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几何复习讲义一、直线与圆【考题回放】1已知两条直线y=ax-2和y=(a+2)x+1互相垂直,则a等于( D )A2B1C0D2如果实数x、y满足条件 那么2x-y的最大值为( B ) A B C D3圆x2+y2-4x-4y-10=0上的点到直线x+y-14=0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差是(C)A36 B 18 C D 4若直线ykx2与圆(x2)2(y3)21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k(0,)5若半径为1的圆分别与轴的正半轴和射线相切,则这个圆的方程为【热点透析】直线与圆在高考中主要考查三类问题:一、基本概念题和求在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基本概念重点考查:(1)与直线方
2、程特征值(主要指斜率、截距)有关的问题;(2)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的条件;(3)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等。此类题大都属于中、低档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综合性试题,此类题难度较大,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出现;三、线性规划问题,在高考中涉及,但难度不会大突破重难点【例1】过点M(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x、y的正半轴于A、B,若四边形OAMB的面积被直线AB平分,求直线AB方程。解:设AB的方程为(a0,b0)、。 a0 0b5 AB方程的一般式为bx+ay-ab=0M到AB的距离的面积而的面积,直线AB平分四边形的面积, 可得故所求AB方程为和。【点晴】若命题中的直线与
3、两坐标轴均有交点,应先考虑选用截距式方程是否有利。【例2】设圆满足:截y轴所得弦长为2;被x轴分成两段圆弧,其弧长的比为3:1;圆心到直线l:x-2y=0的距离为。求该圆的方程。解:设圆的圆心为P(a,b),半径为r,则点P到x轴,y轴距离分别为|b|,|a|由题设知圆P截x轴所得劣弧对的圆心角为900,知圆P截x轴所得的弦长为,故r2=2b2又圆P截y轴所得的弦长为2,所以有r2=a2+1从而得2b2-a2=1又点P(a,b)到直线x-2y=0的距离为,所以即有a-2b=1,由此有解方程组得于是r2=2b2知所求圆的方程是(x-1)2+(y-1)2=2或(x+1)2+(y+1)2=2【例3】
4、已知动圆过定点P(1,0),且与定直线l:x=1相切,点C在l上.()求动圆圆心的轨迹M的方程;()设过点P,且斜率为的直线与曲线M相交于A、B两点.(i)问:ABC能否为正三角形?若能,求点C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ii)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求这种点C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法1 依题意,曲线M是以点P为焦点,直线l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曲线M的方程为y2=4x.法2 设M(x,y),依题意有|MP|=|MN|,所以|x+1|=.化简得:y2=4x.()(i)由题意得,直线AB的方程为y=(x1).由消y得3x210x+3=0,解得x1=,x2=3.所以A点坐标为(),B点坐标为(3,
5、2),|AB|=x1+x2+2=.假设存在点C(1,y),使ABC为正三角形,则|BC|=|AB|且|AC|=|AB|,即由得42+(y+2)2=()2+(y)2,解得y=. 但y=不符合,所以由,组成的方程组无解.因此,直线l上不存在点C,使得ABC是正三角形.(ii)法1:设C(1,y)使ABC成钝角三角形,由得y=2,即当点C(1,2)时,A、B、C三点共线,故y2.又|AC|2=(1)2+(y)2=+y2,|BC|2=(3+1)2+(y+2)2=28+4y+y2,|AB|2=()2=.当CAB为钝角时,cosA=|AC|2+|AB|2,即,即y时,CAB为钝角.当|AC|2|BC|2+
6、|AB|2,即,即y|AC|2+|BC|2,即,即.该不等式无解,所以ACB不可能为钝角.因此,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点C的纵坐标y的取值范围是.法2: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2+(y+)2=()2.圆心()到直线l:x=1的距离为,所以,以AB为直径的圆与直线l相切于点G(1,).当直线l上的C点与G重合时,ACB为直角,当C与G点不重合,且A、B、C三点不共线时,ACB为锐角,即ABC中,ACB不可能是钝角.因此,要使ABC为钝角三角形,只可能是CAB或CBA为钝角.过点A且与AB垂直的直线方程为.令x=1得y=.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方程为y+2( x3).令x=1得y=.又由
