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物地理学-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1.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2527983 上传时间:2025-10-25 格式:PPTX 页数:89 大小:4.73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地理学-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生物地理学-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1/89,第一节 分布区与生物区系,第二节,陆地生物基当地域分异规律,第三节 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第四节 世界海洋生物区系区,第五节 中国陆地生物区系区,第六节 中国海洋生物区系区,2/89,第一节 分布区与生物区系,一、分布区定义,分布区亦称种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含有生命力后代。种分布区,之所以能够维持或扩展,是因为生物种在形态、结构、功效与遗传等方面,对外界环境条件特殊适应。,在种分布区内,该种生物种群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能出现。栖息地决定了分布区结构,即种在分布区内配置情况。,3/89,二、分布区形成,关于种分布区形成有各种理论。一个是,单境发生论,,认为:生物种或其它类群,最初都是由一个地点发生,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步向四面扩展分布。最初发生地叫做发生中心或起源中 心(图6-1)。另一个是,多境发生论,,认为:生物种能够在多个地域中同时或不一样时发生。另外,还有些人主张泛境发生论,认为:一个旧种进化到达质变阶段,新种就在旧种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动、植物种地理分布这种自然扩散,称为侵移或扩展。普通情况下,分布区大小与种繁殖能力和年纪成正比。,4/89,蟾蜍(bufo)发生中心及向各个方向扩展示意图,5/89,三、分布区类型,不一样分布区,其大小、形式和稳定性方面都有所不一样,根 据这些特点可将分布区划分为若干类型。,(一)按其大小通常分为,广分布区,和,狭分布区,普通来说,种生态价愈高,克服阻限能力愈大,种年纪愈年轻,其分布区翕狭小。比如,当代植物中银杉,只分布在我国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动物中高加索雪鸡和里海雪鸡等,变属于狭分布区种(图6-2),6/89,雪鸡狭域分布图,7/89,(二)按分布区形式,通常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连续分布区,通常连成一片一块完整区域,生物种从它发生地,以自然形式向四处扩张。比如,棕榈科植物是泛热带连续分布区(图6-3)。,棕榈科植物是泛热带连续分布区,8/89,间断分布区,是种分布被分裂为相距遥远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可能被高山、海洋、不宜气候或土壤等障碍所隔开开,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机会,而形成一个不连续间断分布区。比如,刺猬、大麝和黑线姬鼠分别见于我国东部和欧洲、中亚一带(图64),亦呈间断分布区。据推测,这都是因为第四纪冰川所造成。,9/89,刺猬-黑线姬鼠间断分布,10/89,(三)按分布区稳定程度,还可分为扩展性分布区和缩减性分布区,影响分布区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种分布还未到达自己气候边界,便会不停向外扩展,成为扩展性分布区;自然条件改变及环境污染,能够引发种剧减甚至消失,造成缩减性分布区。伴随人口增加,植物生境破坏,动物栖所日益缩小,必定会使世界上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11/89,四、固有种和特有种,栖息在发生地种,称为该地域固有种。一个种仅分布在地球上某一地域,称为该区特有种。特有现象常与一地域历史演变相关。那些很早就与大陆脱离岛屿和一些孤立山峰,经常出现特有种。比如很早就脱离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岛,特有植物有1000种,占当地植物区系72。,12/89,五、生物区系,包含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它能够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了解。广义生物区系,是指许多不一样生物种(科、属)总合。这种总合能够按行政区,如长春生物区系;也能够按自然区,如山地生物区系、平原生物区系等,还能够按生物分类系统,如被子植物区系昆虫区系等。,狭义生物区系,是指不一样生物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因为分布区共同而形成生物总体。通常分为植物区茶和动物区系。从生物地理学出发,整个地球表面可分为海洋生物区系和大陆生物区系。岛屿生物和内陆水域生物,通常都归入大陆生物区系之中。因为往往它们在分布上同陆地有亲密联络。,13/89,第二节 陆地生物基当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动、植物伴随自然环境空间地理改变,而产生一定空间地理格局,形成不一样动植物区域。