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266940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Research on Green Mobility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021.10.282021.10.28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 October 28,2021 !#1.项目概述.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2 1.3.研究内容.2 1.4.技术路线.4 2.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情况.4 2.1.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创建总体情况.4 2.2.绿色出行发展总体情况.6 2.

2、2.1.城市公共交通领域.8 2.2.2.骑行和步行等慢行交通.10 2.3.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形势.12 2.3.1.国家政策对绿色出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12 2.3.2.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14 2.3.3.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预测.16 3.绿色出行创建指标体系构建.18 3.1.国际类似指标体系情况.18 3.1.1.欧盟可持续城市移动性指数(SUMI).18 3.1.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19 3.2.国内类似指标体系情况.20 3.2.1.绿色发展指标体系.20 3.2.2.绿色城市评价指标.21 3.2.3.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1

3、 3.3.小结.22 3.3.1.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对应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22 3.3.2.国内相关指标体系以评价公共交通为主.23 3.4.绿色出行创建指标体系.23 3.4.1.对绿色出行概念的界定.23 3.4.2.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的总体目标.23 3.4.3.指标体系架构.24 3.4.4.选择指标的原则.25 3.4.5.指标筛选.26 3.4.6.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34 4.绿色出行创建评估方法.42 4.1.验收依据.42 4.2.验收范围.42 4.3.验收条件.42 4.4.验收工作流程.42 4.4.1.城市自评.42 4.4.2.省级初审.42 4.4.3.部级

4、验收.43 4.4.4.公示发布.43 4.5.评分标准.43 5.绿色出行创建配套政策建议.46 5.1.各地绿色出行配套制度情况.46 5.1.1.健全体制机制.46 5.1.2.基础设施改造升级.48 5.1.3.强化用地保障.50 5.1.4.加强财政保障.52 5.1.5.绿色出行路权保障.53 5.1.6.发展多样化绿色出行服务产品.55 5.1.7.加快慢行系统建设.59 5.1.8.强化交通需求管理.61 5.1.9.数据赋能绿色出行.63 5.1.10.弘扬绿色出行文化.66 5.2.存在的主要问题.69 5.3.政策建议.70 1$%&!(1.1.1.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5、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等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2019 年 5 月 20 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发布了 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 年)的通知(交运发201970 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目标,即到 2022 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在公众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同时,还提出了 8 方面共 21 项主要工作,全面推进城市绿色出行水平。201

6、9 年 10 月 29 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环资20191696 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由交通运输部牵头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及其他城区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作为创建对象,鼓励周边中小城镇参与创建行动。为了响应 行动计划 和 总体方案 的有关安排,2020 年 7 月,交通运输部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 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并明确了创建的标准、创建的流程,以及绿色出行创建的有关配套政策体系。在 2020 年 9 月 2 西安举行的绿色出行宣传

7、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刘小明副部长对大力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1.2.1.2.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为了科学规划适合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创建的发展路径,需要客观评估现阶段我国不同类型城市的绿色出行水平,明晰其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剖析主要存在问题。现有的文件仅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的绿色出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对于城市绿色出行的评价还缺乏客观的标准和方法。同时,交通运输部和各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亟需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有效推进,切实提高城市绿色出行发展水平。1.3.1.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内容一: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现状总结和面临挑战分析 采用

8、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覆盖不同类型的典型城市,以中国城市客运年度报告、各城市年度报告、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为基础,开展绿色出行总量和结构调研;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体验三个层面,系统梳理我国不同类型城市绿色出行发展水平现状。其中,政府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包括但不限于典型城市公交车辆和线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BRT、公交专用道运营里程及变化趋势)。企业层面主要包括企业服务质量(包括但不限于政府财政补贴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按需响应的定制出行服务情况、绿色车辆购买和使用情况等)。公众体验层面主要包括高峰期公交运行速度和满载率等公众关心的公交服务质量痛点 3 指标

