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相关读物-语文备课大师.ppt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12539098 上传时间:2025-10-2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87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相关读物-语文备课大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相关读物-语文备课大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 馨 晨 读,自 主 积 累,合 作 探 究,美 文 品 读,相关读物,浙东学术,即使争论不可避免,请至少保持风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发表的某个见解,觉得谬误至极,于是留言反驳,但往往完全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就演变成了一场各执己见,最终不欢而散的辩论。更有的时候,觉得某个人的观点荒谬到不可理喻,与自己的,“,三观,”,完全不符,更是恨不得拉黑对方,永不相见。,另一些时候,面对热点话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想要告诉别人这样的冲动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比如巴黎恐袭事件之后,对于欧洲是不是应该继续接收难民等问题;每个关心这件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在转发微博或者文章的时候表明自己的倾向和立场。于是,往往会引来持不同观点的人的驳斥,最终又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口水战。,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的争论不可避免,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辩论的风度。,不要把对一种观点的否定,变成对持这种观点的那个人的否定。微博上时不时就有人放言,“,三观不合取消关注,”,,我曾经也信奉要凭价值观来交朋友,但后来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在一个问题上和你观点一致的人,在另一个问题的观点上往往又会和你唱反调;在一件事情上大义凛然的,很可能在另一件事情上面目可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所谓价值观完全吻合的人,结果有一天糟了,突然发现他喜欢看小时代,如果总是用排除的方式去交友,那最后可能会把你所有的朋友都删除掉。,也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因为这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就算说服了对方,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和帮助呢?讨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讨论真正的目的,是倾听对方的观点,看看是不是有你没考虑到的角度,有没有值得你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讨论才是对你自己最大的帮助。抱着这样虚心、谦和的态度,对方也会投桃报李,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你的观点。,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志评著作。晚年目盲,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卒年,64,岁。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的总结批判工作。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他的遗著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1920,年,被合刻为章氏遗书。,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2,.,背景资料,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指,”,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对,“,当世之务,”,漠不关心。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浙东学术是作者逝世的前一年写成的。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3,.,文化常识,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作者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或三十七年,(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论修志体例,阐述甚详。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作者认为史书有,“,比类,”,与,“,著述,”,之分。,“,比类,”,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当,“,别出心裁,”,,自成一家之语。,1,.,易误读字,自主学习,2,.,一词多义,放弃,舍弃,房屋,居住,宾舍,宾馆,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取得,构造,控制,空洞,抽象,徒然,白白地,天空,什么都没有,遭遇,对,对待,接触,感触,待遇,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表比较,介词,由于,3,.,古今异义,两个词,可以用,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两个词,用来作为,才德高尚的人,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原因,谈论学问,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做,意动用法,以,为贵,名词作动词,动干戈,5,.,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此其所以卓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2),省略句,我欲托之,(,于,),空言,干戈,(,以,),门户,6,.,熟语集释,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差别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也说相提而论。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不得而知:没有办法知道;不知道。,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性等哲学范畴的学问,是不可以凭借抽象的理论说教的。所以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儒者想推崇人的天赋禀性,却把抽象地谈论义理作为夸耀的资本,这就是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孔子说:,“,我想把主张寄托在抽象的理论上,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深刻、真切、显著、明白。,”,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为上天宣布教化,尚且不能凭抽象,文本研读,的理论取胜,何况其他人呢?所以善于谈论天人性命之说的人,没有不切近人事的。