生物基当地域分异规律能够反应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地理规律。,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组分之一,它们在地球表面上分布,首先受当代生态地理条件所制约,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而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另首先,又受区系历史所影响,与生物系统演化和地史变迁相适应,而含有区系性特征。地带性:非地带性和区系性是生物分布基当地域分异规律,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世界陆地生物分布基本轮廓。,14/89,一、地带性,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改变。生物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因为太阳辐射随纬度梯度改变,引发气候(温度、降水)、土壤等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对应地呈带状分布。这种地带性规律,在苔原地带、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和热带雨林地带表现最经典,以致造成全球性地带。然而,在中纬度温带地域,因为受海陆分布及结构地貌等非地带性原因影响,使全球性地带产生局部变形,动植物分布出现丁局部地带性,称为区域地带性或“地带段性”。这在温带大陆东部、西部和内部都有表现。,15/89,二、非地带性,生物分布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由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大气环流等所引发气候经度差异,尤其是水分条件不一样,从而使动植物分布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发生改变。通常称为经度省性或经度地带性。这在中纬度大陆东部表现得最显著。,另首先,因为大地结构、岩浆活动等地球内能作用,使地表出现了大地势起伏,形成了一些大山体、高原或平原等地貌类型。而动植物类群围绕这些独立地貌单元,在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生物群并含有独立分布区。,16/89,三、区系性,所谓区系性,是指不一样动植物,在漫长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因为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生物区系。区系性反应生物彼此间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过程以及地理隔离情况。一个生物区系中,特有类群愈多,分类等级愈高,说明它们愈古老,地理隔离愈久,即区系性愈强。,很早以前,人们就依据这种区系性规律,按着特有种或特有类群组合情况,将地球上动、植物区系分为许多区。比如,把植除上述三种基当地域分异规律之外,还有垂直带性规律和地方性规律。,17/89,四、垂直带性规律,地质结构和山地地势是形成垂直带前提,山地气候条件伴随海拔高度发生改变,是形成垂直带直接原因。因为地势抬高,气候、土壤等发生垂直改变,从而使生物也随之发生对应垂直改变。垂直带既受地带性原因制约,又受非地带性原因影响,是二者派生出来区域性分异规律。,18/89,五、地方性,是生物在局部地域分异规律。在较大区域内,因为自然条件局部差异,尤其是中地形垂直分化,基岩及地面组成物质不一样以及地方气候差异,引发土壤和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生态学中惯用“生境”及其组合,大都反应了这种地方性规律。地方性规律主要表现为系列性和组合性。系列性是指因为中地形影响,动植物分布按一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依次更替现象。植物生态学称为“生态系列”。生态系列在平原,山地普遍存在。,19/89,组合性是指因为中地形影响,各个生境及其生物群有规律 地重复出现,并在一定地域形成特有组合。这种组合是相邻,同时又是不一样生境中生物在区域上合并,结果形成一个比生境更复杂生物群,反应了区域上共轭性。比如,河谷草甸生物群,它包含河流两侧河漫滩草甸,一级和二级阶地上农田草地等生物类型。,20/89,第三节 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一、世界植物区系区,最早对植物区系进行分区是德国学者恩格勒(Engler)和狄尔斯(Diels),以后苏联学者阿略兴(An6xuu)、塔赫他间(TaxTatmmO,美国学者古德(R.Good)等,都在恩格勒和狄尔斯分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改,并提出各自区系分区意见,他们方案大同小异。普通将全球分为六个植物区,各区下分为若干个亚区(图)。,I、泛北极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又称全北植物区。它面积最大,包含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广大地域和以南部分地域。除东南亚、中国南部和日本南部以外,普通是与热带植物区系分开。