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212212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内容提要:康临高速公路段内的两条双行隧道(南阳山隧道、南龙山隧道)均采用“矿山法原理”设计。采用“矿山法”设计和施工的隧道近年已不多见,监控量测技术对于黄土泥岩隧道施工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工程实践以南龙山隧道为例,对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的监控量测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详细描述,结合设计和施工实践,为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借鉴。关键字: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1.黄土泥岩隧道设计概况及围岩监控量测的要求1.1黄土泥岩隧道设计概况1.1.1地质概况兰州至云南磨憨口岸西部大通道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南龙山隧道,最大埋深为110m,为双线泥岩隧道。在

2、隧道进出口分布为洪积层,上部岩性为浅黄色硬塑状新黄土,下部多为砂卵石层,含砾石。洞口VI以黄土、亚粘土、松散砾石淤泥为主,潮湿-饱和,土质疏松,多呈软朔-硬朔。隧道主体级围岩大部分为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泥岩、砂岩,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厚层状褐红色砂岩、紫红色泥岩,层理构造,胶结程度、成岩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抗风化能力低。产状290-15,2-4。围岩以风化泥岩为主,泥岩的成岩性较差,极限饱和抗压强度一般低于1Mpa,砂岩的成岩性稍好,极限饱和抗压强度一般高于1Mpa,均属极软岩,岩质节理发育,围岩破碎,呈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结构,易发生坍塌。1.1.2设计参数及说明南龙山隧道主洞采用矿山法原理

3、设计,一次衬砌采用模筑C25素砼,二次衬砌为模筑C25素砼或钢筋砼,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依据设计要求,VI黄土、砂砾层及TV停车带泥岩段必须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但是考虑到实际速度慢,影响工程进度,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南龙山隧道创造性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洞,并采用“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上下台阶法”进行洞身施工。经过对洞口段30多米隧道支护结构和原地表的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实际沉降量远小于设计预留变形量。南龙山隧道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上下台阶法”取得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围岩监控量测在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中的关键作用。对该隧道围岩监控量测进行全面

4、的总结,能够为今后类似隧道的施工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支持。1.2黄土泥岩隧道围岩监控量测设计要求黄土泥岩隧道施工必须切实做好围岩监控量测工作,以便准确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相关数据合理调整支护参数,指导施工,预见事故发生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量测数据经处理和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判断,进行预测和反馈,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为隧道施工的快速掘进、支护材料的提前准备以及灾害事故的有效预防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信息,真正实现隧道施工的“信息化、动态化”。2.围岩监控量测的意义2.1了解围岩、支护变形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进行隧道日常的施工管理,积累

5、量测数据资料,提高施工技术指导水平。2.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合理的二次模筑砼施作时间;2.3依据量测资料采取相应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3.围岩监控量测项目及内容的选定根据隧道的地质情况及设计要求,对监控量测项目进行拟定,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必选项目,均进行量测。选测项目主要是力学观测,虽然对隧道整体的监控有利,但考虑监测的实际效果对施工的指导作用不是很大,同时进行全面的监控量测要增加人员、设备及车辆等资金投入约20余万元。故依据设计要求,对南龙山隧道主要选定必测项目进行监控。监控必测项目主要内容见(表1)。表1 量测项目及内容 序号量测主要项目量测仪器主

6、要内容1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缝观察或描述,目测或地质罗盘等1、开挖面围岩自稳性;2、岩质破碎带、节理等;3、围岩类别及变质;4、地下水;5、支护变形;6、洞口浅埋地表下沉情况。2净空位移量测(SWJ-)围岩收敛计根据收敛情况判断:1、围岩稳定性;2、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3、模筑砼衬砌。3拱顶下沉量测水平挂钩式钢尺、水平仪、水准尺监视拱顶下沉值,了解断面变化情况,判断拱顶的稳定性,防止坍方。4洞口地表沉陷水平仪、水准尺、钢尺或测杆判断隧道开挖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及防止沉降措施的效果。4.围岩监控量测现场量测要求4.1洞身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

