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语言文化一、调查概况(一)调查点概况天池村地处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简称双河乡)境内。截至 2022 年年底,村总人口5950人,其中苗族人口3740人,占比70%;汉族1650人,占 20%;彝族 560 人,占 10%。村子辖沙坝、中坝等30 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共 1100 余户。其中,男性人口 3200 左右,女性人口 2800 左右。天池村居民目前的语言状况是汉族均通用汉语,少部分由于长时间与苗族杂居会讲苗语;苗族基本会讲本民族语,全部会讲汉语方言;彝族目前全操汉语,尚无会讲本民族语或苗语的情况。(二)抽样及样本构成根据天池村的民族构成特点,笔者以原住户为调查对象,
2、抽取 64 户进行问卷调查,每户抽取 1 人作为调查的对象,获取有效样本 64 个,调查对象的年龄为6 岁至 60 岁以上。样本构成及样本特征主要是:性别构成中男性人数为 38 名,约占总人数的 60%,女性 26人,约占比 40%;年龄段中 6 至 19 岁 9 人,20 至 39岁 32 人,40 至 59 岁 14 人,60 岁以上 9 人,依次占总人数的14%、50%、22%、14%;民族种类中苗族27户、汉族27户、彝族 10 户,依次占总人数的 42%、42%、16%;文化程度类别中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人数分别是5、16、12、6、10、15,依次占总人数
3、的8%、25%、19%、9%、16%、23%。二、天池村居民语言使用情况(一)语言使用能力针对调查研究对象的语言使用能力,笔者主要将其分为苗族、汉族的苗语能力,苗族、汉族、彝族的汉语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因目前天池村已无人会讲彝语,故在此不再研究分析。1.苗族本民族语能力(1)听说能力针对调查天池村苗族居民在本民族语“听”方面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您在听方面对本民族语的掌握程度”进行问卷,其中分为完全听得懂、大部分能听懂、基本能听懂、听懂简单日常用语、基本听不懂、完全听不懂等六个变量。该问卷数据中六个变量的人多民族聚居区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以云南省昭通市天池村为例王琳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
4、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云南昭通双河苗族彝族乡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01M2022015)。摘要:民族杂居区村落的语言使用特点复杂多样,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境内的天池村是典型的汉、苗、彝族杂居自然村,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状况使该村居民的语言使用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语言生活特点较为复杂。本文基于田野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天池村居民的语言使用进行初步调查,发现苗语是苗族内部主要交际语,汉语方言是各民族族际交际语。除彝族被试掌握汉语单语双言外,其余大多被试为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双语人或少数民族语、汉语和英语等多语人。另外,综
5、合民族源流、社会原因等分析其语言使用现象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云南天池村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保护和提高民族杂居区居民的双语能力,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推动语言同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农村推普力度,实现普通话基本普及。关键词:云南天池村;民族杂居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作者简介:王琳(1998),女,彝族,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134语言文化数依次是 21、4、1、1、0、0,依次占比为 77.7%、14.8%、3.7%、3.7%、0%、0%。“说”方面采用对调查对象“您在说方面对本民族语的掌握程度”的问卷,也分为能熟练交谈没有障碍、能熟练交谈个别有障
6、碍、基本能交谈、会日常用语、基本不会说、完全不会说等六个变量。问卷数据中人数依次是19、3、4、1、0、0,依次占比 70%、11%、15%、4%、0%、0%。数据显示,近八成的苗族居民表示完全听得懂本民族语和能用本民族语熟练交谈没有障碍,约二成的苗族居民表示大部分、基本能听懂以及熟练交谈,偶尔存在障碍和会基本日常用语,不存在苗族居民听不懂和不会说本民族语的情况。由此可知,天池村苗族的母语听说能力保持较为完好,大部分人都具有良好的母语听说能力。(2)读写能力为调查天池村苗族居民对本民族语文字“读”方面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您在读方面对本民族语的掌握程度”进行问卷,其中分为能读书看报、能看懂简单
7、文章、能看懂短信便条、能看懂个别文字、完全看不懂等五个变量。调查数据中人数依次是0、1、3、5、18,依次占比为 0%、3.7%、11.1%、18.5%、66.7%。“写”方面采用对调查对象“您在写方面对本民族语的掌握程度”的问卷,也分为能写文章、能写简单文章、能写短信、能写个别字、不能写等五个变量。问卷数据中人数依次是 1、0、2、3、21,依次占比 3.7%、0%、7.5%、11.1%、77.7%。统计数据显示,苗文在天池村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苗族居民的本民族语文字掌握情况较差,与其听说能力处于失衡状态。2.汉族苗语能力(1)听说能力天池村汉族居民对苗语“听”方面的掌握程度问卷数据中六个变
8、量的人数依次是 1、3、8、2、3、10,依 次 占 比 为 3.7%、11.1%、29.7%、7.4%、11.1%、37%。“说”方面问卷数据中人数依次是 0、1、6、5、4、11,依次占比 0%、3.7%、22.2%、18.6%、14.8%、40.7%。统计结果显示,天池村汉族的苗语听说能力较好,近一半的汉族调查对象能听懂苗语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据笔者调查得知,天池村中与苗族杂居的部分汉族通苗语,其余与彝族杂居或纯汉族聚居的村落不会苗语,皆通汉语。(2)读写能力天池村汉族居民对苗语“读”方面的掌握程度问卷数据中变量的人数依次是 0、0、0、2、25,依次占比为 0%、0%、0%、7.
