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复习纲要,社会工作者的角色,1、,直接服务,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2、,间接服务,的角色:,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学科知识,、,政策知识,、,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五、社会工作的领域,社会工作主要服务领域,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残疾人服务,(康复服务),2、按服务关注的,社会问题性质,分为,家庭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矫治服务,、,康复服务,、,城乡社区发展,3、按服务的,机构类型,分为,学校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例题,1、老王失业在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妻子和儿子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王感到无脸见人,呆在家里不愿出门,和妻子、儿子也时常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家庭走访时,发现老王为人踏实,身体状况良好,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小李与辖区内的一个超市主管多次联系并争取,为老王安排了一份临时工作。在上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A、行政管理者,B.资源争取者,C.服务研究者,D.政策影响者,2、社会工作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下列属于社会工作早期服务对象的是()。,A、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B.患职业病的员工,C、极度贫困的农村社区,D.遭受工业污染的社区,3、西方社会工作是在慈善救助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开始的重要标志是(),A、友善访问员的出现,B.社区睦邻员的出现,C、受薪社会服务者的出现,D.志愿服务者的出现,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者永久讨论的主题。,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专业问题;也是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关注的内容;同时还与社会工作者的个人成长密切相关。,对促进社会工作、达致工作目标、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并贡献于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1),国际共识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服务;社会公众;尊重个人;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诚信;能力。,(2),基本价值观:,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保密;非批判,(3),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强调和谐;稳定;人情味;重道德;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与处理原则:,伦理难题:,保密问题;,情理法之间的冲突;,价值中立或价值介入;,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或社会责任;,自决原则。,处理原则:,生命至上;平等和更困难者优先;自决但不能伤害自己和他人;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保密不应伤害他人;真诚-向服务对象和公众披露应获得信息。,例题,1、下列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工作者应将资源投放给有潜能的人,B、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让人们适应社会,而不是改变社会,C.社会工作者应用统一的标准同等对待不同的群体.,D.个人应发挥潜能以实现社会功能,从而完成自我实现,2、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助人自助的含义是(),A.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帮助自己,B.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促进自立,C.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相帮助共同成长,D.服务对象也有潜能反过来帮助社会工作者,人类需要的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人类需要的类型,:,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习得性需要;,人类行为,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天性与教养对人的行为同样重要;,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标准;个体的主观体验。,对于社会工作而言,任何人都是独特的,差异并不代表有问题。,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社会环境,特点:,多样性,: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物理与心理、微观与宏观;,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但自身又处于变动中。,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单位;社区;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几个概念,:社会化;社会功能;社会角色,社工就是要通过评估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与介入视角。,个人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同时影响人类行为;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观点:,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最关键的时期(恋父或恋母情结),潜伏期:6-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成年期,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引入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人的一生。,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基本观点:,认为人生包括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他们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解决了冲突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1、信任与不信任:0-1岁;母亲;舒适与安全。,2、自主与羞涩怀疑:1-3岁;父母;依从与自主。,3、主动与内疚:3-6岁;家庭及成员;创造性掌握目的。,4、勤奋与自卑:6-12岁;学校及家庭;勤奋与操作能力。,5、认同与认同混乱:12-18岁;学校家庭社会;成为我自己忠诚。,6、亲密与孤独:18-25岁;学校家庭社会;交往与爱情。,7、繁殖与停滞:25-60;家庭社会;关心下一代关怀。,8、自我整合与绝望回顾:60岁后;家庭社会;做一生感悟智慧。,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观点:,心理(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且,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思维、活动)。,个体主要通过运用,组织、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发展心理(认知)的。,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用脑思考,游戏);具体运算期7-12岁(脱离物体,行为控制);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抽象、逻辑、假设、方法),3、,道德发展阶段及特征,前道德阶段0-3;他律阶段3-7;自律阶段7-,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美国现代心理学家,60年代提出,著名的道德两难困惑:海因慈盗药事件。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提出不同的道德发展水平。,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习俗水平:,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一、婴幼儿阶段(0-3岁),1、生理发展,大脑:脑重6个月增长一倍,达到成人的50%,到2岁时,达到75%。均衡而充足的营养很关键。,动作:挪爬-坐-站-走-独立行走;手操作物体,2、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感觉运动阶段):,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慢慢过度到目标取向行为(如主动寻找玩具),形成物体恒常性概念(会在一个人或物体的图象保留在脑中),自我意识开始萌芽(18个月),能在镜中发现自己。