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以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以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物理诊断技术,任务,17,心电图的基本知识,资讯:学生自学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决策:指导学生学习,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实施:学生独立识别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诊断是否正确,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一、心电发生的基本原理,(一)极化状态,(二)除极,(三)电偶学说,(四)复极,与体表采集到的心肌电位强度的有关因素为:,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二、临床心电图,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P,波,2,、,P-R,段,3,、,P-R,间期,4,、,QRS,波群及命名,5,、,ST,段;,T,波,R,心脏除、复极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二)心电图导联,在长期应用临床心电图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为目前大多数心电图工作者所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称为,“,标准导联,”,,共包括,12,个导联。,1,、肢体导联:,包括双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各导联的正、负极按统一规定(见下表),导,联,I,II,III,正,极,L,F,F,负,极,R,R,L,导联轴在六轴系统的方位,0,+60,+120,常规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导,联,aVR,aVL,aVF,正,极,R,L,F,负,极,+,+,+,导联轴在六轴系统的方位,-120,-30,+90,常规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A,)标准双极导联的导联轴,(,B,)单极加压肢体导联的导联轴,(,C,)肢体导联六轴系统,与其六轴关系,肢体导联的导联轴,2,、胸前导联:,属单极导联。探查之正电极应放于胸前固定的部位(见下表);负极均为设定的,“,无干电极,”,(中心电站),表,2-3-2,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第二节 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和正常数据,一、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检测,(一)各波段时程与心率的检测,心电图记录纸上的横坐标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时距,可根据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改变走纸速度。,国内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即,40ms,),可成倍提高至,50mm/s,或,100mm/s,。,在心电图上可以测出心率,即每分钟内的心动周期数,可根据,60(s),除以每一心动周期的时距,(s),(可取,P-P,或,R-R,间距)计算出来。,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坐标,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振幅。,一般应事先将心电图机上心电放大器的增益调整好,使每输入,1mV,的定标电压,正好能将心电记录器的描笔上下移动,10mm,,即每,1mm,振幅相当于,0.1mV,的电压差。,(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每一次心动周期的心电活动,可以概括地用一系列顺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来表达。,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正常时大多与其最大向量相一致,在心电图学中采用,“,平均心电轴,”,的名称,简称为,“,(,心,),电轴,”,。,一般采用与额面心电向量图相同的坐标,并规定,I,导联左(正)侧端为,0,,右(负)侧端为,180,,循,0,的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正常心电图的额面平均心电轴对向左下。,1,、检测方法,通常可根据肢体,I,、,III,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以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1,)目测法(见下表),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2,)、作图法(略),(,3,)、查表法:按,I,、,III,导联正负波幅值代数和的二个数值,从一专用的心电轴表中直接查得相应的额面心电轴。,正常心电轴与其偏移,2,、临床意义,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一),P,波,(二),P-R,间期,(三),QRS,波群,1,、时间,2,、波形与振幅,3,、,Q,波,(四),ST,段,(五),T,波,1,、方向,2,、振幅,(六),Q-T,间期,(七),U,波,作业,熟记心电图正常值,预习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