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内分泌器官和组织通过合成和分泌激素,在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脑垂体、松果体、胰岛、性腺、胸腺、胎盘。,全身内分泌腺,一、甲状腺功能的体外分析技术,第一节 甲状腺,(,一,),甲状腺生理,甲状腺是人体较大的内分泌腺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甲状腺滤泡(,thyroid follicles,)是甲状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并以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的形式储存于滤泡腔内。贮存的甲状腺激素可供机体利用长达,50,120,天之久。,TT,3,TT,4,rT,3,结合态(,BT,3,)99.7%,结合态(,BT,4,)99.97%,游离态(,FT,3,)0.3%,游离态(,FT4)0.03%,与,TBG(,主要),TBPA、ALb,结合,发挥生物效应的部分,能真正反映甲功情况,一种无活性的甲状腺激素,95%由,T,4,转化而来,仅5%由甲状腺分泌,对调节,T,3,、T,4,的最佳浓度水平发挥作用,2、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作用:,下丘脑分泌的,TRH,可刺激,TSH,分泌,垂体前叶分泌的,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反馈抑制,TSH,分泌,测定,TSH,浓度可了解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参考正常值,:,TSH-RIA:10mIU/L,TSH-IRMA:0.355.5mIU/L,临床意义:,1,)甲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甲亢的诊断,3,)指导甲亢和甲减患者的药物治疗,4,)先天性甲减的筛查,5,)异位,TSH,分泌,3,、甲状腺球蛋白(,Tg),浓度测定,正常值,1.7,55.6mIU/L,临床意义,:,1,)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监测,2,)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测定,TGAb,TMAb,30%,20%,临床意义,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诊断,2,)部分,Graves,病患者也会表现抗体水平升高,甲亢病情控制后,水平会随之下降。抗体升高的,Graves,病患者行手术或,131,I,治疗后发生甲减的可能性较大。,正常值,5,、,TSH,受体抗体(,TRAb),测定,正常值,1.5,cm1.,5,cm,,累及层面数2个或2个以上;,有一处或多处放射性异常增高区,范围2,cm,2,cm,或超出正常结构之外,累及2个或2个以上层面;,脑内放射性弥漫性减低,脑室及白质区域扩大,尾状核间距明显加宽;,两侧小脑或和丘脑、尾状核明显不对称,即一侧放射性明显高于或低于对侧。,(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临床应用,:,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可表现为逐渐恢复,但局部血流量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该状态的持续存在可导致不可逆性改变,最终发展成为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rCBF,可能仍未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这时神经系统检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阴性,而,rCBF,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血性改变,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应用乙酰唑胺(,diamox),负荷试验,可进一步提高检查的灵敏度,有助于慢性低灌注状态病灶的检出。,(2)脑梗死,这是最常见的脑血管闭塞引致的某一血管辖区的脑组织坏死,急性期内(48,h)XCT,和,MRI,常为阴性,但,SPECT,则较灵敏,75100的患者,rCBF,影像上显示放射性分布明显减低区。,脑梗死,(,右额叶、顶叶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脑梗死发病早期,rCBF,显像即可检出。,(3)癫痫,由脑细胞异常的超同步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的、突然性的及暂时性的脑功能紊乱。,癫痫,a.,发作间期,b.,发作期,rCBF,显像对癫痫灶的检出率可达70%80%,借助诱发试验可进一步提高癫痫灶的检出率。癫痫发作期病灶区的血流增加,,rCBF,显像表现为病灶区放射性增浓;而发作间期癫痫病灶的血流低于正常,,rCBF,显像病灶呈放射性减低区。,(4)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这是一种大脑皮层变性性疾病,多数在50岁以后发病。病理改变为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脑室扩大及脑沟增宽。