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与航天题型总结
题型一、求天体的质量(或密度)
1.根据天体表面上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由mg=G 得 .式中M、g、R分别表达天体的质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天体的半径.
已知一名宇航员抵达一种星球,在该星 球的赤道上用弹簧秤测量一物体的重力为G1,在 两极用弹簧秤测量该物体的重力为G2,经测量该星球的半径为R,物体的质量为m.求:该星球的质量.
设星球的质量为M,物体在两极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 解得
2.根据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若已知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卫星的运行周期T、角速度或线速度v,可求得中心天体的质量为
例1、下列几组数据中能算出地球质量的是(万有引力常量G是已知的)( CD )
A.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T和地球中心离太阳中心的距离r
B.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和地球的半径r
C.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和月球中心离地球中心的距离r
D.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和轨道半径r
[解析]要辨别天体半径和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已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地球的轨道半径只能求出太阳的质量,而不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因此A项不对.已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和地球的半径,不懂得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因此不能求地球的质量,因此B项不对.已知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和轨道半径,由可以求出中心天体地球的质量,因此C项对的.由求得地球质量为,因此D项对的.
例2. 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 D )
×103kg/m3 B. 5.6×103kg/m3 C. 1.1×104kg/m3×104kg/m3
解析:本题考察天体运动的知识.首先根据近地卫星饶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求出地球的质量.然后根据,可得该行星的密度约为2.9×104kg/m3。
例3. 9月1日,美国“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进入火星表面的轨道,周期为4.5天,试求出火星密度。
3.答案:理论值为0.49g/cm3.
题型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参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
根据人造卫星的动力学关系
可得
由此可得线速度v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角速度与轨道半径的立方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T与轨道半径的立方的平方根成正比;加速度a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例1、两颗人造卫星A、B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 )
A. B.
C. D.
[解析]由可得卫星的运动周期与轨道半径的立方的平方根成正比,由可得轨道半径,然后再由得线速度。因此对的答案为C项.
例2、如图1所示,a、b是两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它们距地面的高度分别是R和2R(R为地球半 径).下列说法中对的的是( B )
A.a、b的线速度大小之比是 ∶1 B.a、b的周期之比是1∶2
C.a、b的角速度大小之比是3 ∶4 D.a、b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是9∶4
例3.在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0时55分),美国一颗质量约为560 kg的商用通信卫星“铱33”与俄罗斯一颗已经报废的质量约为900 kg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相撞,碰撞发生的地点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同步位于国际空间站轨道上方434千米的轨道上,如图4-4-8所示.假如将卫星和空间站的轨道都近似看做圆形,则在相撞前一瞬间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D )
A.“铱33”卫星比“宇宙2251”卫星的周期大
B.“铱33”卫星比国际空间站的运行速度大
C.“铱33”卫星的运行速度不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D.“宇宙2251”卫星比国际空间站的角速度小
答案:D
例4、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量靠近赤道的地方,这样选址的长处是,在赤道附近 ( B )
A.地球的引力较大 B.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C.重力加速度较大 D.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
解析:由于发射卫星需要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运动轨道,在靠进赤道处的地面上 的物体的线速度最大,发射时较节能,因此B对的。
题型三、地球同步卫星问题
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其运行周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似,这种卫星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其卫星轨道严格处在地球赤道平面内,运行方向自西向东,运动周期为23小时56分(一般近似认为周期为24小时),由得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因此人造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运用可得它运行的线速度为3.07 km/s.总之,不一样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加速度等均是相似的.不一定相似的是卫星的质量和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来说是静止的,总是位于赤道的正上空,其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
例1、有关“亚洲一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述说法对的的是(D )
A.已知它的质量是1.24 t,若将它的质量增为2.84 t,其同步轨道半径变为本来的2倍
B.它的运行速度为7.9 km/s
C.它可以绕过北京的正上方,因此我国能运用其进行电视转播
D.它距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5倍,因此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约为其下方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