9、情况、绿色出行满意度等。从三个层面,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共享出行等创新技术对城市绿色出行的影响,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城市交通提出的新要求,分析绿色出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识别城市提升绿色出行的关键障碍和瓶颈。内容二:绿色出行创建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研究 查阅国内外相关材料,充分借鉴其他类似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对绿色出行创建工作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提出绿色出行创建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汇总并整理相关指标。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筛选目前国内普遍应用,并且能够客观评价绿色出行水平的指标,构建绿色出行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现状分析,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城市

10、创建指标的基准值和目标值建议。明确指标计算和数据采集方法。在明确指标选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普遍应用的相关统计口径和数据采集技术,确定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确定绿色出行创建工作评估方法。根据行动计划、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城市绿色出行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时间周期,设计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的监测、评估、验收等一系列方法,为部开展绿色出行创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内容三:绿色出行创建配套政策研究 针对国家、省、城市层面相关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需求,研究提出 4 保障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有效开展的配套政策建议,包括但不限于监测评估、资金保障、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建议。1.4.1.4.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1#$%&()%*+,-./

11、0123452.1.2.1.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创建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创建总体情况总体情况 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等决策部署,2019 年 5 月,交通运输部会同 12 部门和单位印发了绿 5 色出行行动计划 2019-2022 年,2020 年 7 月,交通运输部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在 2020 年 9 月西安举行的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刘小明副部长对大力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创建工作。一一是是省省级级部门

12、部门协协同推动。同推动。根据文件所列的创建任务,各省级部门需于 11 月底前完成对城市创建方案的评审、公示工作,并将开展创建行动的城市名单及创建方案等材料报部备案。江苏、山东、山西等地相继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其中,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总工会联合印发了实施方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住建厅联合印发了实施方案;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工作通知。浙江、河南等地也在推进省级层面的工作部署。二二是相是相关城市关城市积极积极参与。参与。省级层面已有部署的,江苏确定了南

13、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昆山等 11 市为创建城市,山东确定了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济宁、临沂、枣庄等 9 个城市为创建城市,山西确定了太原市、临汾市、大同市等 3 个城市为创建城市;各地均鼓励其他设区市和周边中小城镇参与创建行动。6 三是三是创建内创建内容各容各具具特特色。色。苏州、银川、南昌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积极推进绿色出行创建工作,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与公交都市建设常态化推进工作相结合,市政府统筹各部门力量,由市交通运输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创建方案,协同推进有关工作开展。西安市以承办 2020 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启动

14、仪式为契机,制定绿色出行行动方案,并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指标制定等相关工作。辽宁省围绕推进公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全省交通强国试点工作,将绿色出行创建工作与交通强国试点结合起来,大连市在 2019年制定了后公交都市时代的公交优先发展指导性文件,为持续推动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雄安新区将“以公共交通为骨干、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为主体推广绿色出行模式,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合理管控停车”,深圳市将“到2022年,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 81%”纳入建设交通强国范例目标。2.2.2.2.绿色出行发展总体情况绿色出行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着力构建低碳绿

15、色出行体系。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等决策部署,2019 年 6 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等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绿色出行水平,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要求切实推 7 进绿色出行发展,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出行友好环境、增加绿色出行方式吸引力、增强公众绿色出行意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提出到 2022

16、年,初步建成生态友好、清洁低碳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在公众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2019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鼓励引导绿色公交出行。2019 年 10 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在全社会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制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促进绿

17、色发展。2020 年 7 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明确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其他城区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作为创建对象开展绿色出行创建,通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整体提升我国各城市的绿色出行水平。提出到 2022 年,力争 60%以上的创建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70%以 8 上。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 20 多个省,109 多个城市提交了创建申请,全面启动绿色出行创建行动。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

18、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各地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在推动绿色出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2.1.2.2.1.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城市公共交通领域 2.2.1.1.2.2.1.1.基础设施和车辆装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车辆装备不断完善 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达 70.44 万辆,较“十二五”期末增长 11.3%;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达 7.06 万条,线路长度达 148.21 万公里,分别增长了 44.4%、65.8%,公共汽电车场站面积达到 9838.4 万平方米,增长 40.7%,公交专用车道长度达

