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区康复培训,二八年八月,中残联嘉道理,安图县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魏玉侠,残疾与康复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残疾的基本知识,一、残疾的基本概念,二、我国残疾分类标准,三、致残的主要原因,四、残疾的预防,一、残疾的基本概念,残疾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或丧失,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履行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为了便于理解,根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残损、残疾、残障分类标准,将残疾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残损,残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人的生理、心理和解剖结构某个部位受到损害。包括:智力、心理、语言、听力、视力、心脏、骨骼残损及畸形等。,(二)残疾,残疾是指由于残,损或某些疾病而导致人体而导致人体某些功能减弱或丧失,以至不能以正常的方式从事某种活动。,(三)残障,残障是指由于残损或残疾而导致个人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活动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举例说明:一位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从而导致右侧偏瘫合并严重语言障碍,其残损是指因脑卒中导致大脑组织受损;其残疾是指说话、行走、右手及体力等功能下降;其残障则表现为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部分或完全丧失。,2、视力残疾的分级,类 别,级别,最佳矫正视力,盲,一级,无光感;或视野半径度,二级,;或视野半径度,低视力,三级,四级,注,()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子所测得的视力,()视野半径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二)听力残疾标准,听力残疾的定义,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听力残疾的分级,听力残疾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d B H L,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听力残疾二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 d B H 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听力残疾三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 d B H 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中度障碍。,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 d B H 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三)言语残疾标准,1言语残疾的定义,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3岁以下不定残。),言语残疾包括:,(1)失语 是指由于大脑言语区域以及相关部位损伤所导致的获得性言语功能丧失或受损。,(2)运动性构音障碍 是指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导致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不会说话、说话费力、发声和发音不清等。,(3)器官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 是指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以及舌或颌面部术后。主要表现为不能说话、鼻音过重、发音不清等。,(4)发声障碍(嗓音障碍)是指由于呼吸及喉存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失声、发声困难、声音嘶哑等。,(5)儿童言语发育迟滞 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主要表现不会说话、说话晚、发音不清等。,(6)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 是指由于听觉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在不会说话或者发音不清。,(7)口吃 是指言语的流畅性障碍。常表现为在说话的过程中拖长音、重复、语塞并伴有面部及其他行为变化等。,2言语残疾的分级,言语残疾一级:,无任何言语功能或语音清晰度10%,言语表达能力等级测试未达到一级测试水平,不能进行任何言语交流。,言语残疾二级:,具有一定的发声及言语能力。语音清晰度在11%25%之间,言语表达能力未达到二级测试水平。,言语残疾三级:,可以进行部分言语交流。语音清晰度在26%45%之间,言语表达能力等级测试未达到三级测试水平。,言语残疾四级:,能进行简单会话,但用较长句或长篇表达困难。语音清晰度在46%65%之间,言语表达能力等级未达到四级测试水平。,(四)肢体残疾标准,1、肢体残疾的定义,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肢体残疾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 形或功能障碍;,(2)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3)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2、肢体残疾的分级,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四肢瘫 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2)截瘫 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偏瘫 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4)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5)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6)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7)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8)四肢在末部位缺失;,(9)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偏瘫或截瘫、残肢保留少许功能(不能独立行走);,(2)双上臂或双前臂缺失;,(3)双大腿缺失;,(4)单全上肢和单大腿缺失;,(5)单全下肢和单上臂缺失;,(6)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一级中的情况);,(7)二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碍。,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双小腿缺失;,(2)单前臂及其以上缺失;,(3)单大腿及其以上缺失;,(4)双手拇指或双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5)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二级中的情况);,(6)一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碍。