泛北极植物区是以温带为主植物区系,包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因为古地中海大部分海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后消失,欧亚大陆内部气候逐步干燥,而使本区系带状分布变形,并产生了草原和荒漠。本植物区系有一些经典科与热带植物区系有显著不一样。,21/89,22/89,世界植物区系和植被界,23/89,II、旧热带植物区,旧热带植物区又称古热带植物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包含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地域、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南部、印度尼西亚诸岛,直到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及太平洋岛屿。气候酷热,大部分地域降水丰沛,四季改变不显著,整年都适于植物生长,所以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大约有45000种以上。植物压系主要由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稀树草原中特有科、属组成。经典有猪笼草科(Nepenthaceae)、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芭蕉科(Musaeeae)、姜科(Zingiberaceae)。另外,棕榈科(Palmaceae)、兰科(Orchidaceae),天南星科(Araceae)中很多特有属,也分布在这里。,24/89,、新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包含中美洲和南纬40以北南美洲大陆。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巴西就有40 000各种。特有科为仙人掌科、美人蕉科(Cannaceae)、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仙人掌科植物多为各种各样肉质植物,多分布在酷热干燥山区。风梨科(Bromeliaceae)植物大都是附生植物,生长在乔木和岩石上,从热带雨林到干旱地域都有分布。除上述这些特有科植物以外,还有棕榈科和苏铁科一些属。,25/89,26/89,澳大利亚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包含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本区特点是特有植物种、属尤其多,为其它任何区所不能比拟。比如在12049种维管束植物中,就有9036种为特有种,占75。这种现象产生,主要是因为从中生代白垩纪以来,在地理上澳大利亚大陆一直处于被海洋包围孤立状态,不能与相临大陆植物区系进行种、属上交流,因而保持了高度特有现象。特有科有山龙眼科(Pruteaceae)、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等。它们都包含许多特有属、特有种。如山龙眼科Banksia属含特有种50种以上;豆科金合欢属(Acacia)有特有种280种;桃金娘科桉属(Eucalyptus)特有种也有600种。,27/89,28/89,V、好望角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位于非洲西南端,北界沿奥兰治河延伸,东以德拉肯斯堡山脉为界,是世界六大植物区中最小一区。本区有14 000种维管束植物,其中3 000种是特有种。最经典有拢牛儿苗科酢浆草科酢浆草(Oxalis),肉质植物有松叶牡丹属(Mesemoryanthemum),木本植物中山龙眼科有262属,杜鹃花科石楠属有460种。,I、南极植物区,南极植物区包含南美洲大陆南纬40以南地域和大洋岛屿,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本区共1 600种植物,其中1 200种是特有种,占75。经典代表是假山毛榉属(Nothofagus)、南美杉属(Araucaria)等。特殊是一个蚁塔科(Halonhagidaceae)特大草本植物Gunnera属,它一片叶子能够把三个骑马人连人带马全遮盖住。,29/89,30/89,二、世界动物区系区,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分区,是从19世纪开始。1857年,斯克莱特(P.L.Sclater)依据鸟类分布,将世界陆地动物分为六个界:旧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印度界、澳洲界和新热带界。1866年,麦利(A.Murrey)依据哺乳类分布,将世界动物分为四个界:旧北界、印度一非洲界、阿美利加界和澳大利亚界。1876年,华莱斯(A.R.Wallace)对斯克莱特所划六界加以修订,分为旧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和东洋界。陆地动物分区也不是统一,B.T盖普特涅尔(TenrHep)和/LB捷连节夫(TeneHTBeB)分为七个界:旧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澳大利亚界、印度一马来亚界和南极界;H.A波布林斯基(06prlHCKl414)不一样意将南极划为一界,认为南极地域无真正陆地动物区系。他把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分为八个界:新西兰界、澳大利亚界、波里尼西亚界、新热带界、马达加斯加界、埃塞俄比亚界、印度一马来亚界和全北界。