,阿尔茨海默病(,AD),(,双侧顶叶、颞叶放射性分布减低),患者,rCBF,影像的典型表现为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大脑皮质放射性对称性明显减低,一般不累及基底节和小脑。,(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复发灶的,rCBF,常增高,影像表现为放射性增浓区;而坏死区基本上没有血供,影像上呈放射性减淡或缺损区。必要时可进一步进行肿瘤显像。,(6)脑功能研究,脑血流量与脑的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应用,rCBF,显像结合各种生理负荷试验有助于研究脑局部功能活动与各种生理刺激的应答关系。,(7)其他 偏头痛、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遗传性舞蹈病患者,rCBF,显像均有异常改变。,二、脑代谢显像,葡萄糖代谢是脑细胞能量的最主要来源,脑皮质各叶、各区和各神经核团的葡萄糖代谢率的改变与它们的功能有直接的关系。,18,F-FDG,为葡萄糖类似物,具有与葡萄糖相同的细胞转运及已糖激酶磷酸化过程,但转化为6-磷酸-,18,F-FDG,后就不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于脑细胞内,观察和测定,18,F-FDG,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就可以了解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状态。,1、原理,:,(1),显像剂,2、检查方法,:,18,F,标记的,2-,氟,-2-,脱氧,-,D-,葡萄糖,(,简称,FDG),,18,F,主要由超小型回旋加速器生产,半衰期为,109,.,7,min,,,用量,2,.,6,3,.,7,MBq,kg。,(2),显像操作,检查前禁食至少,4h,,,静脉注射显像剂前安静休息至少,30,min,。,受检者仰卧,固定体位和头部,,OM,线垂直于地面。,先进行头部或全身透射显像,用于组织衰减校正。通过多束低能激光在体表上画标志,保证再次显像时体位的精确定位。,静脉弹丸式注射,18,F-FDG,后,立即启动,PET,的连续动态采集程序,注射后,5055,min,进行静态采集。,3、正常影像,:,异常表现:局部放射性增高或减低、大脑皮质摄取减低、脑室扩大、脑外形失常、中线位移等,。,4,、异常影像,:,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影像与,rCBF,影像相近,灰质影像明显浓于白质,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影像清晰,左右两侧基本对称,脑室部位基本无放射性分布,。,(1)癫痫,5、临床应用,:,PE,T,显像表现为发作间期病灶部位,18,F-FDG,摄取率明显减低,其定位诊断的灵敏度可达,70,80,。,在癫痫发作期,病灶部位局部,18,F-FDG,摄取率异常增高,定位诊断的灵敏度可达,90,以上。,PET,显像在癫痫的疗效评价和病因学研究中也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2)早老性痴呆,AD,的病变特点是以顶叶和后颞叶为主的双侧大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减低,基底神经节受累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脑内低代谢区数目增加,范围扩大;晚期,AD,患者,病变常累及大脑各叶甚至小脑。,a.,正常脑葡萄糖代谢影像,b.,正常老年性改变,双侧额叶葡萄糖代谢轻度减低,c.,早期,AD,患者,双侧顶叶和后颞叶葡萄糖代谢减低,(3)脑肿瘤,良恶性鉴别:脑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局部脑,18,F-FDG,利用率呈密切相关关系。,疗效评价:对比脑肿瘤治疗前后其,18,F-FDG,利用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监测复发:脑瘤术后用,PET,显像来监测脑,18,F-FDG,利用率,可及早发现复发病灶或残存病灶,给予定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预后判断:脑肿瘤局部对,18,F-FDG,的利用率与患者预后有直接关系,当其高出周围正常脑组织,1,.,4,倍时,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小于半年;当其升高不足,1,.,4,倍时,平均生存时间可延长至一年半以上。,三、脑受体显像,脑受体显像是一种无创的、能在活体内从受体分子水平研究神经生物学的新方法。,将正电子或单光子核素标记的特定配体引人体内,鉴于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的性能,在体外用,PET,或,SPECT,仪显示其在人脑特定部位的受体结合位点,获取受体功能代谢影像。,1、原理,:,借助生理数学模型,获得脑内受体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浓度及其他有关的代谢参数,进而获得人脑有关受体的分布密度和亲和力等信息。,PET,行脑受体显像,可了解某些脑部疾患受体的密度(数量)和功能状况等。,2、临床应用,:,四、脑脊液间隙显像,将放射性药物经腰椎穿刺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它将沿着脑脊液循环的径路逆行,依次进入各脑池。,1、原理,:,利用,相机采集显像剂参与脑脊液循环全过程的系列影像即可了解脑脊液的循环径路和吸收过程有无异常。