7、进行地质描述。一次衬砌完成后应进行砼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描述。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4.2各类测点应安设在距开挖面5m的范围内,一次衬砌施作2h后即埋设测点,并保证在工作面开挖后12小时内和下次开挖之前进行第一次量测数据采集。4.3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4.4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若读数相差过大则应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按前述监控量测要求进行复测。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

8、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量测数据应在现场进行粗略计算,若发现变位较大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5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及时进行资料整理,监控量测资料须认真整理和审核。4.6对量测资料的整理:a 绘制每一横断面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b 绘制每一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时间和开挖面距离的关系图;c 对横、纵断面沉降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d 根据回归分析分析数据求出每一断面沉降稳定值;e 绘制位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f 绘制位移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g 绘制位移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图;h 找出位移-时间

9、回归曲线,求出最终净空位移值;i 必要时根据各级围岩量测数据推求出围岩的c、E等物理力学指标。5.监控量测工具及其频率一般情况下,围岩监控量测时间间隔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115天、16天1月、13个月和3月以后。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拱顶下沉和水平净空周边收敛必须在开挖后应尽早进行,且在12h内取得,地表沉降量测读数应在开挖24小时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读取。但是,围岩监控量测数据在满足设计要求和可控范围之内的情况下,量测时间间隔及其频率可根据量测值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此外,监控量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南龙山隧道围岩量测间距、频率见(表2)表2 南龙山隧道围岩量测间

10、距、频率 序号量测项目名 称量 测布 置量 测 间 隔 时 间115d16d1个月13个月3个月以后1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每次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2周边位移洞口及浅埋段每510m一个断面,深埋段每3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2-3对测点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3拱顶下沉洞口及浅埋段每510m一个断面,深埋段每3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23对测点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4地表下沉洞口及浅埋段纵向每510m一个断面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3个月后1-3次/月。6.监控量测测点布置6.1超短台阶预留

11、核心土法及上下台阶法拱顶沉降及收敛测点布置超短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及上下台阶法施工,开挖后24小时之内,初期支护施工完毕,核心土开挖之后,进行全断面测点布置。水平收敛基线布置2条,起拱线上1.5m处布置1条,起拱线位置处布置1条。拱顶下沉测点的布置在每个断面内布置1点。拱顶下沉及收敛测点的布置测点布置见图(1)。超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拱顶下沉及收敛测点布置图(图1)6.2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沉降及收敛测点布置若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开挖后12小时之内,必须进行测点布设,并保证初始读数的获取。双侧壁导坑法拱顶下沉及收敛测点布置图(图2)水平收敛基线布置2条,起拱线位置处布置1条,起拱线上、下1.5m处各

12、布置1条。拱顶下沉测点的布置在每个断面内布置3点。拱顶下沉及收敛测点的布置见图(2)。6.3隧道地表量测测点布置见(图3) 隧道地表量测监控点断面布置图(图3)7.隧道监控量测主要方法及内容7.1隧道监控量测的主要方法7.1.1净空位移量测测点埋设:一次衬砌施作后,用电钻或钢钎打40mm、深200mm的孔,先用1:1水泥砂浆灌满后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等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量测方法:采用全站仪进行无接触式量测模式或SWJ-隧道收敛计监测。全站仪量测采用坐标法,确定左右侧不同的位移变化量。7.1.2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埋设:拱顶位移量测的测点在开挖后

13、用风钻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测点的大小要适中,如过小,测量时不易找到:如过大,爆破时易被打坏。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量测方法:采用高精度水平仪、水准尺、挂钩式钢尺配合测量拱顶下沉,精度可达12mm。量测时用一把24m长的挂钩式钢尺挂上即可。拱顶下沉量测见拱顶下沉量测示意图。7.1.3地表下沉量测测点布置:与洞内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里程对应,地表下沉量测点集中设在隧道中线附近,并在开挖面前方H+h1处设测点(H为隧道埋深,h1为上开挖面高度)测量方法:采用高精度水平仪、水准尺配合测量地表沉降,精度可达24mm。用全站

