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21,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新课标,专用,),第1页,考点1种群特征与数量改变,1.,(课标全国,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之一。以下叙述错误是,(),A.种群S型增加是受资源原因限制而展现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养殖密度不一样时,单位水体该鱼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到达,K,值前,密度对其增加制约逐步减弱,五年高考,第2页,答案,D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加,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养殖密度不一样时,单位水体该鱼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到达,K,值前,随种群密度增加,密度对种群增加制约作用逐步,增强,D错误。,规律方法,影响种群密度原因分析,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凡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原因均影响种群密度,如食物、天敌、空间、气候、传染病及种群性别百分比、年纪组成,等。,第3页,2.,(江苏单科,19,2分)因为农田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能够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作用。以下叙述正确是,(),A.农田存在,增加了松鼠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一样森林斑块中松鼠属于不一样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不一样斑块中松鼠种群密度相同,第4页,答案,B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一样森林斑块中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因为农田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存在,减,少了松鼠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能够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一样时,松,鼠种群密度可能不一样,D项错误。,审题方法,该题干以文字形式展现试题情境,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某种”“分隔”“连,接”是解题关键。,第5页,3.,(课标全国,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加,该种群增加率随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如图所表示。若要连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适当时开,始捕捉,以下四个种群数量中适当是,(),A.甲点对应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种群数量,第6页,答案,D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种群增加曲线了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出,K,/2时捕捉,使每次捕捉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么能够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图中甲、乙、丙点时种群数量没有到达,K,/2,丁点时超出,K,/2,D正确。,知识拓展,最大捕捞量与最大日捕捞量不一样,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能够连续取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取得最大日捕捞量。种群数量达,K,时捕捞,可取得最大日捕捞量。,第7页,4.,(课标全国,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以下做法,合理是,(),A.将样方内个体进行标识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采取等距取样法,适当降低样方数量,D.采取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第8页,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识,而样方法只统计其数量即可,不需要对样方内个体进行标识,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群密度时需要做到随机取样,因该陆生植物种群个体数量较少,在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样方数量足够多,以确保所测数据愈加靠近真实值,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方数量或面积过小,可能造成所测数据误差较大,所以在种群个体数量较,少时需要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或者增加样方数量,C、D错误。,审题技巧,抓住题中“某陆生植物种群个体数量较少”这一关键信息,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等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合理判断。,第9页,5.,(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试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改变曲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A.培养早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迟缓,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加曲线呈“S”型,C.该试验中酵母计数应采取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第10页,答案,B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及代谢等相关知识。在培养早期,酵母种群密,度较小,其种内竞争较弱,生长迟缓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结果,A错误;因为是在摇瓶中培,养,其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加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取,显微计数法,C错误;酵母呼吸场所只在胞内,D错误。,易错警示,在有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加曲线呈“S”型,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加曲线呈“J”型。,第11页,6.,(课标全国,5,6分,0.69)假如采取样方法调查某地域(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以下做,法中正确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B.计数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密度,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密度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D.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总数,除以全部样方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第12页,答案,CA项表述是逐一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求得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密度,再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密度平均值,C正确;D选项得出是甲地蒲公,英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知识归纳,统计种群密度方法有直接计数法和估算法。前者适合用于个体数较少时,后者适,用于个体数较多时。估算法包含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评析,本题考查样方法利用及相关知识。,第13页,7.,(浙江理综,5,6分)以下是表示蝉在夏季年纪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是,(),答案,A蝉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普通34年繁殖一代,在夏季部分蝉发育成,熟羽化后进入生殖期,夏末和秋初产卵后会在一周内死亡。所以蝉生殖前期(卵和若虫阶,段)尤其长,生殖期尤其短,生殖后期等于0。据此判断A项符合蝉在夏季年纪结构。,第14页,8.,(浙江理综,4,6分)以下关于环境容纳量叙述,正确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最大数量,B.种群内源性调整原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加原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种群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整原因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加,无,K,值,C错误;因为食物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第15页,9.,(广东理综,4,4分)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动态改变,关于,酵母细胞数量叙述,正确是,(),A.种内竞争造成初始阶段增加迟缓,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第16页,答案,D酵母菌种群在培养早期需经过一段调整适应,故增加迟缓,A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加,不适用“J”型增加数学模型,B错误;酵母菌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错误;由图知,K,值为12,1 000,10=120 000(个),D正确。,易错易混,因为资源和空间有限,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调查用抽样检测法。,第17页,10,.(课标全国,31,9分)林场中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林场,仅在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品灭鼠,对鼠害控制极难持久有效。回答以下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增加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品灭鼠后,假如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品引发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原因是,。