7、解得y=2,所以,当点C的坐标为(1,2)时,A、B、C三点共线,不构成三角形.因此,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点C的纵坐标y的取值范围是y(y2).【点晴】该题全面综合了解析几何、平面几何、代数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题目的设计新颖脱俗,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深刻地考查了解析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的思想.该题对思维的目的性、逻辑性、周密性、灵活性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查.对运算、化简能力要求也较高,有较好的区分度.自我提升1将直线l沿x轴正方向平移两个单位,再沿y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则l的斜率为( B
8、 ) A B C D2若,且分别是直线l1:ax+(b-a)y-a=0,l2:ax+4by+b=0的方向向量,则a,b的值分别可以是(A)A2,1B1,2C-1,2D-2,13过点P(1,2)作一直线,使此直线与点M(2,3)和点N(4,5)的距离相等,则此直线方程为_4x+y-6=0或3x+2y-7=04已知直线axbyc0与圆O:x2y21相交于A、B两点,且|AB|,则 . 5关于曲线C:x2+y4=1的下列说法:(1)关于点(0,0)对称;(2)关于直线x轴对称;(3)关于直线y=x对称;(4)是封闭图形,面积小于p;(5)是封闭图形,面积大于p;(6)不是封闭图形,无面积可言.其中正
9、确的序号是_(1)(2)(4) 6.曲线x2+y2+x-6y+3=0上两点P、Q满足:关于直线kx-y+4=0对称;OPOQ.求直线PQ的方程.解:由圆上两点P、Q关于直线kx-y+4=0对称知直线kx-y+4=0经过圆心即有设直线PQ方程为.化简得yCxPBA 7. 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4、5,点P是它的内切圆上一点,求分别以PA、PB、PC为直径的三个圆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ABC为直角三角形,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0,0)、B(4,0)、C(0,3),设内切圆半径为r,则r=1/2(|OC|+|OB|-|BC|)=1,故内切圆方程为(x-1)2+(y-1)2=1,可设
10、P点坐标(1+cos,1+sin)则以PA、PB、PC为直径的三个圆面积之和S=(10-cos)当cos=-1时,Smax=5.5, 当cos=1时, Smin=4.5.二、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和方程【考题回放】1已知ABC的顶点B、C在椭圆y21上,顶点A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椭圆的另外一个焦点在BC边上,则ABC的周长是(C )(A)2 (B)6 (C)4 (D)122如图,F为双曲线C:的右焦点。P为双曲线C右支上一点,且位于x轴上方,M为左准线上一点,为坐标原点。已知四边形OFPM为平行四边形,|PF|=l|OF|。()写出双曲线C的离心率e与l的关系式;OFxyPMH()当l=1时,经
11、过焦点F且平行于OP的直线交双曲线于A、B点,若|AB|=12,求此时的双曲线方程。【解】四边形是,作双曲线的右准线交PM于H,则,又,。()当时,双曲线为四边形是菱形,所以直线OP的斜率为,则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到双曲线方程得:,又,由得:,解得,则,所以为所求。【热点透析】主要题型:(1)定义及简单几何性质的灵活运用;(2)求曲线方程(含指定圆锥曲线方程及轨迹方程)。题型一般为二小一大,小题基础灵活,解答题一般在中等难度以上,一般具有较高的区分度。突破重难点【例1】过椭圆左焦点F,倾斜角为60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FA|=2|FB|,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B )(A) (B) (C
12、) (D)解:设点A、B到椭圆左准线的距离分别为d1,d2,FA=r1,FB=r2,则=e,即d1=,同理d2=,两式相减得.因为直线AB的倾斜角为60, 2|d1-d2|=|AB|=3r2,e=【点晴】本题的关键在于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将60倾斜角、|FA|=2|FB|这两个条件与椭圆的离心率建立联系。【练习】若F1、F2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O为坐标原点,点P在双曲线的左支上,点M在双曲线的右准线上,且满足:,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BCD3解:由知四边形F1OMP是平行四边形,又知OP平分F1OM,即F1OMP是菱形,设|OF1|=c,则|PF1|=c. 又|PF2|-|PF1|=2a
13、, |PF2|=2a+c,由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知,且e1,e=2,故选C.【例2】定长为3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y=x2上移动,AB中点为M,求点M到x轴的最短距离。分析:(1)可直接利用抛物线设点,如设A(x1,x12),B(x2,x22),又设AB中点为M(x0,y0)用弦长公式及中点公式得出y0关于x0的函数表达式,用函数思想求出最短距离。(2)M到x轴的距离是一种“点线距离”,可先考虑M到准线的距离,想到用定义。解法一:设A(x1,x12),B(x2,x22),AB中点M(x0,y0)则由得(x1-x2)21+(x1+x2)2=9, 即(x1+x2)2-4x1x21+(x1+x2)2=9