,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2岁以后,同伴关系、性别身份识别以及移情等都得到发展,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速增加,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婴幼儿的依恋,:安全型(对自己和他人都肯定);回避型(相信自己,否定他人);反抗型(对自己和他人都否定)。,任务与挑战,:心理-社会发展的自主、羞涩、疑虑阶段;开始寻求自己穿衣、吃饭等,如果不成功会有羞涩感。,危险因素,:出生风险与疾病;自闭或猝死;贫穷;虐待;父母精神健康;意外伤害等。,二、儿童阶段(3-11、12岁),1、生理发展:,6岁左右脑重量接近于成人,;肌肉技能有了良好的发展;力量与运动技能提高。,环境和空间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2、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具体运算期:36岁的儿童可以被训练自己做游戏;4-7岁直接进入直觉思维阶段,帮助行为开始出现,社会化、道德与家庭关系初步形成,人格基本确定;11-12岁开始过度到形式运算期。,语言发展:词汇迅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开始掌握书面语言。,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自我与人格发展:自我概念形成;家庭中心-朋辈关系。,儿童社会化,:社会化是儿童期的重要的任务;父母亲-幼儿园老师-家庭成员-学校老师-朋辈。,任务与挑战:早期-面临主动性与内疚的冲突,会尝试挑战各种权威或规章制度;后期-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学校的成绩会影响孩子的人格甚至一生。,儿童期的危险因素,3-6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口吃、攻击性行为、沉迷电视网络等行为问题。,儿童抑郁、焦虑、自闭、多动、恐惧、学习障碍等心理障碍问题日益严重。,车祸、意外伤害、流行疾病等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虐待、体罚、性伤害问题。,边缘儿童群体。,三、青少年阶段(11/1220/21),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常被称为心理风暴期、混沌期、危险期和第二反抗期。,1、生理发展:,性发展,(以女性初潮和男性梦遗为标志:年龄在提前);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及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出现第二性征开始具有生殖能力。,对亲密行为、性行为充满好奇,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渴望。,对行为后果缺乏认识,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2、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形式运算阶段:一生智力发展高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加整合的水平;形成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待人处世方式。,性成熟-17岁,:具有想象力,爱争辩,希望不受权威限制;能力与期望有差距;情绪与行为不太稳定;同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1821岁:人格独立于父母;逐步学会控制自己;关注外表、成绩、职业、异性等;父母两难(又要孩子独立又不要他们离开自己)。,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任务与挑战:自我意识发展,努力寻求自我身份;面临自我同一性的认同危机,有时会角色混乱;与成人世界会有矛盾冲突。,青少年社会化:,家庭管教不当与越轨;,学校是重要基地;,危险期与问题青少年;,学业失败影响很大;,对异性好奇处理不当。,应对,:家庭与学校合作;巩固家庭;开展性教育;净化文化环境。,四、成年阶段(21-65岁),内容: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育等。,特征: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人生经验丰富,社会角色丰富,家庭和社会责任沉重。,1、生理发展:,22-40岁是生理发展的黄金期;,40岁以后生理发展从高峰期衰退,;,更年期后,:性功能有所下降,疾病增多;,更年期综合症,女性45-55岁,男性较晚。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烦躁易怒、消沉抑郁、健忘、精力不济。,任务与挑战,:成年早期是亲密对孤独;成年中期是繁殖对停滞;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育儿问题。,五、老年阶段(65岁以后),老年期的界定,:生理年龄(65岁)和心理年龄弹性很大。社会年龄主要以退休为信号。,老年阶段总体特征,:,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的退化;,容易回忆过去;,社会角色减少;,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性和人格发展趋势:,角色变化:经历人生诸多变故,多项角色发生变化,接受地位、经济等多项衰退。,赖卡德的五种人格类型:,成熟型;安乐型;防卫型;愤怒型;自怨自艾型。,纽加顿的四种人格类型,:,整合型;装甲防卫型;解组型。,任务与挑战,:,自我整合/完美与绝望是该阶段要处理的危机:重新评价一生,思索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主要问题,:无用感;生活困境;孤独感;疾病与无助;情感危机。,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功能:,1、解释;2、预测;3、确定干预方法和模式;4、发展新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大卫豪,二分法,(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2),”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被应用于社会工作,潜意识,理论:,童年经验,决定潜意识,潜意识决定现在的行为,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性心理,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五阶段论,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强调童年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治疗性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在20世纪2060年代是社会工作主流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理论,1、,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阿德勒,的,认知理论,4、两个假设:一是人的行为是后天,学习,来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二是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有:发展因素、个人因素,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1)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他行为是,学习,来的,是,可以改变,的,(2)服务对象问题不仅是,外在的行为,,更是,认知的结果,。因此,不仅需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而且还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3),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必须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服务对象问题的前提,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社会支持理论,一、社会支持理论主要观点,1、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2、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生态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历史,1、社会工作专业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始于,赫恩,早期提出的,全人,概念,平克斯和米纳罕把社会环境分为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和,社会系统,每个人都生活在系统中,,,个人与其生活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代表人物是杰曼和吉特曼提出“,人在情境中”,的观点,即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来进行,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1、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人本主义学者是,卡尔罗杰斯,2、社会工作专业治疗应具备以下基本原则:,诚实、真诚、温暖、尊重、接纳和同理,(或同感),增能理论,增能概念首先是,巴巴拉索罗门,在,1976,年发表的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中提出,社会工作进入增能时代是在,1980,年代,增能也称增权、增强权能、赋权,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并且,,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