,(3)理论上,除药品灭鼠外还能够采取生物防治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含有个体所没有特征,如种群密度、年纪结构等。那么,种群年纪结构是指,。,第18页,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百分比,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增加曲线、种群数量、种间关系及种群年纪结构等相关知识。(1)在,资源不受限制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增加曲线呈J型。(2)要了解种群数量,改变趋势,需要综合考虑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种群数量特征。药,物灭鼠后,除了药品直接引发死亡率升高之外,还可能是一些原因引发迁出率增大,从而使种群,数量下降。(3)山鼠天敌主要是以山鼠作为食物动物,所以,天敌与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年纪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百分比,种群年纪结构主要有,增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知识拓展,天敌,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个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分析它们之间能够,是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如猫是鼠天敌、寄生蜂是一些作物害虫天敌等。天敌是食物链,中不可缺乏一部分。,第19页,11.,(山东理综,27,12分)湿地是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含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效。,(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表达了群落,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种群密度惯用,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之间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加是,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是,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所代表生物更易消亡。,第20页,(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进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份中首先应增加,种类及数量。伴随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第21页,答案,(1)水平样方,(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解析,(1)该湿地由浅水区到陆地种群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惯用样,方法。(2)图中直线,p,上点(如A、F)表示种群数量稳定,该曲线上方点(如B、D、E)表示种,群数量会增加;,N,t,小于,a,时,甲种群数量(,N,t,+1,)低于直线,p,乙种群数量(,N,t,+1,)显著高于直线,p,由此可,知甲种群数量在降低,更易消亡。(3)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与生产者种类和数量相关,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易错警示,注意了解图中直线,p,上下方点含义,上方点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下方点表,示种群数量降低。,第22页,12,.(课标,31,10分,0.677)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查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某鱼种群年纪组成,结果以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年纪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这类推。,回答以下问题:,(1)通常,种群年纪结构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到达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改变趋势是,。,(2)假如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种群密度,惯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含有两个特点是,。,年纪,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第23页,答案,(10分)(1)增加型、衰退型、稳定型(3分)111保持稳定(每空2分,共4分),(2)活动能力(1分),(3)单向流动、逐层递减(2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种群年纪结构类型及其与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关系、标志重捕法,及适用范围、能量流动特点等。(1)种群年纪结构大致分为增加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改变趋势是保持稳定。(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层递减。,易错警示样方法适合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第24页,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13.,(课标,5,6分,0.887)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取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第一次捕捉了100只,标识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捉了280只,发觉其中有2只带有,标识。以下叙述错误是,(),A.鹰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第25页,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天敌鹰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x,=14 000,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群落丰富度强调是物种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第26页,14.,(课标,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个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一样月份年纪结构(每个月最终一天统,计种群各年纪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叙述,错误是,(),第27页,A.该种群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迁入可影响该种群年纪结构,C.该种群年纪结构伴随季节更替而改变,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密度,答案,D由图示分析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步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步降低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所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约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动物,故天敌迁入可能会,造成衰老个体降低,使种群年纪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一样年纪阶段个体百分,比不一样,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正常性别百分比发生改变,造成种群密度改变。,第28页,15,.(课标,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些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风险。回答以下问题:,(1)该草原上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一样”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以下3组试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统计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它两组,则试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距离,(填“相同”或“不一样”)。本试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第29页,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了解及试验探究能力。(1)该草原上全部鹿(包含,雌、雄鹿)属于同一个群。(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试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风险较小。,第30页,16,.(课标,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四个种群,其a、c、d,营养关系为acd,a与b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种间关系是,。,(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种群是,种群密度减小种群是,。,(3)若连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原来状态,说明该系统,含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高)。,第31页,(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密度,捕捉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识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识,c种群数量约为,个。,答案,(1)竞争,(2)ca,(3)降低(或快速降低),(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整能力)低,(5)400,解析,(1)由a与b关系图直接判断出二者关系为竞争。(2)依据食物链“acd”能够判,断,若d大量死亡,在一段时间内,c因缺乏天敌其种群密度会增加,而因为c增多,a因被c大量捕,食而降低。