14、 由、得2x1x2=(2x0)2-2y0=4x02-2y0 代入得(2x0)2-(8x02-4y0)1+(2x0)2=9, 当4x02+1=3 即 时,此时法2:如图, 即, 当AB经过焦点F时取得最小值。M到x轴的最短距离为【点晴】解法一是列出方程组,利用整体消元思想消x1,x2,从而形成y0关于x0的函数,这是一种“设而不求”的方法。而解法二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巧妙地将中点M到x轴的距离转化为它到准线的距离,再利用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A、B到准线的距离和,结合定义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三角形“压扁”时,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属性,简捷地求解出结果的,但此解法中有缺点,即没有验
15、证AB是否能经过焦点F,而且点M的坐标也不能直接得出。请思考:当|AB|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不能用解法二?【练习】(北京卷)椭圆的两个焦点F1、F2,点P在椭圆C上,且PF1PF2,| PF1|=,| PF2|=.(I)求椭圆C的方程;(II)若直线l过圆x2+y2+4x-2y=0的圆心M交椭圆于A、B两点,且A、B关于点M对称,求直线l的方程。解法一:()因为点P在椭圆C上,所以,a=3.在RtPF1F2中,故椭圆的半焦距c=,从而b2=a2c2=4,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1.()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圆的方程为(x+2)2+(y1)2=5,所以圆心M的坐标为(
16、2,1). 从而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1, 代入椭圆C的方程得 (4+9k2)x2+(36k2+18k)x+36k2+36k27=0.因为A,B关于点M对称. 所以 解得,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 即8x-9y+25=0. (经检验,符合题意)解法二:()同解法一.()已知圆的方程为(x+2)2+(y1)2=5,所以圆心M的坐标为(2,1). 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由题意x1x2且 由得 因为A、B关于点M对称,所以x1+ x2=4, y1+ y2=2,代入得,即直线l的斜率为,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1(x+2),即8x9y+25=0.(经检验,所求直线方程
17、符合题意.)图1【例3】如图1,已知A、B、C是长轴为4的椭圆上三点,点A是长轴的一个顶点,BC过椭圆中心O,且,。(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椭圆方程;(2)如果椭圆上两点P、Q使直线CP、CQ与x轴围成底边在x轴上的等腰三角形,是否总存在实数l使?请给出证明。解:(1)以O为原点,OA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直角坐标系,则A(2,0),椭圆方程可设为。而O为椭圆中心,由对称性知|OC|=|OB|又,所以ACBC又,所以|OC|AC|,所以A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点C坐标为(1,1)。将(1,1)代入椭圆方程得,则椭圆方程为。(2)由直线CP、CQ与x轴围成底边在x轴上的等腰三角形,设直线
18、CP的斜率为k,则直线CQ的斜率为k,直线CP的方程为y=k(x-1),直线CQ的方程为y=-k(x-1)。由椭圆方程与直线CP的方程联立,消去y得 (1+3k2)x2-6k(k-1)x+3k2-6k-1=0因为C(1,1)在椭圆上,所以x1是方程的一个根,于是 同理这样, 又B(1,1),所以,即kAB=kPQ。所以PQAB,存在实数l使。【点晴】利用斜率互为相反数关系,整体替换,可简化解题过程。 自我提升1. 双曲线的虚轴长为4,离心率,F1、F2分别是它的左,右焦点,若过F1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左支交于A、B两点,且|AB|是|AF2|与|BF2|的等差中项,则|AB|为(A).A、 B、
19、C、 D、82. F1、F2为椭圆两个焦点,Q为椭圆上任一点,以任一焦点作F1QF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P,则P点轨迹为(A).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3. 已知点F1(-4,0),F2(4,0), 又P(x,y)是曲线上的点, 则 (C)A. |PF1|+|PF2|=10 B. |PF1|+|PF2|b0)的两焦点,过F1的弦AB与F2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ABF2,其中BAF2=900,则椭圆的离心率是_5已知椭圆E的离心率为e,左、右焦点为F1、F2,抛物线C以F2为焦点,F1为其顶点,若P为两曲线的公共点,且e|PF2|=|PF1|,则e_。6已知椭圆过其左焦点且斜率
