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情感主义伦理学,第一节 美伦理与仁爱论,第二节 休谟的人性论伦理思想,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在同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争论过程中,逐步走向情感主义。这种伦理学思想特别强调“,道德感,”的作用,即从美感而推移到道德感。注重人的心理和道德感的研究,并在功利主义范围内,力求建构起新的伦理学体系。,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安东尼艾释黎库柏,沙甫慈伯利,(Shaftesbury,1671-1713)、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7)、约瑟夫,巴特勒,(Joseph Bulter,1692-1752)、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等。其中,沙甫慈伯利是创始人,中间经过哈奇森,直到休谟和亚当斯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理论体系。,第一节 美伦理与仁爱论,一、美感、情感与道德感,沙甫慈伯利,(Shaftesbury,1671-1713),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人、习俗、舆论、时代的特征(1711)、善与恶之研究、论美德和公德、哲学的统治、第二特征或形式的语言等。,(一)美感与道德感,沙甫慈伯利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他关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沙甫慈伯利所说的“生命原则”,就是使一切现象都显示出均衡与和谐的美的原则。,按照沙甫慈伯利的观点,人类小宇宙的伦理原则是与整个宇宙的生命原则相一致的。,这种要求是否能够实现呢?,沙甫慈伯利认为,这种要求的实现和人格的形成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就存在于人类对宇宙生命原则的内在觉悟中。人类的内在觉悟和宇宙的生命原则是相通的。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觉悟,人类才能实现由宇宙生命原则向自我意识原则的转化,是外在美的原则表现为内在美与善的原则。,(二)情感与道德感,沙甫慈伯利认为,人的道德感是由美感引起的,但同时,人的道德感又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因为人的行为受情感驱动,所以,人的行为如果从“均衡与和谐的”美的原则出发,就要求人的情感必须适度,只有适度的情感支配的行为才能使道德实现。,在沙甫慈伯利看来,支配人行为的情感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天然情感,”,如慈爱、同情、爱群、互济、友谊、感谢、慷慨等,其目标指向就是,追求“共同利益和大众的好处”。,如果这类“天然情感”过多,就会“达到不自然的程度”,相反,如果这类感情不足的话,他会缺乏因助人而得到的快乐,或者因他人的满足而分享到的他人的快乐或赞许等。,二类是“,自我情感,”,如人珍爱自我生命、自我安全、厌恶对自我的伤害,喜好肉体欲望、享受、荣耀、安适、闲散等,它的行为目标趋向是,个人的好处,。这类情感也要适度,如果人们过分地爱惜自己,眷恋生命,惧怕死亡,就会导致因畏惧和怯懦不能在危难中镇定与果敢而自救;如果只注重自己的利益,用有己无人的原则处事,就会缺少宽宏与和善而滋生计较与嫉恨,以致他不能分享协作与友爱的心灵快乐。,三类是“,非天然情感,”,它既不趋向于公众也不趋向于个人的好处。这类情感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复仇性、嫉恨性、残忍性的“快乐和满足”,是一种野性和畸形的变态情感,因此,这是一种对他人、社会及个人都无益的一种情感。,在以上情感中,沙甫慈伯利认为,“天然情感”引向公众的好处,“自我情感”引向个人的好处,而“非天然情感”则没有好处,只有害处。所以,,“天然情感”中的公众情感与“自我情感”中正当的个人利益才是衡量一个行为或行为主体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标准,。,(三)道德感的特征,人的道德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它感悟道德善恶的自然性、直接性。,二是它的理性基础。,沙甫慈伯利的这种学说,在西方伦理学史上被称为“,美伦理学,”。,他第一次把“道德感”概念引入伦理学,并把它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建立了一种不同于英国传统经验主义伦理学的伦理学体系,。所以,有些西方伦理学史家说他“开创了英国伦理学的新纪元”,甚至把他奉为近代“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二、美德与仁爱情感,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7)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道德与美的观念起源的探索(1725)、论情感与激情的本性与品行:以例证来说明道德感(1728)、道德哲学简论(1747)、道德哲学体系(2卷,1755)等。,哈奇森继承了沙甫慈伯利的主要观点,认为道德上的善恶是情感问题,而道德感和美感也是相通的,都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本性。但同时,哈奇森也发展了沙甫慈伯利的思想,特别是把沙甫慈伯利关于公共福利与个人私利之间和谐一致的思想推进一步,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纯粹无私的,仁爱学说。