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历城第二中学2025年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

上传人:zj****8 文档编号:12111944 上传时间:2025-09-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2.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历城第二中学2025年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历城第二中学2025年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历城第二中学2025年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协调了。 我解嘲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五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2.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3.统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集聚网络正能量 潘益大 ①今天,当万千人们大梦初醒,起身拉开窗帘,窗外世界一切如常,所谓的"末日预言"不攻自破。 ②可仅仅隔夜,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末日预言"还在演绎着五花八门的各种版本,甚至网上还有兜售"末日"商品的离奇信息。这中间(   )混杂着商家蓄意的炒作,掺和着人们的恶搞与调侃,(   )由于网络的有意无意传播,确也多少在一些无知人群中扩大了社会恐慌情绪。 ③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公认的现象,每当社会上发生什么事,网络得益于技术的优势,总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在多数情况下集聚的是社会正能量,却也不时宣泄着消极的负能量。这种正负能量在网络同存并行的格局,既彰显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无穷魅力,也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关于互联网立法的诉求与日俱增,正显示了各国对维护自身网络安全与公信力的一种极大关切。 ④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多达5.5亿人,要保持如此庞大人群的有序运行,既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出了难题,也对所有网民提出了自律要求。应该看到,由于我们缺乏网络管理的经验,特别是网络立法的滞后,当下的网络侵权、网络伤害、网络暴力、网络犯罪已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不但危及了互联网的正常运营,实际上已损害了公众包括网民在内的实际利益。比如,由网络诈骗形成的各种地下产业链,已导致众多网民以及非网民的受骗上当,而由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倒卖造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干扰,早已是人人喊打的祸害公共秩序的大敌。 ⑤正是鉴于这样一种严峻的网络态势,有专家疾呼,如果我国不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步伐,将会带来公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缺乏信心、互联网公司收集不到有效信息、社会公信难以形成等问题。这中间,由于缺少相关法律,对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谋取巨额利润的一些商家甚至不法分子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由此,进一步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完善互联网立法已成为维护网络安全的大趋势。 ⑥其实,在论及互联网时,人们说得最多的通常是两句话,即:网络无国界,__________。互联网从来不是法律真空地带。互联网技术愈是不断升级,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必将日臻成熟,其基本共识是,任何人在网上传播信息都不可突破法制的边界。环顾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在我国,全国人大早就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实际上是互联网通行规则的集中体现。近来,许多有识之士"关于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等建议频频见诸媒体,更凸显了民间对加快网络立法进程的强烈诉求。 ⑦网络传播不可超越法制边界,既是确保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所有网络表达遵循公序良俗的呼唤。如果说法制的规定具有强制性质,那么,要克制种种非理性的越界冲撞,防止不恰当的情绪化失控,则更多的需要民事主体行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符合善良风俗,以免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是规范现实生活的行为通则,也完全适用互联网的运行要求。并非因为网络属于虚拟世界,因此误以为可以不受公序良俗的约束,网络既非法外之地,遵纪守法便是网络表达起码的义务,这是对网络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所有网民正当权益的保护。 ⑧时至今日,据我有限的观察,对于网络公序良俗规制的认同,已经日益成为网民们的集体共识。仅就微博而言,今年以来,无论是对公益爱心的热切关注,还是对网络反腐的跟帖声援;是对正义公平的由衷讴歌,还是对不良恶行的无情鞭挞,绝大多数博主的表达都能做到有理有节有度,即便有个别失范行为,也常会有网民互相提醒修正。由微博传递的正能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在成为网络表达的主流,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认可接纳。这种建立在公序良俗基础上的自律行为,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也为我们进一步强化网络法制提供了良好基础。 (选自《文汇报》2012.12.21) 1.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括号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A.不仅 而且 B.如果 那么 C.固然 但 D.除非 也 2.第③段中“普遍公认的现象”是指____。 3.根据上下文,给第⑥段空白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句子____。