19、到16551.6 公里,增长 93.2%;全国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达 4.94 万辆,较“十二五”期末增长 147.9%;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 226 条,线路长度达 7354.7 公里,分别增长 115.2%、130.2%。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新能源车辆占比达 66.2%,较“十二五”期末提高 50.8%,空调车占比达到 82.1%,提高 20.3%,安装卫星定位系统车辆占比达到 90.1%,提高 11.7%;全国出租汽车新能源车辆占比达 9.5%,增长 8.2%。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共有配属车辆数 49424 辆(配属列车数 8483 列),与“十二

20、五”期末相比增长了 107.7%(10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 9 辆整车生产制造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化,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车辆制造企业已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产品出口美国、新加坡等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2.2.1.2.2.2.1.2.出行结构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出行结构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占城市客运总量比例由58.7%降至 50.7%;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比由 10.7%提高至 20.2%。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最小发车间隔在 120 秒(含)以下的城市有 5 个,分别为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其中上海最小发车间隔为

21、 105 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兑现率达到 99%以上,列车正点率达到 99%以上。2020 年我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的列车服务可靠度均大于 10 万车公里/件,为乘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出行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城市交通加速融合发展,差异化定制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全国有超过 50 个城市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定制公交服务,多个城市开通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社区公交、旅游专线等特色公共汽电车服务。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等“互联网+”出行服务模式迅速普及,“按需定制、线上支付、便捷换乘”的出行服务产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选择。2.

22、2.1.3.2.2.1.3.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以来,全国 36 个城市实施了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了城市 10 公共交通动态和静态信息自动采集、线路智能调度和监管、车辆到站信息预报等功能,并通过手机 APP 向广大乘客提供交通出行信息服务;重庆、杭州等城市利用公共交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客流精准预测,为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和线路运力配置提供依据。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城市交通深度融合,北京、深圳等城市开展了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积极探索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自动驾驶应用模式。佛山、张家口等城市积

23、极开展氢能源公共汽电车试点;广州市在 BRT 沿线建成了 50 个 5G 基站,在 BRT 通道实现了 5G 网络信号全线覆盖。2.2.2.2.2.2.骑行和步行等慢行交通骑行和步行等慢行交通 骑行和步行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了城市减污降碳,推动了交通强国和绿色出行体系建设,不断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2.2.2.1.2.2.2.1.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环境持续优化。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环境持续优化。山东省自 2019 年起开展“全省绿道建设三年集中行动”,到 2021年年底前,全省力争建成绿道 5000 公里。济南市结合“山、泉

24、、湖、河、城”的魅力风貌,规划建设“一横四纵”长度约 28 公里的“泉城之路慢行通道”。福州市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按照环城达山、沿溪通海、绿道串公园、顺路联景点的思路,建成滨河绿道 400公里,山地绿道 175 公里。武汉市充分保证慢行网络密度和路权,保持中心城区既有慢行空间只增不减,机动车空间只减不增。深圳市将“慢行复兴”列为治堵的首要策略,构建连续、立体步行系统,保障 11 步行和自行车的基本路权。成都市以增加慢行资源、优化慢行系统、提升慢行品质为策略,构建以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特色慢行线为主的“两网多线”慢行体系。2.2.2.2.2.2.2.2.鼓励和规范互联网自行车发

25、展。鼓励和规范互联网自行车发展。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有效满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和“门到门”的通勤出行需求,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降低了小汽车出行需求,提升了整体的绿色出行比例。2017 年,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0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肯定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对方便群众短距离出行、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积极作用,提出要按照“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多方共治”的基本原则,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从实施鼓励发展政策、规范运营服务行

