性传导受阻,从而使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的机会,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活动。,局麻后期,穴位局部组织器管活动能力增强,血管 可轻度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大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能力,改善其营养状况。,针刺效应,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由于针具较毫针粗大,其剌激感应也更为强烈,可产生三种效应:,针体越粗,某刺激强度就越大,通过,针具对穴位的提插、摇、摆、松解、剥离手法,可以用压倒优势的“兵力”很快抑制病理信息,具有良好的“,穿甲”作用,从而保证“首战告捷”。,人,体是一个生物体,现代医学证实人体是一个多极化的磁场,有,生物电现象。埋线粗大的针其传导容量较大,接触面广,相对多极,在机体中的大跨度对生物体的调整作用相应较大。,针体越粗大,对机体组织细胞的破坏量及程度也越大,产生的活性物质增加,可较好地起到镇静和调整功能的作用。同时,羊,肠线在穴内产生的持久性机械性刺激,也可代替毫针在穴内产生针刺效应。,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施以刺激手法,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羊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巩固之,以使疗效得到进,-,步巩固和提高。,埋针效应,埋线前期针具产生了,速效,作用,后期用羊肠线代替针具长期剌激于穴位,时间,的延长相当于埋针,大大地提高了剌激量。在这期间,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剌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时间,其剌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反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治愈疾病不巩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病所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剌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刺,血效应,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刺血改善了微循环,缓解了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了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流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血液以达治疗目的。,割治效应,割治疗法,是在一定部位或穴位切开皮肤,摘除少量皮下组织,并在切口内进行一定的机械剌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埋线疗法,中切埋法、割埋法、扎埋法均应用了割治的方法。,二、化学剌激效应,(,一)后作用效应,(二)组织疗法效应,后作用效应,埋线时,粗大的针具如穿刺针、埋线针、三角针、刀片、血管钳等,都对穴位局部组织给予人为的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机械刺激过后,局部的受损组织细胞释放出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由于这种损伤后的后作用的持续有效的作用,使其能不断地维持机械剌激产生的物理效应。而且,埋线时局部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较长,其积蓄的后作用也较持久,所以其针刺效应和修复时的泛作用得以维持较长时间,使患病部位 得到更完善的调整和修复。,组织疗法效应,组织疗法,就是将一些异种组织埋入穴位,利用人体对其产生的排斥反应,对穴位产生生物化学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埋线疗法,是把羊肠线植入穴内,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制成的,为异种组织蛋白,埋入穴位后,有如异种组织移植,可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成多肤、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剌激物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剌激,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乃致出现全身反应,从而在对穴位局部产生剌激作用的同时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埋线疗法,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初为物理性的机械剌激,可产生短期速效的治疗效应,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剌激,具有长期续效的治疗效应。,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 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第三章 特点与作用,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在性质、选穴、操作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特点,也有其独特的作用。,特点:,以线代针,效集多法,刺激持久,祛顽疗痼,选穴求精,善用透穴,精用组穴,交替调息,寻敏感穴,重特定穴,诊次稀疏,经济简便,以线代针,效集多法,用,羊肠线来代替毫针埋植于穴内才以期起到长期剌激穴位,不断积累治疗信息,使疾病得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在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上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 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起来,形成了埋线这个独特的疗法,显示了它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刺激持久,祛顽疗痼,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头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和持久的刺激。