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学科协作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7298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学科协作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多学科协作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多学科协作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护理 2023 年 10月 第 23 卷 第 10 期多学科协作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倪雪萍,朱唯一,查庆华,忻笑,张寅,苏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多学科协作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构建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建立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对全院的压力性损伤患者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比较系统使用前后的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创面愈合率,以及预警24 h内专业人员随访率与各病区护士长对系统的使用满意率。结果与之前(2019年)相比,使用信息系统后(2020年)住

2、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0.07%下降至0.05%,创面愈合率由11.13%上升至16.45%,预警上报24 h内随访率由87.02%上升至95.01%,108名病区护士长对压力性损伤上报管理的满意率由76.85%上升至90.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通过针对性实施精准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压力性损伤患者创面愈合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提升基础护理管理者的满意率。关键词: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多学科协作;信息化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

3、ssn.1009-8399.2023.10.013Application of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bas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Pressure Injuries Among InpatientsNI Xueping,ZHU Weiyi,ZHA Qinghua,XIN Xiao,ZHANG Yin,SU Jing(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

4、ine,Shanghai 200025)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bas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pressure injuries among inpatients.MethodsA pressure injury manageme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whole-cour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pat

5、ients with pressure injuries in the hospital,relying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based pressure injur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d hospital information platform.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injuries and wound healing rate among the inpatients,the follow-up rate of professionals within 24 hours

6、of early warning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head nurses in various wards with the use of the system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use of the system.Results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tuation before(2019)and after(2020)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injuri

7、es among inpatients decreased from 0.07%to 0.05%,the wound healing rate increased from 11.13%to 16.45%,the follow-up rate within 24 hours of early warning reporting increased from 87.02%to 95.01%,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108 ward head nurses with the reporting and management of pressure injuries

8、 increased from 76.85%to 90.94%,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based pressure inju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elps to identify high-risk patients.By implementing precise protective measures,the system is abl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9、 injuries among inpatients and increase the wound healing rate of patients with pressure injuries,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health outcomes of pati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basic nursing administrators.收稿日期:2023-01-31作者简介:倪雪萍(1983),女,主管护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通信作者:朱唯一(1977),女,主任护师,博士,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10、E-mail:基金项目:上海市护理学会2021年度科研项目(2021SD-B03);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第二期护理高原学科建设专项基金(hlgy1904kyg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级护理科研课题(RJHK-2021-1)。护理管理 61Shanghai Nursing,October 2023,Vol.23,No.10 Key Words:Pressure injury;Nursing management;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Informatizationn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是指皮肤和深部软组织的局部

11、损伤,发生部位通常位于骨隆突出处,可能与医疗器械等使用相关,可表现为表皮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常伴有疼痛。压力性损伤由强烈和(或)长期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而软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可能受微环境、营养、灌注、并发症以及软组织自身状态的影响1-3。因此,压力性损伤常见于长期卧床、手术等病情危重的患者。2019年版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4将压力性损伤分为14期以及不可分期的压力性损伤和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6 类。多项研究5-7报道指出,建立由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专科护士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皮肤和伤口评估小组,并通过对压力性损伤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护士实施预防计划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患

12、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护理卫生事业发展要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为载体,利用现代化手段改善护理服务流程,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8。Carroll等9学者也指出,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新工具、程序、模型及产品等)可以更好地帮助护士实现四大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成本控制、改善患者健康结局以及优化工作人员体验。我院于2016年组建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会诊中心,负责全院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管理。2020年会诊中心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升级,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会诊中心的构建我院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病区78个,开发

13、床位2 700张,年住院患者约13万例,其中危重患者约0.8万例,住院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约为0.04%。2016年护理部联合灼伤整形科及创面修复中心共同构建了“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会诊中心”,并成立了由护理部直接领导的压力性损伤管理人员梯队,形成以国际造口治疗师、伤口治疗师为主导,临床护理骨干为核心的压力性损伤会诊团队。中心由32名成员组成,包括6名专职护士和26名兼职护士。专职人员负责压力性损伤患者(包括预报和带入)的首次随访,兼职护士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定期随访,全程跟踪监控患者皮肤情况。32名成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3名、本科29名,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1名。中心建立有压力性损伤上报制

14、度及压力性损伤及伤口会诊制度。责任护士每日对住院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并记录于医院HIS系统中,如评分提示患者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临床护士发出会诊申请并逐级上报至会诊中心,通过三级审核(护士长护理督导护理部)后,中心专职人员需于24 h内到现场确认并予以个体化指导。如有无法处理的疑难伤口,中心专职人员可转诊至相关医师,并配合完成相关治疗。2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2.1前期准备确定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在循证的基础上完善了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评估体系,确立了以Braden量表为基础的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评估表,并实现了电子化评估及全院推广使用(包括急诊系统)。同时,界定重度和极度风