(3)图中a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a大量死亡后,输入到该生态系统能量降低,所,以c、d种群密度会降低。(4)生态系统遭到干扰而使其结构发生了改变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含有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所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5)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首次捕捉标识个数,M,=再次捕捉个数,n,重捕标识个体数,m,可得,N,50=405,所以,N,=400。,第32页,考点2群落结构与演替,1.,(江苏单科,13,2分)下列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三个阶段,以下叙述正确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还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沙丘上生长植物种类完全不一样,D.阶段沙丘上群落对外界干扰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第33页,答案,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阶段由阶段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错误;和阶段、相比,阶段沙丘上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以群落演替为背景,对群落演替类型、群落空间结构、群落抵抗力稳定性,进行考查。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群落相关生物学关键概念透彻了解。,第34页,2,.(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个植某种农作物(甲)可造成害虫,A暴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个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暴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解释是,(),A.新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出现使害虫A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相互抑制竞争关系,答案,D因为间作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暴发也受到了抑制,所以新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乙出现使害虫A环境容纳量下降,A、B、C解释合理;农作物,乙可抑制害虫A,而害虫A不能抑制乙,所以乙和害虫A不存在相互抑制竞争关系,故选D项。,题后反思解答本题要善于利用题干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暴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推测出间作农作物乙后形成群落空间结构与种间关系都不利于害虫A。,第35页,3.,(海南单科,22,2分)以下相关群落叙述,错误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络,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答案,D群落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特征包含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B正确;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个体总和,不包含,无机环境,不一样物种之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C正确、D错误。,第36页,4.,(课标,4,6分,0.919)以下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叙述,正确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群落自我调整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自我调整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经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幅度,增加,造成异养型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共同作用下,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条件,D正确。,知识拓展,裸岩上发生演替依次为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各阶段群落竞争阳光,等资源能力依次递增。,第37页,5.,(海南单科,22,2分)关于森林群落叙述,错误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显著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能够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显著,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易错警示,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一样物种在不一样层次配置情况,不一样层次生物为不一样种群。,第38页,6.,(浙江理综,5,6分)在沙漠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灌木,其分布型伴随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以下叙,述错误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水平结构发生改变,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发结果,C.均匀分布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因为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第39页,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种内斗争、种群空间特征等方面知,识。该灌木群落随生长进程空间分布会发生改变,必定会造成群落水平结构发生改变,A项正,确;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现象,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一样群落主要,特征,该灌木群落中物种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空间分布发生改变,不是演替所致,而是该灌,木群落内种内斗争、种子传输等原因引发,B项错误;一个种群种内竞争(斗争)加剧,不,利于集群分布,而均匀分布能降低种内竞争;沙漠干旱缺水,大灌木种内竞争加剧,易形成均匀,分布,C项正确;植物经过风吹、动物携带等方式传输种子,假如种子传输能力弱,不能远离母,株,易造成集群分布,D项正确。,知识拓展,群落空间结构是群落演替结果,演替是生物和环境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改变。,第40页,7.,(课标,6,6分,0.962)某种植物病毒是经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输。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可降低该病毒在水稻间传输。以下叙述正确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错误。,第41页,8.,(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各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以下相关叙述错误是,(),A.该种鱼幼体与浮游动物含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一样,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一样,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分布组成群落垂直结构,答案,D该种鱼幼体能够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能够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幼体和浮游动物含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营养级有区分,B正确;水体中不一样物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而该种鱼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第42页,9.,(天津理综,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列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是,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利用更充分,因其含有更,复杂,结构。,(2)火烧后,草本、灌木丰富度改变趋势均为,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取得,。,(3)针叶林凋谢物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以加紧,氮磷循环。,第43页,(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经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对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最小样方面积是,。,第44页,答案,(共12分)(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步降低(3)阔叶树(4)S,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特点及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1)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和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在该地发生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相比,垂直结构更复,杂,对光利用更充分。(2)题图显示,火烧后,随乔木数量增多,草本、灌木物种数降低,最,后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过程中取得光逐步降低。(3)针叶植,物叶较阔叶植物叶难分解,火烧后最好补栽阔叶植物,以加紧氮磷循环。(4)草本、灌木均较乔,木植株个体小,故图示三条曲线中,选取各样方面积对应物种数最少曲线表示是乔木,物种数随样方面积改变规律。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物种数不再随样方面积改变而改变。,故调查乔木应选取最小样方面积为S,3,。