14、仪将所有测点布设于同一直线上。测点钢筋安设就位后,表面磨平,并用钢钉等锐器在其表面冲眼标记。7.2隧道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隧道中进行监控量测,绝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取量测数据,而是工程施工的一种控制管理手段。其主要内容如下:7.2.1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主要包括围岩类型和分布特征、开挖面内围岩稳定状态、喷射后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和剥离、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以及钢架是否被压屈,这些都需要详细的书面记录。7.2.2拱顶下沉:隧道拱顶是受力的敏感部位,其下沉量测数据反映出初期支护与拱顶覆盖层之间的受力关系。拱顶下沉的监控方法比较简单,首先找出不动点为参考点,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测出布设于拱顶固定

15、点的相对标高,求出差值即可。一般情况下,VI级围岩拱顶下沉布设点纵向间距为5m、V围岩为10m。拱顶部分沉降数据整理参见(表3)。表3 南龙山隧道拱顶下沉数据表(参考范例/数据虚拟) 埋设里程:SK68+700 埋设位置:拱顶 埋设日期:2008-7-20日 期后 视视线高(m)前 视标 高下沉量(mm)总下沉量(mm)备 注(m)(m)(m)2008.7.2120503934.60335.3568939.96010002008.7.2222378934.79085.1664939.95722.92.92.92008.7.2320198934.57285.3826939.95541.84.71

16、.82008.7.2423744934.92745.0272939.95460.85.50.82008.7.2524835935.03654.9173939.95380.86.30.82008.7.2624178934.97084.9820939.95281.07.31.02008.7.2722023934.75535.1963939.95161.28.51.22008.7.2823726934.92565.0251939.95070.99.40.92008.7.2923721934.92515.0240939.94911.611.01.62008.7.3020294934.58245.366

17、2939.94860.511.50.52008.7.3122654934.81845.1300939.94840.211.70.22009.8.121738934.72685.2203939.94711.3131.32009.8.223726934.92565.0206939.94620.913.90.92009.8.320974934.65045.2955939.94590.314.20.32009.8.422166934.76965.1760939.94560.314.50.32009.8.519426934.49565.4497939.94530.314.80.37.2.3地表沉降:洞口

18、段由于地表覆土层薄,施工对围岩的的扰动直接影响到地表乃至洞内的安全,因此通过地表沉降监控可以直接判断洞内施工状态的好坏。沉降量测方法与拱顶下沉类似,即测出地面不动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相对标高,然后求出差值即可。一般情况下,VI级围岩地表沉降布设点纵向间距为5m、V围岩为10m。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量测区间布置以南龙山隧道为例见表4:表4南龙山隧道地表量测布置情况表 位置隧道埋深断面高度施放仰角断面里程断面间距量测区间备注上 行 线 进 口4.7 10.53M63.5SK68+4705M50m1、考虑隧址区地形因素,地表量测断面布置必须征求领导意见,再具体进行布设。 2、若在同一工区两个隧道口布设断面

19、点,量测区间重叠,可将重叠部分取消,但尽量不要作为一次进行量测,要分开左右洞。 3、在布置断面点时要同时布置控制桩及水准控制点,做好基点埋设。10.7 10.53M63.5SK68+4755M50m12.2 10.53M63.5SK68+4805M50m14.5 10.53M63.5SK68+4855M50m15.0 10.53M63.5SK68+4905M50m21.6 10.53M63.5SK68+50010M52m21.8 10.53M63.5SK68+51010M52.2m22.0 10.53M63.5SK68+52010M52.4m24.4 10.53M63.5SK68+53010M

