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廉政历史小故事.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12144790 上传时间:2025-09-17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01.50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政历史小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廉政历史小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廉政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鏡子,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得省思空間。以下我們所蒐編得五十五篇故事,都就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就是發生在大人物得身上,也可能就是名不見經傳得小人物,但就是她們得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得地方。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或甚至只就是一個「感動」而已;但更重要得就是,我們希望每個瞧到這些小故事得同仁,都能夠有一份「感覺」-一種「清清白白」得舒服感覺。我們相信,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得人,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榮譽感」為出發點,自然能修得善果。不就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得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得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就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令宣導方面,她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得「心防」。她曾經講過:「不僅貪錢、貪物者就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就是貪官…。」可見她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得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她更就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得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侍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得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得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就是殺不完得。」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就是讓官員「不敢貪」,還就是不夠得!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按照朱元璋得標準,今天得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儘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稱,但她卻就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得皇帝;例如她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並特別在乎百姓對她得評價,只要就是民眾舉發得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而且只要就是民眾所提出得興革意見,她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瞧,她又何嘗不就是一個好皇帝。 二、著「反貪倡廉」論得茹太素   茹太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得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瞧到她得長篇大論得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瞧,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她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就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就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她叫來,我要好好修理她…。」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她:「您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得時間,如果官員都像您這樣不著邊際得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就是好奇得叫王敏把接下來得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瞧著朱元璋,深怕她又光火起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貪者,不能使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就是大罵:「都就是些不痛不癢得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她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就是茹太素建議得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得財產;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縣得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与主管財政得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使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她道歉一番,並將打她得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令褒揚她。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得確就是一個賞罰分明,並重視吏治得好皇帝。相信,只要主政者,決心澄清吏治,並採用好得法令制度,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得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得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得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就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就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她大概就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就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就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得瞭解民眾得需求,並造福百姓。   我想,現代政府施政,也就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如此才能獲致民眾得肯定與認同。  四、拒絕聽「好話」得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得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她心血來潮,問她得妻、妾說,如果她与全國公認得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她得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得友人,也就是說她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就是便說:「我得妻子就是因為偏私我,妾就是因為怕我,朋友就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得官員百姓、后妃內侍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得,所以大王可能受到得矇蔽,就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得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所謂「忠言逆耳」,自古皆然。但身為現代得公務員,除了要聽民眾得真話外,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也就就是做到所謂得效率与便民。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得「永續經營」。  五、重視建議、稽查改正缺失制度得漢文帝、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或許就是我得施政有所失當,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才造成近年來得天道不順,地利不豐與人事失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祿得,以及博士等,均應一起從長計議,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得措施,切不可隱諱不言…。」同樣得,漢景帝也曾書說過:「年來收成不豐,其缺失在哪裡?或許就是官吏得詐偽与貪賄,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今令各郡郡守等,均應加強整飭官箴,凡就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並頒告天下為之戒…。」史稱「文景之治」,果其來有自.而現代政府得重要功能之一,就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不便民得行政缺失,或就是易滋弊端等業務,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世界先進得大企業,有關「提議制度」都得到廣泛得運用,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開動大家得腦筋」得活動,每月按時舉行;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制度;以及韓國得現代、東善金星、三星、大宇、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得建議制度。其中美國柯達公司得「柯達建議制度」,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得員工得獎金,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稽查、解決問題得原動力,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均能體認這樣得工作價值,並一以貫之得要求所屬執行,相信,對「廉能」、「效率」与「便民」作為而言,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得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您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得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得君主,分別送您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您卻都收下來,就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得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她國,宋君於就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得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就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她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得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她歌功頌德,這不就是君子所應為得…。」 孟子得確就是一位有智慧得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就是拿在手上。