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10/27,#,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10/27,#,芮玛丽 在一篇文章里写大到:“世界上没有那一年能像,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性意义。,时间,事件,2月,清廷悬赏10万白银缉拿康、梁,5月,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地区发展,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清廷向各国“宣战”,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8月,北京沦陷,慈禧和光绪出逃,10月,李鸿章抵京,开始与八国联军谈判,11月,慈禧和光绪逃至西安,康有为奏请光绪复辟,还舆京师,12月,清廷接受列强提出的议和大纲12款,清朝1900,通过表格内容,指出与课本相应的历史事件,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辛丑条约,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德,清六中,周光勤,民族危机,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虽然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课标要求,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难点:,义和团的性质及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目,录,CONTENTS,01,戊戌维新运动,02,义和团运动,03,八国联军侵华,04,民族危机加深,01,戊戌维新运动,背景,过程,影响,败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政治形势,甲午战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晚晴部分士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戊戌维新运动,背景,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戊戌维新运动,背景,“咸奉伪经为圣法,诵读尊信,奉持施行,违者以非圣无法论,亦无一人敢违者,亦无一人敢疑者”。有为此书在当时反响激烈,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太阳风”。,第十二卷孔子论制法尧舜文王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改制只是效法尧舜,原因在于“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然其恶乎夺而重仁让”。所以有了禅让制,他非常推崇这种盛德,“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变法通议,公车上书,直接原因: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戊戌维新运动,过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戊戌维新运动,过程,戊戌六君子,失败,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 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戊戌维新运动,影响及败因,败因,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易错辨析,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分歧的根源,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02,义和团运动,背景,过程,评价,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民族矛盾加剧,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西方势力深人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义和团运动,背景,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义和团运动,过程,正确认识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后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过程,两面性,积极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义和团运动,评价,03,八国联军侵华,背景,过程,影响,强盗炮摧千秋梦,大厦倾覆无力回。,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各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背景,主动“宣战”,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八国联军侵华,过程,瓦解统治,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八国联军侵华,影响,概念解读:“东南互保”,当清政府颁布对外“宣战”上谕时,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地方督抚,却与列强联手发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订立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受战乱波及,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也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04,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辛丑遗恨辱史册,闭关自赏举国危。,概况,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在1900年12月22日的议和大纲的基础上经过谈判而缔结的,按议和大纲的分款办法共列出12款,另加19个附件。附件是条约谈判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主要是清廷批准某项谈判结果的谕旨,还包括一些照会和涉及某款项的具体规定。,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危害,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二款(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西历本年二月十三、二十一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本年正月初三等日,先后降旨,所定罪名,开列于后(附件四、五、六)。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罪名,又约定如皇上以为应加恩贷其一死,即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定为即行正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死,追夺原官,即行革职。又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因上年力驳殊悖诸国义法极恶之罪被害,于西历本年二月十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谕开复原官,以示昭雪(附件七)。庄亲王载勋已于西历本年二月二十一日即中历正月初三日、英年赵舒翘已于二十四日即六日均自尽。毓贤已于廿二日即初四日、启秀徐承煜已于廿六日即初八日均正法。又西历本年二月十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廿五日上谕将甘肃提督董福样革职,俟应得罪名,定谳惩办。西历本年四月廿九、六月初三、八月十九等日即中历三月十一、四月十七、七月初六等日先后降旨,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辛丑条约,内容,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危害,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辛丑条约,内容,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危害,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附件十四):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图上十、十一、十二等字;北面图上系五、六、七、八、九、十等宇之线,西面图上系一、二、三、四、五等宇之线;南面图上系十二、一等字之线,此线循城墙南址随城垛而画。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辛丑条约,内容,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危害,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辛丑条约,内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加深,影响,慈禧太后、光绪帝,: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惟各国既定和局,自不至强人所难。,蒋中正:,中国的国际关系至辛丑和约遂入于第三个时期。在此时期,初则辛丑条约,赔款议和,清廷之威信固从此扫地,而人民的生计亦从此而日蹙一日。中国在此险恶的瓜分潮流之中,虽因列强国际政策的转变,侥幸于形式上的不亡,然而清廷惧外的心理,已达于极点,且因之进而发展其媚外的心理。,周恩来:,我们更可扩大说,派八国联残杀中国人,结辛丑条约,至今犹在执行的帝国主义列强,实永无颜面和被压迫的中国民族言和言好。除非他们的帝国主义崩溃,杀个你死我活。这正是“九七”纪念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决最后死战的口号。,吕思勉:,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而孝钦后自回銮以后,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宫廷之中,骄奢淫佚,朝廷之上,昏庸泄沓如故。满清政府至此,遂无可维持,而中国国民,乃不得不自起而谋政治的解决。,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