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总评成绩100%=平时10%+期中20%+期末70%,心理学网站:,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师大出版社,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心理学公共课教材,1、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大学心理学.张厚粲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四、课外读物,1、心理学改变生活,2、登天的感觉 岳晓东的心理咨询手记,3、心理学是什么,崔丽娟等著,北大出版社,4、心灵简史,5、皮格马利翁的象牙塔,6、天平上的心灵,7、恋上布母猴,8、曾奇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9、李子勋心灵飞舞,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和生理科学观。,研究如何改进学习;,研究如何提高记忆;,学会察言观色,协调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调节以更好适应环境;,研究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治疗;,希望用以解释睡眠和梦,等等。,你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获取哪些方面的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psyche,logos,心灵、灵魂,讲述、解说,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Psychology,(古希腊文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在行动中得到表现。,心理和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心理状态:指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下一页,注意、激情、灵感等,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感、意志简称为知、情、意。,知、情、意紧密联系、相互作用。,1、情感和意志受认识活动的影响。,2、情感和意志影响认识活动。,3、情绪和意志相互作用。,返回,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过程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又会影响心理状态的性质。,返回,三、意识与无意识,从能否被当事人觉知到的角度看,可以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心理学上谈到意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二是现代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的高级层次看待,认为意识为人类所独有。,(一)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三)生物节律,节律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有四种循环与人的行为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它们与一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近乎对应。,人的睡眠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你不顾生物钟,在非正常时间睡觉,通常睡眠质量会受损。,人一天中的能力曲线,时间,能力,0,2,4,6,8,10,12,14,16,18,20,22,24,时差问题,工业心理学上倒班制度,(四)睡眠和梦,人睡觉的时候,一夜之中有两种睡眠状态交替出现,即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动眼睡眠相互转换。,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梦有一定预见性是有原因的。,心理的实质,对心理实质的理解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主义心理观,唯物主义心理观,一、唯心主义心理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物质,第二性。,古代人们认为精神活动是寄居在人体内,的一种类似空气的特殊物质灵魂的作,用。,二、唯物主义心理观,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机械唯物主义:,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是血管的作用。,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及构造,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脊髓,脑,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脑功能开发,“人有一个头,但有两个脑袋”,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心世界,裂脑人,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无条件反射:遗传的、生来就有的,保证机体适应固定的 环境。,条件反射: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产生的。,反射,(1)经典性条件反射:,条件作用之前,铃声 定向反应,食物 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无关刺激),食物,(无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铃声 唾液分泌,原创研究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1948,(2)操作性条件反射:,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反映形式,(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主观能动的反映,反映形式的演化:,(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最简单心理现象感觉。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刻板的本能行为。,(2)知觉阶段:低级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出现脊椎和脑,有了高一级的反映形式知觉。,利用个体经验打破本能的刻板定型的行为。,(3)具体思维阶段:哺乳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能将现有事物与将来情境联系起来。,例1:狼孩,例2:埃及传说,说明:,人的心理对社会环境具有依存性。,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性,。受自身习惯、过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有,能动性,。,4、人的意识,意识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超我,自我,self,ego,自我意识,本我,弗洛伊德意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I,)对自身(,me,)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与体验。,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结果。,(1)自我意识的结构:,(2)自我意识的内容:,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生理自我,如 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对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自我,如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等,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心理自我,如 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生理自我(8个月-3岁),社会自我(3岁12岁),心理自我(12、13岁青年),(3),自我意识的观念存在方式: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认识。,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中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又称镜像自我。,理想自我也称为“理想我”,即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一)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二)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二、实践意义,(一)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二)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三)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四)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五)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方法、策略,(六)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学的分支,一、基础心理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二、应用心理领域:,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注 意,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主要内容,一、注意概述,二、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品质,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指向性: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2.集中性:有两种情况,(1)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2)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一、注意概述,(二)注意的功能,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一、注意概述,(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感官的趋向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有时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不符合。,(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二)有意注意,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注意的种类,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此注意状态下精力消耗较少,不容易疲劳。