(限5个字) 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它呈现社会正能量消极负能量此消彼长的格局。 B.维护网络安全的大趋势是进一步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完善互联网立法。 C.因为网络属于虚拟世界,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不受约束在网上传播信息。 D.由微博传递的正能量日益变得强大,它已经成为目前网络表达的主流。 5.结合文意,说说什么是“网络正能量”。(要求在30字以内) 6.第⑥段提到“许多有识之士‘关于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等建议频频见诸媒体”。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净化网络环境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远古中国,一方面,西北羌姜诸族由“羊饰大人”演进而来的“美”,成为具有宇宙普遍性之美;另一方面,东南夷越诸族由“文身大人”演进而来的“文”,也成为具有宇宙普遍性之美。东汉学者郑玄就在《乐记·乐象篇》注中说:“文犹美也。” “文”的演进,大趋势是从原始文身到朝廷冕服,这一进程非常漫长。“文”主要来自东和南,《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后来,东方的夷较早进入冕服之美,东南的越虽在政治上与列国一道进步,但在身体之美上仍为文身状态。《墨子·公孟》讲,齐桓公以“高冠博带”治国,晋文公以“大布之衣,牂羊之裘”治国,楚庄王以“鲜冠组缨,缝衣博袍”治国;而“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从原始文身到朝廷冕服的演进,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 在先秦典籍的语言运用中,文可以用来指人的服饰衣冠、身体礼节、语言修辞,可以用来指朝廷、宫室、宗庙、陵墓等制度性建筑,可以用来指旌旗、车马、器物、仪式等美观性事物,可以用来指文字、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五色成文”;《说文》“文,错画也”)。人在创造社会之文的同时,也以相同的眼光来看自然——日、月、星,天之文;山、河、动、植,地之文。总而言之,当文扩展为整个天地之美的时候,它就成为一切审美对象的总称。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文哉”,正是文作为普遍之美的表达。 作为普遍之美的文,进入春秋后发生了变化。从远古到西周,文都是美善合一的,美的外观背后有政治、伦理、神学支撑。但春秋之后,礼崩乐坏,一方面,各诸侯大夫为提升自己的地位,纷纷使用越级的礼乐(如鲁国大夫季氏用了天子的舞乐,“八佾舞于庭”);另一方面,各诸侯大夫为了享乐,创造了新的美的类型,如大量出现的俗乐新声,这些新声后被各国君主纳入宫廷。在春秋各国的宫廷舞乐中,无论是旧乐还是新声,都被视为享乐对象,率先开始了朝廷之文的意义转变。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朝廷的文的体系,不断与政治、伦理、神学脱钩,成为纯粹的享乐对象。 在此进程中,只有作为语言的“文”仍然保持着文化高位。文字之美在与色、声、味等享乐之美有了本质区别之后,就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普遍之美,二是比普遍之美更高级的语言之美。从此,中国美学体系有了三个级别:普遍一般的众物之美,与朝廷之礼相连的政治之美,与语言之美相连的诗文之美;从此,文就成为比一般之美和政治之美更高级的美。因此,在中国美学体系中,美,可用于一切方面,文,则用于更高级的美。比如,用文质彬彬、文气诗韵等词去赞美人,比用美品位更高。 文来自与雕绘相关的图案,讲究技术,当文字出现并成为文化和美学的主流后,图案的技术就升华为文字的技术,乃至于诗文成为艺术的最高级,超过了音乐和图案。文之美,就不再仅是图案之美、音律之美,首先应是诗文之美。 文是与技术相关而成为普遍之美的,“文”就与“不文”、普通、粗俗相区别。用文来形容一种美,这种美一定是有技术含量的,最主要的就是有书卷气、高雅的,这也与士农工商中“士”的社会地位相关。文与美都有普遍性,但美可以是一切美,无论低俗或高雅,文则一定是精致之美、高雅之美。 (摘编自张法《文:一种高级的美是有技术含量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远古中国,“美”与“文”都具有宇宙普遍性,只是演进本源不同,“美”源自西北羌姜,“文”源自东南夷越。 B.文作为一切审美对象的总称,主要来自东南的越国,表达普遍之美,如“郁郁乎文哉”是孔子赞西周的。 C.在先秦典籍的语言运用中文有极为广泛而普遍的社会意义,可以指人的衣冠、宫室、器物、文字等。 D.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朝廷的文的体系逐渐与政治、伦理、神学脱离了关系,成为纯粹的享乐对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文”的演进过程,即从原始文身到朝廷冕服,进程漫长且各国不尽相同。 B.文章为了论述“文”是最有技术含量的美,先论述“文”摆脱图案之美和音乐之美的过程。 C.文章大量引用古代典籍进行论述,有理有据,如用《礼记》“五色成文”证明“文”可用来指绘画。 D.文章从“文”的产生说起,按照其演进过程推出最后结论:文是精致之美、高雅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记载,越王勾践文身治国,齐桓公高冠博带治国,可见,文演进的趋势是从原始文身到朝廷冕服。 B.俗乐新声的出现,反映了春秋之后的礼崩乐坏,是各诸侯大夫贪图享乐、超越自己地位的结果。 C.“文”的语言内涵始终保持着文化高位,用文质彬彬、文气诗韵来赞美人品位更高。 D.在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中“士”的地位最高,是因为有书卷气、有高雅的“文”之美。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上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上深以为然。 上又问道:“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臣记进十聂夷中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上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注)①四民:即士、农、工、商。 1.首句中的“年谷屡登”,意思是_____。 2.冯道说“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这句中的“是”具体是指______。 3.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话虽然粗俗浅白,却间接地道尽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B.话虽然粗鄙了些,但巧妙地描摹了农家的田园生活。 C.话即便有些粗俗,却隐隐地传唱出农民真实的心声。 D.话即便说得鄙陋,仍然道尽了农民田园耕种的辛劳。 4.从文中看,“农于四民之为最为勤苦”,主要表现在________。 5.联系文章,简要评述冯道的语言艺术。