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临床医学精编外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下列哪种疾病不是外科急腹症的范畴?
A. 急性阑尾炎
B. 胃溃疡穿孔
C. 宫外孕破裂
D. 急性心肌梗死
答案:D
解析:外科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疾病,不属于外科急腹症范畴。
2. 腹部损伤时,最常受损的脏器是
A. 肝
B. 脾
C. 肾
D. 胃
答案:B
解析:脾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发生率几乎占各种腹部损伤的 20% - 40%。
3. 诊断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体征是
A. 右下腹有肌紧张
B. 右下腹有反跳痛
C. 右下腹有明显固定压痛点
D. 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答案:C
解析: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体征。压痛点一般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界处,称为麦氏点。
4. 肛裂最常见于膝胸位
A. 12 点处
B. 3 点处
C. 6 点处
D. 9 点处
答案:A
解析:肛裂多发生于肛管后正中线上,截石位 6 点,膝胸位 12 点处。
5. 内痔的早期症状是
A. 排便时疼痛
B. 内痔脱出
C. 排便时出血
D. 肛门瘙痒
答案:C
解析:内痔的早期症状主要是便血,通常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血。
6.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声调降低的原因是
A. 喉上神经损伤
B. 喉返神经损伤
C. 甲状旁腺损伤
D. 气管损伤
答案:A
解析:喉上神经分内、外两支,外支支配环甲肌,使声带紧张。若外支损伤,可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声调降低。
7. 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A. 非浸润性癌
B. 早期浸润性癌
C. 浸润性特殊癌
D. 浸润性非特殊癌
答案:D
解析: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等,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 80%。
8. 下列哪种骨折属于不完全骨折?
A. 横行骨折
B. 斜行骨折
C. 青枝骨折
D. 粉碎性骨折
答案:C
解析: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属于不完全骨折。
9. 骨折的特有体征是
A. 疼痛与压痛
B. 肿胀与瘀斑
C. 功能障碍
D. 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答案:D
解析: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是骨折的特有体征,只要出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骨折。
10. 关节脱位的特有体征是
A. 疼痛
B. 肿胀
C. 畸形
D. 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关节脱位的特有体征是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部位是
A. L4 - 5
B. L5 - S1
C. L3 - 4
D. L2 - 3
答案:A
解析:L4 - 5 和 L5 - S1 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部位,约占 90%。
12.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大肠杆菌
D. 肺炎链球菌
答案:A
解析: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 80%。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变主要位于
A. 大中动脉
B. 中小静脉
C. 中小动静脉,而以动脉为主
D. 中小动静脉,而以静脉为主
答案:C
解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下肢中小动静脉,以动脉为主。
14. 烧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A. 休克
B. 感染
C. 肾功能衰竭
D. 呼吸衰竭
答案:B
解析:感染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烧伤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15.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先受累的器官是
A. 心
B. 肝
C. 肺
D. 肾
答案:C
解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先受累的器官是肺,其次是肾、肝、心等。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哪些属于外科急腹症的特点?
A. 先有腹痛,后出现发热等伴随症状
B. 腹痛一般较重
C. 常有腹部固定压痛
D. 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答案:ABCD
解析:外科急腹症的特点包括先有腹痛,后出现发热等伴随症状;腹痛一般较重;常有腹部固定压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2. 腹部闭合性损伤时,考虑有内脏损伤的依据有
A. 早期出现休克
B. 持续性剧烈腹痛
C.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D. 肝浊音界消失
答案:ABCD
解析:腹部闭合性损伤时,考虑有内脏损伤的依据包括早期出现休克;持续性剧烈腹痛;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肝浊音界消失等。
3. 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有
A. 腹腔脓肿
B. 内外瘘形成
C. 门静脉炎
D. 肠梗阻
答案:ABC
解析: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包括腹腔脓肿、内外瘘形成、门静脉炎等。肠梗阻不是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并发症。
4. 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
A. 复位
B. 固定
C. 功能锻炼
D. 抗感染
答案:ABC
解析: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抗感染不是骨折的治疗原则,但开放性骨折时需要预防感染。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
A. 非手术治疗
B. 经皮髓核切吸术
C. 后路髓核摘除术
D. 前路椎间盘切除术
答案:ABCD
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经皮髓核切吸术、后路髓核摘除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术等。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答案: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的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可降入阴囊或大阴唇。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的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半球形肿块,基底较宽,不进入阴囊。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仍可突出。
解析: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是重要考点,需准确掌握斜疝和直疝的不同表现,包括肿块的特点、是否进入阴囊以及回纳疝块后的情况等。
2. 简述骨折的愈合过程。
答案:骨折的愈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后,骨髓腔、骨膜下和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伤后 6 - 8 小时,血肿凝结成血块,同时坏死的软组织、骨髓等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骨折断端因损伤和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发生坏死,在骨折处形成纤维连接。原始骨痂形成期: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由骨内、外膜紧贴骨皮质内、外形成的新骨,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填充于骨折断端间和髄腔内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着钙盐沉积而骨化,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即为软骨内成骨。两种骨痂会合后,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剪切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 4 - 8 周。骨痂改造塑形期: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粗,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端的坏死骨不断被清除,新生骨不断生长,逐渐形成板层骨,骨折线逐渐模糊,直至消失,骨髓腔再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一般需 8 - 12 周。
解析:骨折愈合过程是重点内容,要清楚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时间节点,有助于理解骨折的修复机制。
3. 简述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原则。
答案: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时不宜手术,但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非手术治疗:患侧乳房停止哺乳,并排空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局部热敷或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全身应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脓肿形成后治疗: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应作放射状切口;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多房间隔,以利引流。脓腔较大时,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解析: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原则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要掌握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及切开引流的要点。
四、病例分析题(每题 15 分,共 15 分)
男性,25 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 8 小时入院。患者 8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服“胃药”后症状无缓解,1 小时前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剧痛,伴发热,体温 38.5℃。查体:T38.5℃,P90 次/分,R20 次/分,BP120/80mmHg。急性病容,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减弱。血常规:WBC18×10⁹/L,N0.9。
问题:
1.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 为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
3. 该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案:
1. 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阑尾炎。
解析:患者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伴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表现。
2. 为明确诊断,还可做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阑尾肿大、周围渗出等情况;必要时可行 CT 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及周围组织的病变。
解析:腹部超声和 CT 检查可辅助诊断急性阑尾炎,进一步明确病变程度和范围。
3.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对于诊断不能明确但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也应积极进行手术探查。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解析: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阑尾,术后的抗感染等治疗有助于促进恢复。
五、论述题(20 分)
试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
答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炎症反应失控:严重创伤、感染等致炎因素激活机体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等,这些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引起组织器官损伤。
2.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严重创伤、休克等可导致肠道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3. 微循环障碍:创伤、感染等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功能障碍。
4.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休克复苏、器官移植等过程中,组织器官重新获得血液灌注,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器官功能损害。
5. 二次打击学说:机体遭受初次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处于一种预激状态,当再次受到打击时,更容易发生 MODS。
6. 基因多态性:个体基因多态性影响炎症反应的强度和类型,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 MODS 的发生风险。
解析:MODS 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掌握 MODS 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