26、为、保障用户资金和网络信息安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具体措施。同时全国各地区也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相关条例。随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在内的几十个城市分别发布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相关地方指导意见,引导共享单车规范有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出行。截止 2020 年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在全国 360 余个城市投放运营,投入车辆达 1945 万辆,日均订单量 4570 余万单,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 12 里”问题。2.2.2.3.2.2.2.3.加强慢行和公共交通的融合衔接。加强慢行和公共交通的融合衔接。深圳

27、、杭州等城市以公交、地铁、慢行“三网”融合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城市内外各种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与顺畅衔接,建立和完善全过程绿色出行链。厦门市因地制宜策划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世界最长的自行车高架道,着力构建与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网络,打造“一环两带多放射”格局、贯穿城市廊道的全域慢行系统。2.3.2.3.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形势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形势 2.3.1.2.3.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对绿色出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对绿色出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他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

28、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他提出了“绿色 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其中之一,就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13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

29、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从 2021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30、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等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绿色出行水平,2019 年 5 月,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 年)的通知(交运发201970 号)正式印发,提出绿色出行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是“到 2022 年,初步建成布

31、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 14 务品质显著提高、在公众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同时提出了构建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优化慢行交通系统服务、推进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加强绿色出行保障等七项重点工作。交通运输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通知(交运函2020490 号)中明确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的创建目标,提出了绿色出行成效显著、推进机制健全有效、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规模

32、应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交通服务创新升级、绿色文化逐步形成等七项创建标准,以及加强协作联动、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宣传交流等保障措施。2.3.2.2.3.2.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发展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2.3.2.1.2.3.2.1.新冠疫情对城市居民出行习惯造成巨大影响新冠疫情对城市居民出行习惯造成巨大影响 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城市出现并迅速蔓延,截至目前,各地仍在不时散发病例。在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压力下,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信赖度普遍受到较大影响。私家车等私人出行方式的私密性与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的开放性、聚集性特点相比,明显更加有利于个人防

33、范疫情。据统计,2020 年以来各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普遍出现下滑趋势。2.3.2.2.2.3.2.2.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出行提出更高要求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出行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全国各城市基本都针对老年人乘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乘车 15 措施,多数为半价或免费乘车。随着城市居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能够享受老年人乘车优惠的乘客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种现状一方面造成了早晚高峰时期老年人使用免票或优惠政策乘车,进一步加剧了乘车环境拥挤,另一方面加剧了公交运营企业由于优惠票价带来的政策性亏损,造成了更大的收入成本倒挂压力。同时,老年人出行者的增加对出行环境无障碍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市

34、步行道、公交系统的无障碍化设施还不完善,方便轮椅、代步车出行的无级踏步乘车、人行道无障碍坡道等覆盖率还不高。2.3.2.3.2.3.2.3.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下降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下降 从国内已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出行结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轨道交通成网化运营程度的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出行明显的下降趋势。城市公共汽电车受城市道路资源限制,运行速度、运行平稳程度均难以与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有力竞争,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达性的快速提升后,选择公共汽电车出行的人群逐渐减少。2.3.2.4.2.3.2.4.机动车交通对慢行出行环境的挤占明显机动车交通对慢行出行环境的挤占明显 人口相对较多的城市,尤其是

35、超大和特大城市中,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和出行量对道路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机动车的行驶和停放严重挤压自行车和步行出行空间。步行道被摩托车、共享单车占道停放,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道行驶、停放的现象非常常见。步行者和骑行者在机动车的缝隙中前进,不仅造成了不良的出行体验,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16 2.3.2.5.2.3.2.5.慢行出行吸引力不足慢行出行吸引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的快捷性和舒适性要求的增加,私家车的拥有和使用持续走高,机动化出行比例持续上升。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小汽车出行占比持续增加,虽然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也在上升,但主要是以自行车出行占比大幅下降为代价,即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放