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醉太平 张可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麦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胡芦提倒稳。 ①囤:用苇篾编织的盛粮食的器具,这里指盛钱的用具。②胡芦提:即“葫芦提”,犹言稀里糊涂。 1.“醉太平”是______;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首元曲的“曲眼”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小令有散曲“当行本色”的特点。所谓“当行本色”,即语言上意深词浅,抒情时明快直捷,艺术形式,上重赋多比。请结合全曲分析这首小令的“当行本色”。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_______ 。(《礼记·礼运》)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李商隐《锦瑟》) (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国家、民族的命运,总能扣动读书人的心弦。“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表达出心忧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黍离之悲;“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进退之难中透露出范仲淹浓浓的家国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_______”(《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道出县令郑板桥对民生疾苦的无比关心。忧国忧民,是中国读书人永恒的美德。 7、《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 (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 (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 (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 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 材料二: 冯骥才经历过两次转型:从绘画转到文学,又从文学到文化遗产保护。在1970开始的新时代文学大潮中,他放下画笔,用文字记录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运。1990年,他又转而投身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历史文化是一次性的,我们现在留下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 材料三: 1980年,十九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献身教育的使命感让支月英一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灯塔。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将这三则材料联系起来思考,以“责任”或“使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AD 2.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3.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鉴赏分析能力。做这类题,我们首先找出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再根据该句上下文、文章的主旨等去分析句子的深层内容。 B项,“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中的“使主题得以深化”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并没有使主题深化。 C项,“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 E项,“‘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错误,因为它和本文的主旨相背。 故选AD。 2.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和形象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方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按特征分类有:白描、细描、衬托等。如本题主要分析第九段内容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确已经干了”“灶下做饭的人”“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村人故旧”“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等,可知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以朴素的言语写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真情。这一描写,睹物伤情,抚今追昔,大有物是人非、深沉凄凉之感,成功一营造出一种凄清悲伤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淡淡伤感。 3.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要回家”“也不想再回去了”,结合着文中的信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旧的终归要消失”等信息,可知作者矛盾的心理。通观全文,作者既写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写了自己对家乡思念而又不想再回去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老家的面貌日新,而作者的老屋则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作为作者和老家联系的标志——老屋——终归也要消失的。此外,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爱情受挫一个人第二次回老家,“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也是他不想再回去的原因之一。这样,作者就只能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了。 2、1.C 2.每当社会上发生什么事,网络得益于技术的优势,总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3.传播有底线 4.B 5.在网络空间里传播的文字、图片等各类信息,能给人一种正面的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6.① 加强立法,有法可依。② 加强管理系统研发,对一些不法网站进行实时长效监督和控制。