,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单小腿缺失;,(2)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在5厘米以上(含五厘米);,(3)脊柱强(僵)直;,(4)脊柱畸形,驼背畸形大于70度或侧凸大于45度;,(5)单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6)单侧拇指全缺失;,(7)单足跗跖关节以上缺失;,(8)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9)侏儒症(身高不超过130厘米的成年人);,(10)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两肢功能轻度障碍;,(11)类似上述的其他肢体功能障碍。,(五)智力残疾标准,1、智力残疾的定义,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2、智力残疾的分级,级别,分级标准,发展商(DQ),0-6岁,智商(IQ),7岁以上,适应性行为,(AB),WHODAS,分值,一级,25,20,极重度,116分,二级,2639,2034,重度,106115分,三级,4054,3549,中度,96105分,四级,5575,5069,轻度,5295分,(六)精神残疾标准,1、精神残疾的定义,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病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2、精神残疾的分级,18岁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据WHODAS分数和下述的适应行为表现,18岁以下者依据下述的适应行为的表现,把精神残疾划分为四级:,精神残疾一级:,WHODAS值在116分,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精神残疾二级:,WHODAS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简单照顾者的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精神残疾三级:,WHODAS值在96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精神残疾四级:,WHODAS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七)多重残疾,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残疾为多重残疾。多重残疾应指出其残疾的类别。多重残疾分级按所属残疾中最重类别残疾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八)我国残疾人分类统计表,类别,人数(万),比例(%),视力残疾,877,14.6,听力语言残疾,2057,34.3,肢体残疾,877,14.6,智力残疾,1182,19.7,精神残疾,225,3.8,多重残疾,782,13,合计,6000,100,注:以上数据是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得出。,三、致残的主要原因,(一)遗传,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任何生物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之间比较相似,就是遗传的表现。遗传与变异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现象。遗传保证了各种不同生物体的稳定,变异导致生物的不断进货。人类的变异大多数属于正常范围,如果变异程度超过正常范围,即为病理现象,就是遗传性疾病,即遗传病。遗传病是导致先天残疾的重要原因,能够导致残疾的遗传病并不多,以下为常见的十类:,(1)致盲遗传病 如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2)致聋遗传病 如先天性耳聋,(3)运动障碍遗传病 如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抗维生素D佝偻病、重症肌无力,(4)神经精神系统遗传病 如小头畸形、脊柱裂、癫痫、精神分裂,(5)内分泌系统遗传病 如呆小病(克汀病),(6)血液系统遗传病 如血友病A、地中海贫血,(7)先天代谢病 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雪症、白化病,(8)心血管系统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9)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如先天性睾丸或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10)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如先天愚型,(二)疾病,包括上面提到的十种遗传病,中风、颅脑损伤、脑瘫、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癫痫、骨关节损伤、关节炎、地方性碘缺乏病、麻风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肺疾患、尘肺、糖尿病等。,(三)中毒,包括食源性化学中毒(如甲醛中毒导致的双目永久性失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中毒引起的耳聋),农药中毒(如四肢肌肉性萎缩),煤气中毒(严惩的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出现偏瘫、失语、失明和继发性癫痫)等。,(四)意外伤害,包括交通意外、生产事故、烧伤、烫伤、化学品灼伤、运动创伤等。,(五)有害环境,包括物理有害环境,如光学致盲(如激光致盲)、声学致残(噪声性耳聋)、电学致残(高压电致残)等到;化学有害环境,如慢慢性钡、铅中毒导致肢体瘫痪、智力低下,中毒见上述(三)生物有害环境,如寄生虫环境(如脑囊虫病引发的癫痫)、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乙脑)等。,四、残疾的预防,(一)概念,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残疾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二)分级,残疾预防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 是指预防致残性伤害和疾病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1)免疫接种,(2)预防性咨询及指导,(3)预防性保健,(4)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5)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6)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7)安全防护照顾,(8)遵守安全规则,(9)维护安全环境,2、二级预防 是指发生后防止出现残疾,可采取以下措施:,(1)疾病早期筛查,(2)定期健康检查,(3)控制危险因素,(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5)早期医疗干预,(6)早期康复治疗,3、三级预防 残疾出现后采取措施预防残障,可采取以下措施:,(1)康复功能训练,(2)使用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功能用品用具,(3)使用步行用具,(4)进行康复咨询,(5)支持性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6)手术治疗,第二节 康复的基本知识,一、康复的概念及作用机理,现代康复医学确立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于70年代,主要是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治疗因外伤或疾病而遗留功能障碍,并导致生活,工作能力暂或永久性地减弱或丧失以至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身体性残疾者,使其功能复原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他们重返社会创造条件。