20、54.8m23.8 10.53M63.5SK68+54010M54.2m29.0 10.53M63.5SK68+55010M59.4m34.1 10.53M63.5SK68+56010M64.5m下 行 线 出 口3.8m10.53M63.5XK68+4655M50m9.8m10.53M63.5XK68+4705M50m9.7m10.53M63.5XK68+4755M50m9.7m10.53M63.5XK68+4805M50m13.4m10.53M63.5XK68+4855M50m16.1 10.53M63.5XK68+4905M50m21.5 10.53M63.5XK68+4955M51.9

21、m13.4 10.53M63.5XK68+5005M50m16.1 10.53M63.5XK68+5105M50m23.9 10.53M63.5XK68+52010M54.3m24.2 10.53M63.5XK68+53010M54.6m33.1 10.53M63.6XK68+54010M63.5m上 行 线 出 口3.8 10.53M62SK69+6205M50m4.2 10.53M62SK69+6155M50m7.9 10.53M62SK69+6105M50m9.0 10.53M62SK69+6055M50m10.5 10.53M62SK69+6005M50m12.5 10.53M62SK

22、69+5955M50m14.9 10.53M62SK69+5905M50m16.1 10.53M62SK69+5855M50m16.2 10.53M62SK69+57510M50m16.4 10.53M62SK69+56510M50m19.1 10.53M62SK69+55510M51.5m22.4 10.53M62SK69+54510M55.0m21.8 10.53M62SK69+53510M54.3m20.2 10.53M62SK69+52510M52.7m22.2 10.53M62SK69+51510M54.8m24.4 10.53M62SK69+50510M57.1m25.5 10.5

23、3M62SK69+49510M58.3m27.1 10.53M62SK69+48510M60.0m30.8 10.53M62SK69+47510M64m下 行 线 进 口3.3m10.53M62XK69+6505M50m6.8m10.53M62XK69+6455M50m9.9m10.53M62XK69+6405M50m9.9m10.53M62XK69+6355M50m10m10.53M62XK69+6305M50m9.9m10.53M62XK69+6255M50m13.2m10.53M62XK69+6205M50m15.3m10.53M62XK69+61510M50m15.4m10.53M62

24、XK69+61010M50m15.6m10.53M62XK69+60510M50m15.8m10.53M62XK69+60010M50m15.8m10.53M62XK69+59510M50m15.8m10.53M62XK69+59010M50m13.4 10.53M62XK69+58010M50m24.3m10.53M62XK69+57010M57m25.2m10.53M62XK69+56010M58m24.2 10.53M62XK69+55010M57m30.6m10.53M62XK69+54010M63.7m7.2.4水平净空周边收敛:拱脚及墙中两侧壁之间的相对位移即为水平净空周边收敛,其

25、量测数据反映初期支护与周围岩体之间的受力关系。实际量测中,通过布设于隧道侧壁上两固定点在不同时间内的净长,求出两次量测的数据差即可。一般情况下,级加强围岩地表沉降布设点纵向间距为5m、围岩为10m。隧道水平净空周边收敛数据见(表5)。表5 南龙山隧道隧道水平净空周边收敛数据表(参考范例/数据虚拟)量测时间2009年观 测 值温度修正值修正后 观测值总收敛值相对上次收敛间隔时间收敛速度温 度尺孔读数123平均值日期mmmmmmmmmmmmmmmmmmmdmm/d5.1514.612.1516.7616.7516.7612.1516.760.00012.1516.76 0.000.000 0.00

26、 5.1614.812.1515.6215.6215.6312.1515.62-0.02912.1515.59 1.16 1.16 1 1.16 5.1714.612.1515.0615.0515.0612.1515.060.00012.1515.06 1.70 0.54 1 0.54 5.1814.712.1514.9214.9114.3212.1514.72-0.01512.1514.70 2.05 0.35 1 0.35 5.1914.612.1514.5714.5614.5612.1514.560.00412.1514.57 2.19 0.13 1 0.13 5.2015.612.15

