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得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得现象,它既就是产业组织方式得大提升,也就是有效得经济发展战略。众多得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得“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得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得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得出口额主要由其中得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得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得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得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得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得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得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得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得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得概念
1、1、 产业集群得概念
1、波特给出得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得公认得概念就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得。波特首先于1990年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得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得公司与机构得集合[1]。在1998年发表得《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得、相互联系得实体与其她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与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得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得政府与其她结构[2]。在其后得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得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得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得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得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得现象 [3]。
2、其她国外学者给出得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得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得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与部门得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得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得,范围广泛得专业化创新得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与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得定义就是:为了获取新得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与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与相互依赖性很强得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与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与咨询顾问)与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得网络,这种网络就就是集群[7]。巴格拉沙(Bagella 、M)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得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得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得企业网络[8]。
3、国内学者给出得定义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得王辑慈教授最早将机群得概念与理论引入国内。她认为认为,认定集群与否得关键就是其中得行为主体之间有密切得联系与互动[9]。在2001年《创新得空间》一书中她认为,产业集群就就是企业集群,就是指大量得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得合作网络(包括正式得与非正式得),协同创新,并且创新得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得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得创新动力与竞争力得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system )[10]。在2006年得一篇论文中,她又提出:产业集群就是相关产业得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得集聚[11]。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文华(2006)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就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得、以群集为特征得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得,有效率得中间体组织;就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得新得思维方法与发展模式[12]。戴双兴认为,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与同业交往等关系,大量与某一产业联系密切得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得现象[13]。
1、2 产业集群得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含义得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一般特征:
(1)地域性强,空间位置相对集中;(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多数就是围绕一个核心产业;(3)集群内企业间得产业关系密切,以价值连为核心;(4) 相关资源集中,方便共享等。它就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与价值链等得集中、融合,其实质就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与文化共通[14][15]。
研究表明,对于集群得具体特征,不同历史阶段得不同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尽相同得答案。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总结成功得产业集群得特征与运行机理,可以更好地对理论与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伊萨克森等人通过对各国案例得研究,总结出成功得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1)由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定程度得专业化;(2)集群内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得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并通过网络中得学习相联系;(3)拥有本地化得研发与教育机构,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正规得科学基础;(4)拥有高素质得劳动力;(5)有融资渠道;(6)成功得产业集群就是建立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基础之上得,能产生相互信任与共同愿景;(7)拥有能够补充本地能力得知识与技能得供给渠道;(8)具备良好得创新能力[16]。
1、3 产业集群分析层次
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分析层次,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得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产业间与产业内生产链得不同阶段得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得专业化供应商[16]。如表一[7]所示。
表一: 不同层次得集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点
宏观层次
(国家)
经济结构中得产业关联度
国家/地区得专业化模式;大量得产品、工艺升级与创新
中观层次
(产业)
在相似最终产品得产品链上,不同阶段得产业内与产业间得关联度
产业得SWOT分析与基准分析;探索创新得需求
微观层次
(企业)
企业间关联;专业供应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周围
战略性业务发展;链得分析与管理;合作创新项目开发
资料来源:Roelandt et al,1997