我们采取六个界分区方案(图72)。,31/89,世界动物分布区系区,古北界,古热带界,新北界,新热带界,东洋界,澳大利亚界,32/89,I、古 北 界,古 北 界包含,欧洲、北回归线以北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中、北部以及喜马拉雅山与秦岭以北亚洲大陆。,古北界与新北界动物区系有许多共同特征,所以有些人将两界合称为全北界。鼹科、鼠兔科、河狸科、潜鸟科、松鸡科、攀雀科、洞螈科、大鲵科、鲈鱼科、刺鱼科、狗鱼科、鲟科及白鲟科等,均为全北界所共有。古北界缺乏陆栖动物特有科,但含有不少特有属,比如鼹鼠、金丝猴、熊、猫、狼、狐、貉、鼬、獾、骆驼、獐、嘘、羚羊、旅鼠以及山鹑、鸨、毛腿沙鸡、百灵、地鸦、岩鹨、沙雀等。,33/89,、新北界,新北界,包含墨西哥及其以北北美洲。,本界动物。区系科数不如古北界多,但有一些特有科,如义角羚科,山海狸科、北美蛇蜥科、鳗螈科、两栖鲵科、弓鳍科和雀鳝科等。特有种类主要有美洲麝牛、美洲河狸、大褐熊、美洲驼鹿以及鸟类中白头海鹏(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等。,34/89,、古热带界,古热带界,又称埃塞俄比亚界,包含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南部,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岛屿。,动物区系特点主要表现为区系组成多样性和拥有丰富特有类群。其中哺乳类著名有蹄兔目、管齿目和长颈鹿科、河马科、金毛鼹科和非洲鼯鼠科;羚羊科虽不为本界特有,但种类极其丰富。仅分布于本界有黑猩猩、狐猴、斑马、大羚羊、非洲象和狒狒等。森得猬科为马达加斯加所特有。狮子是经典非洲兽,但它分布区可达西南亚一带。鸟类中非洲驼鸟和鼠鸟为本界特有目,特有科主要有珠鸡科、鹭鹰科(食蛇鹫)等。爬行类中避役、两栖类中爪蟾、鱼类中非洲肺鱼和多鳍鱼等均为本界代表种。,35/89,本界与东洋界有许多共同类群,如哺乳类中鳞甲目、长鼻目,灵长类狭鼻猴类、懒猴科和奇蹄目标犀科等;鸟类中犀鸟科、太阳鸟科租阔嘴鸟科等。这说明两界在历史上曾有过亲密联络。另外,有些在欧亚大陆普遍分布科却不见于本界,如哺乳类中鼹科、熊科、鹿科以及鸟类中河乌科和鹪鹩科等。这是因为长久地理隔绝而限制了其它动物侵入缘故。,包含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我国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大小岛屿。本界动物区系多样而复杂,仅次于新热带界和古热带界而居第三位。哺乳类中只有皮翼目为特有目。鸟类中无特有目,仅和平鸟科为特有科。爬行类中有五个特有科,即平胸龟科、鳄蜥科、拟毒蜥科、异盾蛇科和食鱼鳄科。,36/89,V、新热带界,新热带界,包含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岛。,本界动物区系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而特殊,其中有许多特有类群和固有类群。贫齿目标犰狳、食蚁兽和树懒为固有种;灵长目标狨、卷尾猴和蜘蛛猴,既是固有种又是特有种;特有科有新袋鼠科、安达斯鼠科(以鼬科)、硬毛鼠科(枷断科)等。缺乏广布其它大陆一些类群,如食虫目、偶蹄目、奇蹄目和长鼻目等。鸟类包含20多个特有科,其中著名者为美洲驼鸟、南美鹏和縻雉。蜂鸟虽非本界特有,但种类和数量极多。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种类也很多,其中不少是特有种。如鬣蜥科多达300种,负子蟾、美洲肺鱼、电鳗和电鲶等均为本界所特有。,37/89,新热带动物区系多样性、特有性和原始性,除了与当代地理环境多样性相关外,更主要是与历史上原因分不开。中生代时南美洲曾与非洲、澳洲和南极大陆联络在一起,是冈瓦纳古陆一部分,因而动物区系至今还残留着这种关系痕迹。如共同含有肺鱼、鸵鸟和有袋类等。从第三纪初,南美洲完全与其它大陆分离而独立发展,所以形成了许多特有类群,如贫齿类、阔鼻猴类、新袋鼠以及南美有蹄类(已绝灭)等。到第三纪末上新世以后,南北美洲大陆重新联结,北美洲哺乳类貘、羊驼、酣尚、鹿、狐、水獭、浣熊、臭鼬等文迁到南美大陆,多数至今留有后代。,38/89,V1、澳大利业界,包含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岛、塔斯马尼亚岛、伊里安岛和太平洋诸岛。,本界是现在地球上最古老动物区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中生代晚期动物区系特征。其特点是缺乏普遍分布子其它大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而保留着当代最原始哺乳类原兽亚纲(单孔目)和后兽亚纲(有袋目),而真兽亚纲仅有少数蝙蝠、啮齿类和澳洲犬等。,本界鸟类很特殊,鸸鹋(澳洲驼鸟)、食火鸡、无翼鸟、营琢鸟、琴鸟、极乐鸟、园丁鸟等均为特有种。地球上现存最原始爬行动物喙头蜥,仅产于界内新西兰附近小岛上。蛇、蜥蜴奇缺,两栖类极少。澳洲肺鱼为本界淡水河流所特有,其固有淡水鱼奇缺。,39/89,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40/89,第四节 世界海洋生物区系区,海洋生物区系区划分,因为许多原因而变得格外困难。其中最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大多数等级较高分类类群,都是很广泛,经常是世界性分布,因而它们不适于作为分区依据,所以不得不依靠属、种分布区。然而,大多数海洋动物属和种分布区当前研究得还很不够。,第二,大洋动物各级类群在其分布上很不相同,以哪个类群作为分区主要依据,还不清楚,并有争议。