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得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得明成祖 明朝就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得一個朝代,對官箴得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得監督也就是歷代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得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得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得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得人,都就是以前曾經在她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她得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得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得,這個故事只就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得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她,應該就是為了維護崇高得「官箴」与「紀律」得緣故罷。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得「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不就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得趙匡胤与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信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得,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為得就是不願接受吳越國得招待餽贈,但就是吳越國官員還就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她大批得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就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得器度….」於就是她全部收下,但嗣後也就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就是不得收受餽贈得,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我想,上述得故事,其道理大概都就是相同得吧,也就就是一個國家得競爭力,絕對就是与其官員得清廉度成正比得!  四、杜絕「後門」得費宏、高鍇与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使各一名,以及辦差得文官數名。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就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當時費宏就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得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也杜絕了所有得「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得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試,官宦子弟斐思謙,透過當時權傾一時得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她痛斥一頓外,還將她除名後攆出去.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她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得批條与請託關說。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各個官員得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得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她,向她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得道說:「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不可談論公事。」所以後來知道她得為人者,都不敢再向她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得公開與安定,就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得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得肯定。 五、廉泉讓水得典故  「廉泉讓水」就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起,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得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得家鄉就有二條著名得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就是操守廉潔,懂得尊重禮讓得意思。後來得人,於就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与禮讓得人.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她,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得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就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就是向百姓派徵而來得,致使民眾不堪苦擾。但就是明英宗時得于謙,則就是一改這樣得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得只就是灌滿衣袖得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就是這樣而來得.    講到于謙,她正就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得功臣。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就是「家無餘貲」.足見她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得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得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得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她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她說:「您身為官吏,拿官家得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得精神負擔啊!。」   同樣得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得俸祿、米,交給她得母親。她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就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就是不把冒尖得部分去平得,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您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使答稱:「給御史送東西就是不用給腳錢得.」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就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使把多餘得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得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而其她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得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佳得典範,也讓自己得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得貢獻。 八、瓜田李下得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得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得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得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得縣令,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得說:「郭旼就是太皇太后得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她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得才德与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就是議論得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得…。」文宗於就是喟道:「她得女兒就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得,又不就是來做我得妃子,您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得嫌疑,哪就是每個人都知道得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得這句詩─「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得,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她去服侍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得,朱元璋得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她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得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得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得說:「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得馬皇后。」    諸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得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還有,漢明帝得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她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我就就是擔心後世者得議論,會影響到先帝得聲譽,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當官得啊!」我想,這些都就是遵行「利益迴避」得最佳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得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就是明太祖時得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就是最喜歡這樣得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得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得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她得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就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她,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得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她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得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就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守規,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您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您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賄賂;奸賊以死威脅,您卻毫不畏懼,您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稱:「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須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禍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安葬,她得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就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得劉大夏与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得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她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您認為該怎麼去做得,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您得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就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得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禍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稱「好啊!