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语文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三准确断句市.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257316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07MB 下载积分:1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三准确断句市.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三准确断句市.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键突破三准确断句,详训诂,明句读,第,六,章,专题三,第1页,准确断句五法,在语境中综合使用好标志断句法和无标志断句法,内容索引,文言断句,第2页,准确断句五法,掌握关键能力,第3页,古时称文词停顿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设计,阅读时为求语气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么加注句读动作,被称为,“,断句,”,。当代用标点符号是,“,句读,”,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考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诲刚入学儿童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而且使学童读书时知道标点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第一步,是读书人一项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是否,直接影响对文意了解,假如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代有些文件展现出不一样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第4页,文言文断句,意在考查文言文阅读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阅读文言文能力提升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基本方法。,第5页,答案,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一、据语境,顾前后,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衣食药品,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选自曾巩学舍记,),答案,解析,参考译文,第6页,解析,首先依据上下文,能够在,“,事,”,与,“,此,”,之间断开。然后再细读内部文意。,“,天倾地坏,”,是对丧事发生时感觉,以,“,天地,”,这么互文结构加以表述,应独立成句;,“,殊州独哭,”,是指身在异地,丧事发生时,“,独哭,”,,组成独立语意片段;,“,数千里之远,”,是个表示距离独立语意片段;,“,而,”,在句中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抱丧而南,”,组成独立结构;,“,乃,”,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应断开;,“,此,”,是对上文指代,也是后句主语,应断开。,第7页,参考译文,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淮水、汴水、睢水、泗水流域,抵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抵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情形。家中衣食药品,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此时,),好像天崩地裂,我在异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外遥远地方,运着父亲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操劳,才完成安葬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情形。母亲生前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祭奠,内外亲属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第8页,断句正确是否,直接反应了考生对文意了解正确是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所以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方面了解、透彻分析基础上。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利用我们所学过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示什么意思;最终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地方断句。,点拨关键,第9页,答案,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镠尝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梃事,二、析词性,明语法,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镠,(,指传主钱,镠,),学书,好吟咏。,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镠,尝,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梃,事,,,镠,亦怡然不怒,,其通恕也如此。,(,选自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答案,解析,第10页,解析,文段叙述了钱,镠,与罗隐故事,。先关注,“,镠,”“,隐,”,人名名词,依据文意大致断开。然后依据标志和语法结构断开。,“,者,”,在句中表示,“,人,”,,用于句末,应断开;,“,有诗名,”,是动宾结构,能够独立成句;,“,闻于海内,”,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是独立语意片段;,“,参佐,”,意思是,“,僚属,”,,此处应该断开;,“,唱和,”,指是诗歌互答,能够断开;,“,隐好讥讽,”,句子结构完整,应独立成句;,“,尝戏为诗,”,意思是,“,曾经作诗开玩笑,”,,是独立语意片段;,“,言,事,”,是个动宾结构句子,可独立成句。,第11页,文言断句,断开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一个句子。除了倒装句,古代汉语语序大致与当代汉语语序相同,普通是主语前,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谓语后;谓语前,补语后。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搞清每个词在详细语境中词义和词性,然后搞清词与词之间语法关系。