,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的规律(引起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2.个体的主观状态,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刺激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个体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心理,旧章回小说为什么容易“抓住”读者注意力?,遵循“凤头猪肚豹尾巴”的布局,二、注意的种类,(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此注意状态下精力消耗较多,很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有意注意的规律(引起条件):,1、明确目的任务。,2、组织有关的活动。,(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2)提要求。严格而适当,(3)提问。,3、激发、培养间接兴趣。,4、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二、注意的种类,(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规律(形成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二、注意的种类,类型,目的性,意志努力,性质,例如,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低级、自发的,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需要,高级、自觉的,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一)注意的广度(范围),个体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二)注意的稳定性,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三)注意的分配,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四)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三、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三、注意的品质,(二)注意的稳定性,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小 资 料,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三、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形成动作系统。,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分配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忽略了听讲。初三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技能技巧的稳定性有了提高,才使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高中生既能听讲又能抄写,既能注意教师讲解的主要问题,又能注意问题的前后联系。这种有机结合,说明高中生注意分配能力已日趋成熟。,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三、注意的品质,(四)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2、新事物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的习惯。,思考:,你自己的注意品质有哪些优缺点,该如何发扬或改进?,教学中应如何应用注意的规律?,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应该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加强教学过程,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第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第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2)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3)现代化教学手段,(4)规范化的板书,板书应该做到运用有度、重点突出、清晰醒目。,第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第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首先,注意教室内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其次,教师的服饰、发型端庄大方。,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精心组织有关的活动,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对学生提要求:严格而适当,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3、培养和激发间接兴趣,4、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感知觉,一、感觉概述,(一)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失去感觉怎么办?,感 觉,感觉剥夺实验,(二)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1.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接受刺激的相应感觉器官,(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韦伯定律公式:K=I/I,K为常数,I为刺激增加量即对I的差别阈限,I为原刺激量。,韦伯定律现实中的应用,2.通过实践和训练可提高人的感受性。,二、感觉的分类,(一),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1.视觉,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为毫微米的光波。视觉感觉器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两种视神经细胞:视锥细胞(分辨外界物体的细节,进行颜色感觉)和视杆细胞(进行“夜视觉”)它所接受的信息量约占全部信息量的以上。,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能感受亮光,杆状细胞能感受弱光。,视觉的适应:可分为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视觉后像:视觉刺激虽消失,但感觉仍留存。,2.听觉,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适宜刺激是赫兹的声波。内耳耳蜗是听觉器官。它接受以上的信息。,失听问题:,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中枢性耳聋,听觉的适应:与视觉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就很不明显。听觉的适应一般对人体有害。,3.味觉与嗅觉:,由于味蕾的分布,舌头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敏感。,嗅觉与情绪关系密切。,味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4.肤觉,触觉对于人类生存最重要。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和唇部。,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能让人产生温度感觉的温度范围是,-10C60C。,生理零点,温度觉的适应,痛觉:对于生存有重要保护作用,它与厌恶情绪紧密联系。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叫内部感觉。,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感受器位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各关节中。,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内脏觉,又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内脏觉的特点是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三、感觉的规律,(一)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二)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三)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色彩的作用,(四)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知觉,一、知觉概述,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1.知觉是多种感觉协调作用的结果。,2.知觉有已有主观经验的参与。,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一)物体知觉,1.视知觉、听知觉和触摸觉,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深度知觉和双眼视差有关。,时间知觉:时间长短、先后、周期性。,运动知觉:物体空间位置移动。,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现象,(3)运动幻觉,诱导运动,自主运动,(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偏差:,1.第一印象,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三、,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原则),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1)接近律: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相似律: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3)连续律: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4)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2.选择性原则,人们能迅速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如,双关图形,鸡尾酒会效应,3.理解性原则,如,学过英语的人看,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经验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会知觉为英文HELLO。,4.恒常性原则,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汽车的追尾事故,声音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四、错觉,1.视错觉,2.其他错觉:,(1)形重错觉,(2)运动错觉,(3)时间错觉,(4)方位错觉,(5)大小错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