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入厂前管理 (准入与准备)
预约登记备案: 所有外来人员必须提前向企业对口接待部门或安全管理部门预约,提供人员名单、身份证信息、事由、预计停留时间、访问区域等信息。
资质审核: 对承包商、供应商、服务商等长期或高风险作业人员,严格审核其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相关人员特种作业操作证、安全培训合格证等。
安全协议签订: 与外来单位(尤其是承包商)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义务、管理要求及考核条款。
风险评估告知: 在入厂前,向访客或外来单位负责人明确告知访问区域或作业现场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风险。
健康与保险核查: 对从事特种作业或高风险作业人员,必要时核查其近期体检报告(如高处作业、受限空间等),并确认其已购买有效工伤保险或安全生产责任险。
入厂安全须知发放: 提前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向访客发送电子版《入厂安全须知》,明确基本安全要求、禁止行为、应急联系方式等。
二、 入厂时管理 (验证与教育)
身份核验与登记: 在门卫处严格核对身份证件(或预约信息),进行实名制登记,必要时通过访客系统制作发放带有照片的临时出入证件(访客卡/证)。
随身物品检查: 对携带入厂的物品(尤其是工具、设备、包裹)进行安全检查,严禁携带违禁品(如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未经许可的化学品等)入厂。
安全告知与承诺: 现场观看简短的安全告知视频或阅读纸质告知书,重点强调关键禁令(如禁烟、指定路线、PPE要求等),并要求签署《安全承诺书》。
安全培训(分级):
基础级: 所有外来人员必须接受入厂级基础安全培训(包含企业概况、主要风险、通用安全规定、应急疏散、PPE要求等)。
作业级: 进入特定区域(如生产车间、仓库、施工区)或进行特定作业(如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接受针对性的专项安全培训和安全交底。
指定接待/监护人: 为外来人员(特别是进入生产区域或进行作业的人员)明确指定企业内部的接待人员或安全监护人,全程负责陪同、监督和协调。
防护用品(PPE)配备: 根据访问区域风险,确保外来人员正确佩戴合格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眼镜、防护手套、工作服、安全鞋、听力保护、呼吸防护等),可由企业提供或要求外来单位自备符合标准的PPE。
发放临时证件与定位: 发放有效期的临时出入证(标明允许活动区域),必要时在关键区域使用定位卡或电子围栏技术监控其位置。
三、 在厂期间管理 (监督与控制)
全程陪同监护: 对进入生产、施工、仓储等风险较高区域的外来人员,尤其是首次入厂或进行危险作业的人员,企业指定的监护人必须全程陪同、监督。
区域准入限制: 严格管控外来人员活动范围,禁止其进入与业务无关的、特别是高风险或涉密的区域。使用门禁系统、物理隔离、标识牌进行管理。
遵守安全规程: 严格要求外来人员遵守企业所有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行走安全通道、禁止奔跑、禁止触碰设备/按钮、禁止吸烟、遵守上锁挂牌程序等。
作业许可管理: 涉及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挖掘、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办理相关许可证,经审批、交底、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业。
工具设备检查: 外来单位自带的工具、设备、车辆等,入厂前及使用前需经企业相关人员检查,确保其安全性能良好、符合标准,特种设备需有检验合格标志。
行为观察与纠正: 企业员工(特别是监护人、区域负责人、安全员)有责任观察外来人员的行为,对任何不安全行为(如未正确佩戴PPE、违章操作、进入禁区)立即制止、纠正并报告。
危险作业特别监护: 对高风险作业(如动火、受限空间),必须安排经过专门培训的监护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保持有效沟通。
环境整洁与物料管理: 要求外来人员(特别是施工人员)保持作业区域整洁,物料、工具、废料等按规定存放,及时清理,防止绊倒、火灾等。
应急能力告知: 确保外来人员清楚了解所在区域的紧急疏散路线、集合点、报警方式、灭火器材位置及基本使用方法。
沟通与协调机制: 建立外来单位负责人与企业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及时解决现场安全问题。
定期巡查与抽查: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应增加对涉及外来人员区域的巡查频次,进行随机抽查,验证安全措施落实和人员合规情况。
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处理: 对于外籍或有语言沟通障碍的外来人员,需确保有合格的翻译或监护人,确保安全信息准确传达和理解。
四、 离厂与后续管理
规范离厂手续: 外来人员离厂时,需在门卫处交还临时证件、访客卡,登记离厂时间。携带物品出厂的,需凭相关部门开具的《出门证》并接受检查。
现场清理确认: 施工或作业结束后,外来单位必须清理现场,恢复原状。企业相关人员需进行验收确认,确保无安全隐患遗留(如未封堵的孔洞、遗留火种、未断电等)。
信息记录归档: 完整记录外来人员的入厂登记、培训、作业许可、违章、事故、离厂等信息,建立管理台账,便于追溯和统计分析。
表现评价与反馈: 对外来单位(尤其是承包商)的安全表现进行定期评价,将结果反馈给该单位,并作为后续合作的重要依据。对严重违章或造成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
持续改进: 定期分析外来人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险肇事件和事故教训,评估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流程和要求。
核心原则强调:
“谁主管、谁负责,谁接待、谁负责,谁引进、谁负责”: 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无预约不入厂、无培训不入厂、无防护不入厂、无监护不作业”: 严把准入关。
“等同管理”: 外来人员的安全标准不应低于本企业员工。
“过程严控,闭环管理”: 从入厂到离厂全程受控,信息可追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