由于肠线对穴位的剌激和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较长,积蓄的后作用较持久,可达,20,天或更长时间,使患病部位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 剌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因此,临床对慢性病甚至对一些痛疾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选穴求精,善用透穴,往往选取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并强调取穴求精,用尽量少的穴位,达到尽量好的效果。,不仅可减少患者手术之苦,且可使处方效专力宏,避免选穴过多,剌激信号过杂,在大脑皮层形成相互干扰,反而不能抑制病理信息,徒增病者痛苦。,埋线疗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使用透穴,一可提高疗效,二可减少病人痛苦。,精用组穴,交替调息,埋线疗法,是一种手术性治疗方法,术后不可能在数天内使局部完全复原。为了在短期内对疾病加强治疗作用,往往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对有效穴位进行组合,分成,23,组,交替使用,这样就可缩短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以维持较强的剌激效应,且使穴位有调息之机,避免穴位产生耐受性而乏效。同时,尚可通过分组进行精确配伍,使“君、臣、佐、使”合理搭配,加强其协同作用和增效效益。,寻敏感穴,重特定穴,在敏感穴位埋线是在经络按诊、经络疗法的启示下进行的,往往有较高疗效。敏感穴位是机体疾患通过经络在体表上的反应点,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能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敏感反应多出现于特定穴上。,另外,特定穴作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从而在十四经中具有各种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常使用,具有很好疗效。,诊次稀疏,经济简便,埋线疗法一般多在,1530,天埋线1次,36,次为一疗程,故诊疗的次数较少,诊次也稀疏,避免了病人每天诊治耽误工作和时间的缺点,而且每次治疗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操作方便简单,所花费用很少。由于病人就诊次数少,减少了治疗的痛苦,也减少了来往不便之苦,特别对远道而来的病人更为方便,故较受患者欢迎。,作用:,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协调脏腑,平衡阴阳,埋线疗法本身是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剌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呈多向性;,埋线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剌激效应的强弱对阴阳的盛衰有专门的针对性,初期刺激强,正可克服阴阳的偏亢之部分,后期刺激弱,也正 好补益阴阳的不足的部分,这种刚柔相济的整个剌激过程,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的状态,则人体安康,疾病消除。,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埋线疗法也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针刺效应。,同时,穴位封闭效应与刺血效应也起了一定作用,这种作用常具体体现在埋线疗法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一般说来,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就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埋线疗法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利用针具进行补泻,埋线时利用针具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同时利用手法进行补泻,;,利用羊肠线的粗细长短进行补泻,;,埋线的综合效应也会起一些补泻作用,如埋线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刺血效应及割治效应具有较强的剌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这实际上就起到对病邪,“,泻,”,的作用。,埋线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的刺激较和缓,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综上所述,埋线疗法,对机体具有三大作用,这些作用是相互关 联而不是孤立的,它临床治病的疗效是通过埋线对机体的诸多效 应和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 能。,第四章 选穴与配穴,埋线疗法的,选穴和配穴,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结合,经络穴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的。,埋线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充分显示了埋线疗法吸取各方面经验和科研成果,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特点,从而使该疗法成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选穴:,(一)辩证选穴,(二)循经选穴,(三)局部和邻近选穴,(四)经验选穴,(五)敏感点选穴,(六)特定穴选穴,(七)神经节段选穴,(八)微针法选穴,(九)对应选穴,辩证选穴,辨证取穴,即根据全身症状、体征,通过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进而选取穴位的选穴方法。