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1/50,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一项是(),A淫(yn)公孙衍(yn)丈夫之冠(gun),B舜(shn)畎(qun)亩管夷吾(w),C版筑(zh)胶鬲(h)筋(jn)骨,D曾(zng)益 空乏(f)拂(f)士,【解析】A项“冠”读作“gun”;C项“鬲”读作“g”;,D项“拂”读作“b”。,B,2/50,2解释以下加点词语。,(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焉:,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男子。,这,这么。,怎么,哪里。,3/50,(3)丈夫之冠也,冠:,(4)父命之,命:,(5)往送之门,之:,(6)居天下之广居,居:,广居:,行冠礼。,教诲、训诲。,去,到。,居住。,宽广住宅。,4/50,(7)与民由之,由:,(8)富贵不能淫,淫:,(9)贫贱不能移,移:,(10)威武不能屈,屈:,遵照。,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使用方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使用方法。,屈服。这里是使动使用方法。,5/50,(1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是:,(13)必先苦其心志,苦:,(14)行拂乱其所为,乱:,兴起,指被任用。,责任,使命。,这个。,形容词使动使用方法,使痛苦。,扰乱。,6/50,(15)所以动心忍性,动:,忍:,(16)人恒过,恒过:,(17)而后作,作:,(18)征于色,征:,使受到震撼。,使坚忍。,经常犯错误。,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7/50,(19)而后喻,喻:,(20)入则无法家拂士,入:,(2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敌国:,了解、明白。,指在国内。,指在国外。,势力、地位相当国家。,8/50,(22)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后:,于:,这么以后。,介词,因为,表原因。,9/50,3解释以下多义词。,女性,与“男”相对。,同“汝”,你。,待在家里。,居住。,房子。,违反。,同“弼”,辅佐。,10/50,4指出以下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1)往之女家,“,”同“,”,,。,(2)曾益其所不能,“,”同“,”,,。,(3)困于心,衡于虑,“,”同“,”,,。,(4)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女,汝,你,曾,增,增加,衡,横,梗塞、不顺,拂,弼,辅佐,11/50,5了解性默写。,(1)孟子认为,身为大丈夫,应该坚守自己节操,必须要落实行为准则是:,。,(2)孟子仁义思想是一以贯之,富贵不能淫中,与他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遥相印证句子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2/50,(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六个由卑微到显贵人事例句子是:,。,(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艰难困苦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句子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3/50,(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造成一个国家灭亡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4/50,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不一样。,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标准,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仁礼义坚守。,15/50,7“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是”和“此”各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是:,此:,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6/50,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话作答。,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这条正道。,17/50,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普通意义。,18/50,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答:,先用六位名人史实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再谈人要有所作为,到达“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最终,先正面叙述磨难对人生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危害,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9/50,11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最恰当一项是(),摆手舞追忆是土家族先民创业艰辛,缅怀是祖先功劳,展示是古往今来生活场景,涵蕴是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自然友好。它使封闭山寨,了,使寂静村落,了,使古老土地,了,使天涯距离,了,20/50,11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最恰当一项是(),A开明喧哗年青比邻,B开通喧闹年少拉近,C开放喧嚣年轻咫尺,D开朗喧嚷青春缩短,【解析】空白处词语与该句描写主体事物形容词,应组成反义词,“封闭”对应“开放”,“寂静”对应“喧嚣”,,“古老”对应“年轻”,“天涯”对应“咫尺”。故选C。,C,21/50,1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站在政治立场,我们曾批评过孟子义利之辩,,,,;,,,。,他把一个属于道德标准,给予扩广,越位地利用了,义利之辩不但是保住人格一道防线,那是因为,站在道德立场,22/50,1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且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之间辨识一个标准,AB,CD,【解析】衔接毫无疑问,而且从“保住人格”来,看,属于“道德”角度,故应放在后,句虽含“道德”,一词,但属于“道德标准”,“越位地利用”恰巧解释了,首句“站在政治立场”“批评过其义利之辩”原因,所,以用句衔接首句和句。故选C。,C,23/50,13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做花一样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树一样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续写:,示例:做山一样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屹立(或:做水一样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24/50,14综合性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近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按要求完成任务。,(1)【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结合体,我们能够经过“形”来推知“义”。请你依据下面文字和右面图片,推测“仁”字本义。,25/50,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仁”字本义是:,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26/50,(2)【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包含“仁”字成语,请你写出两个。,答:,示例: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27/50,(3)【探究“仁”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仁”美德表达在哪些方面。,【材料一】重庆市荣昌县村妇龙再平细心照料瘫痪养母9年,为母亲洗尿布、喂饭。为了照料老人饮食,她精心烹制一道道家常菜;为了照料老人口味,她9年不沾辣味。近日,龙再平被评为街道“孝道之星”,取得了“重庆好人”候选资格。,28/50,【材料二】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陈冠华老人,无儿无女,孑然一身。解放碑交巡警大队巡警们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便开始了连续4年悉心照料。