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肾脏乏血供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肾脏肿瘤分类肾恶性肿瘤:恶性肾肿瘤约占全部肾脏肿瘤的85%-90%1.源于肾实质上皮的肾细胞癌;2.源于集合系统移行上皮的肾盂癌;3.源于胚胎组织的Wilms瘤;4.源于各种间叶组织的肉瘤;5.继发性肾肿瘤:肾淋巴瘤、白血病肾浸 润、肾转移瘤;6.遗传性肿瘤综合征。肾脏肿瘤分类肾良性肿瘤:1.源于间叶组织: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部分有 恶性潜能)、脂肪瘤、血管瘤、肾纤维瘤、肾 髓质间质细胞瘤等;2.源于间叶及上皮:多房囊性肾瘤、混合性 上皮及间质肿瘤;中胚叶肾瘤;后肾腺纤维 瘤等;3.源于上皮:肾腺瘤(部分恶性)、嗜酸性细 胞瘤(低度恶性肾癌?)等;4.内分泌性肿瘤:球旁细胞瘤/肾素瘤/血管 外皮细胞瘤。3乏血供肾脏肿瘤的CT增强:乏血供肿瘤强化特点:,轻度强化、强化不明显或无强化;:*2,皮髓期肿瘤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实质期及分 泌期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肾乏血供肿瘤:恶性:1.乳头状肾细胞癌;2.嫌色肾细胞癌;:*3.肾盂移行上皮癌;4.转移瘤;5.极少数肾透明细胞癌。良性::7.肾纤维瘤;:*2.肾腺瘤;3.出血性肾囊肿等。5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5%,呈球形或类圆形肿 块,有多发倾向。恶性程度较低,但病理上 和透明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有部分交叉。在 中山医院手术证实病例中引起淋巴结转移和 肾静脉癌栓的比例并不低。6II型7图1肿瘤呈乳头状结构,表面被覆单层或假复层立方上 皮,乳头内有较多的泡沫状细胞(I+E x400)8: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2.2 6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胀痛和无痛性肉眼血尿,还可以有高血压、高钙血症、低磷血症、前列 腺肥大、慢性肾病等;:肿瘤发生可为双侧或多中心性。9影像学表现:肿瘤轮廓光整,血供相对较少,CT增强 后呈轻-中度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在MRT2加权呈低信号(透明细胞癌呈高信 号)。肿瘤易坏死囊变。1011乳头状肾细胞癌 无明显强化肾嫌色细胞癌:原称颗粒细胞癌:和嗜酸性细胞瘤关系密切:约占肾细胞癌的5%:恶性程度较低:如含肉瘤样成分,则预后很差14图1 肿啕祖胞找列成实性片状,何成为打细的外第Iftl馀 图2 肿啕细胞胞膜清拙.I.II 5 细胞共“图3 III梨细旭 Wiffi卜育Y网状,常虬核细胞.部分核Y至A样 图4修色加胞席阳幅样生内啕样成分为纤维内51图5 2色加胞帙 肉样麦,肉喻样成分有未分化向仰 图6 嫌色泡躯喘肉喻样变.内惮样成分为横纹肌样埔形亳 图7服砥内N比转多款 设 EM 图8横Q肌样编:K7强1图9 脆防IIMr股体次变色网状31临床表现:嫌色细胞癌常发生于中年患者;男女发病率相近;: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偶然发现,少数可表现为 血尿、腰痛。16影像学表现:肿瘤轮廓光整,呈圆形;:密度均匀通常无坏死,但易钙化;: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偶可见特征性星芒 状强化,超过一半病例可见假包膜;OMRI T2WI呈略低信号。g(原颗粒细胞癌)MRI平扫肾嫌色细胞癌(肿瘤内见疤痕):为起源于肾粘膜上皮的一种生长缓慢、恶性程 度相对较低的肿瘤,占肾盂癌的90%以上;:肾盂癌多见于中老年;: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也可有腰痛、尿 路刺激症状和腹部包块;:肾盂移行上皮癌大多为单侧,双侧者约占2%20%o肿瘤有沿粘膜表面播散种植的习性,文献报道可达30%50%,因此,阳性患者 CT检查必须包括全尿路。21 肾盂移行上皮癌病理上可分成乳头状移行上皮癌 和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前者多显示肿块,后者则呈浸润型(或称扁平型)生长,且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两者在病理上的区别有一定的困难。22:肿块大小不一,可发生于肾盂的任何部位;:肾窦脂肪减少或消失;:肾盂壁的浸润性增厚;:在肾皮质期扫描时肿瘤一般为轻度强化,而在 肾实质期则延迟强化;肾静脉受肿瘤浸润狭窄或癌栓形成;:通常不引起肾轮廓的改变,而较大的乳头状移 行上皮癌可明确显示肾门区的占位,部分累及 输尿管可致梗阻性积水,显示肾盂的扩大,但 均不至于造成肾轮廓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肿 瘤性肾梗阻积水时,肾实质均呈萎缩状。23肾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图3右肾漫润型移行上皮邀.肾门水平平扫 示整个右肾呈均一密度,肾奏脂肪消失:动 脉期扫描未能显示肾盂壁的增厚.