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七)陆地生物群落分布格局 及其影响原因,1 植被三向地带性规律 2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 3 中国植被地带分布规律,1/42,自然帶:地球上各個地區由於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各不相同,分別有不一样具代表性植被和土壤類型,佔有一定寬度,有規律地呈長帶狀分佈,叫做自然帶。,緯度地帶性:即每個地帶與緯線(即水平方向,亦即東西走向)大體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特點,叫做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大體上與經線(即垂直方向,即南北走向)相平行伸展成條帶狀,叫做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在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隨著高度增加而變化,而形成山地垂直氣候帶。,植被分布三向地带性,2/42,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3/42,理想大陆模式,4/42,5/42,均衡大陆模式,6/42,7/42,全球生态区划,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罗马,8/42,热带,整年日均气温18,潮湿,冬季干燥,半干旱,干旱,干燥期0-2个月,超出2个月(冬天),蒸发大于降水,整年干燥,热带雨林、季雨林,落叶林、稀树草原,灌木/草原,荒漠,亚热带,8个月气温10,湿润,夏季干燥,半干旱,干旱,无干燥期,夏季干燥,蒸发大于降水,整年干燥,常绿阔(针)叶林,硬叶阔叶林,灌木/草原,荒漠,温带,4-8个月气温10,海洋性,大陆性,半干旱,干旱,最冷月在0以上,最冷月在0以下,蒸发大于降水,整年干燥,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荒漠,环北,极带,1-3个月气温10,环北,极带,泰加林,极地,整年气温10,极地,极地冻原,热量带 湿度分区 植被类型,全球生态区划,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罗马,9/42,10/42,11/42,12/42,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13/42,垂直地带性,14/42,15/42,16/42,17/42,山体植被垂直带,是反应山体所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水平地带性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隶属于水平地带性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系统。,18/42,19/42,20/42,21/42,22/42,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域,由热带种类所组成高大繁茂、终年常绿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植被类型。,2植被特征:种类组成尤其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种类。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显著,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乔木树种结构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显著季相交替,终年常绿。,23/42,热带雨林,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我国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经典,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24/42,25/42,热带季雨林,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域,由热带种类所组成森林群落。植物群落特征: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改变显著。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热带地域,其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达。,26/42,27/42,热带稀树草原,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域,以喜高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植物群落。,散生在草原背景中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经典旱生结构。,草本层以高约1米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亦具经典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雷州半岛和台湾西南部都有分布。,28/42,29/42,荒漠和半荒漠,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副热带无风地域。比如,南美西岸智利和阿根廷,非洲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是连接亚洲大沙漠,包含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含我国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年平均降雨量低于250,季节性显著。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尤其耐旱超旱生植物,他们从生理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旱生环境,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和茎代行光合作用,如猪毛菜属(Salsala)、碱蓬属(Suaecla)等。荒漠中动物,多数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习性。,30/42,31/4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域,由常绿双子叶植物所组成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2植被特征: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份极其丰富,地理成份复杂,富有起源古老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含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改变不显著。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都有亚层次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降低,附生植物中极少有被子植物。,32/4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智利,非洲那利群岛,澳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我国是常绿阔叶林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南自南岭,北抵秦岭,西至青藏高原东缘,东到东南沿海岛屿,可分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经典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个植被型,若干个植被亚型。,33/42,34/42,温带草原,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大陆性气候地域。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布。,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广大地域,向西逐步过渡成荒漠。植被分层简单,以多年生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中以针茅属植物最为丰富,还有沙草科、豆科等植物。有显著季相改变。代表动物有高鼻羚羊、野驴、骆驼以及小型黄鼠、跳鼠、仓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长耳兔、草原松鸡等。,35/42,36/42,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域,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组成落叶森林群落。特征: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显著为其外貌显著特征;中生性植物尤其丰富,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无毛,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显著。分布: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西欧和中欧:以山毛榉为主要建群种。北美五大湖地域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建群种。东亚:主要分布在我国,以Quercus种群为代表。我国落叶林分布面积较广,包含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壳斗科Quercus、Castanea、Fagus在不一样地域分别成为建群种。,37/42,38/42,北方针叶林,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主要代表树种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普通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藓、地衣较多。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莺、松鸡等。大部分有季节迁徙现象。,该类型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温带地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39/42,40/42,冻 原,冻原又称苔原,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严寒地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饿北美北部沿海地域,也包含北冰洋中岛屿。,我国只有高山冻原,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带。冻原优势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藓和地衣,植被高度普通只有几厘米。冻原经典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黄鼠,在美洲还有麝香牛、雷鸟和雪枭。,41/42,群落交织区与边缘效应,群落交织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织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森林草原过渡带,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间湿地过渡带。,群落交织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担心地带,发育完好群落交织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物种以及群落交织区特有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往往比相邻群落大。群落交织区种数目及一些种密度有增大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但值得注意是,群落交织区物种密度增加并非是个普遍规律,实际上,许多物种出现恰恰相反,比如在森林边缘交织区,树木密度显著地比群落里要小。,42/4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