,常用显像剂:,99,m,Tc-DTPA,或,111,In-DTPA 185370MBq,。,2、检查方法,:,受检者平卧,于注药后1,h、3h、6h、24h,分别进行头部前位、侧位和后位显像,必要时加做48,h、72h,显像。,脑池显像适用于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的定位诊断,确诊交通性脑积水,对脑穿通性畸形和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也有较大的价值。,脑池显像:1,h,小脑延髓池显影;36,h,颅底各基底池、四叠体池、胼胝体池和小脑凸面陆续显,前、后位影像呈向上“三叉形”;24,h,大脑凸面呈弥散放射性分布,呈“伞”状。侧脑室始终不显影。,3、正常影像,:,正常脑池影像,a.3,小时影像;,b.24,小时影像,(1)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4、临床应用,:,由于显像剂随脑脊液反流入侧脑室,使侧脑室持续显影,故前位影像呈“,豆芽,”,状。同时,脑脊液的清除缓慢,,2448,h,大脑凸面及上矢状窦区放射性分布极少,正常颅压性脑积水(6小时影像),(2)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表现为漏口及漏管部位出现异常放射性聚集影。,脑脊液鼻漏,第十四章,呼 吸 系 统,1、原理,:,颗粒直径略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显像剂暂时随机栓塞在毛细血管床内;,第一节 肺灌注与肺通气显像,一次常规显像阻塞肺毛细血管数量占全部的,1/1500,,,99,Tc,m,-MAA,在肺内可很快降解成碎片并进入体循环,被单核巨噬细胞清除,因此肺灌注显像一般不致引起血液动力学和肺功能改变,是一种安全的检查。,局部栓塞的颗粒数与该处的血流灌注量成正比,能反映肺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用显像仪器在体外进行多体位平面显像或断层显像,可以观察肺内病变对肺血流分布的影响和受损情况。,一、肺灌注显像,2、显像剂,:,常用的显像剂是,99,m,Tc,标记的大分子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A),,,颗粒直径大小1090,m;,HAM,的优点是在一定范围内颗粒大小易于控制,分布比较均匀。两种显像剂的实际应用效果无明显差别,只是注入颗粒数量相同时,前者的蛋白重量明显低于后者,因此临床上以,99,m,Tc-MAA,应用较为普遍。,另一种是,99,m,Tc,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微球(,HAM),,颗粒直径大小1030,m。,3、方法,:,(1)注射体位:,受检者常规取仰卧位,经肘静脉或双侧足背静脉缓慢注射,99,Tc,m,-MAA 74185 MBq(25 mCi),,注射显像剂510,min,后可进行肺灌注显像。,(2)平面显像:,肺平面显像常规取68个体位,即前位(,ANT)、,后位(,POST)、,左侧位(,LL)、,右侧位(,RL)、,左后斜位(,LPO),和右后斜位(,RPO)。,必要时加做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配低能高分辨率探头,矩阵,256256,,每个体位采集计数,500k,。,(3)断层显像:,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头。仪器配置同平面显像,旋转,360,,每,6,采集一帧,,2030s/,帧,采集,60,帧。,平面影像:,前位、后位、侧位、斜位:各体位肺影像清晰,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1)正常影像,:,正常肺灌注影像,断层显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肺断层显像通常以人体纵向为长轴,重建双肺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以此种方式克服肺组织间的重叠干扰,更清楚的显示双肺各部的显像剂分布、形态变化和观察病变的位置及范围。,显像剂分布异常,可见于下列几种情况:,(2)异常影像,:,肺灌注显像的异常影像分析,主要依据肺内显像剂分布、肺的形态以及左、右肺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判断。,一侧肺不显影,多见于肺门部肿块压迫肺动脉,一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由于心脏扩大压迫左下肺动脉等因素所致,。,肺叶或肺节段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此种情况是肺动脉血栓栓塞形成的特殊表现。,散在性显像剂分布不均,常见于肺部充血、水肿或炎症等。,条索状、圆球状或不规则局限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主要见于肺部炎症和肺内占位性病变。,显像剂逆向分布,即肺尖部的显像剂分布高于肺底部。常见于肺动脉高压时肺血流分布逆转、肺心病和二尖瓣狭窄等情况。,形态和位置异常:,双肺可因周边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导致灌注影像的形态失常和位置发生改变。,常见的原因有胸腔积液或膈上病变使双肺下叶受挤压位置上移;有时纵隔内的肿瘤可将肺脏推向对侧,使正常肺灌注影像的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变。这些原因在肺灌注显像分析时应注意鉴别。