③ 发动广大网民自觉抵制低俗之风。④ 相关部门对各大门户网站集中整治,加强管理监督。⑤ 网络媒体部门和工作者多挖掘些立意好、振奋人心、鼓舞干劲、贴近百姓生活的好信息、好作品,弘扬社会正气。⑥ 设置“红色”专栏,凝心聚力促和谐。 【解析】 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做题时注意: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文段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分析关联词语的作用,是表并列,还是递进,是转折,还是因果。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依据前面“甚至网上还有兜售‘末日’商品的离奇信息”,可知“混杂着商家蓄意的炒作,掺和着人们的恶搞与调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排除表示假设的“如果”,以及表示条件的“除非”,即选项BD;后文“确也多少在一些无知人群中扩大了社会恐慌情绪”这种结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混杂着商家蓄意的炒作,掺和着人们的恶搞与调侃”,二是“网络的有意无意传播”;但是依据文章前面内容,可知作者是在对“网络的推波助澜”进行批判,因此文章重点想说的原因是第二个,而“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表示两者都很重要,因此排除A;“固然”表示承认前文内容是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转折部分是作者重点强调的内容,与文意相符。 故选C。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结或解说的词语等。 第一句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此句之前或之后,而“这”出现在第三段第一句话,故推断“普遍公认的现象”所指内容应在此句之后,即:每当社会上发生什么事,网络得益于技术的优势,总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所填句子应与“网络无国界”,结构上对称,而本段的内容是关于“网络传播的”的,依据下文“任何人在网上传播信息都不可突破法制的边界”“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所以画线处应该填写:传播有底线。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此消彼长”,说法错误;原文是“这种正负能量在网络同存并行的格局”;  C项,“不受约束”,说法错误;原文说“任何人在网上传播信息都不可突破法制的边界”;  D项,“已经”,说法错误,原文是“由微博传递的正能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在成为网络表达的主流”。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观点,对于文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中出现的概念。 《集聚网络正能量》这篇文章,从“末日预言”的不攻自破说起,指出正负能量在网络同存并行的格局,指出网络传播不可超越法制边界,呼吁网络表达要遵循公序良俗,文章最后提到微博传递的正能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在成为网络表达的主流,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认可接纳。通过作者这些有倾向的语言表达,可知网络正能量是指在网络空间里传播的文字、图片等各类信息,能给人一种正面的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回答时要有两个要点:网络空间,正面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回答“关于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的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国家、社会、个人。文中已经提到“任何人在网上传播信息都不可突破法制的边界”,所以要想净化网络环境,最主要的是国家加强立法,让网民有法可依。从社会的角度看,多宣扬正能量的事迹,让社会风气越来越好,网络媒体自然也会形成一股清流,然后网络媒体和工作者多挖掘些立意好、振奋人心、鼓舞干劲、贴近百姓生活的好信息、好作品,弘扬社会正气,让网络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行走的传声筒,每个人都是社会能量的传播者,所以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网络公约,传播社会正能量。此外,还可以从科技的角度去说,加强管理系统研发,对一些不法网站进行实时长效监督和控制。言之成理即可。 3、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主要来自东南的越国”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中说到,“总而言之,当文扩展为整个天地之美的时候,它就成为一切审美对象的总称”, “文”作为一切审美对象的总称,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的,不是单纯地来自于东南的越国。 故选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摆脱”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文之美,就不再仅是图案之美、音律之美,首先应是诗文之美”, 可见,“文”并不是摆脱图案之美和音乐之美,而是超越图案之美和音乐之美。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可见”推导有误,作者列举齐桓公高冠博带治国而越王勾践文身治国的例子,主要是证明“东方的夷较早进入冕服之美,东南的越虽在政治上与列国一道进步,但在身体之美上仍为文身状态”这一观点,越王勾践文身治国和齐桓公高冠博带治国是同一时期,不能由此看出“文”演进的趋势。 B项,“春秋之后的礼崩乐坏,是各诸侯大夫贪图享乐、超越自己地位的结果”说法有误,“各诸侯大夫贪图享乐、超越自己地位”是“礼崩乐坏”的表现。 D项,“‘士’的地位最高,是因为有书卷气、有高雅的‘文’之美”说法有误,依据文中最后一段,“用文来形容一种美,这种美一定是有技术含量的,最主要的就是有书卷气、高雅的,这也与士农工商中‘士’的社会地位相关”,可见原文只是说与士的社会地位相关,并未明确指出士的社会地位最高,而士的社会地位高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原因。 故选C。 4、1.年成好,连年丰收 2.人于险境中常谨慎自勉因而安全;于坦途顺境时却疏忽大意而致危险 3.A 4.饥年命贱,丰年物贱,无论饥年还是丰年,农民都劳苦忧愁,担着无穷的心事 5.示例1:冯道进言,曲折委婉,含蓄而富于深意。例如:当皇上与之谈及天下太平的现状时,他并未直接言明要“居安思危”的主张,而是先言自己过去在先帝时,奉命出使中山过程中,在险途与坦途的不同的驾马经历,进而指出:凡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大多如此。婉曲有致,却也击中要害。