,方法技巧,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区分,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地,方发生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地方发生演替,如,火灾过后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演替等。,第45页,10.,(课标,30,11分,0.77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问题:,(1)在光裸岩石上开始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地方开始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普通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域因为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步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一个演替类型。近50年来,因为人类过分开垦,造成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域含有自然演替相比,人类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域群落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第46页,答案,(1)光裸岩石上开始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地方开始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演替要到达该条件需要漫长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地面所发生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地方开始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即使,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它繁殖体,故次生,演替速度快,经历时间短。(3)该地域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最终方向是荒漠,因为,人类开垦活动,该地域荒漠化速度加紧,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紧,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知识拓展,(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过程,任何环境下演替最终都要到达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状态。(2)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个“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沙漠地域,群落,不会演替至森林阶段)。,评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属于考纲了解能力考查。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特点与,原因是解题关键。,第47页,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11,.(全国,3,6分)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噬菌体,答案,B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选项B符合题意。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第48页,12.,(全国,4,6分)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以下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叙,述,正确是,(),A.草坪和树林中动物都含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含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动物含有分层现象,答案,A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全部群落都含有。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分布属于草坪分层现象。,第49页,13,.(全国,5,6分)以下属于种间竞争实例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蜜露,B.以叶为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两种绿藻,一个数量增加,另一个数量降低,答案,D蚂蚁以蚜虫分泌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关系为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即使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组成种间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等,而使一个数量增加,一个数,量降低,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第50页,14.,(课标,32,6分,0.686)南方某地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分砍伐而遭到破坏。停顿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第51页,回答以下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原因,除了植物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组成对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第52页,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更复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相关知识。(1)因为,被破坏常绿阔叶林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种子或繁殖体,故这类演,替为次生演替。(2)在题表所罗列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整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动物分层复杂程度。,第53页,考点1种群特征与数量改变,1,.(山东德州期末,19)以下表述不属于种群范围是,(),A.某地域男女百分比严重失衡,B.某森林中杨树数量最多,C.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D.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到达2 000多万,A组高考模拟基础题组,三年模拟,答案,B某地域男女百分比严重失衡,属于种群性别百分比特征,A正确;某森林中杨树数量,最多,杨树可能有很各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说明了种群,年纪组成,C正确;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到达2 000多万,说明了种群出生率,D正确。,第54页,2.,(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二模,6)以下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叙述中,正确是,(),A.增加型种群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雄性个体主要经过改变种群年纪结构到达控制害虫数量目标,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K,值,答案,C增加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雄性个,体属于改变种群性别百分比,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个体数,第二次捕捉个体数,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识个体数。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识个体数,造成误差增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原因包含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K,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第55页,3,.(河北保定一模,6)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造成很多农田弃耕。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改变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以下说法错误是,(),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可采取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停增大,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表达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第56页,答案,B题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可采取样方法,取样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原因,A正确;D点之后,因为群落演替,可能会出现乔木,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增大,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C正确;,植被含有防风固沙、调整气候等作用,这表达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D正确。,第57页,4.,(福建双十中学二模,3)图甲所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加速率改变曲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A.决定种群密度直接原因除图甲中原因外,还有年纪组成、性别百分比,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对应年纪组成为衰退型,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发生重合,对应于图乙中c点,D.种群增加速率在图乙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取得最大日捕捉量,第58页,答案,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原因,A错误。图甲,中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种群增加速率虽在减小但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会增加,对应年纪组成为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