,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随呼吸运动进入气道及肺泡内,随后呼出,达到平衡后,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局部通气量成正相关。在此过程中用,相机进行显像,可显示肺内放射性分布和动态变化,称为肺通气显像。,1、原理,:,肺通气显像通常涉及放射性惰性气体和放射性气溶胶吸入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其意义不尽相同。由于放射性气溶胶吸人法操作简便,显像剂容易获得,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二、肺通气显像,2、显像剂,:,放射性惰性气体主要有,133,Xe、,127,Xe、,81m,Kr,等,其中以,133,Xe,应用较多。,放射性气溶胶的种类繁多,,99,m,Tc-DTPA,应用最为广泛。,近几年,新研制成功碳包裹的超微粒锝气体(,technegas,)和氩气与氧气混合后制备的高锝气体(,pertechnegas,)均优于目前常用的,99,m,Tc-DTPA,,是最为理想的肺通气显像剂。,3、方法,:,(1),133,Xe,通气显像,调整好气体交换装置,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将,照相机或,SPECT,仪的大视野探头靠近患者后背,双肺应包括在视野内;,给患者戴好面罩,开始呼吸,133,Xe,装置供给的非放射性气体,以适应检查条件;,引入,133,Xe,555740,MBq,,然后分吸入相、平衡相、清除相三个时相采集肺通气像。,(2)放射性气溶胶吸入显像,将,99,Tc,m,-DTPA 11101850MBq(,体积25,m1),加入气溶胶雾化装置装置内,制备放射性气溶胶;,协助患者将通气管口送人口中咬紧(重症者可用面罩),持续吸入,99,Tc,m,-DTPA,气溶胶,58min;,吸入结束后立即进行肺通气显像。每个体位采集2,10,5,3,10,5,计数,其他条件与肺灌注显像相同。,正常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影像与肺灌注影像基本一致,双肺放射性分布大致均匀。气溶胶影像可见喉头、大气道显影。放射性气体清除影像示90,s,内放射性清除完毕,肺内各部分清除速度一致,滞留显像时肺内无放射性残留。,4、图像分析:,正常,99,Tc,m,-DTPA,肺通气影像,正常影像,:,局限性显像剂分布“热区”,多为气道狭窄时,流经该处的气溶胶颗粒形成涡流而沉积所致;,异常影像,:,局限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可表现为一侧肺不显影或一个肺叶及一个肺段显像剂分布缺损区,多数情况是由于各种肺内病变导致的气道完全性阻塞;,散在性显像剂分布稀疏区或缺损区,这是由于小气道或肺泡内炎性病变浸润,以及液体物质的充盈,使肺泡萎缩所致。,第二节 临床应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死。,1、肺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临床资料表明,凡能及时做出诊断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死亡率低于5%8%,而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者死亡率达30%。,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和并发症,使之临床应用受限。而肺灌注显像具有简便和无创等优点,可用于肺栓塞诊断、疗效评价和随访。,高度可能性(大于,80%,):,2,个肺段的灌注稀疏、缺损,相应通气显像与,X,线胸片正常;或灌注缺损面积大于通气或,X,线胸片异常的面积。,1,个大节段(,1,个肺节段的,75%,以上)和,2,个以上中等节段(,1,个肺节段的,25%,75%,)的灌注稀疏、缺损,相应通气显像与,X,线胸片正常。,4,个以上中等节段灌注稀疏、缺损,相应通气显像和,X,线胸片正常。,中度可能性(,20%,80%,):,1,个中等节段、,2,个以下大节段的灌注稀疏、缺损,相应通气显像和,X,线胸片正常。,出现在肺下野的匹配性放射性分布减低、缺损,相应,X,线胸片病变范围相等。,1,个中等节段的匹配,性,放射性缺损,相应,X,线胸片正常。,灌注、通气显像匹配,性,放射性分布减低、缺损,伴少量胸腔积液。,肺栓塞诊断标准(,PIOPED,),低度可能性(,20%,80%,):,多发的匹配性稀疏、缺损,相应,X,线胸片正常。,出现在肺上、中叶的匹配性缺损,相应,X,线胸片正常。,双肺匹配性放射性分布减低、缺损,伴大量胸腔积液。,灌注稀疏、缺损面积小于,X,线胸片阴影面积,通气显像正常或异常。,条索状灌注稀疏、缺损,通气显像正常或异常。,4,个以上小节段(,1,个肺节段的,25%,以下)的灌注稀疏、缺损,通气显像正常或异常,,X,线胸片正常。,非节段性灌注缺损。,更低可能性(,10%,以下,):,3,个以下小节段的灌注稀疏、缺损,通气显像正常或异常,,X,线胸片正常。,正常:,肺血流灌注、通气及,X,线胸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2、肺切除术前后肺功能的评价与预测,:,肺癌、肺气肿等病人能否接受手术治疗,还应考虑病人术后残留肺功能能否维持最低气体交换需要。,肺通气和灌注显像分别代表了肺各区域的通气容量和毛细血管床的数量,因此能够反映肺总体、分侧以及局部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对肺手术患者,术前将两肺的放射性计数通过勾画感性趣区(,ROI,)进行定量分析,就可分别了解被切除肺和残留肺占全部肺通气分布的比例(,V%,)和灌注分布的比例(,Q%,)。