先抓住句子关键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普通都要有谓语,普通来说,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再经过它找主语,查宾语,依据语序逐层理清,点拨关键,第12页,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名词、代词普通为陈说、描写、说明或议论对象,作句子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或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第13页,答案,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三、识虚词,辨句式,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选自曾巩戚元鲁墓志铭,),答案,解析,参考译文,第14页,解析,据,“,行,材,”“,生,死,”,对称句式,以及,“,而,”“,也,”“,曷,”,等虚词标志,即可断开。,第15页,参考译文,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旁边。将要下葬时候,他堂兄戚遵道经过书信来请求墓志铭,墓志铭文以下:,品行足够效法他先辈,才能足够施于当世之用,而且在元鲁身上看不到这二者停顿之处。既然活着时候没能完成他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能够传宗接代,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就把这篇铭文放进他墓中吧。,第16页,答案,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认为忧,督府檄君,(,汀漳守备俞大猷,),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选自明,王慎中海上平寇记,),答案,解析,参考译文,第17页,解析,据虚词,“,者,”“,然,”“,乃,”“,而,”,等词大致可断开,难点在于,“,此海,”,与,“,所为,”,中间断句。假如断在,“,海,”,后,事理上讲不通,由此推断,“,所,”,应为名词。,第18页,参考译文,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主管官吏把这看成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俞大猷率兵不到几百人,在海上航行搜寻海盗,十天后在海上遇上了海盗。与他们在海上交战,击败了他们;缴获了六十艘船,俘虏海盗八十多人,那些自己跳到海水中海盗人数与此相当。自从有了这平定海盗治所,官府为之开设水寨,设置统帅,用来镇压异常海盗抢劫事件,花费巨大且动用人员极多;可是率兵驱逐海盗,成就几十年来没有胜利,却只在俞大猷,(,身上实现,),;而俞大猷又并没有在海上捕杀海盗责任。这更能够说是难能可贵了。,第19页,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给文言文断句时,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虚词,再依据其位置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盖,”“,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要之,”,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前面普通要断开。,“,也,”“,矣,”“,耳,”“,焉,”“,而已,”“,耳,”,等经惯用于陈说句末尾,,“,乎,”“,邪,”“,耶,”“,与,(,欤,),”,等经惯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兮,”,等经惯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后面普通要断开。,“,以,”“,于,”,往往用,点拨关键,第20页,于句中,在它们前后普通就不停句;,“,则,”“,而,”,视句子语气强烈程度,前面可断也可不停。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普通可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文言文有很多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如,“,者,也,”,,是经典判断句;,“,为,所,”“,受,于,”“,见,于,”,等,是经典被动句;还有,“,奈,何,”“,如,何,”“,若,何,”“,无乃,乎,”“,得无,乎,”“,何,之有,”“,何以,为,”“,不亦,为,”“,不亦,乎,”,;,“,唯,(,惟,),为,”“,与其,不若,(,孰若,),”,第21页,“,与其,无,(,毋,),宁,”“,孰与,乎,”,等,这些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都是我们断句依据,因而在断句时一定要看清楚,千万不要硬生生破坏这些固定句式。,除了虚词和固定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有其相对固定意思和位置。如,“,言,”“,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意思,且其后有引语时,在它们后面普通都要断开;,“,虽,”“,即使,”“,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而况,”“,且,”“,且夫,”“,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这些字词类似于当代汉语中复句中关联词,起到衔接作用,在它们前面普通都要断开。,第22页,虚词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普通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邪,”“,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微积累,第23页,答案,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认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君子,”,后可不停,),四、据修辞,巧判断,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还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认为胜焉!,(,选自苏舜钦集,沧浪亭记,),答案,解析,参考译文,第24页,解析,据,“,于,而,”,相同句式先断开前半部分,再据,“,则,,,则,”,断开中间部分,后抓住,“,惟,”“,矣,”,虚词标志断开后半部分。,第25页,参考译文,唉!人原来就会为外物所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会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个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轻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失意忧闷致死太多了,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取得这么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所以又能够使我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第26页,古人重视文气,考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友好、意思对举,对偶、排比、顶真、重复是文言文常见修辞方法。