,在具体阐释,道德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他虽然也认为,道德上的善恶是情感问题,,但他又不同于沙甫慈伯利,认为人的情感所引起的所有行为并不一定都是道德的,而只有出于仁爱、人道、善良、同情的动机且谋求公共福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善;那些出于利己动机的行为且以个人快乐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不能称之为道德的行为。,在,行为动机问题,上,沙甫慈伯利认为,人既有自私利己的方面,又有公众情感的利他的方面,两者是统一的。而哈奇森则认为,自爱之心与仁爱之心作为两种驱动力,都会激发人们去行动,而且有时还会促进人们做同一行为,但这只是在经验事实的层面,而在价值判断的层面,他却完全排除了自私利己动机的道德性,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应该是无私利他的。,在,行为结果问题,上,沙甫慈伯利也主张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但哈奇森则主张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在哈奇森看来,仁爱致力于他人和社会福利,因此,只要出于仁爱而为的活动,应该能够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取得圆满的结果,其道德价值丝毫不减。,在对,道德价值质的看法,上,哈奇森认为凡是出于仁爱的动机、利他的结果,且增进社会福利的行为皆为善;在对,道德价值量的计算,问题上,哈奇森提出,善的价值量的大小确定的依据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思想对后来出现的功利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认为,把哈奇森可以看作是后来功利主义的创始人。,简 评,哈奇森的伦理思想,把行为动机与效果在利他、利社会的仁爱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不仅发展了沙甫慈伯利的思想,而且为以后功利主义及其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哈奇森的思想由于仅仅限于仁爱范围,并没有对当时存在的日益尖锐化的社会问题作出深入地解释,表现出道德上的善良愿望,但很难实现。,三、人性的层次结构,约瑟夫,巴特勒,(Joseph Bulter,1692-1752),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十五次布道集(1726)、自然宗教和启示宗教与自然的构造和过程的类比(1736)。,人性问题,是近代思想家探讨的理论重心问题之一。巴特勒在承认人的本性自爱和仁爱的基础上,超越了沙甫慈伯利和哈奇森,他把人性看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结构。,巴特勒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综合的有组织的整体。因为人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者,而是社会的存在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就犹如他的各个器官与他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密不可分的。从人的这种社会本性出发,巴特勒得出了仁爱与自爱虽为不同性质,但两者并不矛盾且彼此契合无间的结论。,人的本性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有感觉、欲望、热情,诸如愤怒、饥饿、性欲、嫉妒、热爱等,可以概括为,冲动,。它以单纯追求某种目标为满足欲望的对象。这种冲动是构成人性的基础,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它不能表现人的本性。因为人如果只按欲望行事,不加以控制的话,人就会做出不管正当与否的损人利己的行为。真正的人的本性在于它的社会性。,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有自爱与仁爱。,自爱,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谋求个人的安全与福利,,仁爱,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谋求社会或公众的安全和福利。这两种动机在人的行为重视普遍存在的,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从和谐的理想利益关系出发,自爱是有益于社会的正当行为的主要保障;另一方面,他又从人的快乐的不自足性出发,认为人只有在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时,才会有真正的满足与快乐。,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有反省或良心。在巴特勒看来,,良心,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中的最高原则,是人性中的内在本性,其真实性就如同人的眼睛等外部感官一样。它的作用是保障人的行为合乎人性,对人各种行为或动机等发出道德的判断或指令。,巴特勒的人性三层次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强调了人性的完整性、全面性,认为人性中的任何部分都是不能或缺的,不能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其二、强调了人性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认为在人性结构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法则,即低级本性受另一较高本性的制约,人的各种情欲虽然是人性中的根本性的方面,但它不能任性妄为,必须受到自爱、仁爱的控制和良心的指导,人的行为是否遵从良心才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