20、为1的直线与椭圆及准线从左到右依次变于A、B、C、D,设f(m)=|AB|-|CD|,(1)求f(m),(2)求f(m)的最值。解:(1)椭圆中,a2=m,b2=m-1,c2=1,左焦点F1(-1,0)则BC:y=x+1,代入椭圆方程即(m-1)x2+my2-m(m-1)=0得(m-1)x2+m(x+1)2-m2+m=0(2m-1)x2+2mx+2m-m2=0设B(x1,y1),C(x2,y2),则x1+x2=- (2)当m=5时, 当m=2时,7如图,A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弦AB、AC分别过焦点F1、F2当AC垂直于x轴 时,恰好|AF1|:|AF2=3:1(I)求该椭圆的离心率;xyABC
21、OF1F2(II)设,试判断l1+l2是否为定值?若是,则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I)当C垂直于x轴时,由,得,在Rt中,解得 =(II)由=,则,焦点坐标为,则椭圆方程为,化简有设,若直线AC的斜率存在,则直线AC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有由韦达定理得:, 所以,同理可得故l1+l2= 若直线轴, l1+l26 综上所述:l1+l2是定值6三、向量与圆锥曲线【考题回放】1设过点P(x,y)的直线分别与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O为坐标原点,若且,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D )A BC D2已知两定点,满足条件的点P的轨迹是曲线E,直线y=kx-1与
22、曲线E交于A,B两点。如果,且曲线E上存在点C,使,求m的值和DABC的面积S。【解】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曲线是以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且,易知, 故曲线的方程为设,由方程组 消去,得又已知直线与双曲线左支交于两点,有 解得又 依题意得 整理后得 或 但 故直线的方程为设,由已知,得,又,点,将点的坐标代入曲线的方程,得 得,但当时,所得的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不合题意,点的坐标为,到的距离为 的面积.【热点透析】向量具有代数与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故它是联系多项知识的媒介,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数学高考重视能力立意,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因此,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的融合交汇是今后高
23、考命题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的必然趋势。 要注意以平面向量作为工具,综合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共线、平行、垂直、射影等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中的轨迹、范围、最值、定值、对称等典型问题。突破重难点【例1】设双曲线上两点A、B,AB中点M(1,2)(1)求直线AB方程;(2)如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双曲线交于C、D两点,那么A、B、C、D是否共圆,为什么?解析:(1)法一:显然AB斜率存在。 设AB:y-2=k(x-1) 由得(2-k2)x2-2k(2-k)x-k2+4k-6=0 当0时,设A(x1,y1),B(x2,y2),则 k=1,满足0 直线AB:y=x+1 法二:设A(x1,y1),B(x2,y
24、2), 则 两式相减得(x1-x2)(x1+x2)=(y1-y2)(y1+y2) x1x2 AB:y=x+1 代入得0.(2)设A、B、C、D共圆于M,因AB为弦,故M在AB垂直平分线即CD上;又CD为弦,故圆心M为CD中点。因此只需证CD中点M满足|MA|=|MB|=|MC|=|MD|由得A(-1,0),B(3,4). 又CD方程:y=-x+3由得x2+6x-11=0. 设C(x3,y3),D(x4,y4),CD中点M( x0,y0) 则 M(-3,6) |MC|=|MD|=|CD|= 又|MA|=|MB|= |MA|=|MB|=|MC|=|MD| A、B、C、D在以CD中点,M(-3,6)
25、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点晴】第(1)小题中法一为韦达定理法,法二称为点差法,当涉及到弦的中点时,常用这两种途径处理。在利用点差法时,必须检验条件0是否成立;第(2)小题此类探索性命题通常肯定满足条件的结论存在,然后求出该结论,并检验是否满足所有条件,本题应着重分析圆的几何性质,以定圆心和定半径这两定为中心。充分分析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可以使解题思路更清晰,在复习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例2】已知是x,y轴正方向的单位向量,设=, =,且满足=|.求点P(x,y)的轨迹. 解:法一:,化简得,故点P的轨迹是以(,0)为焦点以为准线的抛物线法二:则表示在轴上的投影,即点到的距离,设F1 (-,0),F
