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年备考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题(备用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150题)
1、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
【答案】 D
2、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3、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答案】 B
4、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5、教师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祝福》
C.《沉沦》
D.《包身工》
【答案】 A
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7、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C
8、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答案】 A
9、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10、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11、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A.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B.在导入环节列出学习目标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有的放矢
C.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D.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答案】 D
12、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答案】 D
13、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
A.《茶花女》
B.《苔丝》
C.《巴黎圣母院》
D.《红与黑》
【答案】 C
14、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15、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D
16、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 C
17、阅读《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反复体味,可以逐步理解文本
B.精读过分细化,不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
C.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把握教学节奏、明确教学步骤
D.精读环节设置重复、哕唆,应精简步骤,使课程更紧凑
【答案】 A
18、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19、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20、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案】 C
21、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22、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答案】 C
2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24、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2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高尔基《童年》
B.钱钟书《围城》
C.郁达夫《沉沦》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 B
2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27、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答案】 C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29、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教师把“品味诗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难点的设计同时也反映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C.教师对诗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D.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就能完成
【答案】 D
30、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答案】 D
31、某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包括“新闻手法”
A.诗歌与散文
B.新闻与传记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32、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33、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 C
34、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求
【答案】 A
35、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36、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答案】 B
37、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B.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C.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总结能力
D.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答案】 A
38、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白雪公主》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答案】 B
39、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
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答案】 D
40、阅读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回归学生主体,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B.“富有意义”是指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
C.“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课下独立开展的阅读与鉴赏活动
D.语文学习情境和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支撑
【答案】 D
41、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42、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43、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
【答案】 C
44、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45、教师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教学不恰当的是( )
A.梳理全文的说明结构和特点
B.学习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C.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D.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案】 C
46、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包身工>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课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 C
4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48、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49、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时,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省略句式。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D.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答案】 A
50、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51、阅读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环节一以朗读格言导入,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又为本次课堂做了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B.环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环节三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的心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D.环节四的调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是点睛之笔
【答案】 D
52、某高中教师参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讨会后,制定了本班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下列合适的是( )。
A.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给出自己的评论
B.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C.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
D.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
【答案】 B
53、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54、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
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
【答案】 D
55、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D
56、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柳”的意象与离愁别恨无关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D
57、某教材设有“文化名著研读”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
D.《死魂灵》
【答案】 B
58、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59、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答案】 B
60、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
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
【答案】 D
61、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62、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6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记录生活趣事,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搜集写作素材,阅读优秀的日记体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中,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是( )。
A.《狂人日记》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鲁滨孙漂流记》
D.《傅雷家书》
【答案】 D
6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答案】 D
65、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66、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答案】 A
67、《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答案】 B
68、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69、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A
70、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71、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B.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C.采取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D.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在课堂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答案】 A
72、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议论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以下议论文。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季羡林《希望在你们身上》
C.陶行知《创造宣言》
D.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答案】 D
73、在学习《胡同文化》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味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体会“京味儿”,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没有帮助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74、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7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76、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案】 C
77、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78、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79、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
【答案】 C
80、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81、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82、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文言文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列语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行拂乱其所为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一箪食,一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