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回答的关键是翻译,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把句中的文言实词翻译到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年:每年;屡:多次;登:成熟,丰收。“年谷屡登”的意思是:年成好,连年丰收。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 “是”在文中指代前文的“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人于险境中常谨慎自勉因而安全;于坦途顺境时却疏忽大意而致危险。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回答的关键是翻译,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把句中的文言实词翻译到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虽:虽然;鄙俚:质朴、粗俗;曲:委婉,这里是间接的意思。“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的意思是:话虽然粗俗浅白,却间接地道尽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故选A。 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在筛选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概括。 “农于四民之为最为勤苦”,主要表现在冯道回答皇帝问话时说的““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上。冯道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种庄稼的人遇上灾年就饿殍满道,遇上丰年又为粮食价格便宜而发愁,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都有困苦,只有庄稼人是这样啊!”这句话可概括为:饥年命贱,丰年物贱,无论饥年还是丰年,农民都劳苦忧愁,担着无穷的心事。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概括出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特点一般包括豪放、婉约、明朗、含蓄、清新、质朴等,考生作答时需仔细阅读,认真体味。 冯道的讽谏委婉含蓄(善于辞令)。当皇上与之谈及天下太平的现状时,他并未直接言明要“居安思危”的主张,而是用“奉使中山”的御马经历设喻说理(借事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形象生动,易为君主接受;援引前人的诗句直陈农民的勤苦,使自己的陈情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总之,既婉曲又深刻,体现了谏臣高超的说话艺术。 阅读一篇文言文,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译文:       后唐帝和冯道从容地聊起近年来五谷丰登,四方无事。冯道说:“我经常记起过去在先帝的幕府任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经过井陉险要的地方,我常担忧马被摔倒,非常小心谨慎地抓住缰绳,幸好没有失误。等到了平路时,放开缰绳让马自己去奔跑,不一会儿就跌倒了。凡是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和这差不多。”后唐帝深深感到他讲得很对。 后唐帝又问冯道说:“今年虽然丰收了,百姓们的赡养是否充足?”冯道说:“种庄稼的人遇上灾年就饿殍满道,遇上丰年又为粮食价格便宜而发愁,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都有困苦,只有庄稼人是这样呵!我曾记得进士聂夷中的诗中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语言虽然粗俗,但全部说出了庄稼人的甘苦。农民是士、农、工、商四种人中最勤苦的,陛下不可不了解这些情况啊I”后唐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命令他身边的人把这首诗抄录下来,经常朗读背诵它。 5、1. 曲牌名 见钱亲 2.(1)全用市井化俗语(口语),寓庄于谐,既通俗生动,又寓意深刻。如“水晶环入麦糊盆,才沾粘便滚”,用“麦糊盆”“滚”等口语,形象地描绘了财迷心窍者贪婪攫财的丑态,并用“才”“便”等词对此给予了辛辣的讽刺。(2)全曲感情激愤,不加掩饰,极具讽刺性。如“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属同一个意思,即世风嫌贫爱富。一个意思分作两句说,不仅仅是强调,更是感情的宣泄。又如“胡芦提倒稳”意为只有糊里糊涂倒落得安稳,乃激愤的反语。(3)几乎通篇用比,如“水晶环”比喻精明清白的人,“麦糊盆”比喻污浊的官场环境;“文章”三句更是连续用比,形成鼎足对,将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的社会腐败情状描绘得入木三分。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正宫醉太平》是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可久的所作的一首元曲。“醉太平”是曲牌名,这首小令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无情地揭露、讽刺了社会上种种可笑可恼的现象,令人读来忍俊不禁。这首元曲的“曲眼”是“见钱亲”。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小令语言上意深词浅,抒情时明快直捷,艺术形式,上重赋多比。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谁不见钱亲”,“见钱亲”用的是市井口语。“水晶环入麦糊盆,才沾粘便滚”,用“麦糊盆”“滚”等口语,形象地描绘了财迷心窍者贪婪攫财的丑态,并用“才”“便”等词加强语气,对其丑态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②“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即世风嫌贫爱富。又如“胡芦提倒稳”意为只有糊里糊涂倒落得安稳,乃激愤的反语。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无情地揭露、讽刺了社会上种种可笑可恼的现象,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③善用比喻。如“水晶环”比喻精明清白的人,“麦糊盆”比喻污浊的官场环境;“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气势强烈,刻画社会腐败、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的情状。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力回天,只能借助酒葫芦佯装糊涂,这样似乎还能求得所谓的安稳。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