36、弃自行车出行而采用小汽车或公共交通出行。此外,全国城市中,不论特大城市或中小城市,通学出行中私家车出行比例都较高。与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未成年人集体使用校车方式通学的方式相比,我国全国范围内现行校车数量很少,难以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多数城市居民陪同未成年子女出行时更倾向于使用私家车。2.3.3.2.3.3.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趋势国内城市绿色出行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预测和发展方向预测 2.3.3.1.2.3.3.1.超大城市超大城市 国内各超大城市都已进入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高效稳定的输运能力和不断提升的可达性,已取代城市公共汽电车成为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超大城市公共汽电

37、车的客运量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目前还难以明确。可以预见的是,定制化公交服务和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有可能会成为公共汽电车的竞争力来源。超大城市道路资源相对比较紧张,受道路拥堵、公共交通拥挤等因素的影响,10 公里以下的出行选用电单车、电动自行车或自行车、共享单车的人逐渐增多。骑行环境不佳带来的安全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大力推动绿色出行发展的背景下,改善慢行出行环境可 17 能会越来越受到城市的重视。2.3.3.2.2.3.3.2.特大城市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基本都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共汽电车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客运量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未来一

38、段时间内,经过客流培育和聚集,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将会快速上升。公共汽电车的既有线网需要及时根据轨道交通开线情况或客流量情况进行调整,减少干线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的重合度,逐步将公共汽电车的功能定位向为轨道交通输送客流转变。在慢行出行方面,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基本一致,呈现短途出行骑行者越来越多的趋势,非机动车停放和骑行秩序的管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2.3.3.3.2.3.3.3.大城市大城市 大城市大部分还未开通轨道交通,或只开通了 1-2 条干线线路,客流规模还不大,公共汽电车仍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承担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出行需求的任务。随着城市建成区范围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公共汽电车覆盖水平和

39、服务能力仍需持续提升。在慢行出行方面,大城市已经形成了加大规模的骑行群体,尤其是利用电动车、电单车等方式出行的人较多,由此带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需要城市主管部门重点关注。电动车等方式运行灵活、移动速度快,且购买方式多样,难以有效监控管理,为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较大隐患。因此骑行设备的停放管理、相关设施的建设和骑行秩序的管理体系建立可能是大城市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方 18 面。2.3.3.4.2.3.3.4.中小城市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建成区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也相对较少,道路资源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道路拥堵状况还不严重,或仅发生在城市主干路上。同时,中小城市的生活工作特点决定了其

40、可能会出现早、中、晚三个高峰出行时段。城市居民可根据出行距离,采用私家车、公共交通或骑行出行。在全国鼓励绿色出行发展的总体背景下,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将得到有效提升。6%./01789:;=83.1.3.1.国际类似指标体系情况国际类似指标体系情况 3.1.1.3.1.1.欧盟可持续城市移动性指数(欧盟可持续城市移动性指数(SUSUMIMI)可 持 续 城 市 移 动 性 指 标(Sustainable Urban Mobility Indicators,简称 SUMI)由欧盟交通运输总局(EU DG-Move)资助,通过研究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 WBSCD 开发的 S

41、MP2.0 可持续移动性指标的欧洲适用性,推进 SUMP 在全欧洲的实施。这个项目(MOVE/B4/2017-358)从 2017 年 12 月启动,相关指标在网络上公开,并鼓励各城市资源上传相关数据。为了保护城市隐私,每个指标只公布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和中位值,并不公开城市具体指标值。可持续城市移动性指标包括 13 个核心指标和 5 个非核心指标,如下表所示。!1#$%&()*+序号序号 类型类型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 19 1 核心指标 贫穷人口的公共交通负担能力 2 公共交通无障碍化出行比例 3 空气污染排放指数(人均交通运输车辆排放量)4 噪声指数 5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 6 城市出行服

