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环境改造更新模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1097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环境改造更新模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环境改造更新模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环境改造更新模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乡规划研究】一、当代乡村环境的演变与困境2022年2月22日,中央发布了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 425万人,城镇化率为64.7%,已有8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70%,其中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辖市超过了80%。按照我们的一贯理解,城乡之间原本有着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这条分界线逐渐消解。这种界限的消融,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的外在扩张,城镇规模逐渐变大

2、;另一方面是乡村自身想要打破封闭落后的现状,向外发展寻求新的生存方向。双向的改变融合,使得当代城乡间界限逐渐模糊。根据欧美或者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发展路径,发达城市对于农村人口往往具有非常明显的虹吸效应。伴随着大量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乡村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例如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年轻人群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如同候鸟一般往复,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老年人和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环境面临着诸多变化。如上文所提的城乡界限逐渐模糊,城乡之间出现了功能形制融合交叉的混合地带,打破了乡村传统固有概念。而在城乡间往返迁徙的年轻人,也带来了城市化的居住形式和生活习惯,同样也对传统乡村环境造成很

3、大的冲击。但传统的乡村环境往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和全新的生活方式变化。换个角度来解读这个变化,乡村聚落在功能的维度上,承担着作为广大农民栖身之所的重要任务。从农耕时代起,乡村聚落便始终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情韵味的土壤。笔者的祖父祖母辈就生活在苏南的传统乡村,至今依旧维持着聚族而居,一家有事、家家出人出力的乡村人际关系,这种温和亲近的尺度是大城市的居住模式缺失的。传统的乡村聚落区别于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的理想状态,乡村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村落景观。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乡村聚落都有其独有的识别性和特征。但目前的乡村环境更新改

4、造往往在大规模改造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面貌。由此看来,无论是在形式上、功能上,还是在文化层面,当代的乡村环境都存在一定问题,并且面临诸多上文所说的如丧失青壮劳动力和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的巨大挑战。当然,挑战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在乡村振兴的大语境下,传统乡村环境将如何在保有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和更新,也迎来了非常大的机遇。尤其是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传统乡村环境改造更新对于设计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二、乡村环境更新改造的指导原则(一)谨慎更新,新旧并存传统的村落形态一般是以当地的原有地理环境为基础,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断修正演进,形成相对合理的村落布局。这是一种基于当地地理条件

5、和历史因素不断磨合的最优结果。因此,如若在这样的基础上大改大拆,结果未必是符合农民需求的。同时,根据笔者对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环境改造更新模式研究蒋志英贺丹摘要: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探讨乡村环境更新改造的内容和方式。希望不仅仅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社会学科的角度上,将研究范围拓展到讨论建筑和环境作为一种媒介,如何拓展其具备的深刻的外延价值,进而研究如何提升传统乡村的环境更新改造水平和治理水平。在“多元主体参与、设计介入”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乡村环境改造的研究在未来不仅能提供一种理论支撑和空间设计方式,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指导策略,推动未来乡村发展的创新。关键词:乡村环境改造;微更新

6、;设计介入;多元主体参与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1SJA1291)、2023年常州市社科联课题“城乡融合视角下田园综合体建设思考与路径探索”研究成果。562023 09于周边苏南部分乡村环境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很多新旧冲突的问题。首先是“新”建筑与“旧”传统不匹配:传统的村庄依地势而建,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建筑秩序略显混乱。居民对于旧房屋的自行修缮和改造的行为可能破坏区域原有的历史风貌、文物建筑风貌,对于整体景观有较大的影响。长期演化和各自修缮的过程中,新建筑与原本村庄风貌差异较大,现代风格和传统风格糅杂,新旧建筑结构、颜色、形态不统一。其次

7、是“新”功能和“旧”场地不匹配:目前的乡村环境基础缺失或者配套水平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乡村道路破损严重,部分区域路面较窄,存在会车困难、通达性较低等问题。村内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大片闲置空地成为居民菜园,公共空间的不足限制了村民日常文化娱乐。同时,由于村庄内部建筑退让、道路硬化、缺乏照明设施等原因,形成灰空间、边角地、三角地、零星地等,导致公共空间闲置浪费,成为废弃物堆放场地,严重影响了乡村景观的氛围。村内还缺少水电燃气便民服务网点、菜鸟驿站等便民窗口。最后是“新”要求和“旧”施工不匹配:由于部分村民保护意识薄弱、缺少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乡村的民居风貌混乱,木结构梁架建筑多有损坏,更有甚者去古筑新,

8、仅余邻间外墙面伤痕证明建筑更迭,打破乡村环境自然肌理。自建民居影响了乡村的整体风貌,使村落整体历史环境要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传统乡村更新过程中,“新”建筑和“旧”传统、“新”功能和“旧”场地、“新”要求和“旧”施工,都需要互相协调。笔者反对那种铲除全部旧建筑,整体新建的建设改造思路。原则上应该保留村落原有的肌理,在局部做谨慎的“微更新”改造,做有针对性的精华化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谨慎更新、微小更新。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于原有村落建筑肌理做最大程度的保护,保留原有乡村环境的风貌;另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改造成本,一般村落的改造项目往往改造面积大,波及范围也大,经济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都会叠加得很高