[解析]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一定的,与其质量的大小无关.因此A项错误.由于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速度近似等于7.9 km/ s,而卫星的线速度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同步卫星的线速度一定不不小于7.9 km/s,实际计算表明它的线速度只有3.07 km/s。因此B项错误.因同步卫星的轨道在赤道的正上方,北京在赤道以北,因此同步轨道不也许过北京的正上方.因此C项错误.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物体在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依题意,所。
例2. [·天津卷] 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2小时.假设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地球的其他条件都不变,未来人类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与目前的相比( A )
A.距地面的高度变大 B.向心加速度变大 C.线速度变大 D.角速度变大
题型四、求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问题
在其他的星体上发射人造卫星时,第一宇宙速度也可以用类似的措施计算,即,式中的M、R、g 分别表达某星体的质量、半径、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例1、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这顺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
A. 2 km/s B. 4 km/s C. 16 km/s D. 32 km/s
[解析]由得8 m/s,某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16 m/s
1.[·江苏卷] 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火星质量的10倍,地球的半径约为火星半径的2倍,则航天器在火星表面附近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约为( A )
A.3.5 km/s B.5.0 km/s C.17.7 km/s D.35.2 km/s
例2、如图是“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卫星发射后通过自带的小型火箭多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最终被月球引力捕捉,成为绕月卫星,并开展对月球的探测.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C )
A.发射“嫦娥一号”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
B.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周期与卫星质量有关
C.卫星受月球的引力与它到月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受地球的引力不小于受月球的引力
解析 “嫦娥一号”要想脱离地球的束缚而成为月球的卫星,其发射速度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嫦娥一号”将脱离太阳系的束缚,故选项A错误;在绕月球运动时,月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则即卫星周期与卫星的质量无关,故选项B错误;卫星所受月球的引力,故选项C对的;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受地球的引力不不小于受月球的引力,故选项D错误.
3.(·福建,14)“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在围绕月球运行过程中,设探测器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运行速率为v,当探测器在飞越月球上某些环形山中的质量密集区上空时( )
A.r、v都将略为减小 B.r、v都将保持不变
C.r将略为减小,v将略为增大 D.r将略为增大,v将略为减小
解析:当探测器飞越月球上某些环形山中的质量密集区的上空时,相称于探测器和月球重心间的距离变小了,由万有引力定律F=可知,探测器所受月球的引力将增大,这时的引力略不小于探测器以本来轨道半径运行所需要的向心力,探测器将做靠近圆心的运动,使轨道半径略为减小,并且月球的引力对探测器做正功,使探测器的速度略微增长,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对的.
答案:C
题型五、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
发射人造卫星要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发射的越高,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越多,发射越困难.因此在发射同步卫星时先让它进入一种较低的近地轨道(停泊轨道)A,然后通过点火加速,使之做离心运动,进入一种椭圆轨道(转移轨道)B,当卫星抵达椭圆轨道的远地点时,再次通过点火加速使其做离心运动,进人同步轨道C。
例1、如图所示,轨道A与轨道B相切于P点,轨道B与轨道C相切于Q点,如下说法对的的是( )
A.卫星在轨道B上由P向Q运动的过程中速率越来越小
B.卫星在轨道C上通过Q点的速率不小于在轨道A上通过P点的速率
C.卫星在轨道B上通过P时的向心加速度与在轨道A上通过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相等
D.卫星在轨道B上通过Q点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不不小于通过P点的时受到地球的引力
[解析]卫星在轨道B上由P到Q的过程中,远离地心,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因此要做减速运动,因此速率是逐渐减小的,A项对的.卫星在A、C轨道上运行时,轨道半径不一样,根据可知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小,因此有,因此B项错误.卫星在A、B两轨道上通过P点时,离地心的距离相等,受地球的引力相等,因此加速度是相等的,C项对的、卫星在轨道B上通过Q点比通过P点时离地心的距离要远些,受地球的引力要小些,因此D项对的.
例2.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 A )
A.轨道半径变小 B.向心加速度变小 C.线速度变小 D.角速度变小
3 .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卫星通过八次点火变轨后,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图中所示为探月卫星运行轨迹的示意图(图中1、2、3…8为卫星运行中的八次点火位置)①卫星第2、3、4次点火选择在绕地球运行轨道的近地点,是为了有效地运用能源,提高远地点高度;②卫星沿椭圆轨道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增大,速度逐渐减小;③卫星沿椭圆轨道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④卫星沿椭圆轨道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卫星中的科考仪器处在超重状态;⑤卫星在靠近月球时需要紧急制动被月球所捕捉,为此实行第6次点火,则本次发动机喷气方向与卫星运动方向相反.上述说法对的的是( D )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①③
题型六、人造天体的交会对接问题
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种整体.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包括两部分互相衔接的空间操作,即空间交会和空间对接.所谓交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在轨道上按预定位置和时间相会,而对接则为两个航天器相会后在构造上连成一种整体.
