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学目标,认识,汉字演变和错别字危害,第1页,汉字演变,在几千年使用汉字过程中,为了统计语言、相互交际需要,人们在不停地改进着汉字书写形体。从甲骨文到现在楷体,字体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第2页,汉字知识,第3页,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旱成体系相当成熟汉字材料。,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甲骨文是已知最早汉字,它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画。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字?,第4页,甲骨文是出现最早一个文字,它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特点:笔划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字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存在大量异体字,一个字常有十几个写法。,甲骨文,第5页,第6页,第7页,车,“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第8页,监鉴,“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第9页,“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第10页,甲骨文写书法,第11页,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猜一猜,第12页,金 文,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和青铜器一起铸成,金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第13页,2,、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金文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符号。以后基本上记功劳,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所以,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第一块里程碑。,金文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同,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轻易写,所以它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定型性有所提升,但还有较多异体字。,第14页,孟鼎铭文(西周)王孙遗者钟(楚),第15页,“金文字举例”和“金文与现汉字对照”,第16页,水,牛,明,第17页,第18页,篆 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zhu,文、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而成,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齐,笔划圆匀秀美。,第19页,“刻有楚国文字铜节”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石鼓”,大篆是对以后小篆而言。广义大篆包含小篆,以前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因为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因其带有地域性,有难以识别。,大篆,也称籀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觉我国最早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故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普通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遗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还未定型过渡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字基础。,3,、,小篆(大篆),第20页,小篆-汉字统一,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峄山刻石。,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字体。春秋战国时“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意见,推行“书同文字”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铸有小篆文字秦虎符。,秦代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基础,标志着汉字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第21页,隶 书,隶书主要将篆书圆转笔划改为方折,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考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整体精巧美观。,第22页,隶书,-,监狱里造出汉字:,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个新字体。,投影:“湖北出土秦隶竹简”和“汉隶。”,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线条为有规则笔画,奠定了当代汉字字形结构基础。,4,、,隶书,第23页,楷 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它比隶书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隶书波折,横平竖直,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书。,第24页,草 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点划相连,结构简省,偏旁假借而成一个字体,其艺术观赏价值往往大于实用价值。,第25页,行 书,行书有一些连笔但不多,它不及楷书工整,也没有草书潦草,但它书写快速方便,字形较易识别,平时使用较广泛。,第26页,5、,草书、楷书和行书,(一),汉字字体榜样:楷书,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个新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二),快速书写字体,:,草书与行书,古代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能够快速书写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第27页,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中国汉字发展与演变,行书,草书,印刷字体,电脑字体,汉字统一,摆脱了象形字,汉字榜样,快速书写字体,第28页,甲骨文,金 文,大 篆,小 篆,隶 书,草 书,楷 书,行 书,十七帖,草书,王献之楷书,洛神赋,泰山刻石,小篆,隶书熹平石经,大 篆,石鼓文,甲骨文,金 文,汉字的演变,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第29页,第30页,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草书八种汉字演变过程,我们能够看到:,汉字字体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一次改变,它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汉字字形总改变是,由繁到简,,每一个新字出现,都改变着前一个字形难写、难记特点;同时,汉字不停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愈加紧速便捷!,第31页,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施了一连串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主要政策,.,统一后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甲骨文,我国已发觉最早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初历史主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历史即从那时开始,.,隶书,:,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个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秦隶竹简,.,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线条为有规则笔画,奠定了当代汉字字形结构基础,.,图为汉隶,楷书,:,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个新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楷书创始人钟繇,.,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标准字体,草书与行书,:,古代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能够快速书写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汉字分类,封面,目录,下页,封底,第32页,街头错别字(1),“鸡蛋灌饼”“灌”不能写成“罐”。,第33页,街头错别字(2),“隐形药水”“形”不能写成“行”。,第34页,街头错别字(3),“公厕”“厕”不能写成“则”。,第35页,街头错别字(4),此“候”非彼“侯”。,第36页,第37页,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却想经过科举弄个一官半职。,某年他来参考,可是试卷一到手,他就冒虚汗。连“破题”也不会做,必定是考不及格了。以后他想,我是中堂大人亲戚,把这关系写上,监考官敢不录用,?,于是,他就在卷尾写道:“我是中堂大人亲妻。”这家伙“戚”字不会写,写成了“妻”了。,那监考官看后,批道:“阁下既是中堂大人亲妻,我不敢娶,(,取,),。”,错别字大观园,第3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