9、4%、92.6%。“说”方面问卷数据中人数依次是 0、0、0、1、26、27,依次占比 0%、0%、0%、3.7%、96.3%、100%。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汉族对于苗文的掌握情况较差,超九成的汉族完全看不懂和不能写苗文,相比之下,汉族的苗文读写能力不及苗族。3.汉语能力调查对象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分为能流利准确地使用、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能听懂但不太会说、听懂一些但不会说、听不懂也不会说等七个变量,人数依次是 16、16、8、13、7、3、1,分别占比 25%、25%、12.5%、20.3%、10.9%、4.7%、1.6%。据统计结果显示,调查
10、对象的汉语能力水平还是处于较高状态。82.8%的人兼用汉语,说明一定程度上国家的推普工作有明显的成绩。62.5%的人能熟练使用汉语与人进行日常交谈,这表明部分调查对象的语言出现了明显的双语现象。另外,调查对象中仍然存在 17.2%的人不能使用汉语与人交谈,说明国家推普工作需要在保护其民族语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二)语言使用现象形成动因关于语言使用呈现双语现象的形成,社会和历史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其形成的基础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或相互影响,天池村双语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民族源流 威信县地处云南东北部,与四川南部地区交往密切,为汉族先民移居云南的首站之一。西汉武帝开
11、发西南,即有汉人逐渐融入当地民族。明代时汉人大量迁居境内并延及民国年间。威信苗族主要源于湖广,于秦汉时期、元明清时期逐步从长江中游的湖南、河南、四川、贵州毗邻地区迁徙而来。16 世纪初,汉文献上就有对威信一带苗族分布的记载。如明世宗实录载,明正德年间,芒部(当时芒部府辖地包括今威信)苗族与罗罗(彝族)共同攻打叙(永)、泸(州)。到清时,镇雄州志称苗族已遍布“镇(雄州)四境”了。据了解,明朝中叶威信就有苗族居住,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天池村熊孔村民小组的熊姓,祖籍是今湖北省麻城县,明朝时随军进入云南文山,清时游猎到威信天池定居于此。威信彝族在境内居住历史悠久,后期由于战乱,不少人迁入四川等地。汉、
12、苗、彝族一直作为威信县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间大杂居、135语言文化小聚居,和睦相处。2.实际需要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加深,在生活方面的需求成为天池村居民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动因。各族人民在相互的交流中,提高了自我的汉语、苗语水平,相互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形成了双语甚至多语现象。笔者在调查时观察到,部分村民从未上过学,但汉语能力不低于初高中生,被试给出的原因是经常进城购买生活用品或出售农副产品,在此情况下逐渐习得了汉语。另外,是就业方面的需要,据笔者调查了解到,天池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每年外出的人数高达三千左右。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为了更好地就业,必须习得和熟练掌握普通话。习得的语言越多
13、就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占有更大的优势,拥有更加宽阔的市场、丰富的就业渠道。3.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和党为推动民族地区的教育,以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发展重点、难点;鼓励实施双语教学,编写民族语文文字教材。调查发现,天池村当地针对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均采用双语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习得汉语。直至三年级以上,普遍采用普通话教学,故天池村苗族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居民基本都习得苗汉双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村民普遍认为,在当今社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加快了当地学会汉语的速度。其次是国家语言政策实施的影响,随着国
14、家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大大小小的地方受到影响,天池村也不例外。这对天池村来说,意味着国家对其民族语的保护、鼓励发展,促进了天池村村民双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起到了推动作用。结语据笔者调查,全村普通话普及度仅达 70%,且水平较为低下,相当多的人表示不会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或根本听不懂和不会说普通话。总体来看,天池村的普通话普及程度以及水平与其他汉族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针对天池村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笔者有以下对策和建议:(一)保护和提高民族杂居区居民的双语能力,实现互联互通天池村居民掌握多种语言或方言的能力是其语言学习能力强的集中表现,这在如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有着不
15、可代替的优势。语言互通是其双语能力存在的一定条件,在云南等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这种双语能力需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和提高。(二)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推动语言同经济共同发展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关系可能存在语言竞争、语言互补,二者是语言和谐的客观表现。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解决语言关系的最佳途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因此,天池村的语言生活应该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语言关系。再者,国家在目前存在双语现象的民族地区制定语言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在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工作的同时,适当保护民族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的语言权
16、利,旨在让普通话与二者和谐共存,适当发展。(三)加大农村推普力度,实现普通话基本普及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也是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例外。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天池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该村村民的普通话普及程度提高了不少,能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比例超过 70%,但是在普通话的能力与使用上,与县城的差别还是较为显著,这说明天池村的推普工作仍然较为艰巨。这提醒我们,推普工作重心可以逐渐转为农村尤其是较为贫困的村落,争取早日实现普通话基本普及。参考文献:1陈本明,傅永祥.昭通彝族史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黄兴亚.独龙江乡独龙族语言生活状况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4吉日医文莫.凉山汉族村民“汉-彝”双语使用现象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1.5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6王远新.贵阳市“城中村”的语言生活花溪村居民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J.民族翻译,2013(01):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