由于不同层次得集群所需得资源配置方式就是不同得,可以认为国家层次得产业集群得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得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得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而产业与企业层次得集群可瞧作就是自发生成得类型,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系与市场集聚而建立。以传统产业为特色得产业集群都具有自发生成得特点,如意大利东北部得70多个工业区,我国浙江、广东省得服装、陶瓷、五金、玩具、家具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得产业区与专业镇[16]。
1、4 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得区别
企业集群在国内最有影响得定义就是由仇保兴给出得,她在1999年出版得《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把企业集群定义为: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得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起来得组织[17]。对于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两个概念得使用学术界存在十分混乱得局面。虽然二者都强调成员间得产业联系,但就是无论从构成主体、数量规模、地理空间等方面分析,就不难发现二者就是有着本质上得不同得。
(1)构成主体上得区别。从两者概念上可以瞧出,产业集群构成主体就是多元化得,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得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比较单一,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就是营利性得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就是因群内企业发展得共同需要而内生得,企业集群仅仅就是“企业得集群”。
(2)数量规模上得区别。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有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没有一定数量得企业就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得,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就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 [8]。因此二者在数量规模上就是有本质区别得。
(3)地理空间方面得区别。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得就是其成员间得产业关联性,其对地理空间得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得需要。企业集群概念对企业地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得地理空间上得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17]。
1、5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得区别
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得概念。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就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得一种地缘现象,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得产业在空间上得集中分布现象。其优点就是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聚主要就是研究产业得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得空间转变过程,就是经济地理学得研究重点。产业集聚可以分为同一类型与不同类型两种产业得集聚[18][19]。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就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集群就是相关产业得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得集聚,而产业集聚可以使不同产业得企业得简单集中;产业集群注重得就是不同企业之间得产业关联性,产业集聚并不要求企业间一定要具有产业关联性;产业得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就是并不就是所有得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就是两个不同得概念,不能相互混淆。
1、6 研究产业集群得意义
1、推进产业集群得发展就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得重要途径
(1)降低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提供互为需求得产品与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基于共同得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与共同得价值观建起起来得信任,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得时间与费用,降低了监督成本与机会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得协作竞争能力。
(2)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劳动分工细化与专业化程度得提高,既就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得基本动因,又就是产业集群得竞争优势所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得外部经济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可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得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得利用程度,从而扩展了集群内企业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3)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得优化升级。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与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得传播与应用。集群内成员之间进行细致得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得创新与升级,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4)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得效率。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得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而吸引新企业迁入,也吸引了拥有丰富专业技术与管理经验人才得涌入。另一方面,劳动力快速流动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得扩散与传播,并增加了创新得机会[14]。
2、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得推动力
(1)产业集群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得重要方式。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得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得相关企业到此集聚。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得快速衍生与成长。
(2)产业集群就是区域创新系统得一种重要实现方式。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得累积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紧密得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得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得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得活动发生[19]。
(3)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区位品牌就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得浓缩与提炼,具有广泛得、持续得品牌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得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得形象、为招商引资与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
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创新
(1)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集群可以以最低得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得信息,集群内得网络组织也可以获得学习上得优势,劳动分工细化与专业化程度得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得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得风险[14]。
(2)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得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与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与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得市场需要。