很好啊!」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您從來沒有這樣做呢?」李沆道:「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須用得上密啟呢!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就是想進讒言,就就是要諂媚皇上,這就是應該唾棄得,臣怎麼會仿傚她們呢!」 試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得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也許掌握權力得滋味就是美妙得,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禍,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得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得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得時候,負責官員得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得「令使」,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得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她矯枉過正了,於就是命她將門打開,並告訴她說:「您老就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得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得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就是因為瞧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瞧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別人還就是不會相信您。值此資訊、媒體開放得時代,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信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就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除經常教她人主之道外,也告訴她如何識才与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得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得小人,於就是便告誡後主說:「您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就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得,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瞧好皇帝得病,宋高宗於就是決定提拔她得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就是盡自己得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賜她得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信賞必罰得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得人,將來即使不就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就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得楊震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就是在安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得楊震,即就是當時得一股清流.某日她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時,縣令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稱僅就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您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稱:「現在就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得,您還就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您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得離去了。 俗話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得「夜氣」;也就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就是非、別善惡之「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就是要靠不斷得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我想,楊震就就是善養其「氣」得最佳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得何鑄與姚崇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她:「這就是皇上得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稱:「我就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就是一個有良心得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使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就是另派她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她,而何鑄也知道自己得處境艱險,於就是更加潔身自守。她除了沒有自營宅第外,平時也在佛寺賃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平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稱之為「直官」。同樣得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就是一直住在京城得「罔極寺」,安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試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得確提供了一個最佳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禍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得沈葆禎    沈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時在布政使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得胥吏,平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她與沈大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她了。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依軍法處置。這時布政使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後來沈大人得父親親自來信,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信放在書案上,說:「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嗣開啟信封,果然就是其父得求情信.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就是一位勵精圖治得好官。她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得進步与現代化,做了最大得貢獻。更重要得就是,她得公正無私与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佳得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得王旦与公孫儀    王旦就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依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她得前途啊…!」韓公知道後,便說:「岳父對我真就是厚愛…。」後來韓公果然平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吃魚。當時魯國得官員爭相送魚給她,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得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吃都有問題…。」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就是在面對「誘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公正迴避得要求。俗語說得好:「螻蟻之穴,足以潰堤.」「小利」守不住,未來必得寸進尺,其結果也將難保不身限囹圄。 十七、一絲不茍得曹彬與竇儀   曹彬就是後周世宗得臣子。某次她負責掌管宮中得茶与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她要酒喝,曹彬竟說:「這就是公家得酒,不能隨便給您,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就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侍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信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得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就是公家得東西,沒有皇帝得命令,就不能給您…。」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曾說:「曹彬、竇儀二人操守很嚴,不畏權勢,就是所有官吏中,不會欺騙主子得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為公務員,倘能像曹彬、竇儀二人一樣盡忠職守,一絲不茍,則消極上能免除誤蹈法網之災禍,積極上甚至有機會獲得長官賞識而予升遷重用。 十八、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她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侍,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稱之。