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方剂学-总论.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503722 上传时间:2025-10-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610.50KB 下载积分:1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方剂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如何,学习,?,学习方剂首先要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对组成、功用、主治近似的方剂,应注意比较,从中掌握其特点和异同。,二、两汉时期,一.初步总结了治则和治法,并提出了对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初步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二.是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黄帝内经,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治则,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治法,内容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载有方剂,生铁落饮、四乌鲗骨一蘆茹丸、左角髪酒、兰草汤、半夏秫米汤等,13,首,所用药物对炮制、制剂、用法的要求十分讲究。,治百病方,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简文中有方剂,36,首,其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五官诸科,,各方中用药共达100种之多,其剂型有汤、丸、膏、散、醴,充分反映出当时对方剂已有相当高的运用水平。,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这些方剂,有理有法、组方谨严、选药精当、药味不多、主次分明、变化巧妙,经久不衰,至今常用。后世大量常用名方,大多是以这些方剂为基础化裁而成;或是效法仲景药物配伍组合规律,依据理法而选药组成。,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临床制方选药多注重实用,略于理论探讨,提倡用药简捷。,在这300多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方书,可惜大多已经失传,目前保存较好,且影响较大者,仅有,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葛氏所集之方,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该书共收单方 510 首、复方 494 首,论述文字十分简要,载录之药方及用法,又为葛氏“皆已试而后录之”,小品方,与仲景之书齐名,陈延之所撰,对,伤寒杂病论,以来的经验方进行了系统整理,,1990,年辑成,小品方辑录笼注,一册,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理、法、方、药俱论,亦重点收录简、便、廉、效之方。陈氏清楚认识到“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所感,其病因不同,方药各异。前者多用麻、桂之辛温,后者多用葛根、白薇、黄连、黄芩之辛凉和清热解毒。其疗“伤寒及温病,内瘀有蓄血者”,之芍药地黄汤,即日后之犀角地黄汤,首开温热病解毒、凉血、化瘀之先河。,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用药成就,四、隋唐时期,方剂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唐代朝廷参与或组织编纂方书,促进了方书的编纂和方剂知识的普及。,方书数量之多,卷帙之巨,都是空前的,外来医方和少数民族验方的收录,以及采用外来药制方,也很受唐人重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辨论精搏,囊括众 家,高出于前辈,唐代孙思邈,的力,作,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5300,余首。,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二书虽以方书为名,实为综合类医学巨著,仅就,千金要方,之方剂部分而言,既有,“,经文古方,”,又有,“,俗说单方,”,;既全面总结前人经验,又不乏作者创新之剂,并专辑,“,食治,”,一卷强调,“,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食疗之学、药膳之方,由于本篇的承上启下,得以发扬光大。,还收录了若干保健、美容方剂,为后世补虚弱、抗衰老、保健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方剂和经验。,王焘所辑。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本书的特点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清人徐大椿称“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外台秘要,五、宋元时期,宋代成为本草和方书校刊汇纂的重要时期,官修的普救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集大成巨著,,个人著述,如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张锐鸡峰普济方、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严用和济生方、王充博济方、苏东坡及沈括苏沈良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以及旅舍备要方等 120 余种。,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金元时期,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刘完素,宣明论方,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李东垣,东垣试效方,杨用道,附广肘后方,朱丹溪,局方发挥,许国祯,御药院方,孙允贤,医方集成,李仲南,永类铃方,陈子靖,医方大成,伤寒 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常用方,20,首的组方原理及方、药间的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的方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宣明论方,王好古,此事难知,李东垣,脾胃论东垣试效方,朱丹溪,丹溪心法,六、明清时期,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一一吴昆的,医方考,张介宾,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创制的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万病因春,、秦景明,症因脉治,、绮石,理虚元鉴,、薛己,外科发挥,、陈实功,外科正宗,、武之望,济阴纲目,这一时期本草书中的附方,也蔚然可观。仅本草纲目一书,就有简便而灵验的单方,1000,多首。这些内容,不但是方剂学的组成部分,而且加强了方和药的有机结合。,清代未能留下鸿篇巨制的方书,但方剂学仍有若干特色和成就,。,首先,清代的方书,,无,意求其,赅,备,而趋向于由博返约。博采众家良方的实用性医方,,,使便于诵读和记忆的入门方歌大量出现,并深受医药生徒和临床医生欢迎,盛行不衰,有的至今仍广为流传,使方剂知识进一步普及。各种验方、单方辑本亦不断增多,达 3,00,余种,成为清代方书的一大特点。不过其中不少为质量平平之作。,其次,,,清人继医方考之后,又将制方理论、方义分析、配伍关毛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成绩斐然。除医方集解等实用类方书潜心于这些阐发外,医经学派对仲景方的推崇和钻研,也直接促进了方剂释义的深入和实用化。如柯韵伯伤寒论翼所附“制方大法”,对伤寒论方的辨证、立法和制方的深入讨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关于方剂的六篇论文对方剂理论的发挥,都可谓新见迭出,至今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这一时期的众多本草,不再满足于药后简单的收载附方,而是将方融于论药之中,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改变了方药分离的不良状况。黄元御的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及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等,名虽论药,实多解方。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清人阐释方义已蔚然成风,同时也反映出方剂学的发展。,其三,随着明末清初中药功用项目的确立,功用与主治含义的廓清,以及治法理论的发展,清代方书的书写格式亦相应出现了先言功用、后列主治的变化。方书的分类,,,也引入了按功用分类和按治法分类的方法,。,现代方剂学的雏形,,,于此出现。,此外,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医学心悟等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类书和临床著作,在保存方剂文献资料方面,功不可没。