另外在大陆区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哺乳动物,在海洋中是很贫乏。,第三,因为海洋存在着垂直带分异,使分区显得愈加复杂化,要想做出一个适合整个海洋各带统一模式是不可能。,41/89,到当前为止,对海洋动物区系分区还没有一个统一划分方案。对海洋动物来说,应该按每个带进行独立区划,但当前相关深海动物分布资料极少,只能以沿岸带和大洋带动物分布情况,进行普通性探讨。海洋动物(沿岸带和大洋带动物)地理分布,主要受海水温度和因为大陆阻限分隔含有相同温度条件水区影响。大洋上层温度,第一取决于该水区所在地理纬度;第二取决于洋流性质(寒流和暖流)。,42/89,同陆地动物区系划分相同,主要以海洋哺乳类和鸟类为依据,将世界海洋划分为七个动物区系区(图)。,世界海洋动物区系区,43/89,一、北极冷水区,本区主要位于北纬60以北辽阔海域,包含北冰洋、白令海北部和东部、白海、巴芬湾和哈得逊湾,并沿格陵兰岛和北美洲东部南下,直达纽芬兰岛。,北极冷水区水温低而年变幅小;常在0以下。一年内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被坚冰覆盖。就是在最暖季节,海水中也漂浮着许多冰块。因为许多河流注入及冰雪消融,使这里海水盐分含量比较低,表层盐度为30。一32o。极端低温条件,使这里动物区系含有很大特殊性。,第一,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贫乏,尤其是脊椎动物更为贫乏。但其中一些种类个体数量却相当多。夏季在漂浮着冰块水中,发展有相当丰富浮游植物,它们是浮游动物食物,并能把鱼类吸引到此区。在冰块附近有许多海豹、鲸类和大群海鸟。白熊整年游荡在冰原上,寻找它们主要猎物一海豹。,本区最经典鲸类有北极鲸、一角鲸和白鲸,食肉目有白熊,鸟类中有鸥类和海雀类,鱼类中最经典是鳕鱼、比目鱼和杜父鱼。,44/89,鸟类中三趾鸥和各种海雀类经常形成很大集群,分布在新地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悬崖峭壁、以及格陵兰岛、东北美洲附近海洋陡岸上。特有种白鸥最为经典,这种鸟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浮冰上度过。,鱼类种类不多。夏季,大西洋鱼类(如鲱、鳕、海鲈鱼和比目鱼等)可迥游到本区觅食。,第二,本区沿岸地带终年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所以缺乏沿岸带动物区系。,第三,这里水温垂直改变小,动物垂直分布差异也不显著。,45/89,二、北太平洋温水区,本区范围大致由白令海峡向南伸延到北纬40一带。除了太平洋北部以外,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绝大部分均属本区组成部分。,这里水温比北极冷水区高,季节改变显著,上层与深层水温差异很大,夏季尤为显著。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冬季经常被冰雪复盖,夏季也有浮冰,所以本区北部和西部水温很低。动物区系特点是种组成丰富而特殊,多固有种。许多动物个体数量很多,所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是世界主要渔场集中海域。,本区特有哺乳动物主要有海狗、海驴和海獭。诲狗和海驴属鳍足目海狗科两个特有属。海驴雄兽体长可达3米以上,体重1吨多,是一个较耐寒动物。它分布区与本区相符,甚至在冬季移栖时也不超出这个区域。海狗小于海驴,体长2米,体重250千克。被以致密细毛,是一个比较适于温水动物。,46/89,三、北大西洋温水区,位于北极冷水区南面。包含巴伦支海绝大部分,挪威海、北海、波罗海、格陵兰海东部和大西洋东北部,向南达捷拉瓦尔湾和比斯开湾。本区自然地理特点近似北太平洋温水区,但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动物区系比北太平洋区贫乏。除了鲸类和海豹类比较丰富外,缺乏鳍足类,海雀种类也非常少。,特有哺乳类有比斯开鲸、白鼻海豚、长鼻海豹和格陵兰海豹。比斯开鲸近似日本鲸,当前几乎绝灭。白鼻海豚属于体长中等(长2.53米)短鼻嘴海豚,为本区较北部所特有。长鼻海豹也分布在本区北部。格陵兰海豹是更较适寒动物,主要靠近北美洲海岸并部分地侵入北极区。,47/89,四、印度太平洋暖水区,本区大约位于南北纬40之间,在南美洲西海岸,因为秘鲁寒流影响,其南界显著向北偏倾。本区占据太平洋和印度洋绝大部分,面积超出全部各区总和。,区系特点是种类非常丰富,尤其是靠近赤道地域。这和它地史古老性,良好温度条件,大面积浅海区,星罗棋布岛屿,群落生境各种多样,尤其是与珊瑚岛格外发达相关。,除了动物种类丰富之外,还有较多特有种、属和类群;同时也保留着一些古老种类。,海生哺乳类在热带海洋中比较贫乏。鳍足类只有夏威夷海豹分布在夏威夷群岛一些地域,而且数量极少。,48/89,五、大西洋暖水区,本区北界与北大西洋温水区相接,南界起自南美洲海岸大约南纬40地方,向东延伸至南纬45处,然后倾斜转向低纬非洲海岸南纬2015地方。本区除大西洋外,还包含西印度洋和地中海。面积仅决于印度一太平洋暖水区。,本区动物种类即使也很丰富,但比印度一太平洋暖水区要贫乏得多。主要是与面积相对较小,群落生境比较单调、尤其是与缺乏珊瑚丛相关(珊瑚丛仅在加勒比海有分布)。许多印度一太平洋暖水区动物,如剑尾鱼、海蛇等,在本区均缺乏。在印度一太平洋暖水区有些科种类很多,而在本区则极少。如蕈状珊瑚科在印度一太平洋区有3属46种,而在本区仅有1种。,本区特有种为白腹海豹和海牛目中海牛等。,中部大西洋形成了大西洋两岸沿岸带动物区系阻限,旧大陆形成了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西印度洋阻限,使不一样,动物区系独立发展。