,辨证取穴一般分为,3,种情况:,一是通过对症状及体征推断出患病的相关内脏和经络,再按此脏或经选穴。如咳嗽、伴发热、脉浮数,病在肺,取肺经穴尺泽。,二是推断出证型,再取穴。如腰痛,伴腰膝酸软、阳瘦,是肾阳虚衰,取穴太溪、命门以补益肾阳。,三是随着症状的出现而取穴。如咳嗽、伴发热,加取曲池,伴咽痛,加取合谷等。,循经选穴,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循行的理论,为主要指导进行的一种选穴方法,即某一经脉发生病变,就在病变所属的经络上选穴治疗。所谓“,辨证归经,按经取穴,”。,循经取穴在临床上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选取经过病变部位经脉的穴位,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是根据辨证明确病变脏腑及经络,即选择此经穴埋线。,局部和邻近选穴,局部,与邻近选穴是在,痛点和病灶,以及,内脏病变相对应体表投影部位,选穴进行埋线,它是根据每一俞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疾病和,“,以痛为腧”的特性确定的,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埋,线疗法的局部与邻近选穴着重表现在:,痛点和病灶局部,即是,阿是穴,在病灶与痛点旁边选穴,选取内脏病变在体表的投影部位选穴,经验选穴,经验选穴就是选取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摸索出来的对某些病有特殊疗效的穴位。,敏感点选穴,敏感点选穴即是选取疾病反应在体表的敏感穴位进行埋线。,特定穴选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由于它们紧密地和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相对应”,在其特殊的治疗功能,故,在埋线临床上经常应用。,其中最常应用的是俞募穴,这是因俞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汇集于背部、胸部和腹部的穴位,且背俞穴均分布于足太阳经上,而,此经又是十二经之核心。,神经节段选穴,按神经节段说取穴,就,是按照神经学说,依脊神经及其形成的神经丛、神经干分布区域,选取相应节段的穴位和某些分布在躯干神经干通路上的穴位来埋线。,微针法选穴,在各种微针方法中,适用于埋线疗法的常有头针、耳针、眼针、腕躁针、浮针、小针刀、腹针等,其中头针、耳针、眼针、腕躁针有自己的特定穴位。埋线疗法也常取这些穴位,利用羊肠线来取代毫针进行剌激,由于这种微针部位均有经络与脏腑相联,能全面地反映身体各部及内脏的疾病,故治疗范围较广,而且穴位相对集中,埋线后又不影响劳动,易于保养,故有较大的潜力。,微针穴位取穴原则有,:,取患病内脏及器官相应的腧穴,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取穴,根据西医理论选穴,根据患病部位分区选穴,对应选穴,对应选穴即按病变的对应部位来选取穴位。,对应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左右对应,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前后对应,即前病取后穴,后病取前穴,交 叉对应取穴,即左上取有下,右上取左下或相反,配穴:,(一)本经配穴法,(二)异经配穴法,(三)前后配穴法,(四)上下配穴法,(五)左右配穴法,(六)远近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即选该脏腑经脉的穴位相配,这是循经取穴的具体运用。多用于本经脉所过部位和所属脏腑疾病。这种配穴方法,可是单独取一穴,也可是,2,个以上穴位配穴。如治哮喘,哮喘属肺病,选本经鱼际埋线。又如腰痛,疼痛部位属膀胱经,则取该经经穴肾俞,委中埋线。,异经配穴法,异经配穴法有,两种,含义,一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既取本脏腑经脉的穴位,同时又取另一经穴位相配,以产生协同或兼治作用。,二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却选与其经脉相关的另外的经穴进行配穴,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即是以胸腹部和背腹部具有相似作用的穴位配伍埋线,以产生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多用来治疗相应部位的内脏疾病。这是根据,“,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的理论确定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俞募穴相配。,还可根据病情选用胸腹部及背部的其他穴位相配。,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与腰部以上穴位;下指下肢和腰以下穴位。用上部穴位与下部穴位配合使用,即是上下配穴法,这是经络手足上下联系规律的运用。,左右配穴法,即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这种配穴法有两种含义:,一是按人体经络循行,穴位分布具有两侧相对应的规律为依据,同时取两侧的同名穴位,这在治疗内脏病和全身性疾病时常用。,二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配穴依据。,远近配穴法,即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配合使用。,这是根据标本、根结和经气上下、内外有对应作用的原理确定的。,即,头胸腹之“结”患病,不但取头胸腹本部位的穴位,同时取四肢之“根”的穴位二 相配合,;,相反,四肢之“根”有病,不但取四肢本身穴位,同时取头胸腹之“结”的穴位相配合。,同时,局部、邻近选穴和循经、辨证取穴 相配伍也可属远近配穴法。,以上配穴法,临床上不完全是独立的,往往一个配穴处方,包含了多种配穴方法。如内关配阳陵泉,既属异经配穴法,也属上下配穴和左右配穴法。这种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前后、左 右、上下、远近的相互呼应的阵势,交通阴阳、沟通各经气血,来达到协调脏腑气血阴阳以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应用可酌情选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