27、14.15 14.1614.1712.1514.16-0.14612.1514.01 2.74 0.55 1 0.55 5.2115.412.1514.0214.0114.0212.1514.02-0.11712.1513.90 2.86 0.11 1 0.11 5.2215.912.1513.9413.9613.9612.1513.95-0.19012.1513.76 2.99 0.14 1 0.14 5.2316.112.1513.813.7913.7812.1513.79-0.21912.1513.57 3.19 0.19 1 0.19 5.2416.412.1513.7613.9313

28、.9212.1513.87-0.26212.1513.61 3.15 -0.04 1 -0.04 5.2516.712.1513.5913.5813.612.1513.59-0.30612.1513.28 3.47 0.32 1 0.32 5.2616.912.1513.5113.5213.5212.1513.52-0.33512.1513.18 3.58 0.10 1 0.10 5.2717.112.1513.4413.4313.4112.1513.43-0.36512.1513.06 3.69 0.12 1 0.12 5.2817.312.1513.3913.3813.3712.1513.

29、38-0.39412.1512.99 3.77 0.08 1 0.08 5.2917.112.1513.2613.2313.2712.1513.25-0.36512.1512.89 3.87 0.10 1 0.10 5.3017.412.1513.2113.2213.2212.1513.22-0.40812.1512.81 3.95 0.08 1 0.08 5.3117.812.1513.1513.1213.1512.1513.14-0.46712.1512.67 4.08 0.13 1 0.13 6.117.6 12.1513.0513.0613.0612.1513.06-0.43712.1

30、512.62 4.14 0.06 1 0.05 6.217.8 12.1513.0113.0112.9912.1513.00-0.46712.1512.54 4.22 0.08 1 0.08 6.317.9 12.1512.9212.9312.9312.1512.93-0.48112.1512.45 4.31 0.09 1 0.09 8.围岩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应用和围岩稳定性判断现场量测数据中存在偶然误差,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故量测数据的时间散点图上下波动,难以找出规律。为了检验量测结果的可靠性,了解围岩应力状态、变形规律和稳定性程度,故应对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位移时间曲线最能直接明确地反映围

31、岩和支护衬砌受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故多予采用。8.1位移时间曲线的选定位移时间曲线通常选用下面三种非线性函数中精度最高者进行回归分析,观察数据不易少于25个。8.1.1对数函数 u=a+b/(lg(1+t)6-18.1.2指数函数 u=ae-(b/t) u=a(1-e-Bt)6-28.1.3双曲线函数 u=t/(a+bt) u=a(1-(1/(1+Bt)2)6-3注:以上各式中:u-位移值,单位mm t-量测时间,单位d a、b-回归常数其中,对数函数用于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后、初期变形进行回归分析,可取得较高的回归精度。但对数函数随t的增加而发散,因此不能用该函数预估围岩变形的最终值。而指数

32、函数可用来预估围岩的最终变形值。(当t=时,u=a)但该函数的曲线在开始部分有损伤点(如图3),这与实测数据变化不符。当对长期观测b值很小时,则损伤点影响不大,可取得较好的结果。双曲函数可预计最终位移值u=1/b。8.2量测数据的应用将量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回归分析,绘出位移时间曲线,配合地质、施工各方面的信息,再与由经验和理论所建立的标准进行比较,对于设计所确定的结构形式、支护方式、支护衬砌参数、预留变形量、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及各工序的施作时间等进行检验,如与原设计指标基本相符,则继续施工,若差别过大,应立即修改支护参数,改变施工方法,调整作业时间,以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将量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33、析,绘制时间-位移曲线。一般情况会出现如下两种时间-位移特征曲线图。8.2.1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稳定时,通过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和位移变化规律。 图(a)表示绝对位移值逐渐减小,支护结构趋于稳定,可施作模筑砼衬砌。8.2.2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非工序变化所引起的位移急剧增长时,则表明围岩和初支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必须停止开挖,对危险地段加强支护,同时进行密切监控,采取补救措施。图(b)(表示位移变化异常,出现反弯点,初期支护出现严重变形,这时应及时通知施工管理人员,该段支护须采取加强措施,确保隧道不坍方;严重时施工人员须迅速撤离施工现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8.3围岩稳定性的