9、,而经过充分调研和精细化设计的“微更新”改造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各种投入,同时又起到改善乡村环境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作用,一举两得。(二)设计介入,赋能乡村互联网时代,乡村环境作为一种村民生活的场景,除了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之外,作为一种媒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因此,国内当代的很多建筑大师都在很多乡村环境改造项目设计中,试图跳出传统的建筑设计范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国家政策下,摸索一种以建筑和环境设计为引擎的全新的开发模式。建筑师和规划师从原有的“赋予形态”的角色转变为“赋予动能”,结合大政策背景,整合上下游资源,架构一种“设计介入”的运营方式。从策划设计开始,到建设、运营、传播,让

10、建筑设计师成为各领域之间的链接,不再是仅仅赋予农村一种全新的环境形态,而是赋予乡村一种全新发展动能。例如建筑师王澍在浙江做的富阳文村改建项目,他带领团队用四年时间,把这个浙江小山村代代相传的石头砌墙、夯土打墙等独特的民居建造技艺,与当地的地理文脉相结合,成就了如今富阳的必去打卡地。当地的村民则利用这些民居,经营民宿、文创、特产等,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另外,2017年浙江的回迁安置房项目东梓关回迁农居改造项目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获得了 10亿+的点击量,甚至登上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的社会影响力使这个村子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当一个个原本无人问津的村子,通过一组建筑的力量被激活,

11、我们就可以发现,设计介入,可以使建筑环境作为媒介,产生一系列发酵的外延的社会价值。这价值已经超乎环境和建筑空间,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活力。三、乡村环境更新改造的建设思路(一)多元主体参与,高效透明推进乡村环境改造进程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乡村环境更新改造涉及的“多元主体”,包含建设管理使用等过程中各类参与的主体。乡村环境改造项目通常流程很复杂,从立项决策到项目实施再到监督管理等后续环节,面向的主体包含村民、村委会、地方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社会组织等等。本文所说的“多元主体参与”是一种我们所期望的状态,即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和建设。很多项目难以推进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因为主体

12、没有充分参与,难以满足自身的诉求,因此笔者认为,多元主体参与才是高效完成改造的关键。只有各方充分地参与乡村环境更新改造过程,这种更新改造才能做到充分考虑多方的需求,均衡各方的利益。政府主导,村民为主体,有利于系统考量乡村环境,实现民主规划,尤其是在自然资源保护、乡村土地57【城乡规划研究】利用、水乡风貌控制等方面,恰当地平衡公共利益,使公众目标趋近统一以形成整体建设合力。(二)设计介入,谨慎更新,完善乡村文化标签建筑学家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1期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提到,“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之可能,更

13、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近十几年来,诸多国内专家对于传统民居和聚落的研究都比较深入,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以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模式从最基本的材料和建造开始思考,就像富阳文村的改造项目一样,以再现生活方式、加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为主要思路,以满足村民居住为首要前提,重新规划村落建筑,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新建筑对于传统建筑形态上美感的传承。当然,设计介入乡村环境的改造路径也很多,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乡村住宅的改造、乡村景观重塑甚至相关细分的门类,比如农副产品的包装、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新媒体的宣传设计等等。设计的介入,一定是建立在一个充分就地挖掘资源、激发乡村的原生动力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乡

14、村环境的提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植入现代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以乡村为核心,探索“乡村+N”“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大约在2017年2月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同年 6月开始有一些国家级的试点项目,目前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业内的专家认为田园综合体是目前发展乡村的最好的模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也已经有了一些项目实践经验。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城市周边的一些城乡接合部以及苏州、昆山等周边的乡村。田园综合体运营的核心就是产业融合和产居融合。在新农村或者城乡接合部,打破原有的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结构,整合区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项目,参

15、考“乡村+N”(乡村+设计、乡村+社群、乡村+旅游、乡村+生态)等思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新农业,促成乡村建设与产业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挖掘村落新的潜力。当然,这个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例如田园综合体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个运营型的项目,其目标肯定不仅仅是公益性的,最终是面向市场的。这个运营主体也涉及上文讨论过的多元主体:村民、村委会、地方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社会组织等等。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摸索村民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农

16、民纳入建设过程中去,让农民分享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成果,达成振兴乡村的最终目标。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村环境改造更新实践模式的再思考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城市资源溢出,大量涌入乡村,但乡村振兴本身就需要各方的支持。从政府各类涉及“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我们能看到的是,政府的诉求是探索乡村振兴模式,资本的诉求是投资回报平衡,村民的诉求是改善生活品质、增加收入。在这些多元主体面前,建筑师自身的诉求可能更为纯粹,就是乡村文化传承和村落激活。因此,传统乡村环境更新改造项目的运作过程,一定是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需求平衡、利益协同的过程,“融合”是其中的关键词。本文旨在探索一条尊重多元诉求的乡村

17、环境更新途径,使各方的合理需求在规划中都得到满足,有效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营造公众参与乡村规划的浓厚氛围,弥补乡村环境更新中的社会公平缺失,推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又在改建过程中保护乡村文化,保护以乡村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考文献:1李娜.乡村旧建筑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2李诗璇.“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策略研究:以韩城市柳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3秦鑫,库珊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农机,2023(7):82-83.4范圣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建设研究:以大丰田园为例J.安徽建筑,2023(4):21-22作者简介:蒋志英,硕士,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贺丹,硕士,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