15、险上报评分标准,即Braden量表评分12分,实现了全院压力性损伤的统一评估。组织全院护士学习Braden量表的使用方法。升级住院评估系统,将Braden量表嵌入至住院患者评估表单中,方便责任护士每日评估。2.2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后,可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高风险压力性损伤自动上报。一旦录入的压力性损伤评分超过警戒标准,即提示患者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系统便会自动触发信息上报程序,启动压力性损伤会诊模块,同时自动发送院内邮件和短信通知会诊中心人员。如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系统则会触发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病区护士则需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会诊系统与质量检查系统关联。如住院患者发生压

16、力性损伤,系统会根据录入信息自动匹配质量考核评分;如病区患者出院时压力性损伤愈合率为100%,则系统会在质量检查评分中给予加分以示激励。自动汇总全院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数据。后台可自动汇总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病区、分期、部位及相关因素等,并形成报表,便于管理人员了解分析。3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及效果评价3.1系统应用我院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于202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每日通过住院评估系统进行风险筛查。如患者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系统自动触发压力性损伤上报系统,并发送邮件及短信提醒各级管理人员,护士长、护理督导审核通过后,系统则会自动通知会诊中心成员进行会

17、诊确认。3.2评价对象及方法以2019年(信息系统使用前)及2020年(信息系统使用后)医院全年住院患者为评价对象,比较信息系统使用前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 62上海护理 2023 年 10月 第 23 卷 第 10 期发生及管理情况。压力性损伤相关指标。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住院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例数/住院患者总人数)100%,压力性损伤愈合率=(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愈合例数/住院压力性损伤患者总人数)100%,高风险患者24 h内随访率(24 h内完成随访人数/24 h系统上报人数)。在HIS系统及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分别自动提取住院患者人数及压力性损伤发生例数、愈合例数及随访相关数据。护士长满意

18、度。在线调查了解病区护士长对压力性损伤上报管理的满意情况。分别于2019年12月及2020年12月通过问卷星对全院108名护士长进行在线调查。两次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3.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信息系统使用前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信息系统使用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之前的 0.05%下降至 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4.2信息系统使用前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愈合率比较2019年,住院患者2期以上

19、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 0.038%,2020 年为 0.029%。2020 年全院压力性损伤愈合(包含院内发生及院外带入压力性损伤)例数为76例,包括2期以上压力性损伤43例(占56.58%)。信息系统使用后,压力性损伤总体愈合率为16.45%,较2019年的11.13%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4.3信息系统使用前后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随访情况比较比较系统使用前后,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预警上报24 h内,会诊中心专职人员完成首次随访的情况。2019年随访患者1 287例,24 h随访率为87.02%;2020年随访1 979例,24 h随访率为95.01%,较之前提升明

20、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4.4信息系统使用前后护士长对压力性损伤会诊的满意度比较2019年全院护士长对压力性损伤上报管理满意度为76.85%,2020年满意度提高到9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5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效果5.1可有效降低高危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表1结果显示,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压力性损伤管理模式后,我院2020年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0.05%较2019年(0.07%)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6,10结果一致。我院通过完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筛查及管理,落实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防护、

21、严格执行三级管理制度、加强以伤口造口师为主的会诊中心人员亲临指导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黄庆萍等11的研究结果提示,对压力性损伤进行闭环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护理质量改进。通过对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预防,避免对无风险的患者过度保护,有利于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对压力性损伤高风险患者上报、审核、随访、转归等进行全程动态监控12,实现信息共享,护理管理者也可通过相关问题分析,不断提升压力性损伤的护理质量。5.2有助于效促进压力性损伤患者创面的愈合表2结果显示,使用信息系统后,我院住院

22、患者压力性损伤愈合率为 16.45%,较 2019 年的 11.13%有所增加(P0.05)。多项研究5,7,13指出,伤口造口小组介入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皮肤管理,能有效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促进创面愈合,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梁玲等14指出,跟踪管理法能有效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的管理能力。我院压力性损伤会诊中心通过跟踪管理法,详细记录院内发生及院外带入压力性损伤表1改进前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时间2019年(改进前)2020年(改进后)住院患者数130 607131 287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n(%)发生86(0.07)61(0.05)未发生130 521(99.93)1