目前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中的四大分支。其作用机理是对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正确的运动感觉输入和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并把这种运动模式通过反复的训练固定下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或功能重组,以恢复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研究表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能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可使30%的患者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与不康复组相比低12%。,脑损伤后,短时间内受损区域的神经细胞就会死亡,这种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且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也很差。因此,患者即会出现:一些原本被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原始反射就会出现:早期表现为受损区域支配的肢体无力,之后可能出现肌张力的增高,甚至痉挛。患者还会有一些不自主的运动产生,运动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患者的功能就得不到恢复和改善。人的大脑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患者即使没有经过治疗,受损肢体的功能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这是因为在受损区域周围的神经细胞又会建立新的反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信息传入,这样的反射可能是无序的,异常的,这就使得有些患者会有一些异常的运动模式出现。只有早期介入运动训练,训练正确的运动模式,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才能建立正确的运动反射,促进运动的正常化。只依靠药物,没有正确运动的刺激,患者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康复。这就说明早期康复介入非常重要,并且应该利用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患者,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尽可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有关机制包括:1 神经轴突侧枝发芽,神经元间联系的变化;2 隐蔽功能启用;3 不同中枢间或神经元束间功能抑制或神经机能联系不能消除的;4 再生作用。,二、康复的对象,(一)残疾人 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一定义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二)老年人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庞大群体。,(三)慢性非传染疾病 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骨关节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遗传性疾病;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肥胖症等。这些慢性病长期困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领域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方面。,(一)医疗康复 应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伤病者和残疾人进行康复诊断、功能评估及康复治疗护理,促进身心康复。医疗康复也包括使用各种临床康复手段。,(二)教育康复 使残疾人(首先是学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在教育上达到康复的目标,即能够入学接受教育;同时也指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促进全面康复。,(三)职业康复 使青年和中年残疾人在就业和职业工作上能够达到康复的目标;包括就业前的职业能力的评定和训练,帮助就业上岗或自谋生计,以及就业后在职业工作上的评估和支持。,(四)社会康复 使残疾人在享受公民的社会权益和在社会生活上能达到康复的目标,也就是能够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在上学、就业、医疗、住房、交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不受歧视,并能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职责。此外,社会康复也引导和帮助残疾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促进全面康复。,四、康复的途径,康复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门服务、信息服务。,(一)机构康复 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术,对病伤残者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心理疏导、辅助用具服务、职业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康复,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二)社区康复 主要利用区(县)、街道(乡)和居(村)隶属卫生、民政、教育、残联等部门和社会的人力、物力、政策、信息、文化等资源,并积极发挥残疾人及其亲友的作用,为病伤残者就近就便提供训练指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用品用具及咨询转介等多种康复训练与服务。,(三)上门服务 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依托机构和社区的人力、知识和技术等康复资源,为病伤残者提供上门的康复服务。,(四)信息服务 是指通过多种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设施和技术,把康复知识和技术发送到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为病伤残者提供服务。,五、康复的基本原则,(一)功能训练 着眼于保存和恢复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运动、感知、心理、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重视功能的检查和评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尽可能满足残疾人和功能缺陷者对功能康复的需求。