,清代的实用性方书主要有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医方集解,清初汪昂著。作者出于诸家方书但言某方治某病,,“,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亦未尝发明药之气味功能,,入,某经某络,所以能治某病之故”的现状,为使方书不致徒设,选择“古方三百有奇,附方之数过之”,,“,先评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又博采硕论名言,分别宜用宜忌,”,,详加论述。该书收录之方,组成不繁,,,凡,“,药过二十味以上者,概不选录,”,,大多切于实用,,,疗效肯定。各类正方在前,功用相似的附方罗列其后,主次分明,沿革清楚,加减有法,便于触类旁通。,其分类独辟蹊径,以治法、病因并结合专科用方,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汪氏论方,其证候、病源、脉候、脏腑经 络、药性、治法,无不毕备,折中取约,文字通俗流畅,为,入,门便读方书的佳作,流传极广。,其后,吴仪洛兼取医方集解和医方考二书之长,予以删繁补要,收方 1000 余首,仍以汪氏分类法为主,列为24门,辑成成方切用,同样广为流传。,此外,还有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及张秉成成方便读等,亦多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剂学的参考用书。,清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方论性专著,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费伯雄医方论、吴谦等删补名医方论等。,近现代时期,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方剂学更加迅速发展。50 年来,对一大批古代的重要方书,如肘后方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普济方等,进行了校刊出版、影印或辑复,为古方和方剂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重新编辑的古今医方、验方、方书辞典及其他方剂工具书亦大量涌现,其中尤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最具代表性。此书分 11 个分册,共 1800万字,收录历代方 剂 96592 首,汇集了古今方剂学研究的成果,内容浩瀚,考订严谨,填补了自明初普济方问世以来缺少大型方书的空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医药院校不同层次使用的方剂教材、教学参考书,更是不断更新;同时,有关治则、治法及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和复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献的整理、临床的观察,又有大量现代实验研究。方剂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方剂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中药制剂学的分化,中成药在生产工艺、剂型改进、药效、药理、毒理、质量标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新的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剂型不断改进和,更新,设备、技术和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疗效可靠而安全的法定处方、协定处方不断增加。随着中医学的全面发展,方剂学中的独特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并对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 治法概述,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 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第三节 常用治法,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 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 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功 能,适应病症,汗法,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吐法,涌吐痰涎、宿食、毒物,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功 能,适应病症,下法,泻下、荡涤、攻逐,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和法,和解、调和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功 能,适应病症,温法,温里祛寒,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清法,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功 能,适应病症,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补法,补益正气,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证,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七方”说始于黄帝内经。,二、病证分类法;按病证分类法的方书首推五十二病方。,病证分类法还包括了以脏腑病证或以病因等分,类方剂的不同方法。,三、祖方(主方)分类法;明施沛的祖剂,四、功用(治法)分类法;始于“十剂说”,五、综合分类法;清汪昂医方集解,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 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每一首方剂,固然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何伯斋,虽对君、臣、佐、使的涵义作了一定的阐发,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规律,进一步分析归纳如下:,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意义。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临证不依病机、治法选用成方,谓之“有方无法”;不据病情加减而墨守成方,又谓“有方无药。”因此在临证运用成方时,我们应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年龄长幼、四时气候、地土差异,以及病情变化而灵活加减,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形式:,一、,药味加减的变化,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要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用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二、药量增减的变化,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某些方剂中用量比例的变化还会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从而可能改变该方功用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三、剂型更换的变化,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由于剂型不同,在作用上也有区别。,第五章,剂型,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称为剂型,。,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现将常用剂型的主要特点及制备方法简要介绍如下,:,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如李东垣所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2.,散剂,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一般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者,称为煮散。,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3.,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说“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1),蜜丸 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种。