夏、商、周三代的学术,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这是切近人事的原因;后代的人以经术为贵,是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罢了;近代的儒者谈论经学,好像在人事之外,又有了所谓的义理。浙东之学,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探究于史学,这是它之所以卓越不凡的原因。,朱陆学说不同,引起门户之争,成为千百年来制约人们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繁杂、棘手的荆棘之林。探究它纷乱的原因,就会发现是由于他们只传递抽象的理论,而不落到实处。懂得史学的本原在春秋,懂得春秋将经国济世,就会懂得天人性命之说不能靠抽象的理论说教,所以讲学者必须治事,不只是无门户可持,也是根本没办法持门户的。浙东之学,虽然源流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遭遇不同,所以它在世上的表现也就不同,王阳明得到它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功绩,刘宗周得到它成就了自,己的节义,黄宗羲得到它而得以隐居,万氏兄弟得到它则治经通史。虽然接受的学说是一样的,但表现出来的样子却极不相同,这是每个人都有做事原则的缘故。那些不做他们应该做的,却空谈德性、空谈问学的人,就像黄茅白苇,样子极其相似,却不得不属于不同的门类,自以为独有见地,所以,只有那些浅陋的儒者们才会进行门户之争。,有人问事业功绩气节,果真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经国济世,本来就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就如同六经,都出自孔子之手,但先儒们认为它们的功劳没有大于春秋的,正是因为春秋切合当时的人事罢了。后代的著述者,舍弃当今的去寻求古代的,舍弃人事而谈天人性命,那就不是我能知道的啦。求学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值得谈史学了。,【主旨归纳】,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主经皆史,乾嘉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原因,学术考据之风盛行。面对学者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只顾埋头于故纸堆里做考证学问的现象,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指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的观点,剥去了,“,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提出学术研究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补弊救偏,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烦琐考证的明,“,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要点解析,1.,浙东学术是怎样一个学术流派?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思路提示:,浙江自古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文化繁荣,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在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对近代中国也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大致上看,浙东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这时形成了浙东诸学派。第三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阳明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一代大儒黄宗羲、史论大家章学诚、史学纂修专家邵晋涵等。,文本探究,2.,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路提示:,浙东学术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浙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人们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浙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积极作用。,浙东学术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浙东学派的各代表人物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也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浙东学术特别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清之际及以后的启蒙思想。,古人爱书轶事,刘锴,敬书若神。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不仅藏书,还视书为神。他看书时,不仅要净手、沐浴,而且还把案几擦得干干净净;书读完后,还要规规矩矩地放在原来的位置。晚年时,他曾多次教导子孙:商者谋财,智者藏书。,为书易庄。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3 000,余卷,均为宋本精椠。史载,王世贞酷爱宋刻旧版,某书商欲出售宋版两汉书,王世贞往购,书商趁机抬价,王世贞囊中羞涩,竟然以一座庄园换了两汉书。,聚书成巢。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位藏书家。史载,陆游从蜀地离任时,竟将全部家产变卖而购买了书籍。陆游的藏书究竟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书巢,”,。,爱书辞官。明代藏书家胡震亨家中藏书逾万卷,人称,“,博物君子,”,。胡震亨在固城任教谕时,朝廷擢升他为德州知州。可他为了守着一室的藏书,居然托病不出,而且还在朝廷的任命书上题了两句诗:,“,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典衣购书。明代学者胡应麟视书如妻,每每遇到好书,便倾囊而购。遇到手头不宽裕时,竟然卖掉妻子的首饰、典掉自己的衣服而去换书。史载,十余年间,此公典尽家产,共得书,42 380,卷,就藏书而言可谓富甲一方。,撇财救书。明代浙江藏书家王文禄爱书简直到了,“,忘生,”,的程度,他把自己多年收藏来的书都放在一座楼内。一年冬天,书楼不慎失火,家人急忙把王文禄拉出火海,又急忙去抢家财。王文禄见状大呼:,“,请只救书,其他不管!,”,活脱一副,“,要书不要命,”,的书癖模样。,父子赛书。明代藏书家徐与参、徐介寿父子俩都视书如命,家中藏书达五万卷。父子俩平时经常分头外出购书,到年底时摆开家庭擂台:看谁藏的书多。每当父子俩赛书时,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去观看,犹如庙会一般,热闹非凡。,借书不孝。清代藏书家唐尧臣藏书万卷,他担心日后自己的藏书外流,便刻了一方,“,借书不孝,”,的印,盖在家里的藏书上。以此告诫后人:藏书不可轻易外流。其爱书之癖一时传为美谈。,先朝有诏。清代藏书家瞿绍基藏书,10,万多册,其中多数是古籍。喜好古籍的光绪皇帝曾多次派人到瞿家借书。光绪帝还曾以三品官、白银,30,万两为条件,欲交换瞿家一部古籍。瞿绍基不舍,便以,“,先朝有诏,不便出兑,”,为由,让光绪帝吃了闭门羹。,书有所托。在很多人看来,藏书家都吝书如命,事实上也不尽然。明代江苏有位藏书家名叫杨循吉,他一生藏书,10,万余卷。进入暮年时,他将自己多年珍藏的书籍分散给爱书的好友了,他认为:书犹女儿,必须嫁个好婆家;,“,朋友有读者,悉当相奉捐。胜付不肖子,持去将鬻钱,”,。,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