,(二)全面康复 从生理上(身体上)、心理上(精神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康复的对象不仅是有功能障碍的器官或肢体,更重要的是整个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全面康复也就是整体康复,也是在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领域全面地得到康复。,(三)融入社会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残疾使残疾者暂时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康复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残疾者通过功能的改善而能重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成员,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有能力参加社会生活,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志。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衰弱。”人们为了能参加社会生活和履行社会职责,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能力:意识清楚,有辨人、辨时、辨向的能力;个人生活能自理;可以行动(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轮椅);可进行家务或消遣性作业;可进行社交活动;有就业能力,以求经济上能自给。康复工作就是为了帮助患者恢复以上的能力,促使患者重新与社会相结合。,(四)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反映了残疾人或伤病者对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和个人感受,主要反映在健康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状况、个人对生活的心理感受等。通过康复治疗带动全面康复,其结果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对上述有关生活质量的诸多因素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脑,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按位置和功能:,按分布的对象:,副交感神经,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周围部:躯体神经,中枢部:脑脊髓,中枢部:脑、脊髓,周围部:内脏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内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十分复杂,但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脊髓和脊神经:,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成人长约45cm。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由脊髓圆锥下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终丝无神经组织。,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脊神经31对,因此,脊髓分为31个节段: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颈膨大,,为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由此发出的神经支配上肢。下方的叫,腰骶膨大,,自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1节段,由此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下肢。,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髓的节段和脊柱的椎骨不完全相对。成人颈髓上部(C,1-4,)大致与同序数的椎骨相对,颈髓下部(C,5-8,)和胸髓上部(T,1-4,)与同序数椎骨上1节椎体平对,胸髓中部(T,5-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椎体平对,胸髓下部(T,9-12,)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脊髓的节段性支配,对肌的节段性支配,肌肉,神经丛,周围神经,脊髓节段,膈肌,颈丛,膈神经,C,3-5,肱二头肌,臂丛,肌皮神经,C,5-6,肱三头肌,臂丛,神经,C,6-8,肋间肌腹壁肌,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T,1-12,股四头肌,腰丛,股神经,L,2-4,小腿三头肌,骶丛,胫神经,L,5,-S,2,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脊髓节段,皮肤区域,脊髓节段,皮肤区域,C,2,C,3-4,C,5,C,6-7,C,8,-T,1,T,2,T,4,T,6,枕部及颈部,颈部及肩部,臂外侧面,前臂和手的外侧面,手和前擘的内侧面,臂内侧面、腋窝及胸骨角平面,乳头平面,剑突平面,T,8,T,10,T,12,-L,1,L,2-3,L,4-5,S,1-3,S,4-5,季肋部平面,脐平面,耻骨部及腹股沟部平面,大腿前面,小腿内、外侧面和足的内侧半,足外侧半和大、小腿后面,会阴部,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反射功能:,脊髓可执行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髓的各种反射都是通过脊髓节内和节间的反射弧完成的。,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躯体反射,内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浅反射,浅反射,划腹壁皮肤,腹肌收缩,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T,7-12,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三、脑干功能:,脑干的功能,传导,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 三叉神经脑桥核及脊束核,两侧面神经核 两侧面神经 两侧眼轮匝肌,2.咽反射,咽后壁 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孤束核 疑核 舌咽、迷走神经,软腭肌、咽肌,3.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顶盖前区灰质核,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双侧瞳孔扩约肌,第四节 传导路,一、感觉传导路,躯体感觉,一般感觉,特殊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精细触觉,深感觉,浅感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辨别物体,形状、大小、软硬、,纹理粗细等),痛觉,温度觉,粗触觉,脊髓丘脑侧束,视觉,听觉,平衡觉,脊髓丘脑前束,(一)本体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感受器(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脊髓后根 后索(形成薄束、楔束)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在延髓)内侧,丘系 脑桥 中脑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感受器(肌、腱、关节处)脊髓后根(分别终止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层)外侧索(分别组成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本体觉冲动到达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射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脑干,脊髓小脑后束 小脑下脚 小脑,脊髓小脑前束 脑桥 小脑上脚 小脑,2.