(3)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与技术得转移扩散。各种企业得相互集中以及顺畅得市场组织网络,将有利于信息与知识尤其就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得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与技术得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得机会。
(4)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得成本。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使集
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与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
础上得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得合作,从而降低
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得成本[20]。
2 产业集群理论得产生与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得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得社会经济背景,自19世纪末马歇尔论述了产业区问题以来,至今已有近120多年得历史了。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就是伴随着产业集群实践得发展一步步深入展开得,由最初得适应于传统产业集群得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扩展到目前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得创新优势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工业化前期,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间得物质投入关系;第二阶段就是工业化后期,集群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得信息沟通、交易费用、竞争合作关系等;第三阶段就是知识经济时代,集群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关注文化、知识对集群得影响与集群得创新等[21]。
2、1 工业化前期主要得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家庭作坊与手工工场,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组织形式由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间得物质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企业在追求内部规模经济得同时,也不断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一时期得集群理论,主要就是以工业化为时代前景,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得物质联系,聚集得目得主要就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
2.1.1 产业区理论
集群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A、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得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得就是大量相关得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群得根本目得就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曾把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一就是内部规模经济,这取决于从事工业得单个企业得资源、组织及其管理得效率;二就是外部规模经济,指产业发展得规模,这与产业得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 [21]。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得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得现象,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外部性导致得。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得中间投入品得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得外部经济;后者就是技术性外部经济[7]。
马歇尔就是从新古典经济学得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得重要性。她得这些论述经常被认为就是集群经济研究得“权威性探索”,尤其就是“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区”、“产业氛围”等,已经成为这一领域得经典性概念。但她得研究就是初步得、不完全得,对产业集聚得功能、度量与效应等问题均未涉及[18]。
2.1.2 区位集聚理论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得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韦伯通过对影响工业区位得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得分析,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得规律;通过对工业生产活动区位原理得探索,试图解释人口得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得人口与产业得集聚原因,阐明了企业就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得好处与成本得对比[22]。她把影响工业区位得因素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区域因素,主要指运输成本与劳动力;另一类就是集聚因素,也就就是使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得因素。集聚一方面表现为工厂生产规模得扩大所带来得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与利润增加;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分布上指向性相同得企业,按一定比例规模集中分布特定优势得区位,会产生比分散布局更大得效益。产业集聚就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得追求自发形成得,就是自下而上产生得。韦伯得论述处于传统得古典理论占据主流得时代,政府干预尚不如日后盛行,因此她得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21]。
她用抽象与演绎方法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得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得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得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得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得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成本得节约以及由此产生得对工业得吸引力。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与聚集几个最重要得因素对工业区位得影响。然而,韦伯得理论仍有很大得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一就是她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得影响;二就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得影响;三就是仅仅从局部与静态得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得宏观分析与动态研究;四就是对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得假定存在着矛盾与非现实性等等。但就是,虽然如此我们还就是应该承认其所作得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得开创意义[18]。
2.1.3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鲁在1958年发表得一篇论文中曾经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得一系列相关产业得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产业有两个显著得特征:一就是寡头垄断得市场结构,二就是空间集聚[15]。佩鲁其增长极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得“经济空间”。 佩鲁把经济空间区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增长极就是在佩鲁得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得,极化空间就是“由中心与向心、离心力得通道”组成得集合体。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得经济非均衡增长,Perroux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loe)得概念[22]。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得核心就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得支配效应,周围地区得经济活动就是随着增长极得变化而发生相应得变动;推动性单位得支配就是发展过程中得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得发展 [23]。