23、31 226(99.95)注:2=4.385,P=0.036表2改进前后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愈合情况比较时间2019年(改进前)2020年(改进后)压力性损伤患者数521462压力性损伤愈合情况n(%)愈合58(11.13)76(16.45)未愈合463(88.87)386(83.55)注:2=5.881,P=0.016表3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24 h内完成首次随访情况比较n(%)时间2019年(改进前)2020年(改进后)住院高危患者数1 4792 083预警上报24 h内专职人员随访情况完成人数1 287(87.02)1 979(95.01)未完成人数192(12.98)104(4.99)注:

24、2=72.447,P0.001表4108名病区护士长对压力性损伤信息系统使用满意情况n(%)时间2019年(改进前)2020年(改进后)满意83(76.85)98(90.74)不满意25(23.15)10(9.26)注:2=7.672,P=0.006 63Shanghai Nursing,October 2023,Vol.23,No.10 患者的皮肤情况,并现场指导病区护士进行创面换药等处理。针对疑难损伤及伤口,会诊中心则可联合灼伤整形科及创面修复中心的医师进行会诊,并协助完成伤口治疗,有效促进了损伤愈合。会诊中心成员均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多学科的联合参与,以点及面、层层监

25、控,可以及时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全面提高了压力性损伤的管理质量。5.3有利于提高会诊中心的随访效率表 3结果显示,2019年会诊中心成员对首次预警的院内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24 h内随访率为87.02%,2020年随访率提升为 95.01%(P0.05)。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全程动态监控高风险患者,从上报、审核、随访、转归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帮助护理管理者提升压力性损伤的管理质量12。护士每日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信息系统可针对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自动产生上报单,经三级审核后发送邮件至会诊中心人员,有效提升了我院高危患者的24 h随访率。5.4可帮助护理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分析表4结果显示,全院护士长对压

26、力性损伤会诊中心的满意度从2019年的 76.85%提升至 2020年的 90.74%(P0.05)。随着病区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降低、愈合率和随访率的提升,病区护士长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信息技术因可实现对大数据的快速提取,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数据背后的问题15。压力性损伤信息管理系统可对院内发生的压力性损伤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好发部位、分期及愈合情况等。针对短期内发生频次较高的压力性损伤类型(如手术、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等),系统也会给到护理管理者提示。进而通过组织全院护士进行针对性培训等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的管理能力。针对随访过程中发生的

27、压力性损伤,系统会自动触发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实现了护士层面的无感上报,有效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压力性损伤的漏报率。通过后台数据的自动分析,聚焦重点,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系统的使用,护理部层面能对全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压力性损伤的系统管理,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6小结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能有效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及时上报会诊中心人员,通过及时随访及精准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创面愈合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结局、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护理管理者也可通过对后台数据的自动分析,及时掌握

28、现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此次研究显示,系统信息使用后,仍有4.99%的患者未能在评估提示高危后24 h内接受会诊中心人员随访。这可能与临床护士特别是新进人员对上报流程不熟悉、三级审核未及时完成等因素有关。后续将继续加强临床护理人员上报制度的培训及三级审核的时间监控,并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提升护理管理效能。参考文献:1 褚万立,郝岱峰.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2016年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和分期解读 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8,13(1):64-68.2 刘莹.我国综合医院住院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29、.3 陈沅,吴蓓雯,钱蒨健,等.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J.上海护理,2019,19(2):18-24.4 顾梦倩,赵燕燕,陈圣枝,等.2019年版国际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解读 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42(5):497-500.5 MCGUINNESS J,PERSAUD-ROBERTS S,MARRA S,et al.How to reduce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ulcers on a neuroscience unit with a skin and wound assessment team J.S

30、urg Neurol Int,2012,3:138.6 钱祎洁,潘红英,丁珊妮,等.PISETI模型在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J.护理与康复,2020,19(3):73-76.7 彭娅莉.伤口造口小组在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皮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04-306.8 费杨,白雪,方鹏骞.我国“十四五”期间护理事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路径思考 J.中国医院,2021,25(5):6-9.9 CARROLL W M.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nurse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M.New Y

31、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21.10 冯亚新,陈蒙,闫焕霞,等.依托信息系统的压力性损伤三级质控管理 J.护理学杂志,2020,35(20):67-70.11 黄庆萍,张建荣,农礼荣,等.ICU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闭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4):545-549.12 周赛,阮文珍,蔡新兰,等.基于信息化的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J.浙江医学,2020,42(22):2473-2474.13 RODGERS K,SIM J,CLIFTON R.Systematic review of pressure injury prevalence i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hospitalsJ.Collegian,2021,28(3):310-323.14 梁玲,毛静.追踪管理法在压疮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3):3-5.15 何英剑,李晓婷,李金锋,等.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医院专科建设中的价值 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3):64-65.(本文编辑:裴艳)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