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汉代儒学,1/54,2/54,【自主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攻击_制。,郡县,3/54,2.概况:,(1)焚书: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提议,除秦国官定史书,_、博士官所负责管理文件及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书籍外,一律焚烧。,(2)坑儒:秦始皇将违犯禁令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坑杀,以警告天下文化人。,秦记,4/54,3.影响:,(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附庸,_发展所以进入低,潮。,儒学,5/54,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_体制大致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董仲舒提议皇帝提倡儒学,实践_,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推行“更化”政策。,大一统,专制主义政治,德政,6/54,(3)主张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认为_“一统”是,政治“一统”根基。,文化,7/54,2.确立:汉武帝接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提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_、表彰六经等办法,儒,学地位由此开始提升。,太学,8/54,3.影响:,(1)消极性:结束了各学派思想_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2)主动性: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推进了民族历史文化进步。,平等竞争,9/54,【尤其提醒】,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和实质,(1)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2)一个实质:文化专制政策。,10/54,三、太学出现,1.概况:,(1)中央:创建太学,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官立学校,且规模不停扩大。,(2)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11/54,2.作用:,(1)太学建立是儒学教育_和制度化标志。,(2)带动了民间主动向学风气,对于文化传输起了,主要作用。,(3)打破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人也得到入仕机会,深入推进了,儒学传输与发展。,官方化,12/54,四、科举制文化影响,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_”为主。,(2)汉武帝时代,_被确立为最主要选官制度。,(3)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施。以_为选定官,员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世官制,察举制,考试成绩,13/54,2.影响:,(1)儒学全方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稳固。,(3)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工具。,(4)造成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力量相对微弱。,14/54,【尤其提醒】,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办法,(1)思想上,必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儒学之士参加国家大政;,(3)教育上,举行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进儒学传输与发展。,15/54,【预习小测】,1.秦始皇曾下令“焚书”。以下选项中必须上缴政府给予烧毁是(),A.秦国官定史书秦记,B.博士官负责管理文件,C.医药、卜筮、种树等书,D.私人收藏诗书,16/54,【解析】,选D。本题抓住限定词,秦始皇下令烧毁书籍,A、B、C不在焚书之列;除了博士官所负责管理文件以外,天下有私人收藏诗书、百家语者,都必须上缴政府给予烧毁,故选D。,17/54,2.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18/54,【解析】,选D。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汉朝董仲舒深入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为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19/54,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儒学,B.正统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0/54,【解析】,选C。董仲舒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一些思想成份,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新儒学,故C与题意相符。,21/54,4.(眉山高二检测)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件,这六部书后被称为“六经”。政府表彰“六经”,开始提升儒学地位可能出现于(),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22/54,【解析】,选D。西汉中期,经董仲舒改造儒学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统治主流思想,儒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标准,所以儒学地位深入提升,故D正确。,23/54,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一个书生,你所碰到情况可能是(),你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你能够到郡县学校就读,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你能够经过参加科举考试做官,A.B.C.D.,24/54,【解析】,选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五经作为教科书,故错误;科举考试始于隋唐时期,显著错误;符合汉武帝时期尊儒思想,故选C。,25/54,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科举制实施(),扩大了官吏人才起源,有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为历朝沿用,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A.B.C.D.,26/54,【解析】,选A。隋唐时期创建科举制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后备力量,这既扩大了官吏人才起源、有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又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表述太过绝对,是错误。,27/54,探究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互动探究】,1.阅读书本第一目和第二目,回答秦汉时期思想文化展现出怎样发展趋势。原因何在?秦代和汉代做法和详细办法有何不一样?,28/54,提醒:,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与加强。,不一样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伎俩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29/54,2.阅读书本第二目第二、四段和以下材料。,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思索: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和作用。,30/54,提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作用:首先,神化了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另首先,又以天道约束了皇帝。,31/54,【探究总结】,董仲舒新儒学四大特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32/54,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增强了儒学生命力。,4.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神圣外衣。,33/54,【深化点拨】,汉代儒学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适应汉武帝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等新需要,这是它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原因。,34/54,【探究训练】,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A.主张“君轻民贵”和仁政,B.得到了人民拥护,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D.适应君主专制时代需要,35/54,【解析】,选D。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也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故选择D。,36/54,探究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互动探究】,1.阅读书本第四目第一自然段及以下材料。,材料(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思索:结合材料分析先秦推行什么样选官制度,有何弊端。,37/54,提醒:,世官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人才。,38/54,2.阅读书本第四目第一自然段及以下材料。,材料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思索:概括汉代选拔人才标准。怎样评价?,39/54,提醒:,才学、道德品行;选拔出一批有才能官员,但因为教育不公平,真正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机会。,40/54,3.阅读书本第四目第二至四自然段及“资料卡片”。,思索:科举制下唐太宗为何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41/54,提醒:,因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以仕途为人生理想,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后备力量。,42/54,【探究总结】,选官制度沿革、趋势与实质,1.制度沿革:,(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宗法血缘关系实施世卿世禄选官制度。,(2)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按军功授爵制度。,43/54,(3)察举制:是一个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声望,发展到魏晋时期为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与家世。,(4)科举制:隋朝创建,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44/54,2.趋势:,(1)选官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主要依据,表达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标准。,45/54,(3)科举制逐步完善,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主要影响。,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控制范围中来。,46/54,【深化点拨】,科举制度有众多主动影响,但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逐步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47/54,【探究训练】,1.(云南学业水平测试)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标志是(),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汉武帝创设太学,C.隋朝科举制度创建,D.明朝八股取士,48/54,【解析】,选B。汉代兴办太学使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得以确立,故选B。,49/54,2.(天津学业水平测试)隆平集取士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应选官方式是(),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D.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50/54,【解析】,选D。由材料中“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能够看出这指是科举制,这种制度采取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51/54,【赔偿训练】,科举时代流行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功名)格言。这句格言说明了科举制(),A.养成了知识分子不务实际学风,B.助长了追求功名不良社会风气,C.因其人才选拔方式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D.其人才选拔标准仍无法摆脱“门第”束缚,52/54,【解析】,选B。A、C在题干中没有表达;D本身说法不严谨;再由题干“人亦以科名重”,这助长追求功名风气,故B与题意相符。,53/54,【本课小结】,54/5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