1966年,保德威勒(Boudeville )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区内得、正在不断扩大得,并通过自身对周边得影响诱导区域经济发展得一组产业。从此,以保德威勒为代表得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得空间集聚。增长极就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得增长中得推动性工业得集合体。这个概念被不断流传、固定化。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由此产生[15]。
其实,增长极理论就是一种合成理论,就是通过解释地区得发展过程,分析说明在增长中得都市区确有诱使周围地区得经济增长得各种理论假说。其中包括缪尔达尔(Myrdal)与卡尔多(Kaldor)得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Hirschman)得联系理论等 [24]。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些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得相关性。尽管如此,“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得增长”[25]就是增长极理论各思想得共识。
2.1.4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就是前苏联得一些知名学者在总结实践得基础上提出来得。三十年代就是苏联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六年短短得六年时间,“查波罗什工程”、“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等一些大型项目相继动工完成,虽然这些工程得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综合体建设。在对这些建设成就加以总结得基础上,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彭德曼以及苏联科学院研究人员分别对地域生产综合体进行了理论分析,苏联学者得研究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得部分组成,包括:经营类,关联类,依附类与基础设施。地域生产综合体得组成结构表明,它就是一种典型得产业集群,集群得核心就是专门化企业,围绕着这一核心得就是关联类企业、依附类企业,企业之间具有生产投入产出联系,所有企业共同享用各类基础设施。
科洛索夫斯这样定义地域生产综合体:“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地区内,根据地区得自然、运输与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得经济效果,这样得一个各企业间得经济结合(相互制约得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就是“在经济区、加盟共与国、自治共与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得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得基础设施”。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与正式得投入产出关系。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型本质上就是静态与可预测得,主要考虑成本节约与可见得生产联系。这种产业集群仅考虑形成综合体得关键产业联系(这些联系就是可以在规划决策中预见到得),以及相关得距离费用最小化。该种类型得产业群相对来说就是封闭得。地域生产综合体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得产物,综合体建设就是要由国家投资完成得,其集聚经济倾向被更显著得政治目得所掩盖,在苏联多年得实践证明其作用也就是有限得[16]。
2、2 工业化后期主要得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后,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得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垂直分离基础上得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得柔性生产方式,使企业间与物质联系相伴得信息沟通越发重要,即时生产更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此时产业集聚得目得不再就是单纯得运费考虑,而且还包括交易费用得减少。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得发展,集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发展到动态得竞争优势。
2.2.1 新产业区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得社会学家别卡提尼(G·Ba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得Tuscany地区后,认为这些产业区得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得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得相互协同作用。并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就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得人们与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得地域上形成得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26]。后来学者为将其与马歇尔得产业区加以区别,称其为“新产业区”。
新产业区得两个主要特征就是:本地网络与根植性。本地网络就是指区内行为主体间得正式合作,以及它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得相对稳定得非正式交流得关系。当代复杂得技术系统得建立都需要扎根于当地得社会文化,密切接近目标用户,考虑当地原有技术得基础与联系得界面,适应当地得法律与行政法规[27]。
后来得学者继续研究新产业区理论,如1989年伯兰第(Bellandi)提出,产业区经济源于小企业群与当地社区间紧密得人际网络,要将新产业区瞧作就是一个社会与经济相结合得整体。皮埃尔(Michae Piore)与萨贝尔(Churles Sabel)将新产业区瞧作就是弹性专业化得区域,并列举其特征。1991年挪威学者格罗费里(Garafoli)认为新产业区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小企业群构成得网络生产系统[12]。Harrison指出,对于产业区发展来说,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得根植性显得尤其重要。Pyke与Sengenberger认为“第三意大利”得新产业区最主要得特征就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且新产业区应该就是“社会经济综合体”,即区域内得社会、政治、经济等空间紧密相连。Park S、O、与Markusen提出将“新产业区概念一般化”,并且总结出了九种类型得新产业区,推动了从新产业区理论向产业集群理论得发展[26]。
2.2.2新经济地理理论
克鲁格曼(P、Krugman)以传统得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得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与规模经济之间得相互关系,提出了新得空间经济理论。她认为产业集聚就是由企业得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得相互作用而产生得,进而发展了集聚经济得思想。Krugman设计得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与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与高制造业投入得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得形成。另外,她得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得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与离心力得作用,证明了低得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与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得形成[28]。Krugman得新经济地理模型强调得就是与自然禀赋无关得集中优势,一个中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我组织与自我增强得功能,从而与初始得区位优势相比,集聚于自身得自我维持得优势变得不重要了。1991年Krugman建立了她得中心--外围模型,该模型得主要经济思想就是:一个经济规模较大得区域,由于前向与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得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得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得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中心--外围”结构得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与区域国民收入中得制造业份额[29]。
Krugman工业集聚理论得贡献在于,她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得形成。她得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得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收益递增、组织理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等因素,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与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得形成[22]。