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3.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感受器 脊髓后根 脊髓后角 白质前连合(在本节或上升1个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组成脊髓丘脑侧面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延髓 脑桥 中脑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4.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感受器(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三叉神经根,脑桥,三叉神经脊束(传递痛、温觉)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递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它们发出的轴突交叉至对侧),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伴随内侧丘系上升),背侧丘脑,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此通路在交叉以上损伤,对侧头面出现浅感觉障碍,若在交叉以下损伤,则浅感觉,障碍在同侧。,二、运动传导路,动运传导路,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脊髓束:起于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脑桥基底部队,延髓(形成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终止于各节段的同侧面)前角运动细胞,皮质核束:起自中央前回下1/3的锥体细胞,内囊膝 脑干,脑神经驱体运动核,上运动神经元(如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锥体束)受损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对它的抑制作用,使其功能释放,活动增强,表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瘫痪的肌呈痉挛状态,所以称为中枢生性瘫痪(痉挛性瘫痪或硬瘫)同时,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Babinski)征。,下运动神经元(如前角运动细胞、脑干躯体运动核、脊神经、脑神经)受损时,,反射弧遭到破坏,深、浅反射均消失,瘫痪的肢体肌张力减低,松驰变软,所以称为,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或软瘫)。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还有营养作用,因此肌,明显萎缩。,一侧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或皮质核束受损时,引起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的瘫痪,,临床上称为核上瘫。面神经核上瘫表现为病灶对侧鼻沟变浅或消失,发笑时病灶,侧口角歪斜向上,但两侧额纹存在,眼睑闭合正常。舌下神经核上瘫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的对侧,舌肌不萎缩。,当脑神经躯干运动核或脑神权受损时导致的瘫痪又称核下瘫。面神经核下瘫的,表现为患侧所有面肌瘫痪,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面下部的表现同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下瘫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舌肌萎缩。,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的比较,症状和体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肌萎缩,瘫痪,增高,亢进,出现(阳性),不明显,痉挛性(硬瘫),降低,消失或减弱,不出现(阴性),明显,弛缓性(软瘫),传导路(以运动为主)各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损伤,因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面积较广,,一般病变常局限于某一部位,多出现对侧单个肢体的瘫痪,如臂、腿,,临床上称为单瘫。,2.内囊损伤,一侧内囊病变,可引起:对侧半身的偏瘫,包括对侧下,部面肌、舌肌的核上瘫(皮质核束受损)和对侧上、下肢的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束受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皮质束受损);,两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的三偏症状。,3.脑干损伤,脑干一侧损伤,因伤及一侧未交叉的锥体束和某一脑神,经核或脑神经根,出现交叉性瘫痪,即对侧身体偏瘫,患侧某一个或,几个脑神经麻痹。,4.延髓上段腹侧部,一侧损伤常见于椎动脉的延髓支栓塞,病变部位可涉,及一侧的锥体束和部分内侧丘系及舌下神经根。其临床主要体征为:,患侧:,舌肌周围性瘫(舌下神经核下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5.脑桥下段基底部,一侧损伤常见于基底动脉脑桥支栓塞,病变区可涉及一侧锥体束、,展神经根及面神经根,其临床体征为:,患侧:,外直肌麻痹、面神经核下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舌下神经核上瘫。,6.中脑一侧大脑脚损伤,如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脚底,可使一侧锥体束及动眼神经根,受损。,患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面神经核上瘫及舌下神经核上瘫。,7.脊髓损伤,(1)脊髓灰质损伤,表现为节段性障碍。,(2)前角病变,可引起患侧节段性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3)后角病变,产生患侧节段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和深感觉仍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4)白质前连合损伤,产生两侧节段性的痛、温度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5)白质传导束损伤,一侧后索的薄束、楔束损伤,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肢体意,识性本体觉及精细触觉障碍。一侧外侧索的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一侧外侧索的脊髓丘脑束损伤,引起损伤平面下12节段以下的对,侧皮肢痛、温度觉障碍。,(6)脊髓横断性损伤,1)颈膨大以上颈髓损伤 四肢中枢性瘫痪,膈肌麻痹,损害平面及以下全部全部感觉,消失。,2)颈膨大损伤 损害平面及其以下全部运动、感觉丧失。上肢为周围性瘫痪,下肢为,中枢性瘫痪。,3)胸髓损伤 上肢不受影响,下肢呈中枢性瘫痪,受损平面及其以下感觉障碍。,4)腰骶膨大损伤 上肢不受影响,下肢呈周围性瘫痪,受损平面及其以下感觉障碍。