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鉴赏诗歌,表示技巧,(艺术表现手法),1/47,教学目标,1鉴赏,抒情方式,在诗歌中几个表现形式,2鉴赏,修辞,在诗词中利用,3 鉴赏古诗词中惯用,表现手法,4了解古诗词中,表示方式,利用,2/47,鉴赏诗歌表示技巧题常见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这个诗句)最突出艺术特色作简明分析。(笼统),提问变式,:你以为这首诗哪两句写好?为何?,回答样式,:这首诗采取了(表示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3/47,例题: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数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一样时期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利用了哪种相同表现手法,并作简明说明。(详细),4/47,分析:,吴诗第一句写四郊飞雪,阴云低暗。第二句写宫中十分温暖,雪花一落在地上便很快消融、变干了。第三句写宫中绿树掩映,恍若春景。而第四句鲜明地表示了诗人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批判态度。李诗第一句写君王沉湎享乐,国家大事都显得不主要了(万机轻)。第二句写统治者歌舞升平终于造成天下大乱,后两句感叹君王早已升天,宫中空无一人,只有杂树丛生,一片荒凉。,答案:,1、两首诗都利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严寒;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5/47,一、鉴赏诗歌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接对相关人和事物表明爱憎态度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基调,经过登幽州台直接表示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悲愤和失意苦闷情怀。,6/47,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把本身要抒发情感表示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7/47,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本身含有特征,来表示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陆游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与争宠邀媚 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高洁品质。,8/47,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情感寓于叙事之中。,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迫切心情。,杜甫,石壕吏,,全诗都是叙事,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但作者反对战争思想倾向却表达得十分清楚。,9/47,实践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全国卷1),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初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是一个什么样心情?请简明分析。,(2),请从“情”和“景”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10/47,参考答案,(1),表现是无奈、苦涩思乡之情,。,登超然台望见景色,引发了作者相思,但他无法回家,所以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相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情”角度,:作者把他细腻难以觉察郁郁之情巧妙融合在景物与动作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画面都隐隐出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情感。,“景”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感情相契合,表达了作者深厚寓情于景功力。,11/47,二、鉴赏诗歌修辞手法,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必须掌握八种修辞格是:,比喻,、,对偶,、,排比,、,夸大,、,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另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等,12/47,(一)比喻,用一个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山比做银盘里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13/47,(二)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示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利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茂盛和花凋零。,“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14/47,(三)夸大,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示事物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大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深重。,15/47,(四)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示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意境显得辽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以为气象万千。更主要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苦痛。,16/47,(五),比拟,把物看成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看成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取拟人手法。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假如知道梅花这么美,该早就销魂了。“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喜爱之情夸大到极点。,17/4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英雄业绩。,18/4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以辛辣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19/47,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发所咏之辞。,“锦瑟无故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九)其它,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20/47,实践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重庆卷),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崇光:美艳光彩。,问:苏轼海棠诗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海棠花在春风中,月光下朦胧感。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1/47,三、鉴赏诗歌表现手法,:,1、衬托,用于诗歌创作,是指经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对象鲜明突出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经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A,、以人衬托人,比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反应来衬托秦罗敷惊人美貌。,22/47,B,、以景物衬托人物,比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衬托音乐魅力,给读者留下了辽阔回味空间。,23/47,2、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同或对立,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24/47,反衬,是指为了使事物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美衬丑”,等。,比如:,“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欧阳修踏莎行)以散发芳香青草与和暖春风这种乐景反衬此人无穷离愁别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宁静。,25/47,3、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喻当朝。,比如:,“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首诗实际上是李清照巧借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历史故事,赞颂他那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豪侠气概,用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愿过江东来辛辣地嘲讽畏惧、怯弱、苟安江南南宋投降派。,26/47,4,、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考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丰富性,增加表示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效果,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英雄气慨。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决心。此词还利用了孙权、刘义隆典故。,27/47,5、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取。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神思结构全诗,诗人想象如同天马行空,所描绘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神来之笔。,28/47,6、虚实结合,虚写,不是写眼前实景,而是写想象中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现实景 事与想象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以到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境界,进而为读者提供辽阔审美空间.,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9/47,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是想象中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正确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衬托作用。,30/47,7、象征(托物言志),借助于特定详细事物,表现与之相同或相近人物或事理,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比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屹立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最终胜利,表示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决心和信心。,31/47,8、对比,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不一样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前后相叙,以增加艺术效果。在古典诗歌中常见对比喻式有,动与静对比、虚与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与乐对比,等,它们方式虽各异,但表示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32/47,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篇将昔时繁盛和今日凄凉,经过详细景物,作了鲜明对比。,“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就把越王将过去卧薪尝胆往事丢得干洁净净表示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处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繁荣与后面所写现在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33/47,9、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方面和要必定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到达抑此扬彼目标。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例子。,34/47,比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好像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本原问题!,这终究是什么样求贤,对贤者又终究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叹深沉,非抑扬而不能到达此效果。,35/47,10、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大地写罗敷衣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详细怎么美呢?这是极难描绘。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人为罗敷所吸引神态,经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36/47,11、,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一个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个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笔墨,不加衬托,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比如:茅檐低小,溪边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草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最有意思是最终一句:一卧字,意境全出。读着此词,好像看到一个生活镜头,清新逼人。那全家人娇宠小儿子,只管懒洋洋地躺在那吃东西呢!,37/47,12、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二者相互映衬,组成一个情趣。,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只独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颔联“垂”写出了在空阔平野看星独特感受,而“涌”就如同江涌普通磅礴。,一静一动,,相映成趣。,38/47,13、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惯用一个表示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写法,这么愈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回味和遐想。,39/47,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个孤独寂寞气氛,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亲切、温暖。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于于:,不是直接写自己怎样想念家人,而是换一个角度,把自己思念转化成对方思念,极写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40/47,14、,照应,是指诗中对前面所写作必要回答。恰当利用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如: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对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对应,目标在于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苍凉心情。,41/47,1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结尾,表示自己,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示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实现理想豁达。,42/47,实践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请作简明分析。,43/47,解析:,词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笔墨刻画了苍鹰高傲、威武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追忆。词人善用衬托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矫健、刚劲姿态。“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天地。“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大笔法突显风猛烈。这“风”何以如此迅猛急速?原来是雄鹰在平原上高速低飞而激起,这就从一个侧面写出鹰凌厉激荡之势。凝望鹰刚毅奔放身姿,词人就不禁要心潮澎湃了:“我,能像这自由翱翔鹰一样拥有广袤天空吗?”紧接着一句“秋空一碧无今古”,既写秋空之澄澈静谧,又揭示了词人心潮之澎湃跌宕。“无今古”,即不分今古,古今同一。不论历史风云怎样变幻,而此时头顶上深邃“秋空”仍是静止不变。江山亘古如斯,而人呢,却是华年难驻。那些个流走日子中,依稀清楚怕就是“醉袒貂裘”出猎场面。,参考答案:1、主要利用衬托手法。2、借用壁立寒山、空阔大地、澄碧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形象。(把“衬托”答成“衬托”也算对),44/47,四、了解诗歌表示方式,诗词中主要利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示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不一样;,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详细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45/47,实践演练,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后面问题,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急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第一句作用是什么?,(2)三四两句经过什么手法表示了诗人怎样情感?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6/47,参考答案:,(1)为后面诗句展开提供了基础(或引出下面诗句),(2)诗人经过对“行人临发又开封”细小动作描写,表示了对故乡亲人深切思念。这种经过细节描写来表示心理活动写法,真切细腻,生动感人。,47/4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