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假如不属于形容词、名词重合形式,普通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该从中间断开。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把握古人用句基本规律,利用结构对称性推断词性及短语结构,能比较轻易找到断点。,点拨关键,第27页,答案,窦宪弟兄恣横,/,杀都乡侯畅于朝,/,事发,/,请击匈奴以自赎,/,及其成功,/,又欲立北单于,/,以树恩固位,五、熟典章,谙文常,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光武之兴,虽文武之略,足以鼓舞一世,而不知用人之长,以济其所不足。幸而子孙皆贤,权在人主,故其害不见。及和帝幼少,窦后擅朝。,窦,宪,兄,弟,恣,横,杀,都,乡,侯,畅,于,朝,事,发,请,击,匈,奴,以,自,赎,及,其,成,功,又,欲,立,北,单,于,以,树,恩,固,位,。袁安、任隗皆以三公守义力争,而不能胜,幸而宪以逆谋败。盖光武不任大臣之积其弊乃见于此。,(,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八,),答案,解析,参考译文,第28页,解析,“,窦宪弟兄恣横,”,是主谓结构,能够作为独立语意片段,后面要断开;,“,杀都乡侯畅于朝,”,是状语后置句,,“,于朝,”,是动词,“,杀,”,状语,整个句子是动宾结构,能够断开;,“,事发,”,意思是,“,事情暴露之后,”,,是表示时间状语,可断开;,“,请击匈奴以自赎,”,意思是,“,请求用进攻匈奴来自我救赎,”,,应断开;,“,及其成功,”,意思是,“,等到成功以后,”,,语意独立,可断开;,“,又欲立北单于,”,是动宾结构,可断开;,“,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目标关系,连接前后两句。,第29页,参考译文,汉光武帝兴起,即使,(,在于他,),文武韬略,足够用来鼓舞世人,但他不知道发挥他人优点,来填补他不足。幸运是子孙后代都较为贤达,权力掌握在君王手上,所以他们坏处没有显现。等到汉和帝年少,(,即位,),,窦太后独揽朝政。窦宪弟兄放纵专横,在朝中残杀都乡侯刘畅,事情暴露之后,请求用进攻匈奴来自我救赎。等到成功以后,又想要册立北单于,来树立恩威,巩固地位。袁安、任隗都凭借三公身份要坚守正义极力抗争,但终究没有取胜,所幸窦宪因为谋逆阴谋而失败。汉光武帝不任用大臣所积聚下来弊端于是就在这里显现了。,第30页,古代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年号、谥号、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今人来说是比较陌生,这些也成为考生阅读文言文重大障碍之一,是文言文断句一个难点。这就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熟悉和积累古文化常识,在文言文断句时候,如碰到这类专用名词,应尤其留心。,点拨关键,第31页,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内容大意先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觉。,惯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微积累,第32页,排比对偶与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顶真词语紧相连,普通中间关键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依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书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第33页,在语境中综合使用好标志断句法和无标志断句法,掌握关键能力,第34页,在上面介绍五种方法中,像,“,识虚词,辨句式,”,属于标志断句法,其余四种大致属于无标志断句法。在详细断句实践中,这两种方法经常是相互结合使用,而且要灵活使用。,一、使用标志断句法必须要结合文意,借助语境,标志断句法既快又准,很好使用,但不可绝对使用,因为断句就是断意,关键是明确文意,,“,标志,”,只是路标而已,况且不少标志词,“,标志,”,也很灵活。像,“,且夫,”“,盖,”,这类句首虚词,,“,矣,”“,哉,”“,耶,”,这类句尾虚词,标志基本没有问题。但像以下虚词相对灵活,必须辅以语意了解。,第35页,(1),“,焉,”“,者,”“,而,”“,为,”“,尔,”“,乎,”“,也,”,这类虚词,有句首、句中皆可用,有句首、句尾皆可用,有句中、句尾皆可用,必须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应依据详细文意、语气来判断。,(2),对话标志词如,“,云,”“,谓,”“,曰,”“,言,”,普通情况下能够断开,但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叫作,”,意思。比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比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有,”,意思。比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示,“,为、是,”,意思。比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第36页,“,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谈论;,记载;,告诉;,问;,陈说;,说明;,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另外,像文言文中句式普通都是固定,但同时要注意是,因为受语法限制,或为了修饰、强调需要,有些句法成份位置不一样于当代汉语,而形成倒装句。辨识句子时,还要注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几个形式倒装,如,“,于,”,引出状语普通放在谓语动词后。,第37页,答案,嗟夫,/,此不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予独谓先生之为人,其纯然一念,昭昭然若揭日月以行,能够贯金石,能够质鬼神,能够考往古,能够俟来今。平生精力,自少壮以及老死,自家居以至四方,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自讲学而外,举凡世之所谓身家儿女,一切世情俗态,曾无纤毫微眇足以,罣,先生之口而入先生之心。,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选自明,程学博祭梁夫山先生文,),答案,边练边悟,解析,参考译文,第38页,解析,“,嗟夫,”,是独立表感叹词语;,“,何如也,”,中,“,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应断开;,“,岂,”,是表示反问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文中两个,“,岂,”,前面都应该断开。尤其注意是,“,焉,”,,它与后面,“,悍然,”,中,“,然,”,使用方法一样,不可断开。,第39页,参考译文,我唯独认为先生为人,纯粹到只有一个念头,(,指专心致志于讲学,),,明白得就像高高在天上运行日月一样,能够贯通金石,能够质对鬼神,能够考稽过去,能够留待后人印证。平生精力,从少年、壮年直到老年临死,从居住家中直到行走四方,没有一天不在讲学,没有一事不在讲学,除讲学以外,凡是世间本身家庭儿女,一切世俗情状、风俗形态,竟然没有纤毫微小方面能够挂在先生嘴上而进入先生心中。唉!这不要论先生学问怎样了,就先生为人来说,怎么能使先生心志浮躁狂妄,糊里糊涂地做那种狂妄怪诞人呢?