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感染链,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必须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目 录,1、消毒的基本知识,2、隔离的基本知识,消毒的基本知识,消毒的概念,是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重要性: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消毒的基本知识,消毒的方法分类:,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光照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擦拭法,熏蒸法,喷雾法。,消毒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的效力,:,1,、高效:戊二醛,福尔马林,环氧乙烷,过氧乙酸。,2,、,高、中效:含氯消毒剂。,3,、,中效:乙醇,碘酊,碘伏,。,4,、,低效:氯已定(洗必泰)。,消毒的基本知识,部分化学消毒剂: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消毒的基本知识,高、中效:,3,、,含氯消毒剂,:能杀灭各种致病菌、,病毒和芽孢。,使用范围:适用于餐具,环境,水,疫源地等 的消毒,可用于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孢污染的物品。,注意事项:性质不稳当,有腐蚀漂白作用。,消毒的基本知识,中效:,4,、,乙醇,:对肝炎病毒及芽孢无效。,使用范围:适用于皮肤、物体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注意事项: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不宜用于黏膜和创伤皮肤。,5,、,碘伏,:能杀灭细菌 病毒等。,适用范围:根据不同浓度分别可用于手术部位、注射部位消毒,创伤皮肤、黏膜消毒。,注意事项:稳定性差,对二价金属有腐蚀作用。,消毒的基本知识,根据医院管理规范要求:,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2,、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消毒的基本知识,3,、,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油、粉末、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的方选化学方法),。,4,、,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中、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同时注意配制的有效浓度。,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温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瓶、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消毒的基本知识,消毒的基本知识,六、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消毒的基本知识,七、,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隔离的基本知识,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重要性: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隔离的基本知识,隔离的分类,传染病隔离,:是指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低下的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隔离的基本知识,隔离区域的划分,(,1,),清洁区,:指未被病原菌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2,),半污染区,: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3,),污染区,: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病人洗手间,病区外,走廊。,隔离的基础知识,隔离区域的清洁消毒,1,、清洁区: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必须先消毒处理。,2,、半污染区:应经常消毒保持清洁。,3,、污染区:此区域要做好随时及终末消毒工作,隔离的基础知识,隔离的要求,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换隔离鞋;离开前脱离衣鞋,并消毒双手。,隔离的基本知识,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隔离的基本知识,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和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的出入。,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限制的,至少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隔离的基本知识,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隔离的基本知识,相关疾病的传播途径,经接触传播,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经飞沫传播,百白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等。,经空气传播,肺结核、水痘等,隔离的基本知识,隔离标识,空气传播隔离,黄色,;,飞沫传播隔离,粉色;,接触传播隔离,蓝色,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换药车或输液车上的无菌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时间及责任者签名。,消毒隔离制度,二、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一次,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有报告,结果存档。治疗室用的擦布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消毒隔离制度,三、病室各房间应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均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四、每周至少更换被服一次,并根据情况随时更换。,消毒隔离制度,五、患者用过的口服药杯应浸泡于含氯制剂溶液中,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六、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弃于锐器收集盒中,注射器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各种器械浸泡在消毒溶液中。,七、餐具每餐后必须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隔离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餐具。,八、便盆每周用含氯制剂(有效氯含量1000mg/L)溶液浸泡消毒,隔离患者使用专用便器。,消毒隔离制度,九、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做空气培养,十、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每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每周更换消毒容器两次,由专人负责。,十一、门诊采取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使用过的棉签、棉球要集中放入医用拉圾袋中,以免污染环境。,十二、婴儿使用的餐具如小杯、小匙等,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消毒隔离制度,十三、床单元隔离:,(一)隔离患者有条件时住单间,病室内或病室门口要备隔离衣,悬挂方法正确。,(二)清洁区挂避污纸,以便随时使用。,(三)隔离单位门外应设洗手设施、配置手消毒剂。,(四)患者专用体温表、药杯、便器,应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餐具,使用后回收集中处理。,(五)隔离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应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2000mg/L,)浸泡消毒,血压表、听诊器等用消毒液擦拭,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六)保持室内良好的新鲜空气流通,必要时在有条件的病室可保持负压状态。,(七)脏被服放入有隔离标志的黄色袋中,送洗衣房单独消毒后再洗涤。,消毒隔离制度,十四、凡患者有气性坏疽,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被服均要进行消毒处理,所用敷料放入专用塑料袋烧毁。,十五、口腔科护理中要求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口腔科牙钻针单支包装后必须经过高压灭菌方可使用,做到一人一钻针。,十六、对呼吸机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套管、氧气用的湿化瓶、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后应严格消毒灭菌,所有接触过口腔的用具,必须用乙肝有效的消毒方法处理。,消毒隔离制度,十七、各种内镜使用后必须认真分类清洗,彻底消毒,对乙肝患者应固定内窥镜,用后进行严格消毒。,十八、诊疗、换药、注射、处置工作前后,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十九、转科、出院、患者死亡要进行终末消毒。,二十、医疗垃圾与生活拉圾分类放置,并有标志,生活垃圾放入黑色袋中,医疗垃圾放入黄色袋中及时送到医院暂存地。,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