整个肾脏 似一个密度不均匀,轻度的强化的理少肾转移瘤:肾转移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尸检发现 肾转移瘤发病率是原发性肾细胞癌的2倍;:在多数情况下,肾转移瘤的发病率常常高于脑转移 瘤,肾脏是排在肺、肝脏、骨及肾上腺之外的第壬 转移好发器官;:最常见转移至肾脏的肿瘤是原发性肺癌,其它肿瘤 包括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及黑色素瘤等;:肾转移瘤的发生常沿血行转移,常为多中心及双侧-奖生;小肾转移瘤常常合并其它脏器或器官的转移,常伴发 的转移部位为肝脏、肾上腺、骨及腹膜后淋巴结,通常不伴有肾静脉癌栓的形鹿。影像学征象CT特点:1.多为双侧、多灶性;2.病灶多位于肾髓质内或同时累及肾皮髓质,呈楔形、圆形或类圆形;3.平扫多呈等密度,密度多均匀;:.4.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5.多伴有其它部位及脏器的转移。27图I肺癌右H单发转移痛图2肺癌左仔多发转移相肾透明细胞癌 占肾细胞癌的80%以上;富血供,极少数为乏血供;肾皮质期不均匀或条纹状强化;T2 WI呈不均匀高信号;假包膜是重要特征。29临床表现早中期肾癌常无症状。典型的临床三联症为间竭性血 尿、腰部疼痛和局部肿块)但仅见 于约5-20%的病例。30肾透明细胞癌(少血供):肾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一般甚 小,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男女发病率相等;多数发生于肾髓质,少数发生于肾皮质,多数 无症状;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所增加,少数可 因肿瘤巨大而出现临床症状,可伴或不伴疼痛 的肉眼血尿;:单发多见,偶为多发而累及双肾。32CT::平扫呈高密度,瘤体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有渐进性强化的特点;:无明显坏死囊变;:病灶内可伴有钙化,呈斑点状或斑块状。其中“平扫高密度、渐进性强化和肿块无明显坏 死囊变”为肾纤维瘤较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以后两点更具特征性,与肾细胞癌有明显差异。33MR:。特征性的MRI表现为T1WI或T2WI图像上明 显低信号,此种特征性表现与瘤体内含有较多 的胶原成分及细胞数较少有关;T1WI和T2WI上呈低信号伴轮廓光整的肾肿 块可作为诊断肾纤维瘤的主要依据。34肾髓质纤维瘤肾腺瘤肾腺瘤是起源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的肿 瘤。分为肾皮层小管(后肾)腺瘤(Cortical ubularadenoma)和嗜酸性细胞 腺瘤(oncocytoma)前者又可分为乳头型、腺管型和腺泡型三种类型。肾腺瘤和腺癌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已把肾腺瘤列入恶性肿瘤或癌前期 病变,肿瘤小,可多发。如:乳头状腺瘤可转化成乳头状腺癌;腺泡型腺瘤可发展成透明细胞癌;嗜酸性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的关系更为 密切。38图1 孔头状腺疮,由孔头构成瘤细胞为胞质丰富的嗜酸性细胞,细胞无异型性Ex 10D 图2 乳头状腺痛,唔酸性细胞示EMA阳 性LSAB法”100 图3 咕酸细膻朦松,嗜酸细胞排列成小管状 HE*200 图4 嗜酸细胞腺拇,胪奇边缘蓝染的嗜酸母细胞”九与触小樱雌鼻E浦豪梨闻国格。事h期All-rrvT httn/u.xv cnki m 39图5 嗜酸细胞腺揄,中心杷痕区的细胞果.透壳细胞与典型的咕酸细胞混杂存在HEx 2D0 图7 后肾腺殖,结构典型,由老柒小管 构成,小管破密度不同,同质集胞稀少、水肿状HE,10040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 60岁患者,中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腰部疼痛、血尿和扪及 肿块,但多数患者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肾区肿 块而就诊。41CT::平扫肿瘤边缘清晰,相对周围肾脏实质多为低 密度、等密度或均匀性高密度,可有斑片状出 血、坏死囊变区及点状钙化;:增强后实质部分多无或轻度强化,还可有延迟 增强表现。MR:T1WI多呈低信号,T2WI低或稍高信号。42(ihn)aw右肾(良性)大嗜酸性细胞腺瘤(oncocytom a)肾囊肿-高密度囊肿总结:各种乏血供肾脏肿瘤的特征性表现恶性:乳头状肾细胞癌:肿瘤易囊变坏死,可有淋巴结转移及肾静脉癌栓;在MRT2加权呈低信号。嫌色肾细胞癌:密度均匀,常无坏死,易钙化,偶可见特征性星芒状 强化;MRI T2WI呈略低信号。肾盂移行上皮癌:肾窦脂肪减少或消失,肾盂壁的浸润性增厚,部分 累及输尿管可致梗阻性积水,显示肾盂的扩大,但肾轮廓不变。:肾转移瘤:多侧,多发,多伴有其它部位及脏器的转移,无肾静脉癌 径。良性::肾纤维瘤:平扫高密度、渐进性强化和肿块无明显坏死囊变;T1WI 和T2WI上呈低信号。:肾腺瘤:肿瘤边缘清晰,可有斑片状出血、坏死囊变区及点状钙化;T1WI多呈低信号,T2WI低或稍高信号。出血性肾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47。o。”。嗓一Thank You I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