,49/89,六、南方温水区,本区北界与印度一太平洋暖水区和大西洋暖水区南界相接,南界在南纬50-60之间,有些地方稍北位于南纬50左右,有些地方稍南则达南纬60附近。水文条件与北太平洋温水区和北大西洋温水区相同,水温季节改变很大。所以,动物种类比热带海洋贫乏得多。但生物个体数目多,生物量大。这里繁殖着大量浮游生物,供养许多鲸群,使本区成为世界主要捕鲸区。,在区系组成上,首先与南极区有许多相同种类;另首先,也与北太平洋温水区和北大西洋温水区有许多共同种类,比如南极鲸、海豹、带鱼、鲂绋等等,这种现象称为“两极同原”。,50/89,关于“两极同原”现象有几个不一样解释:,1.贝尔格认为:冰川期使全球表面变冷,形成了全球分布喜冷动物群。当间冰期到来时热带温度显著升高,喜冷动物无法适应这里环境,便退出本区分向,南北,形成了现在分布情况。,2.有些人认为:两极同原动物是经过热带深部冷水区进行交流,这种现象称为“赤道潜水现象”。这在藤壶(Balanusbalanus)和被囊类(Botryllusschlosseri)当代分布研究中已得到证实。,3.另外有些人认为:两极同原动物是平行发育而来,即为生态替换现象。如北方海雀类在形态、习性和生态上都近似于企鹅,但它们在系统分类上相距较远。,上述几个观点,都有自己证据和代表动物,都能够对两极同原现象作一定解释。,51/89,七、南极冷水区,本区位于南方温水区以南环南极地带。,水温特点与北极冷水区相同。因为环极洋流存在引发了南极海孤立,强化了这里严寒气候,对生物生存十分不利。所以动物区系非常贫乏,缺乏许多世界性分布集群。整个南极区含有代表性,鸟类是企鹅;哺乳类是鳍足类,后者除了海豹以外都是本区特有属。,企鹅总目中有20种左右分布在南极冷水区。它们不能飞,但善于游泳和潜水。经常成大群地巢居于陆上,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南极大陆沿岸和南极冷水区各岛屿沿岸。有少数种类随寒流而略向北移,可达非洲西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南端。,52/89,第五节 中国陆地生物区系区,一、中国植物区系区,我国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种类。丰富,与相邻各植物区联络广泛,分布交织复杂。吴征镒教授把我国植物区系分为两个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图7-3)。,53/89,(一)、泛北极植物区,1、欧-亚森林植物亚区,该亚区在泛北极植物区中是分布面积最小,区系组成比较简单针叶林区。其北界与欧洲至西伯利亚大森林北界吻合,南界是草原、荒漠和东亚森林。在我国分布在东北北部和新疆部分地域。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松等属组成,破坏后则被,桦、杨所代替。林下主要有花楸(Sorbus)、柳、枸子(Cotoneaster)、忍冬(Lonicera)等。南缘常出现落叶阔叶树种,如水青冈(Fagus)、鹅耳枥(Carpinus)、栎、槭、椴、榆等。该区系是在亚洲东南部(中国一喜马拉雅亚区为主)亚高山带同类区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经过第四纪几次冰期,首先逐步向北和向下迁移,另首先也愈发贫瘠化。,54/89,、亚洲荒漠植物亚区,该亚区位于古地中海海浸地域。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隆升成陆后,由古地中海南岸干热植物区系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经过长久早化过程形成。当前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大部地域。中间曾混杂有森林或草原成份,种类成份复杂而古老。尤其发达是藜科猪毛菜属(Salsola)。有柽柳科、蒺藜科几乎全部属种和十字花科、菊科、伞形科、唇形科、紫草科、百合科、蓼科、麻黄科等许多科特有属种。,55/89,、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草原植物区系比较年轻,是第三纪气候变迁、第四纪冰川作用以后由几个中心迁移形成。它主要分布在内古蒙东部和东北西部,处于森林和荒漠过渡区。所以在我国草原东部、东南部常有森林成份侵入,而在西部、西北部则与荒漠交织,在低洼部分多为荒漠类型盐生植物区系。优势属有针茅(Stipa)、蒿(Artemisia)、羊茅(Festuca)、异燕麦(Helictotrichon)、洁草(Koeleria)等,并有较多菊科、豆科、唇形科、伞形科等草本植物。也可出现少数灌木,如扁桃、绣线菊、锦鸡儿以及个别乔木,如榆、杨、杏等。,56/89,IV、青藏高原植物亚区,是第三纪末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因为形成历史短,环境条件严酷,限制了植物种类发生和发展,仅有500种植物。地势普通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升高,植物种类随之逐步降低,区系起源变新。其种类主要是由横断山脉区系、东喜马拉雅区系迁移和就地特化形成。中间部分以草原为主,由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羽状针茅(S、Subsessiliflerra var、basiplumosa)和西藏茅(Artemisia、Salsoidesvar weUbyi)形成优势。高海拔地域多垫状植物,主要是中国一喜马拉雅亚区种属,并有一定中亚成份。最西北是由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藏亚菊(Ajania、tibetica)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oftii)等特有种形成高寒荒漠。