,如预测某一肺功能值(,F,),计算的基本公式为:,预测术后,F=,术前,F,术后余肺,V%,(或,Q%,);,预测手术丧失,F=,术前,F,被切除肺,V%,(或,Q%,)。,COPD,及其他肺部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可以通过肺灌注显像观察有无放射性分布逆转现象,即肺尖部放射性浓于肺底部,来粗略反映肺动脉压力变化。,3、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肺部常见病。肺灌注/通气显像呈弥散性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X-ray,胸片虽能显示肺部解剖结构的变化,但无法反映肺通气与肺血流状态。结合,X-ray,胸片,可为,COPD,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观察,COPD,病情的严重程度,亦可用于疗效评价。,第三节 双下肢深静脉显像,1、原理,:,自双足背静脉同时均匀注入放射性核素,当其随静脉血液经下肢深静脉向心脏回流时,进行连续追踪显像即可显示下肢深静脉影像。用于判断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等。,采集结束后松开踝关节止血带,活动下肢后重复显像,观察显像剂的清除情况。,显像剂:,99,Tc,m,-MAA,或,99,Tc,m,-RBC 111,185MBq,(,3,5 mCi,)。当疑有肺栓塞时则采用,99,Tc,m,-MAA,,它可使静脉内新鲜血栓显影,亦可同时进行肺灌注显像,。,二、正常影像:,示踪剂注入后,随着探头视野向上移动,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腓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依次显影。静脉形态连贯、单一,无放射性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松开止血带并活动后,延迟显像,远端静脉内无放射性滞留。,正常,99,Tc,m,-MAA,双下肢深静脉影像,三、异常影像:,当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见相应静脉出现放射性充盈缺损或侧支循环,延迟显像见远端静脉内有放射性滞留。,四、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是一种用于,DVT,筛查的无创性方法,对于下肢,DVT,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在,90%,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DVT,,显像图上均显示阻塞部位影像中断,或其远端出现侧支通道绕过阻塞部位回流入阻塞部位近心端的静脉。,第十五章,泌 尿 系 统,解剖生理简介,泌尿系统,肾脏,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输尿管、膀胱、尿道,肾单位,肾集合管、肾盏、肾盂,过滤,作用,重吸收与分泌作用,尿液生成、排泄示意图,腹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囊,肾静脉,下腔静脉,肾小管,(,腔,),肾盏、肾盂,输尿管,膀 胱,尿 道,小分子,物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重吸收,分泌,1、原理,:,静脉注射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显像剂,用,照相机或,SPECT,快速动态采集双肾的放射性影像,获得显像剂经腹主动脉、肾动脉灌注,迅速浓聚于肾实质,并随尿液流经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进入膀胱的全过程影像。,一、肾动态显像,第一节 肾动态显像和肾功能测定,2、显像剂,:,常用的显像剂分为两类:,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内,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然后很快随尿排出。,常用,99,Tc,m,-DTPA,,用量1,85,740MBq,,体积小于1,ml。,肾小管分泌型:,显像剂随血流经肾脏时,大部分被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吸收,然后分泌到管腔,小部分由肾小球滤过,两者在小管腔内汇集后随尿液排出体外。,常用,131,I-OIH,,用量7.411.1,MBq,,体积小于1,ml;,99,Tc,m,EC,或,99,Tc,m,MAG,3,,用量,296,370 MBq,,体积小于1,ml。,3、方法,:,受试者饮食如常,显像前30,min,饮水300,ml,,排尿后取坐位,背靠,照相机探头采集肾后位影像,视野包括双肾和部分膀胱。,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第一时相,(前3060,s),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为肾动脉灌注曲线,可得参数峰时(,peak time),和峰值(,peak value)。,第二时相,(2030,min),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即肾图(,renogram),。,“弹丸”式注射显像剂后立即以每帧12,s,的速度动态采集3060,s,,得到肾动脉灌注显像;紧接着以每帧1,min,的速度采集2030,min,,得到肾动态显像。