26、2(,0),所以点P到定点F2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故点P的轨迹是以(,0)为焦点以为准线的抛物线。【点晴】将向量问题坐标化进而数量化(法一)和将向量问题几何化(法二)是两种常用转化方法,应熟练掌握。【例3】已知点A(,0),B(,0)动点P满足(1)若动点P的轨迹记作曲线C1,求曲线C1的方程.(2)已知曲线C1交y轴正半轴于点Q,过点D(0,)作斜率为k的直线交曲线C1于M、N点,求证:无论k如何变化,以MN为直径的圆过点Q.解:(1)设P(x,y),则有 得 (2)由 得Q (0,) 设直线C的方程为y=kx-代入x2+2y2=4得 (1+2k2) x2设M(x1,y1) N(x2
27、,y2) 又= 点Q在以MN为直径的圆上.【点晴】直接法求轨迹是最常见的方法,要注意运用;向量是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有力工具。【例4】已知A,B为抛物线x2=2py(p0)上异于原点的两点,点C坐标为(0,2p)(1)求证:A,B,C三点共线; (2)若()且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1)证明:设,由得,又,即A,B,C三点共线。(2)由(1)知直线AB过定点C,又由及()知OMAB,垂足为M,所以点M的轨迹为以OC为直径的圆,除去坐标原点。即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p)2=p2(x0,y0)。【点晴】两个向量的平行(共线)与垂直的充要条件在解析几何中有重要应用。在解题时尤其要注意几何位置向量表
28、达式坐标表示之间的转化。自我提升1、已知是x,y轴正方向的单位向量,设=, =,且满足|+|=4.则点P(x,y)的轨迹是.( C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射线2已知A、B为抛物线x2=2py (p0)上两点,直线AB过焦点F,A、B在准线上的射影分别为C、D,则y轴上恒存在一点K,使得;存在实数l使得 ;若线段AB中点P在在准线上的射影为T,有。中说法正确的为_3已知圆x2+y2=1,双曲线(x-1)2-y2=1,直线l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与双曲线交于不同两点;与圆相切,且切点是直线与双曲线相交所得弦的中点。求直线l方程。分析: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把条件“l是圆的切线”“切点M是弦AB
29、中点”翻译为关于参数的方程组。法一:当l斜率不存在时,x=-1满足;当l斜率存在时,设l:y=kx+b与O相切,设切点为M,则|OM|=1 b2=k2+1 由得(1-k2)x2-2(1+kb)x-b2=0当k1且0时,设A(x1,y1),B(x2,y2),则中点M(x0,y0), y0=kx0+b= M在O上 x02+y02=1 (1+kb)2+(k+b)2=(1-k2)2 由得: 或 或法二:设M(x0,y0),则切线AB方程x0x+y0y=1当y0=0时,x0=1,显然只有x=-1满足;当y00时, 代入(x-1)2-y2=1得:(y02-x02)x2+2(x0-y0)2x-1=0 y02
30、+x02=1 化简方程为 (1-2x02)x2+2(x02+x0-1)x-1=0由中点坐标公式及韦达定理得: 2x03-x02-2x0+1=0 解之得:x0=1(舍),x0= y0=。四、圆锥曲线中的最值和范围问题【考题回放】1已知双曲线(a0,b0)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C )A.( 1,2) B. (1,2) C. D.(2,+)2 P是双曲线的右支上一点,M、N分别是圆(x5)2y24和(x5)2y21上的点,则|PM|PN|的最大值为( B )A. 6 B.7 C.8 D.9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31、F1、F2,点P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PF1|=4|PF2|,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最大值为:(B)(A) (B) (C) (D)4设椭圆方程为,过点M(0,1)的直线l交椭圆于点A、B,O是坐标原点,点P满足,点N的坐标为,当l绕点M旋转时,求(1)动点P的轨迹方程;(2)的最小值与最大值.【解】(1)法1:直线l过点M(0,1)设其斜率为k,则l的方程为y=kx+1.记A(x1,y1),B(x2,y2),由题设可得点A、B的坐标 (x1,y1)、 (x2,y2)是方程组 的解. 将代入并化简得(4+k2)x2+2kx-3=0,所以于是设点P的坐标为(x,y), 则消去参数k得4x2+y2-
32、y=0 当k不存在时,A、B中点为坐标原点(0,0),也满足方程,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4x2+y2-y=0 解法二:设点P的坐标为(x,y),因A(x1,y1),B(x2,y2)在椭圆上,所以 得,所以当时,有 并且 将代入并整理得 4x2+y2-y=0 当x1=x2时,点A、B的坐标为(0,2)、(0,2),这时点P的坐标为(0,0)也满足,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 (2)由点P的轨迹方程知所以 故当,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热点透析】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和范围问题的讨论常用以下方法解决:(1)结合定义利用图形中几何量之间的大小关系;(2)不等式(组)求解法:利用题意结合
