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课堂导学环节设计的理论依据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按照人类不同时期价值体系分为满足两类不同需要的过程,一类是先天本能的生理需要即低级需要,一类是后天潜能发展的需要即高级需要。又细分为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逐级递升,依次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强调高层次需要是以低层次需要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在任一时期人最迫切的“缺失需要”总是能够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如果“缺失需要” 一经满足,那么学习动机也将减弱。幸而成长发展的“缺失需要”是永远不可能完
2、全得到满足的,它将使积极的学习动机得以长久保持。课堂导学环节设计的意义在于:其一,教师首先要做课堂导学环节中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密切关注学生,适时给予信任肯定和表扬,满足学生感情和尊重的需要,然后设计层次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教学效果。其二,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缺失需要”设计合理的导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为课堂的后续环节奠定基础。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新结构新知识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3、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当个体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课堂导学环节设计要注重学生新知识的认识建构过程,完备认知结构。其一,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吸收。因此,导学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在导学环节设计承接旧知识启迪新知识的桥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背景能联系起来补充必要的、新的背
4、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探索;其二,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导学环节设计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 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经验, 又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状态, 让学生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矛盾的兴趣, 最终获得新的平衡状态;其三,主体的活动是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内化作用。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只有课堂的主体-学生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 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新认知结构。所以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应设计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鼓励学生
5、多动口、多动脑。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其中指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8种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意识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个多元智能理论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讲授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从单一知识目标教学转变为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要求,这些变化都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准备课堂教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剌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研究优化课堂导入的教学策略就是从多方面刺激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4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提出了一个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他把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个阶段,其中的“引起注意”是第一个阶段,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元素。从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看,如果学生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不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很快被遗忘。知识教学的目标是将知识长期存储于学生的大脑里,然后学生才能用这些长期记忆来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5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两个,一个是适应,另一个是转化,在数学课堂的教学的导学方法上,我们需要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适应,在通常的意义上是指老
7、师所讲授的知识点需要也必须与同学们在现有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互相适应,即在教师教学中“老师要教什么内容,怎样去教授这些内容”与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学习和掌握什么知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应当适应,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还有包括教材的内容和背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的手段,这些都需要互相的适应。学生是数学学习中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知识是在它本身与学习者的行为相冲突或者相适应时才被理解掌握的。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认知活动的本质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的引导知识的方式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要适应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的认知结构。在课堂始学生和教师、教材内容之间的适应度达到最大化。适应所实现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转化。转化,是教师通过教授知识的教学实践把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先进的中心思想都成功的转化给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教师的传授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知识过程,教师所追求的不是仅仅让自己吃透教材、讲述明白,而应力图通过自己示范向学生战线数学思维活动的实质,进而帮助每个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任务,很好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