,4、正常所见,:,肾血流灌注影像:,腹主动脉上段显影后2,s,左右,双肾影隐约可见,随之出现明显肾影,双肾影形态完整,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两侧肾影出现的时间差2,s,,峰值差,25%,。,正常,99,Tc,m,-DTPA,肾动脉灌注影像及曲线,肾动态影像:,99m,Tc-DTPA,正常肾动态影像,静脉注射显像剂后第1,min,双肾已显影,24,min,时双肾影最浓,影像完整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为肾实质影像。35,min,后,可见肾盏、肾盂内放射性逐渐浓聚。随着肾盂放射性浓聚,肾皮质影像逐渐减淡,随后膀胱影像逐渐明显,至20,min,肾影基本消退,大部分显像剂集中在膀胱内。,1、原理,:,静脉注入,131,I-,邻碘马尿酸(,131,I-OIH,),其随血流进入肾,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泌至肾小管腔(约占80%)并经肾小球滤过(20%)再由尿液冲刷进入肾盂,随尿液排入膀胱,。,肾图检查是一种用于了解肾功能及上尿路引流情况的非显像检查法,最常用的示踪剂是,131,I-OIH。,二、肾图:,用肾图仪可在体外探测和描记两肾浓聚和清除,131,I-OIH,过程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以了解肾的功能状态及上尿路通畅情况。,静脉快速注射,131,I-OIH 155555 kBq(515,Ci),,立即由肾图仪自动描记20,min,,得到左、右肾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即肾图。,2、方法,:,3、正常所见,:,正常肾图曲线分为,a、b、c,三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s,左右出现,陡然上升的,a,段,,时间约为,30s,,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b,段,是继,a,段之后的,缓慢上升段,,峰时多在2,4 min,,主要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c,段,为达到峰值后的,下降段,,正常时呈指数规律下降,其下降快慢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有关,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两侧肾图的形态和高度基本相似。,正常肾图曲线,肾图曲线分析示意图,(,p-,峰值,,t,b,-,峰时,,,C,15,-15min,曲线高度),4、定量分析和参考值,:,一般认为在无尿路梗阻情况下,,肾脏指数(,renal index,RI),能较好地反映肾功能。,正常人,RI 45%;30%44%,为肾功能轻度受损;20%29%为中度受损;20%为严重受损。,正常老年人的肾功能有自然减退现象,40岁以后,RI,值有降低趋势,在判断肾功能时应加以考虑。,三、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有效血浆流量的测定,:,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容量(,ml/min)。,通常采用,Gates,经验公式。在肾动态显像结束后,用计算机,ROI,技术求得峰时双肾净计数率(减本底后计数率),计算双肾摄取率:,双肾摄取率(%)100%,式中,0.153,为,99,Tc,m,在组织内衰减系数;,Y,L,和,Y,R,分别为左右肾脏深度:,Y,L,13.2,体重(,kg)/,身高(,cm)0.7,Y,R,13.3,体重(,kg)/,身高(,cm)0.7,分肾摄取率,分肾,GFR=,总肾,GFR,双肾摄取率,总肾,GFR(ml/min)9.813,双肾摄取率 6.825,根据左右肾净计数率比值,可以计算出分肾,GFR:,2、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ERPF),测定:,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浆中某种物质的毫升数为血浆清除率(,ml/min),,因,PAH,和,OIH,等物质通过肾脏时几乎完全被清除,故,PAH,和,OIH,的血浆清除率即相当于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ERPF,的计算通常采用,schlegel,经验公式:,双肾摄取率(%)=100%,总,ERPF(ml/min)=5.029(0.370,双肾摄取率,-2.315 10,-4,双肾摄取率,2,),根据左右肾净计数率比值,可以计算出分肾,ERPF。,3、,参考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GFR,和,ERPF,的正常下限参考值分别为68,ml/min,和320,ml/min。,GFR,和,ERPF,是评价肾功能的有效指标,对各种肾脏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观察和评价、肾外疾病及各种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肾功能受损时肾动态显像患肾血流灌注及肾实质影像减淡,肾实质出现和消退延迟;有时可表现为“倒相”;,GFR,和/或,ERPF,值下降;肾图,a,段降低,,b,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c,段下降延缓等。