34、判断8.3.1位移值隧道施工时,围岩和支护实测位移值若超过某一临界值,则表示围岩不稳定,需加强支护衬砌。由于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很多,工程实践中可参照下表隧道水平相对位移值选用,见(表5)。注:水平相对位移值系指实测位移值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 拱顶下沉允许值一般按本表数值的0.51.0倍采用; 硬质围岩隧道取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大值。表5 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 围岩类别埋深(m)50503003015000.10.30.20.50.41.20.150.50.41.20.82.00.20.30.61.61.03.08.3.2位移速度开挖通过量测断面时位移最大,以后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初期

35、位移速度约为总位移值的1/41/10。位移速度与作为判断围岩稳定的标志。当位移速度大于20mm/d时,就需要特殊支护,否则可能使围岩失稳。为发挥围岩自承作用,二次衬砌一般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通常规定隧道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10.2mm/d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即称围岩基本稳定,对于膨胀性围岩,规定净空位移速度达到1mm/(3d)后,才能施作二次衬砌。8.3.3位移速度8.3.3.1位移加速度为负值d2u/dt20, 即OA段标志围岩变形速度下降,表明围岩基本稳定。8.3.3.2位移加速度为零(d2u/dt20),AB段曲线标志变形速度长时间保持不变,表明围岩趋向不稳

36、定,须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8.3.3.3位移加速度为正值d2u/dt20,BC段曲线标志围岩变形速度增加,表明围岩已处于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迅速加固支护衬砌或采取措施加固围岩。9.围岩监控量测管理9.1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小组,量测小组负责测点埋设,日常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护工作,并及时将量测结果报告工程部,有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队技术员和项目经理及项目总工。以便将量测结果尽快底反馈到施工和设计中。9.2现场监控量测按量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施工环节密切配合,不得中断工作,防止因抢工程进度忽视量测工作而危及施工安全。8.3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

37、换和破坏,确保现场量测工作顺利进行。9.4各量测数据必须做到真实可靠,以便指导施工。9.5坚持量测,做好各种量测记录及资料整理。注意积累量测经验使之更有效地指导施工。10.围岩监控量测与隧道信息化施工10.1根据水平净空周边收敛、拱顶下沉量的量测数据确定预留变形量。设计预留变形量是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结合施工方式以及支护形式给出的,实际施工中需根据实测资料确定预留变形量,以避免预留量过大造成开挖工作量的浪费或初期支护侵限,不能保证二衬厚度的情况。同时,必须根据水平净空周边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成果确定最佳二次衬砌施作时机。10.2通过周边位移、拱顶下沉的量测,特别是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可测出每个测点

38、水平及垂直位移(判定位移的优势方向),有利于分析变形原因,使支护参数调整更具针对性。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净空位移量过大或收敛速度无稳定趋势时,根据原设计思路和实际情况,对结构采取如下补强措施:增加混凝土厚度,或加长加密锚杆,或加挂更密更粗的钢筋网;提前施作仰供;提前施作二次衬砌。11. 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监控量测技术小结 11.1净空收敛、拱顶下沉测量间距:隧道埋深小于50m时,测量间距=10m,隧道埋深大于50m时,测量间距=20m。地表下沉量测的隧道纵向间距:隧道埋深小于15m时纵向间距=5m,隧道埋深在15m与30m之间时,纵向间距=10m。 11.2地表下沉、净空位移、拱顶下沉量测位置应在同一断面。 11.3在监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对结构及时采取补强措施:a 增加砼厚度、加密钢拱架、增设加密钢筋网等。b 提前施作二次衬砌,但要通过反分析校核二衬砼强度,若强度不足,加强二次衬砌的设计强度。 参考文献:1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发布时间:1994年11月30日2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JB10121-20073 李绍先 高寒地区公路黄土泥岩隧道矿山法施工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隧道涵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