怎么能使先生志趣粗疏,公然做那种任意独往独来人呢?,第40页,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自有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专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志。,(,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答案,解析,参考译文,第41页,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能够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能够不书,第42页,解析,首先,通读全文,得知画波浪线处内容是对为滕侯作传理由总结;其次,看到三个并列句式,,“,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能够粗略将其分为三层;最终,寻找文中标志性词语,分析词语之间关系,标出停顿处。值得注意是,并列关系、连动关系普通不停顿。第一层,“,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能够为后法一宜书,”,中,,“,虑熟谋审,”,是并列关系,中间普通不停顿;,“,力不劳而功倍,”,是由连词连接并列结构,其后可断开;,“,作事,”,是动宾短语作主语,,“,作事能够为后法,”,是经典主谓宾结构,其后可断开。第二层,“,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中,,“,思为利,”,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停顿;,“,于无穷,”,是后置介宾结构,其后必须停顿。第三层,“,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中,,“,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是主语,因为比较长,习惯上停顿;谓语有,“,欲、纪,”,,但,“,为滕侯纪,”,是,“,欲,”,宾语,,“,欲,”,后不停顿。,第43页,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客人,拿着滕子京信和洞庭之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文章记载,(,偃虹堤,),。,”,我打开书信并察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建筑,叫作偃虹堤。,滕太守志向远大、才华超人,在当世很有名望。当朝廷用兵急需人才时候,经常重用他。但功业未来得及完成,就退下来当一州太守,,(,他,),不用太费神思,只是稍稍发挥,就能利及外物。他深思熟虑,,第44页,策划周密,不用花太大力气就能够事半功倍,这种做事方法能够作为后世人法则,这是我第一个写此记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世赞誉,而是想着,(,以后,),千秋万代利益而且告诉后代人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理由。岳阳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理由。因为有三个应该写记理由而不能够不写,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庆历六年某月某日。,第45页,二、使用无标志断句法要善抓谓词,(,谓语动词,),,借助语境,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考题型,以前句子多有一些,“,指路牌,”,式标志,比如有一些句末助词,如,“,也,”“,矣,”“,焉,”“,耳,”“,乎,”“,耶,”“,欤,”“,邪,”,等;还有一些句首助词,如,“,夫,”“,盖,”“,至若,”“,若夫,”,等。有时依据这些词语就能够点断了。可近年来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降低了这些标志式词语。,没有标志式词语句子应怎样进行点断,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规律可循?其实仔细分析,还是会发觉一些规律。请看下面断句例子:,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辛,/,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能够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第46页,经过研究答案我们就会发觉: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句子;明确了句子意思,从而正确断句。上面那些画线词语,就是每句中谓词。,但需要注意是,确定句子谓词还要全方面考虑,找谓语中心词,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谓语句,这么就有更准确把握了。,另外,还要借助语境断句。高考当前采取均是有语境断句。考生可先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大意。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断句部分前或后句意、句式特点等。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第47页,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秦,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犹,不,息,治,大,驰,道,从,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厌,先,王,宫,室,之,小,乃,于,丰,镐,之,间,营,作,朝,宫,渭,南,山,林,苑,中,(,选自刘向说苑,),答案,边练边悟,答案,秦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犹不息,/,治大驰道,/,从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厌先王宫室之小,/,乃于丰镐之间,/,营作朝宫渭南山林苑中,解析,参考译文,第48页,解析,该长句整个主语是,“,秦始皇,”,,可抓住,“,兼,”“,侈靡,”“,不息,”“,治,”“,抵,”“,直通,”“,厌,”“,营作,”,等动词疏通文意,准确断开。,第49页,参考译文,秦始皇吞并天下后,大肆奢侈淫靡。登天子位三十五年,依然不停息。他修筑宽敞道路,从九原直达云阳,开山填谷,让道路直通无阻。秦始皇又不满于先王宫室太小,就在丰、镐二京之间,在渭河以南上林苑内营建朝宫。,第50页,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选自唐,杜确岑嘉州集序,),答案,答案,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解析,参考译文,第51页,解析,本题画线句子中,“,其时,”“,作者,”“,建安之遗范,”,皆是常见词语或短语;而,“,以雅参丽,”,和,“,以古杂今,”,,,“,彬彬然,”,和,“,烁烁然,”,结构相同,都能够作为断句提醒;再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画线句子意思是浅薄浮泛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初出众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格调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靠近建安时期遗存风范。