33、图形(如点在曲线内等)列出所讨论的参数适合的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组得出参数的变化范围;(3)函数值域求解法:把所讨论的参数作为一个函数、一个适当的参数作为自变量来表示这个函数,通过讨论函数的值域来求参数的变化范围。(4)利用代数基本不等式。代数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往往需要创造条件,并进行巧妙的构思;(5)结合参数方程,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直线、圆或椭圆的参数方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均含有三角式。因此,它们的应用价值在于: 通过参数简明地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 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及其变形公式来帮助求解诸如最值、范围等问题;(6)构造一个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D0。突破重难点【例1】已知动点
34、P与双曲线的两个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且cosF1PF2的最小值为()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若已知D(0,3),M、N在动点P的轨迹上且,求实数l的取值范围讲解()由题意c2=5设|PF1|+|PF2|=2a(),由余弦定理, 得 又, 当且仅当|PF1|=|PF2|时,|PF1|PF2| 取最大值,此时cosF1PF2取最小值,令,解得a2=9,b2=4,故所求P的轨迹方程为. ()设N(s,t),M(x,y),则由,可得(x,y-3) =l(s,t-3),故x=ls,y=3+l(t-3). M、N在动点P的轨迹上,且,消去s可得,解得,又|t|2,解得,故实数l的取值范围是【
35、点晴】为了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只要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而建立不等式的方法有多种方法,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有界性法等等【例2】已知P点在圆x2+(y-2)2=1上移动,Q点在椭圆上移动,试求|PQ|的最大值。解:故先让Q点在椭圆上固定,显然当PQ通过圆心O1时|PQ|最大,因此要求|PQ|的最大值,只要求|O1Q|的最大值.设Q(x,y),则|O1Q|2= x2+(y-4)2 因Q在椭圆上,则x2=9(1-y2) 将代入得|O1Q|2= 9(1-y2)+(y-4)2 因为Q在椭圆上移动,所以-1y1,故当时,此时【点晴】1.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往往与圆心有关;2.函数法是我们探求解析几何
36、最值问题的首选方法,其中所涉及到的函数最常见的有二次函数等,值得注意的是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考察不能被忽视。【例3】设P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Q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PQ|的最大值。解: 依题意可设P(0,1), Q(x,y),则 |PQ|=,又因为Q在椭圆上,所以x2=a2(1y2) , |PQ|2= a2(1y2)+y22y+1=(1a2)y22y+1+a2 =(1a2)(y )2+1+a2 .因为|y|1,a1, 若a, 则|1, 当y=时, |PQ|取最大值;若1a0,所以。7已知A(2,0),B(2,0),动点P与A、B两点连线的斜率分别为kPA和kPB,且满足kPAkPB=t (
37、t0且t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当t0时,曲线C的两焦点为F1,F2,若曲线C上存在点Q使得F1QF2=120O,求t的取值范围解:() 设点P坐标为(x,y),依题意得=ty2=t(x24)+=1,轨迹C的方程为+=1(x2). () 当1t0时,曲线C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设|PF1|=r1,|PF2|=r2, 则r1+ r2=2a=4.在F1PF2中,|F1F2|=2c=4, F1PF2=120O,由余弦定理得4c2=r+r2r1r2cos120= r+r+ r1r2= (r1+r2)2r1r2(r1+r2)2()2=3a2, 16(1+t)12, t.所以当t0时,曲线上存在点Q使F1QF2=120O 当t1时,曲线C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设|PF1|=r1,|PF2|=r2, 则r1+ r2=2a= -4t,在F1PF2中,|F1F2|=2c=4.F1PF2=120O,由余弦定理得4c2=r+r2r1r2cos120= r+r+ r1r2= (r1+r2)2r1r2(r1+r2)2()2=3a2, 16(-1-t)-12t, t4. 所以当t4时,曲线上存在点Q使F1QF2=120O综上知当t0时,曲线上存在点Q使AQB=120O的t的取值范围是. 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