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描绘了长亭、古道、连天碧草;杨柳、竹笛、重合山水,衬托出寂静冷落气氛,抒发知交零落天涯悲慨。,1/26,2006,2013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概述一览表,年份,分值,题量,作者,作品,体裁,题材,6,2,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清七绝,写景抒情,7,2,林景熙,溪亭,宋五律,写景抒情,7,2,杜甫,月,唐七律,写景抒情,7,2,黄庭坚,望江东,宋词,写景抒情,7,2,苏轼,减字木兰花,宋词,写景抒情,6,2,白珽,余杭四月,元诗,写景抒情,7,2,张炎,鹧鸪天,宋词,写景抒情,2/26,送别诗的情与景,3/26,了解思想感情,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注:,罟(g),。,罟师,:渔夫。,临圻(q):,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4/2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了解思想感情,5/26,(一)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1.充满感伤、担忧。表示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和别后孤寂惆怅。,2.乐观旷达。寄托对友人真挚抚慰、劝勉和祝福。,3.既含离别之情,又坦陈心志,或渗透身世命运之感。,6/26,大致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征戍、归隐等。,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唱歌送别,,或,写诗相送,。,离别的原因与送别的方式,古人出行原因:,送别方式:,7/26,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问:,(1),这首诗表示了诗人怎样情感?,课堂练习,(1)表示了诗人对友人宽解抚慰、殷切关心及离别之痛。,(2)前三句,融情于景。,第二句,“渺茫”字面似写春江上烟波浩淼,恰好行船;实则写诗人心中茫然、怅然若失。第三句担心“征帆”找不到停泊处所,表示了对友人殷切关心。,第四句,直抒胸臆,,表示了诗人离别之痛。,(2)利用了什么样抒情方式?,8/26,(二)送别诗的情与景,(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在凄风苦雨中送别能够衬托别离之苦,在良辰美景中送别更能反衬离人懊恼。,抒情方式:,以景结情,:以景代情作结,使诗歌内涵丰富,意犹未尽。,9/26,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春,在安徽宣州做官杜牧即将回京任职。他朋友在宣州任判官裴坦将要到舒州任职。裴坦刚中进士很快,春风得意,尽管在离别时刻,也乐观开朗。九华山:宣州去舒州必经之处。清弋江村:送别地点。:明亮、鲜明样子。,旆,旗帜。悬旆:怅然若失。,(三)送别诗的景物描写,10/26,1.第二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一样?请简明概括分析。(2分),【答案】第二联一,实写,眼前景,,一,虚写,想象中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静,景中包含着,动,态。,首联:一个初春早晨,和煦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路面充满泥泞,经冬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骏马兴奋地踢着蹄,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三、四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回绕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关切和惜别时依恋之情。前四句经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进程,借景色衬托,抒发惜别之情。,11/26,2.,第三联,中主要利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示上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答案】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满腹愁情)。(2分),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不一样心境。裴坦刚中进士很快,春风得意,犹豫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时刻,也依然乐观、开朗。而作者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挚友离别,更觉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尾联把“送裴坦”“赴官归京”两重意思绾合。“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想到在这风光明媚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12/26,归纳总结,1.景物分类:,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标地景(虚写),2.写景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多感官结合、想象、衬托等。,13/26,读下面诗,完成题目。,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曾在这里送过朋友。后就成为宣城著名送别之地。,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歌,以后成为送别歌代称。,巩固训练,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情感?,(2分),有些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色调与全诗情感基调不友好,你怎样对待这个问题?,(4分),14/26,(2),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不友好,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有利反衬。景色越优美,越显离别难堪,越衬出离愁浓重。,(1)本诗抒发是作者离别之愁。,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些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色调与全诗情感基调不友好,你怎样对待这个问题?,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情感?,15/26,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0年江苏卷),(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示了惜别深情,请作简明说明。(4分),【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衬托悲凉心情。,课堂训练,(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详细分析(4分),【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构想对方抵达后孤寂与愁苦,经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示得更为深远。,在很快未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入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进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从视听两个方面刻画一个经典旅夜孤寂环境。,16/26,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本诗在表示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详细诗句分析。(3分),【答案】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情感;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不舍。,17/2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解析(文学鉴赏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景色?他是经过那个意象表示出来?,18/26,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景色?他是经过那个意象表示出来?,【答案】暮春 飞花,【解析】“花飞欲尽春”,“尽春”即春末,“花飞”即落英缤纷,一派暮春景象。,19/26,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同时,还表示了什么共同情感?,20/26,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同时,还表示了什么共同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这是比较鉴赏题,此题从内容角度鉴赏两首诗相同之点,下题则是从表现技巧角度鉴赏两首诗不一样之点。“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当年我们一同来到这万里之遥异地异乡,没料想今天反过来是我送别老朋友回故乡。“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不要怪讶我为何送了一程又一程,我和你如此难舍难分,只因为了我也是一个日思夜想回归故乡人呀!两位诗人满脑子都是思归之情。,21/26,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3)有些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取了正面衬托手法。送蜀客一是采取了反面衬托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22/26,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3)有些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取了正面衬托手法。送蜀客一是采取了反面衬托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一样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衬托,用早春清新之景衬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喜悦之情。,23/26,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经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问题1:“万事非”在诗中详细指哪些内容?,24/26,【答案】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问题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25/26,答案】“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忧愤之情;“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孤寂哀痛之情;“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惜别之情;“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担忧。,26/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