,5)马尾损伤与腰骶膨大损伤的症状相似,但在早期,下肢有剧烈的神经根痛。,(7)脊髓半横断损伤,1)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肢体中枢性瘫(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2)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缺失(一侧后索薄束、楔束损伤)。,3)损伤平面以下12节段以下对侧身体痛、温度觉缺失(一侧脊髓丘脑束受损)。,4)同侧损伤节段周围性瘫痪和感觉障碍,反射消失(损伤节段灰质受损)。,5)两侧粗触觉仍保存(粗触觉可经两侧脊髓丘脑束及薄束、楔束传导)。,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第五节,脑 脊髓,硬膜,蛛网膜,软膜,蛛网膜下隙(腔),脑脊液的作用,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振荡,维持颅内压,供给脑和脊髓营养物质和运走其代谢产物,脑室,侧脑室,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最大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内,下角-最长、伸至颞叶内,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脊髓循环:,左右侧脑室(约95%由内侧脑室脉络丛产生),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两外侧孔,脑脊髓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运动功能水平评定标准:,等效采用Brunnstrom法(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28-1829)和简化的Fug1-Meyer评定法(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5-1837),Brunnstrom法评定偏瘫的恢复过程,分为六阶段:,阶段:为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急性期,约数日至2星期,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阶段:为发病约2星期后,联合反应(AR)、痉挛(S)、和肢体的协同运,动(SM)开始,阶段:可随意引起协同运动,痉挛加重(S),阶段:出现一些脱离协同运动的分离运动(IM),痉挛开始减弱(S)。,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IM),痉挛明显减弱(S)。第4、5阶段,约相当于病后第5星期3个月。,阶段:协同运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简化Fug1-Meyer运动积分临床意义:满分100分。50分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患肢中度运动障碍;96-99患肢轻度运动,障碍。,#治疗组治疗方法:给予针刺联用现代康复疗法。,1.针刺治疗,(1)取穴: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取阳经穴位,下肢取阴经穴位。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合谷、清冷渊、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承筋、三,阴交、太冲。以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根据穴位不同,应用不同型号的平针。,(2)体位:取健侧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略有弯曲,掌心朝下;患侧下肢自然伸直。,(3)操作方法: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2cm0.5cm。,外关: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1cm0.5cm。,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直刺1cm0.5cm。,清冷渊: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直刺1cm0.5cm。,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1.5cm0.5cm。,殷门: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直刺2cm0.5cm。,委中: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直刺2cm0.5cm。,承筋:小腿后面,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直,刺1.5cm0.5cm。,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直刺1.5cm0.5cm。,太冲: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直刺0.8cm0.3cm。,(4)手法: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将平针快速成刺入穴位,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010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快,速。于针刺开始及中间各行针1次。,(5)疗程: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共治疗4周。同时给予康复训练,方法如下:,2.现代康复疗法:,(1)良肢位的设计,方法: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病人卧床时均应采用此种体位。,(2)被动牵拉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躯干的被动牵拉训练,患者呈侧卧位,全身放松。治疗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置于肩关节,一手置于骨,盆。治疗者在肩关节处的手向患者身体的后下方用力,骨盆侧手同时向前下方用力,,利用双手相反方向的扭力,使患者的躯干旋转,下肢随着骨盆的运动放松摆动。然后,,再做肩向前下方.骨盆向后上方侧搬训练。,在前拉的末端(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做5-10秒的短暂停留,反复牵拉10次。,上肢的被动牵拉训练,肩关节被动牵拉训练,方法:肩胛胸廓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者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一手托住肩胛骨下角,辅助患者完成肩胛骨上举一外展一下降一内收,完成逆,时针方向运动。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反复牵拉10次。,在充分活动肩胛骨的基础上,治疗者一手控制患手使四指伸展,另一手拇指抵于,患者手背,其余四指压迫患手大鱼际肌,并将拇指伸展、外展。治疗者用前臂固定,患者肘关节下方,保持患者呈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肘关节伸展的体位,轻提上,肢,使肩关节向前伸出,同时完成肩关节上举动作。患者仰卧位,以肩关节的中心,为轴心,一只手固定患者的上臂,另一只手固定患者的腕关节,做肩关节外展动作,,约90度时,肱骨需有外旋动作。反复牵拉10次。,腕及手指关节被动牵拉训练,方法:牵拉手部屈肌肌群:任何体位均可,牵拉时,患者的肘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先被动地进行腕关节背伸,约80度,同时做手指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