依据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第52页,参考译文,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改变,这是事物发展规律。唐朝建立以后,由从前重视雕饰华丽转变为提倡纯实质朴。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浅薄浮泛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初出众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格调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靠近建安时期遗存风范。,第53页,文言断句,练就学科素养,第54页,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最终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竟出,不言治疾之方。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选自方孝孺医原,),1,2,3,4,5,6,7,8,9,10,答案,答案,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当然也,/,何待药而愈邪,参考译文,第55页,参考译文,从前有贵人得病,天刚很久旱不雨,前来给他医治医生可用十来计数,都没有什么成效。最终一个医生到了,把完脉,就用手指计算甲子,说:,“,某天晚上一定下雨。,”,完了出来,没有提起治病药方。贵人对此很是疑惑,说:,“,莫非是我病医不了了吗,怎么就说下雨却不给我用药啊?,”,很快,晚上果然下雨,贵人欣喜不已,起来在庭院里游走。直到天亮,病好像好了。第二天,后到医生前来造访,贵人,(,很,),开心,而且问道:,“,先生前几天,(,给我,),搭脉看病而后说下雨,今天下雨了病果然好了,这是为何啊?,”,医生回答说:,“,君侯病是因为忧虑而得。然而我私下里想君侯忠诚而且仁爱,忧虑是民生罢了。因为旱情而忧虑,因为下雨而痊愈,按理本该这么,哪里需要等用药之后才好呢?,”,像这么医生,能够说得医道了。,1,2,3,4,5,6,7,8,9,10,第56页,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选自李渔闲情偶记,卷五,),1,2,3,4,5,6,7,8,9,10,答案,答案,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这类是也,参考译文,第57页,参考译文,吃笋方法有很各种,不能统计周全,请允许我用两句话概括,就是:,“,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人假如在煮笋时候拌上别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味道会把笋鲜味夺走,笋真正味道就失去了。正确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然后略加点儿酱油。从古至今,最美好东西都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么。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适当,唯独猪肉适当,而且还尤其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腻,而要肥肉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却,),感觉不到这种甘,只以为鲜到了极点。,1,2,3,4,5,6,7,8,9,10,第58页,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日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注,自,识,。,注,张煌言,(16201664),,浙江宁波人,南明将领,诗人。,1,2,3,4,5,6,7,8,9,10,答案,答案,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参考译文,第59页,参考译文,唉!国破家亡之际,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既然不能讨贼复仇,莫非却想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吗?只是杜甫面临天宝之乱,在蜀地漂泊奔走,一直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诗都被称为诗史。陶渊明亲身遭逢晋乱,辞官回家,写诗作文必定写上晋安帝义熙年号。他志向令人悲痛,他真情确实令人思念啊。既然这么,那么我诗集为何要取名为,“,奇零草,”,呢?这是因为卷册稀稀落落大量散失,已经不是全貌,譬如兵家握奇阵中余阵,又能够用来说明这些都是我在军旅之间所创作。南明桂王永历十六年,岁次壬寅,端阳节后五日,张煌言自叙。,1,2,3,4,5,6,7,8,9,10,第60页,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认为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选自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1,2,3,4,5,6,7,8,9,10,答案,解析,“,至若,”,是发语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如,“,至若春和景明,”,。,“,不骛远,”“,不陵危,”,是结构相同两个短语,能够在各自后面断开。,“,环山洄江,”,与,“,夸奇竞秀,”,都是并列结构短语,应独立。,“,四出如一,”“,咸不相让,”,分别是对前文补充,也应独立。,“,者,”,用于句尾,表示停顿,前后组成,“,者,”,式判断句,所以其后应断开。,参考译文,解析,答案,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第61页,参考译文,大凡以观赏游览而著称于一代名胜,不过是相对于一个地方,有能够与周围其它地方比较,就被认为是尤其突出了。至于无须远道跋涉,无须登高临险,山环水抱,四面风景一样优美,争奇竞秀,各不相让,遍行天下而无处能比景观,只有这里能称得上。,1,2,3,4,5,6,7,8,9,10,第62页,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吾既造后汉,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1,2,3,4,5,6,7,8,9,10,答案,答案,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参考译文,第63页,参考译文,范晔在狱中时,给他外甥和侄子们写信道:,“,我已经写成了后汉书,细看古今著述及相关评论,极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班固名望最高,全是随意写,毫无体例,不值得评判其优劣,只是他著述志向可嘉罢了。在材料全方面和丰富上我可能比不上他,假如看材料整理,我却未必感到惭愧。我写杂传末尾议论文字,都有精深意旨。至于循吏以下及至六夷部分诸篇序论,笔力雄健,尽情挥洒,实在是天下奇作。其中适当篇章,往往不低于贾谊过秦论。,”,1,2,3,4,5,6,7,8,9,10,第64页,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选自顾炎武廉耻,),1,2,3,4,5,6,7,8,9,10,答案,答案,人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