42、务可达性(可便捷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口比例)7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8 拥堵和延误指数(小汽车和公共交通高峰期出行时间与非高峰出行时间的比)9 城市交通单位公里能耗强度 10 慢行道比例 11 多模式交通换乘指数 12 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 13 交通安全指数(平均每 10 亿人次出行的死亡人数)14 非核心指标 公共空间满意度 15 城市功能多样性(每平方公里包含城市功能的全面程度)16 平均通勤时间 17 人均交通用地水平 18 城市交通安全体验 3.1.2.3.1.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应用的指标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对其汇总和归类后,

43、可以总结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类共 69 项指标,其中与出行相关的指标包括自行车道数量、步行区数量、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公共交通覆盖面积、公交满员频率、乘客人均出行里程数、邻里拼车发生频次、交通流量、小学生使用公交出行方式上学的比例、车辆拥有量和残疾人交通服务设施配置情况等。20 3.2.3.2.国内类似指标体系情况国内类似指标体系情况 3.2.1.3.2.1.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 2016 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指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依据。该指标体系中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

44、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等 6 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十三五”期间,以 2015 年为基期,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全国及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六项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除“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 55 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而成。计算公式为:!=#$!%!#$(N=1,2,55)%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Yi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Wi为指标 Yi的权数。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需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绝对数指

45、标转化成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成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与出行相关的指标有两项,一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率。该指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21 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二是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用于评价绿色出行的强度。3.2.2.3.2.2.绿色城市评价指标绿色城市评价指标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是 2016 年国家标准为下达的标准制定计划,主管部门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归口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目前已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绿色”作为城市建设思考的

46、一个维度,设计出一套标准,在宏观上可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制定的工具,在微观上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该指标体系中与出行相关的指标包括两项必选指标,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以及四项可选指标,包括慢行交通网络覆盖率、绿色出行比例、公共事业新能源车辆比例、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覆盖率。3.2.3.3.2.3.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2017 年,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了 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用于指导省内城市开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工作。该指标体系包含综合指标、绿色规划引领、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推广、城市智慧管理和绿色生活倡导六大

47、类、40 个指标项,涵盖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保护、综合管廊、公园绿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智慧城管等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其中,与出行相关的指标如下表所示。22!2,-./012%&34*+56 序号序号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指标要求 1 编制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编制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 2 划定永久城市绿带,编制绿道系统规划,并按照规划完成每年建设目标,建成区范围内绿道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3 编制绿色建筑、新能源、水系、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具备 3 个及以上即可得分)4 路网密度 道路网密度符合国家道路交通规范要求 5 公共

48、交通服务设施 公交站点 500 米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得 1 分;达到100%,得 2 分 6 公共交通系统具有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7 绿色出行 构建连续、安全的步行系统 8 城区公交枢纽和公共场所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9 推广林荫道路,城市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占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的 85%以上 10 绿色出行比例80%11 新能源汽车推广 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35%,得 0.5分;65%,得 1 分。12 社会公共停车场,按不少于规划停车位 20%的比例配建充电桩,得 1 分;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应全部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配建的充电桩数量不低于规划停车

49、位的 10%,得 1 分。13 绿色宣传与教育 编制绿色生活指南或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大众宣传 14 通过新闻媒体、展览展示、技术推广等方式,向全社会普及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方式 3.3.3.3.小结小结 3.3.1.3.3.1.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对应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对应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 从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23“指数类”,如国内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国外的“欧盟可持续城市移动性指数”。这类指标体系通过公开发布指数结果,评价不同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在指标的选择上以结果类指标为主,对指标进行去量纲化处理,使指数结果能够进行不

50、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第二类是“指导类”,如国内的“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国外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以引导城市开展相关工作为目的,指标类型包括统计指标、定性指标,评价的方式以同一城市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为主。因此,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原则应与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相符。3.3.2.3.3.2.国内相关指标体系以评价公共交通为主国内相关指标体系以评价公共交通为主 在国内绿色发展相关指标体系中,对出行方面的指标仍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为主,评价步行、自行车出行等慢行出行方式的指标较少,对目前蓬勃发展的城市交通新业态的评价也相对较少。3.4.3.4.绿色出行创建指标体系绿色出行创建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