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2),水丸,俗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吸收、起效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3),糊丸,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粘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4),浓缩丸,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因其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他尚有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不一一列举。,4.,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于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现将煎膏与外用膏剂分述如下:,(1)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2)软膏,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粘膜或疮面。软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熔化,使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殇痛肿、烧烫伤等。,(3),硬膏,又称膏药,古称薄贴。它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疮疡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5,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醴。它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在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用。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6.,丹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7.,茶剂,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粘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大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近年来又有许多健身、减肥的新产品,如午时茶、刺五加茶、减肥茶等。,8.,露剂,亦称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用蒸馏法制成的芳香气味的澄明水溶液。一般作为饮料及清凉解暑剂。,9.锭,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加适当的粘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剂型,有纺锤形、圆柱形、条形等,可供外用与内服。内服,取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则磨汁涂患处,常用的有紫金锭、万应锭等。,10.,条剂,亦称药捻,是将药物细粉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粘着药粉而成。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能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常用的有红升丹药条等。,11.线剂,亦称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经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紧扎作用,使其引流通畅,或萎缩、脱落。,12.,栓剂,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有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作用。,近年来栓剂发展较快,可用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它的特点是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粘膜吸收,有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一方面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粘膜的剌激作用。,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13.,冲剂,冲剂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 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冲剂具有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14.,片剂,片剂是将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片剂用量 准确,体积小。味很苦或具恶臭的药物压片后可再包糖衣,使之易于服用。如需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则又可包肠溶衣,使之在肠道中崩解。此外,尚有口含片、泡腾片等。,15.,糖浆剂,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浓煎糖水溶液。糖浆剂具有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适用于儿童服用,如止咳糖浆、桂皮糖浆等。,16.,口服液,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该制剂集汤剂、糖浆剂、注射剂的特点,具有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等优点。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是保健与滋补性口服液日益增多。,17.,注射液,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等注射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的特点,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以上诸种剂型,各有特点,临证应根据病情与方剂特点酌情选用。,此外,尚有胶囊剂、灸剂、熨剂、灌肠剂、搽剂、气雾剂等,临床中都在广泛应用,而且还在不断研制新剂型,以提高药效,便于临床使用。,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一、服药时间,一般来说,宜在饭前1小时服药,以利于药物尽快吸收。,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宜饭后服用,以防产生副作用;,滋补方药,宜空腹服用;,治疟方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安神方药,宜在睡前服用;,急证重病可不拘时间服用;,慢性病应定时服用,使之能持续发挥药效。,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的可一天数服,有的可煎泡代茶时时饮用。,二、服药方法,运用汤剂,通常是1日1剂,将头煎、二煎兑合,分2次或3次温服。但特殊情况下,亦可 1 日连服 2剂,以增强药力。散剂和丸剂是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2次或3次。散剂中有些可直接用水送服,如七厘散等;有些粗末散剂,可加水煮沸取汁,如香苏散等;还有些散剂是用于外敷或掺洒疮面,如生肌散等;亦有作为点眼或吹喉用的,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各种丸剂都可以直接用水送服,至于其他不同剂型,可参考制剂情况及方药功用酌情而定。,针对不同情况,前人还总结出一些汤剂的经验服法。,服发汗解表药,宜趁热服,药后还须温覆避风,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热证用寒药可冷服以助其清,寒证用热药可热服以助其温。,寒热偏盛、阴阳离决、相互格拒,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证候则宜热药冷服,系真热假寒证候则宜寒药热服。此谓反佐服药法。,若见服药呕吐者,宜先服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少量频饮的方法。,对于昏迷病人及吞咽因难者,现多用鼻饲法给药。,使用峻烈药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先进小量,而后逐渐增大,至有效止,不可过量,以免发生中毒。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说“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明确提示毒性药的运用规范。,总之,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法。,服用方法,服用汤剂 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服药呕吐者与姜汁同服;亦可采取冷服,小,量频服的方法,昏迷病人鼻饲法,峻、毒药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药后调护,解表药取微汗,不可大汗,泻下剂注意饮食,水肿病人宜少食盐,消渴病人宜忌糖,下利病人慎油腻,寒证病人禁生冷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