受损严重时肾图可无明显,b,段,,c,段呈低水平递减型。,1、肾功能的判断:,四、,临床应用,:,肾功能受损的肾动态影像及肾图,利尿试验(,Diuretic test):,以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对利尿剂的反应来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的方法。,原理:,单纯上尿路扩张,时,肾动态显像中扩张部位影像增浓扩大,且消退延缓,肾图曲线未见下降或下降缓慢。,注射利尿剂后,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增加,使淤积在扩张的上尿路内的显像剂加速排出,原扩张部位的影像减淡缩小,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机械性梗阻所致的上尿路扩张,,虽然注射利尿剂后尿量增加,但因有梗阻存在,滞留在扩张部位的显像剂仍不能排出,影像无明显变化,肾图曲线无改善。,2、上尿路梗阻的诊断和鉴别:,方法:,在常规肾动态显像结束,上尿路某部位影像明显增浓且扩大时,保持原有体位,静脉注射速尿(用量0.5,mg/kg,体重),之后继续采集1520,min。,判断标准:,注射利尿剂后,原滞留于扩张部位内的显像剂明显减少,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为,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右侧单纯上尿路扩张利尿肾动态影像,注射利尿剂后后扩张影像和肾图无显著变化,为,机械性梗阻,。,右侧机械性梗阻利尿肾动态影像,利尿排泄指数(,diuresis excretion index,DEI),计算公式如下:,DEI(%)=(2Cb-Ca-Cc)/Cb100,Ca,为注射速尿前3,min,曲线高度,,Cb,为注射时曲线高度,,Cc,为注射后3,min,曲线高度。,DEI,30%,,单纯上尿路扩张,DEI=0,,机械梗阻所致上尿路扩张,DEI=030%,,不全梗阻性尿路扩张,肾盂积水,卡托普利介入试验,:,鉴别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和与其高血压无关的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原理:,当,RVH,患者肾动脉轻度狭窄时,肾血流灌注减低,刺激患侧肾脏释放肾素增加,促进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AT,),,AT,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I,)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AT,)。,AT,通过收缩出球小动脉,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以保持,GFR,正常。,卡托普利通过,ACEI,使,AT,生成减少,阻断正常代偿机制,解除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使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降低和,GFR,下降。,3、肾血管性高血压:,判断标准:,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典型表现:,介入试验患侧肾脏显影延迟,影像减弱,肾实质影消退明显延缓;患侧肾,TAC,峰值降低,峰时后延和排泄段下降缓慢。,基础肾显像左、右肾显示正常的摄取与清除影像,两侧肾图曲线基本一致。,正常肾脏和与肾动脉狭窄无关的高血压者,卡托普利介入肾显像与基础肾显像相比无变化。,4、急性肾动脉栓塞的诊断和随访,5、泌尿系感染的辅助诊断,6、肾移植术后的监测,7、肾脏位置、大小和形态的判断,1、原理与方法,:,静脉注射慢速通过肾脏的显像剂,如,99,Tc,m,-DMSA,或,99,Tc,m,-GH,,它们能被选择性浓聚并暂时停留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第二节,肾静态显像,注射显像剂111185,MBq(35 mCi)12 h,后,用,照相机探头从后腰部对位于双肾区行静态采集,获得双肾放射性分布的影像,为肾实质影像。,肾静态显像可了解肾的形态、位置、大小,占位病变和功能。,2、正常所见,:,双肾呈蚕豆状,轮廓清晰,边缘整齐。两肾纵轴呈“八”字形,中心平12腰椎。成人一般右肾位置低于左肾,右肾多比左肾宽,大小约11,cm 6 cm,,两肾纵径差1.5,cm、,横径差1,cm。,肾影外带放射性较浓,中心和肾门区稍淡,两侧基本对称。,正常肾静态影像(后位),3、临床应用,:,肾畸形和位置、大小异常的判断:,马蹄肾,泌尿系感染的辅助诊断:,肾静态显像瘢痕征表现为肾影中单个或多个局部放射性减低缺损区,常发生在肾上、下极近边缘处,多见于泌尿系感染。肾静态显像中的瘢痕征是诊断肾盂肾炎的参考指标。,右肾瘢痕征,将放射性示踪剂引入膀胱后,通过显像观察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放射性分布变化,判断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反流程度,定量评价膀胱动力学功能。用于尿路感染病人的随访,并为某些泌尿系疾病提供辅助信息。,第三节,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1),直接法,不受肾功能的影响,但需留置尿管;,(2),间接法,无需留置尿管,易受肾功能与肾积水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了解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反流程度。