,57/89,V、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0一40之间,是种类丰富而又相当古老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系之一,包含日本在内有植物20 000种以上。因为白垩纪以来自然条件改变相对较小,所以这里保留了许多第三纪甚至更古老残遗植物。北方如八种槭、三种椴、两种秽(Fraxinus)、黄檗(pheUodendron)、胡桃楸(Juglans andshurica)、臭椿(Ailanthus)、栾树(Koelreuteria)、构树(Broussonetia)、糙叶树(Aphananthe)等;本亚区特有属、种很多,如蚂蚱腿子(Myripuois)、青檀(Pteroceltistatariuowii)、紫楠(Phoebesheareri)、白豆杉(Pseudotaxus)等,还有杜仲科(Eucommiaceae)、珙桐科(Davidiaceae)、钟萼树科(Bretschneideraceae)等。本亚区水平分带比较显著,从北向南反应出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改变。主要由各种落叶、半常绿和常绿栎及相近常绿栲(Castanopsis)、石栎(Lithcarpus)和半常绿水青冈(Fagus)等组成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针叶树以喜温松属为主。各类阔叶林都常混有喜暖针叶树种。,58/89,、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本亚区分布于北纬20一40之间,是最丰富、最古老温带、亚热带至热带北缘植物区系。包含我国境外喜马拉雅山区,该区系植物超出20 000种。这里植物区系成份新老兼备,垂直分布十分显著。从山脚到山顶能够见到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山寒带各种类型植被。,海拔较低地域和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区系相同,并由相同属所组成,但种类不一样,往往形成替换现象。如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替换了马尾松;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替换了铁坚杉(K.davidiana);滇青(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替换了青冈;白栎(Castanopsisdelavayi)替换了苦槠;黄栎(Cgclobalanopsisdelavayi)替换了赤皮(Cgilva);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替换了桤木(A.cremastogyne)等。亚高山、高山带依次出现铁杉、云杉、冷杉、落叶松和圆柏。与华中一带高山相同,也出现了一系列替换种,如翠柏、油杉替换了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花柏、金钱松等。二、旧热带植物区,59/89,VII、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本亚区分布在我国最南部,包含台湾、海南岛等地。是世界上最丰富植物区系之一,从第三纪以后极少改变。主要是热带雨林,以龙脑香科占优势,豆科、桑科榕属、大戟科、橄榄科、苦木科、无患子科等占很大比重。在山地雨林和亚热带雨林中,以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占优势。,60/89,(二)中国动物区系区,我国所产动物种类,当前难以详确统计,就陆栖脊椎动物来说,大约在2 000种以上,约占世界种数10。张荣祖、郑作新(1959)将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分为两个界、七个区、十九个亚区。(图),61/89,一、古 北 界,1.东北区,包含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地和松辽平原。鸟类、兽类及两栖类组成均较复杂,爬行类则相反。陆栖脊椎动物各纲中东北型,分布区多在区内相互重合。主要代表种有粗皮蛙、黑龙江林蛙、中国林蛙、黑龙江草蜥、团花锦蛇、细嘴松鸡、小太子鸟、丹顶鹤、东北兔和紫貂等。北方型中代表成份有极北小鲵、胎生蜥、柳雷鸟、攀雀、雪兔、森林旅鼠、驼鹿、驯鹿、牲、狼,以及獾等。,本区分大兴安岭(IA)、长白山地(IB)和松辽平原(IC)区。阿尔泰山面积较小,也归在本区之中。,62/89,63/89,华北区,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属于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华北型种类极少,只有没有蹼壁虎、山噪鹛、縻鼹、林猬(Hemiechinussylvaticus),还包含大仓鼠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darinus)等。动物区系主要由东北型广布种类所组成。南、北方喜湿动物在季风区相互渗透现象,在本区表现最为显著。蒙新区成份如小沙百灵、凤头百灵和达乌尔黄鼠等几乎渗透贯通全区。所以华北区既是南、北方动物,又是季风区与蒙新区动物相互混杂地带。本区分黄淮平原(11A)和黄土高原(11B)两个亚区。