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考纲解读,一、考纲要求,考纲对课外文言文阅读没有单独要求,我们可参考其对文言文阅读四点要求进行备考:,1.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意思。,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句子。,3.了解浅易文言文基本内容。,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写作意图。,第1页,考纲解读,二、命题规律,1.题型及分值:广东省中考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量为3道题,分值为9分。,2.考查内容:课外文言文阅读作为课内文言文阅读拓展和延伸,以考查文段阅读或文言短文为主,其中包括知识点都与课内所学知识相关,目标在于考查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第2页,考纲解读,从文章选材来看,多为短小精悍、生动文言文,以叙事为主,有一定故事性,内容普通为记,录人物言行、传奇逸事,以及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劝谏讽喻等。,从考点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词语了解。文言句子翻译(近年来多出现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比较少)。断句。内容分析、人物评价、阅读启示。,第3页,考纲解读,3.命题形式:普通来说,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3道题,命题形式以下:,第1题为词语辨识题,常见题型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不一样)一项是()”。,第2题经常是断句题,常见题型为“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或“以下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一项是()”。,第3题则往往考查对内容分析,人物评价,以及阅读启示等。,第4页,真题回放,一、,(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9分),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节选自渑水燕谈录),.,.,.,.,.,第5页,真题回放,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3分),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参考答案:A(A这时;B面戴/当面;,C一致/轻捷;D尊崇/还),第6页,真题回放,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登 辅 弼 书 吏 策 配 享 宗 庙 为 宋 名 将,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何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因为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第7页,真题回放,二、(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9分),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第8页,真题回放,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3分),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C(A书籍/书写;B假如/像;C停顿;D跨着/占据),.,.,.,.,.,.,.,.,第9页,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3依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原因。(3分),真题回放,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勤奋好学;重视实地考查;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答对任意三点即可),第10页,真题回放,三、(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9分),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尽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第11页,真题回放,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原:原国。卫:卫国。,.,第12页,真题回放,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尽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A(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吃;,D投降,投靠/归宿),.,.,.,.,.,.,.,.,第13页,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真题回放,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第14页,3怎样对待晋文公“罢兵而去”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真题回放,示例一:赞成晋文公行为,晋文公可贵之处于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示例二:反对晋文公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应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尽力尽矣”),假如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对待晋文公行为,晋文公这么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第15页,答题技巧,一、文言词语选择题,这类题近三年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词语了解,普通把课外文言文中词语与课内文言文中相同词语进行比较,选出异同项。解答这类题,可采取以下方法:,代入法,把课内文言文中该词语意思代入课外文言文搭配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判断异同。,排除法,依据文言知识积累,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异类选项。,词性法、读音法,即依据两个词语在句子中词性或者在句子中读音是否相同,也能够判断两个词意思是否相同。,第16页,答题技巧,二、断句惯用方法,1.了解文意断句,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先决条件。假如想当然地断下去,就轻易发生错断。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基本情节;若有些人物对话,就要搞清谁跟谁对话,讲什么话。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观点,可经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第17页,知识贮备,2.抓住文言虚词来断句,虚词是文言文最主要标志,而虚词中语气词又往往是断句依据,抓住这些语气词,对正确断句会有很大帮助。,句首发语词:夫、盖、焉、惟、斯、且等,它们前面普通要断开。不过,有些虚词还能够作代词,比如“且焉置土石”中“焉”和“登斯楼也”中“斯”都是代词,它们前面普通不需要断开,而这两个句子中虚词“且”和“也”,才是断句依据。,第18页,知识贮备,句末语气词:也、矣、乎、哉、焉、与(欤)、邪(耶)等,它们后面普通要断开。,双音节虚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即使、至于、是故、然则等,它们大都出现在一句话开头,这些虚词前面普通要断开。,第19页,知识贮备,3.抓住人称代词来断句,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常出现在句首或句末,抓住这些人称代词对断句也会有帮助。,第一人称代词:“吾”“余”“予”“我”,以及帝王专称“朕”“孤”等。,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子”“乃”等。,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等。,需要注意是,人称代词也会出现在句中,所以断句时还必须结合文意。,第20页,知识贮备,4.抓住对话标志来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经常会出现“曰”“云”“言”“谓”等词,两人对话,普通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抓住这些特点,我们有时就能轻松断句。,5.抓住特殊句式来断句,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抓住这些句式特点对断句也很有帮助。,第21页,知识贮备,判断句式:“者,也”“也”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其乎”“何哉(也)”“何为”“得无乎”“何之有”“如何”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在做断句题时,能灵活利用以上方法,再结合文意,普通就能做出准确判断。,第22页,知识贮备,三、简答题,简答题主要有内容分析题、人物评价题、阅读启示题三类。,1.内容分析题,对于内容分析题,我们能够采取以下方法来解答:,提取法。将文章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中心句、关键句位置,常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处。,第23页,知识贮备,组正当。先概括文中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然后再进行组合。组合重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主干部分,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起始句以及文中重复出现语句上。,自写法。基本或完全用自己语言进行概括,适合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概括性题目。,第24页,知识贮备,2.人物评价题(提议: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广东省中考中课外文言文相关人物考题,大致有以下两种考查形式:,概括人物性格。,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指出人物是个什么样人。对于分析人物,我们需要结合选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做到分析有理有据,切忌泛泛而谈。,第25页,知识贮备,3阅读启示题,解答阅读启示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原文。在准确了解原文内容、主旨、情感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从题目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得出。假如选文有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往往题目就包含着主要信息。另外,文中议论抒情句也经常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语言把这些道理概括出来作为答案。,联络实际。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络文本和生活实际,才能言之有理有据。,第26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