例1、有关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问题,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
A.先让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然后让航天飞机加速,即可实现对接
B.先让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然后让航天飞机减速,即可实现对接
C.先让航天飞机进入较低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
D.先让航天飞机进入较高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
[解析]航天飞机在轨道运行时,若忽然对其加速时,地球对飞机的万有引力局限性以提供航天飞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航天飞机就会做离心运动,因此选项A、B、D不也许实现对接。对的答案为C项。
题型七、双星问题
两颗质量可以相比的恒星互相绕着旋转的现象,叫做双星.双星中两棵子星互相绕着旋转看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由于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因此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因两子星绕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因此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
例1、两棵靠得很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都绕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引到一起,如下说法中对的的是( )
A.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之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C.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
[解析]两子星绕连线上的某点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等,角速度也相等.由得线速度与两子星圆周运动的半径是成正比的.由于两子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两子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大小相等,由可知,因此它们的轨道半径与它们的质量是成反比的.而线速度又与轨道半径成正比,因此线速度与它们的质量也是成反比的.对的答案为B、D选项.
例2.(重庆理综卷第16题).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视为一种由两质点构成 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月地连线上某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可知月球与地球绕O点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C )
A 1∶6400 B 1∶80 C 80∶1 D 6400∶1
例3.(·重庆理综)冥王星与其附近的另一星体卡戎可视为双星系统,质量比约为7∶1,同步绕它们连线上某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由此可知,冥王星绕O点运动的)( A )
A.轨道半径约为卡戎的 B.角速度大小约为卡戎的
C.线速度大小约为卡戎的7倍 D.向心力大小约为卡戎的7倍
例4.(全国理综1) 如图,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一直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2)在地月系统中,若忽视其他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当作上述星球A和B,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的周期为T1。但在近似处理问题时,常常认为月球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这样算得的运行周期记为T2。已知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5.98×1024kg和7.35×1022kg。求T2与T1两者平方之比。(成果保留3位小数)
解析:⑴A和B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A和B的向心力相等。且A和B和O一直共线,阐明A和B有相似的角速度和周期。因此有
,,连立解得,
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
化简得
⑵将地月当作双星,由⑴得
将月球看作绕地心做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
化简得
因此两种周期的平方比值为
题型八、地面上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问题
因地球自转,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也会伴随一起绕地轴做圆周运动,这时物体受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作用,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实际上,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种效果是维持物体做圆周运动,另一种效果是对地面产生了压力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万有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种分力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另一种分力就是重力,如图所示.这个重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在赤道上时这些力在一条直线上.
在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时,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其动力学关系为,式中R、M、、T分别为地球的半径、质量、自转角速度以及自转周期。
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必须有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零,即N=0,这时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完全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由此可得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的条件是: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以上的分析对其他的自转的天体也是合用的。
例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则地球转动的角速度应为本来的( )
A. B. C. D.
[解析]设地球本来自转的角速度为,用F表达地球对赤道上的物体的万有引力, N表达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①
而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有 ②
当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只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此时地球转动的角速度为,有 ③联立①、②、③三式可得,因此答案为B。
例2.(北京理综)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体自转周期为( D )
A. B. C. D.
赤道表面的物体对天体表面的压力为零,阐明天体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恰好等于物体随天体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有,化简得
例3.(上海物理)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在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处由地球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则
A. B. C. D.
答案:B
例4.(·江苏物理)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评比出了世界8项科学之最,在XTEJ1650-500双星系统中发现的最小黑洞位列其中,若某黑洞的半径约45km,质量和半径的关系满足(其中为光速,为引力常量),则该黑洞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量级为
A. B. C. D.
答案:C
5. (·新课标理综)假设地球是二分之一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
A. B. C. D.
题型九:天体共线
例1. (重庆理综)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每过N年,该行星会运行到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如题21图所示。该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比为
A. B. C. D.
答案:B
例2.[·新课标全国卷Ⅰ] 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对的的是( BD )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轨道半径(AU)
1.0
1.5
5.2
9.5
19
30
A.各地外行星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
B.在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
C.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土星的二分之一
D.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
题型十:开普勒第三定律
1. (高考江苏物理第1题)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C )
A.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
B. 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一直相等
C. 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 相似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
2. ·新课标·20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当作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纵轴是;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对应的圆轨道半径,和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对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对的的是
两式相除后取对数,得:,整理得:,选项B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