,64/89,65/89,III、蒙新区,包含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包含河西走廊)、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等盆地以及天山山地等。境内大部分属荒漠和草原地带。两栖类中,似西部绿蟾蜍,东部花背蟾蜍、大蟾蜍为仅有种。爬行类中以沙蜥、麻蜥等属种类为最多,分布也比较广泛。沙蟒为西部荒漠代表种。鸟类中经典种类有大鸨、毛腿沙鸡和几个百灵。野生双峰驼、野马、野驴和几个羚羊为本区有蹄类代表。啮齿类以跳鼠科和沙鼠亚科种类占优势。,本区分东部草原(1liA)、西部荒漠(111B)和天山山地(111C)三个亚区。,66/89,67/89,IIV、青藏区,包含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本区是一个由横断山脉(北端).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一祁连山脉等围绕大高原一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 500米以上。植被包含高山草甸、高山荒原和高寒荒漠。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型成份组成。最经典代表有野牦牛、藏羚和藏野驴、藏雪鸡、雪鸽、黑颈鹤和各种雪雀以及温泉蛇、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等。高山蛙是高原上唯一两栖类。,本区分青海藏南(1VA)和羌塘高原(1VB)两个亚区。,68/89,69/89,二、东洋界,包含四川省西部、昌都地域东部,北起青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向西包含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林带以下之山地。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形起伏很大,自然条件改变因而动物分布也以垂直改变为特征。动物区系主要成份,属于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分布型种类。经典代表有兽类中小熊猫和鸟类中血雉和虹雉。动物分布集中于横断山脉,如两栖类锄足蟾和湍蛙,鸟类中画眉亚科和雉科,兽类中鼠兔、绒鼠和食虫类等。,本区大部分属于南北向高山峡谷。高山部分有利于北方种类南伸,如岩羊、喜马拉雅旱獭等可沿高山草甸南伸至云南;而峡谷部分有利于热带种类北伸,如鹦鹉、太阳鸟、猕猴等可沿河谷地伸入横断山脉北段。故本区北界,即古北界与东洋界在横断山脉北段分界不易确定,多数学者认为应自东北若尔盖经黑水、马尔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线。此线以虚线表示比较妥当。,本区分为西南山地(VA)和喜马拉雅(VB)两个亚区,70/89,VI、华中区,包含四川盆地以东长江流域。境内西半部主要为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总来看,华中区动物区系是华南区贫乏化。全部分布于本区热带一亚热带成份,几乎均与华南区所共有。与华北区共有动物,大部为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种类。属于本区特有种类极少。区内分布比较广泛种类有东方蝾螈、隆肛蛙、灰胸竹鸡、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本区分东部丘陵平原(VIA)和西部山地高原(VIB)两个亚区。,71/89,、华 南 区,包含云南与两广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在我国范围内,动物区系中各类热带一亚热带类型成份最为集中。经典热带种有鸟类中红头咬鹃、橙腹叶鹎和兽类中棕果蝠等。另外,还有些在区内广泛分布种,如台北蛙、变色树蜥、中国壁虎、鹧鸪、白鹇、竹啄木鸟和红颊檬、白花竹鼠、青毛巨鼠等。台湾和海南岛,种类与大陆相同。但因其环境孤立,种类比较贫乏,并有一些特有种和亚种分化。,本区分闽广沿海(VIIA)、滇南山地(VIIB)、海南岛(vHc)、台湾(win)和南海诸岛(vnF)五个亚区。,72/89,小 结,世界植物区系区普通分为六个植物区(各区又分若干亚区),即:泛北极植物区、旧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和南极植物区。世界动物区系区普通分为六个界,即:古北界、新北界、古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以及澳大利亚界。,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即一、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二、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动物区系区分为两个界(七个区、十九个亚区),即一、古北界(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和二、东洋界(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73/89,中国海域包含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都是北太平洋西部陆缘海。,生物区系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成份复杂。起源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