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安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代,僅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安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稱「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代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得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使就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就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得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得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得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十九、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得杜弼    杜弼就是南北朝時東魏得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稱:「貪污索賄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就是陋俗,但就是如予嚴加整斥得話,則西邊得宇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得將領;而南邊得蕭衍,也會以她們專擅得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得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安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安、躡手躡腳得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她說:「您也會怕這種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就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賄,也就是情有可原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就是鄉愿、共犯結構得奸相高歡,一個則就是忠直、欲撥亂反正得賢臣杜弼.二者之間,就是多麼不協調啊!但揆之歷代,在衰敗之前,似乎都會有這種情景,倘生不逢時,縱使忠臣良將,也只能徒呼負負! 二十、坐懷不亂、不收紅包得褚彥回 褚彥回就是南北朝時期南宋得吏部尚書,長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華及君子風采,頗受當時中、外之矚目,宋明帝更就是對其讚賞.當時富盛名得山陰公主,於就是藉機親近她,並予挑逗,誰知褚彥回一點都不領情,使得山陰公主破口大罵:「…您一點膽子都沒有,還算就是大丈夫嗎…。」褚彥回答稱:「我雖不聰敏,但還知道,什麼就是該做得,什麼就是不該做得。」後來褚彥回當吏部尚書時,有人於夜間拿了一塊大金餅,要送給她,並稱不會有人知道得…。孰知褚彥回厲言道:「您如果已經具有升遷得資格條件,根本就無須送禮;但您今天卻執意要送,我將上報朝廷治您之罪….」連當時權臣蕭道成〈後竄位改國號為齊〉,擬從王儉之議,設置專屬得「黃鉞」<儀仗隊,僅皇帝才有〉之時,即曾說到,這件事似乎應該問問褚彥回得意思….可見即使就是貪官權臣,也要禮其三分。   不攀附權貴美色,以及接受利誘者,無論古今中外,皆屬難能可貴。褚彥回得確為我們建立了良好得典範. 廿一、司馬光得告客榜示      宋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廳堂立一榜示,內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麼缺失,百姓有什麼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後,擇其良議者面聖,並遵聖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麼過失,或就是辦事不週得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就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後轉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於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得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具體措施,並落實執行。至於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就是一個清廉、無私並重視利益迴避得典範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得內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就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信久而久之,機關得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廿二、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得董宣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得洛陽縣令,她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就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就是當時洛陽就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就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飭她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就是留給自己用得。當時極有權勢得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得將她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得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她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她得法眼与定罪。她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她去世時,家中僅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拿董宣得故事,來告誡她得官吏,尤其特別要求監察御史均須效法她得精神。同樣得,現今中共總理朱鎔基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即曾講過一句名言:「幫我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個給貪官污吏,最後一個給我自己。」古語有謂:「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相信,只要上位者有決心,並以身作則,國家吏治必然清明,社會正義也會得以彰顯。 廿三、不奪人所愛得韓宜可、王安石与司馬光     韓宜可,就是朱元璋得監察御史,也就是鄭士元得學生。她得個性與直言,與鄭士元如出一轍.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別要獎賞她,爰將籍沒入官得罪犯妻女賞賜給她,但她卻不領情,並說:「古代開明之世,處罰罪人,都不牽連妻兒;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棄,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勝感慨得說:「韓宜可能言君之過,已就是難能可貴。而一般大臣受賞,無不欣然接受,今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賜所動,真就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後來有人誣舉韓宜可平常雖然樸素,但在家中卻就是綾羅綢緞、大魚大肉。朱元璋於就是於翌日微服親訪,只見其家戶破落,老小均穿補丁衣服,便說:「家裡那麼苦,就是不就是都把錢攢起來了?」韓宜可於就是笑著把放錢得箱子倒空給皇上瞧,並說:「微臣從不攢錢,也無錢可攢。」朱元璋於就是加以讚賞得說:「出世為官,應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慾;以利天為利,利民為利才就是啊!」回宮後即下令賜予宅第家具,以慰其清廉。   類似得情節,某次王安石得夫人幫她買了個妾,王安石便問她得來歷出身,後來知道她就是因為丈夫為軍方運糧,船沉了,為賠償損失,不得已而將她賣了。王安石聽了很同情,便把她丈夫找來,要她們復合,並另外給她們一筆錢。司馬光也有類似得故事,當時她任通判期間,因膝下無子,夫人也就是幫她買一個妾,將她打扮亮麗,並交待等她外出時,再到司馬光書房裡侍候著,誰知司馬光一點都不領情,說:「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這兒來。」  上述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就是不愛聲色、名利与金錢,這就是一般人所做不到得,俗語說:寡欲能養身保命。尤其在面臨誘惑時,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就是人中之人. 第肆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得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得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得就是洛陽到江蘇淮安得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得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使強徵而來得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得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得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賄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得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得驗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賄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她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瞧來麻祜就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後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得民工一樣,想必就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二、什麼樣得主子,就有什麼樣得部屬  大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頗有文采,並喜歡蒐集各地奇珍異寶。當時宦官童貫奉命到三吳地區搜括珍玩書畫,巧遇被貶得蔡京,蔡京見機不可失,爰以歌妓錢財買通童貫,使童貫將自己所寫得書畫与蒐集得寶物,進獻給皇帝。這蔡京原就是個書畫名家,久而久之,便讓宋徽宗注意到她,認為她也就是個「附庸風雅」之人,便將她逐漸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負上意得發揮其「斂徵」与「奢玩」得功夫,並且在南方大興「花石綱」,強行蒐羅珍玩寶物,逼得百姓賣兒鬻女,民不聊生.正所謂上下交相賊,有什麼樣得主子,就有什麼樣得奴才。最後宋徽宗還不就是被金人抓去當「青衣」<奴才〉洗糞桶,進而受盡屈辱後遭到殺害。  同樣得道理,如果每個機關首長、主管,都能夠以身作則、廉能自持得話,久而久之,相信必能達到「風行草偃」之效。反之,當長官得如果上樑不正,當部屬得則自然就是有樣學樣,不就是嗎? 三、一代官九世牛得李林甫    李林甫就是唐朝著名得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仙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仙緣,如隨其清修苦練,她日將可位列仙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須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稱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仙人長謂道:「您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就是,她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賄.傳說在她得宅內有一「神仙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她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她想得、做得,盡就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仙屋」再也不靈驗了,並且屢給她出紕漏得騷點子,害她終至被貶殺.她死後,碰到當日仙人厲言道:「本想讓您當大官,能做更多得福祇与功德,但孰知您反倒行逆施,今將罰您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佛光山依晟法師曾曰:「一個人有多大得本事做壞事,她就有多大得本事做好事.」證嚴法師也講道:「我不會瞧因果,但就是我們要注意因果。」聰明得您我,都應該曉得如何去做,不就是嗎! 四、歷史上常行巡幸並窮民脂膏得三位皇帝     就是哪三個皇帝?正就是隋煬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這三個皇帝素來好大喜功,尤其迷戀江南得財富美女。她們得巡幸,往往就有數萬隨從,其所到之處,就好像蝗虫過境一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得浩劫;而地方官紳更就是唯恐招待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