,分析双肾、输尿管系列影像和时间-放射性曲线。在憋尿、排尿过程中,若输尿管和肾内有明确的放射性增多,时间放射性曲线出现增高,即提示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第十六章,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1、原理,:,骨髓由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和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组成。红骨髓主要由各系造血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组成,它们在骨髓腔内的分布一致。,第一节 骨髓显像,骨髓显像(,bone marrow imaging,):,克服了穿刺活检只能局部取材的缺点,可提供全身有功能骨髓的影像,且操作简单、无创,因此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放射性核素显像一般是基于骨髓的某一种重要组成成分或利用能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放射性胶体作为显像剂,直接或间接观察骨髓造血组织的功能及分布情况。,2、方法,:,常用的显像剂分为两类:,静脉注射,99,Tc,m,-SC,和,99,Tc,m,-,植酸钠,后,30,min,进行前、后位全身或局部骨髓显像。,放射性胶体:,常用,99,Tc,m,-SC,或,99,Tc,m,-,植酸钠,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使骨髓间接显影,,,用量370555,MBq(1015 mCi);,造血原料:,常用,52,Fe-,枸橼酸,参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直接反映造血过程与分布。,111,In-WBC,或,99,Tc,m,-WBC,能与血清转铁蛋白结合,间接反映红细胞生成细胞的功能和分布,。,3、正常影像,:,正常成人可见中心性骨髓包括躯干骨和颅骨对称性的影像,下段胸椎和上段腰椎因肝、脾摄取放射性的干扰而显示欠佳;外周骨髓通常只有肱骨和股骨上1/3轻微显影,影像基本左右对称;,儿童除中心性骨髓显影外,整个四肢骨髓也可清晰显影,至10岁左右与成人分布相同。,4、异常影像,:,(1)放射性分布异常:,中心性骨髓不显影,外周骨髓显影范围明显扩大,骨髓分布不均匀,出现灶状显影;,(2)骨髓活性异常:,放射性增高,或放射性低于正常或者完全不显影。,骨髓活性分为5级,2级为正常;低于2级为骨髓抑制,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液病的化疗后;高于2级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和生理代偿性改变。,5、临床应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骨髓影像表现多样,轻者与正常影像接近,属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出现全身骨髓不显影,提示预后差;,有的在全身骨髓显像不良的背景下,有局灶性境界清楚的放射性增高区域,提示预后较好;还有的在四肢黄骨髓腔中出现节段性灶性影像,也提示预后较好,。,骨髓影像分为五种类型,荒芜型,抑制型,灶,型,灶,型,正常型,白血病的诊断:,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多样,常因中心性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增生而呈现中心性骨髓受抑、外周骨髓扩张的影像;慢性白血病者除外周骨髓扩张外,常可见脾肿大。,急性白血病全血细胞减少,中心骨随及外周骨随均受抑制,骨髓纤维化:,早期表现为中心性骨髓摄取减少,外周骨髓扩张,后期发生外周骨髓纤维化后,则外周骨髓摄取也减少。,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骨髓显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心性骨髓摄取正常或增多,外周骨髓对称性扩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心性骨髓摄取正常或增高,外周骨髓扩张,。,淋巴增生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血液病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1、原理,:,脾显像(,spleen imaging),的原理有两类:一类是利用脾内单核巨噬细胞对放射性胶体颗粒的吞噬作用而显像;另一类是利用脾内巨噬细胞对,99,Tc,m,-,变性,RBC,的吞噬清除作用而显像。,第二节 脾显像,脾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尽管,CT,、,MRI,及超声的分辨率高,对脾形态的显示优于放射性核素显像,但由于放射性核素显像独特的可反映生理功能的特点,在诊断脾血管瘤、脾破裂及监测脾脏移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方法,:,99,Tc,m,-SC,或,99,Tc,m,-,植酸盐,,,静脉注射,74,185,MBq(25 mCi),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