每晚“煲电话粥”,医院探望,送饭送奶这份情谊温暖了陈婆婆生活,直至陈婆婆逝世。,29/50,【材料三】1969年袁隆平种植杂交水稻试验田,正接收相关教授验收。因为杂交水稻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试验田产量还不理想。一位植物遗传学老教授用拐杖指着试验田不屑地说:“水稻是自花传粉,杂交无优势。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试验,是对植物遗传学无知。”袁隆平矢志不移,杂交水稻试验终于成功。以后,这位老教授因事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真诚地对他说:“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您都是我老师。”,30/50,答:,爱亲人,孝敬父母。,无私地关爱他人、热情地帮助他人。,以宽广胸怀待人(宽容)。,31/50,(一)课内阅读,阅读孟子二章,完成后面问题。,32/50,15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语。,(1)妾妇之道,道:,(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3)行拂乱其所为,拂:,(4)征于色,征:,方法。,这,这么。,违反。,征验、表现。,33/50,16用当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富贵不能使(我)惑乱,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真正)大丈夫。,凭此使他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含有能力。,34/50,1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现实意义。,答:,这句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时刻,,我们要勇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大,丈夫。,35/50,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些人对这句话持有不一样看法,请简明谈谈你看法。,答:,示例: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时,,有些过失是没有机会来更正,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抚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可能,防止出现任何差错。(言之有理即可),36/50,(二)课外阅读,孔子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看成孔子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胃口。最近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觉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人。,37/50,在我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个很入世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孔子,其实对于功利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能够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普通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人原来就是不成器。也确实有些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38/50,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意外在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么话,论语中最少重复了四次。,39/50,“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但说出了孔子治学观,也说出了他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儿童,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一样。”圣人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未染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更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须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40/50,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关键,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绝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些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绝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分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41/50,而是孔子称赞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话,相当于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些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要求“仁”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行径(“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慎重。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能够了。,42/50,可能孔子还有不洒脱地方,我举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它使我能够放心认可孔子是一位够格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人,而有智慧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43/50,19孔子坦然说,一个真正人原来就是不成器。那么,孔子所说“真正人”是什么样人?,答:,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通情达理,难得糊涂。,(或:完善自我,淡泊功利,性灵未染,追求精神,自由。),44/50,20孔子“对于伦理态度又颇为灵活”,他对伦理“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孔子不要求君子一定有仁德(或: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必备条件)。孔子强调“仁”,但绝,不主张愚忠和滥恕。对于忠恕,要详细情况详细对,待。通情达理,做事有分寸,不偏执,能变通。,反对遇事过分慎重。,45/50,21怎样了解孔子对“以德报怨”质疑?,答:,在孔子看来,“以德报怨”是不公正,是滥恕。,这么既不能弃恶扬善,也不能彰显恩德,应该以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46/50,22“洒脱”指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在今天许多张扬个性年轻人眼里,梳怪发,穿异服,甚至说脏话,顶撞老师长辈都是“洒脱”表现。读罢此文,你对“洒脱”有怎样认识?,答:,示例:“洒脱”应是有深厚文化知识底蕴,有,真才实学,不沽名钓誉;对生活有一份恬淡悠闲,心境,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言行脱俗;通情,达理,遇事灵活变通。,47/50,2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能够处吾子矣。”遂居焉。,48/50,【注】舍:家。嬉为:玩游戏。所以:用来。处:安置。市:集市。贾(g)人:商人。炫卖: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学宫:学校。俎()豆揖让进退之事:指祭奠、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礼仪。,49/50,(1)选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一个关于教育著名典故:,。讲述了,母亲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好,,而,三次故事。,(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道理?,答:,孟母三迁,孟子,学习环境,迁居,环境对人影响非常主要,我们要让自己处于,好环境中,同时摒弃环境带来不好影响,才会,最终成才。,50/5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