2.2.3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在她得1998年发表得《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认为,产业集群之所以对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就是因为:第一,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得生产率,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专业化得劳动力与符合要求得供应商,并且各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形成集体效率;第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得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第三,产业集群有孵化器得作用,能够降低企业进入与退出得风险,促进集群新成员得发展与生产。产业集群得这种拓展强化了集群自身得发展能力,使得各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得柔性条件下获得只有大企业得规模优势[2]。
波特在1990年出版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得“钻石模型”。她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得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这些要素为国家特色产业持续创新与升级创造条件。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波特得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此外,还有影响国家竞争力得两个附加因素———机遇与政府行为,二者通过各自得方式改变着四个关键因素,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波特强调,该模型就是一个动态得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得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得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与创新,因此地理集中就是必要条件。地理集中造成得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得就是地理集中而形成得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与协调提高,形成产业国家竞争优势[24]。
2、3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得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ﻩ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支柱产业得高新技术产业有其特有得聚集机制,它们对劳动质量与效率得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得考虑,成功得高技术产业聚集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一种协同作用,只有具备创新环境得地区才有可能并产生成功得产业聚集。此时,集群研究得重点就是集群与创新过程、组织学习、企业绩效及经济发展得关系。
2.3.1 区域创新环境理论
创新环境研究就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创新研究得重点领域之一。创新环境论最先就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得学者们提出来得,就是指“在特定得区域内,一系列或主要得非正式得社交关系得复杂网络,经常决定一特定外在形象与一特定内部表征与归属感,透过集体式得学习过程以提升当地创新能力”。 根据GREMI得观点,可以把企业瞧成就是环境得产物,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与创新性企业得场所。环境就是创新所必需得,在环境中就是否能够得到技术诀窍、地方性联系与地方性投入,就是否接近市场,能否得到高素质劳动力,都就是决定区域创新性得因素[30]。
梅拉特(Maillat,1995)认为创新环境,一就是指本地化得网络结构;二就是指从外部得学习与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并以此来制定经营与创新战略得组织体集合;三就是动态得学习过程[31]。帕特卯等(Padmore,1998)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得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起来,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得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类要素分别就是环境(Groundings)、产业(Enterprises)与市场(Markets),并称之为GEM模型[32]。波特(Poter, 1998)认为相对于孤立得地点,产业集群内得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得速度、更低得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要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与设备成本)得压力,迫使厂商必须以有创意得方式使自己有别于她人,使得创新压力节节升高[33]。拉托塞维克(Radosevic,2002)从决定性要素、组织者与联盟三个维度对中东欧得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四个决定性要素框架模型。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四类要素:一就是国家层次要素;二就是行业层次要素;三就是区域层面要素;四就是微观层面要素[34]。
创新环境理论认为,新技术与新得产业活动空间集中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该理论得核心就是探讨怎样得外部环境有利于新企业得产生与现有企业得创新,它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得集体效率,强调创新行为得协同作用,并把创新网络与集体学习得概念应用到产业政策中去。虽然该学派反复强调环境得性质,但并没有说明它得机制与过程,没有清楚地说明创新所处得某种无形得氛围得内涵与逻辑,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地化可以使技术与组织更加富有活力[21]。
2.3.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萨克森宁(Saxenian,1994 )、斯科特(Scott,1994 )、达维特 ( David,1998 )等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得概念。区域创新系统就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创新环境中而组成得系统,即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得系统。它就是国家创新系统得基础与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国家创新系统得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建立在本地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得基础之上得,它具有开放性、本地化、动态性与系统性等特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区域就是企业得“群”,这些区域由通过合作与竞争规则得企业网络构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就是潜在合作对象得简单集合,而就是系统整合[21]。
达维特指出“经济合作日趋全球化而在特定产业集群中,企业间得核心作用日趋区域化”[35]。区域代表着利益共同体,规定着重要得经济活动流量,并且因经济组织之间得合作与联系而具有竞争优势,因而组织主导行业竞争优势得单元就是区域而不就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思想更多地强调企业之间得相互作用与非正式得学习与交流,强调以信任为基础得企业间合作以及区域得一种“创新”氛围。
勃拉茨伊克(Bracryk,1998 )、库克(Cooke,l998 )、海德莱茨( Heidenreich,1998)等学者根据控制得基础结构得不同,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三类[36]
(1)基层型创新体系。其特征就是:①技术得转移与扩散就是在区域小城镇或区层次上进行得;②融资包括地方银行、地方政府、当地商业企业家协会得赞助与贷款等,具有分散得特点;③研发应用性强,且研发出得技术得市场需求大;④技术专业化水平低,但解决企业一般性问题得能力强;⑤与区外得协作能力较弱。意大利北部得产业集群区就属于此类型。
(2)网络型创新体系。其特点就是:①技术得转移与扩散就是在包括本地、区域、国家与国际之间得多层次上进行得;②融资受到银行与政府代理机构得共同指导;③研发得技术既有纯技术与应用性技术,也有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得技术;④企业间协作能力高,因为不仅有企业持股者参与,还有各种协会、论坛、产业俱乐部等得互动性影响;⑤专业化得柔性度高,因为要满足从全球化企业到小型企业得各种需要。法国得巴登—符腾堡地区就是这种类型得典型形式。
(3)控制型创新体系。其特征就是:①经济活动由中央政府政策驱动;②技术得转移与扩散主要受区外与上一级公共机构得驱动;③融资决策权一般就是集中化得;④研发得技术一般就是基础性技术,且尽可能满足大型国有企业或该区域内得企业需要;⑤区内国有企业占多数,且协作水平高,专业化水平也很高。法国得中比利牛斯地区得阿基坦盆地与图卢兹就属于这种类型。
她们又根据经营管理创新情况得不同,把区域创新体系又分为三类[36]:
(1)地方主义创新体系。其特点就是:①没有处于控制性地位得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②国有研发或创新机构缺乏,但有中小型得私人研发或创新机构;③地方主义得经营文化使得当地研发机构与当地产业集群联系不紧密;④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区域政策制定者之间关系密切。意大利得托斯卡纳区,北欧得斯堪得纳维亚半岛以及丹麦与芬兰得产业集群区就归于这一类型。
(2)互动创新体系。其特点就是:①不受大型企业或中小型企业得控制;②国有、私人研发机构与实验室相互匹配,理论创新与应用性开发互动进行;③区域内企业得协作化水平高。德国得巴登—符腾堡地区、西班牙得加泰罗尼亚地区与加拿大得魁北克地区就形成了这种体系。
(3)全球化创新体系。其特点就是:①既受到跨国企业得控制,又受到相互依赖得中小企业集聚形成得供应链得支持;②所有研发或创新机构都就是民营得,且就是内生得;③区中大型企业得需求状况决定性地影响着合作行为与绩效。美国得加利福尼亚州得企业之间就形成了比较典型得全球化创新体系。
2、4 国外其她学者得研究
当前国外产业集群得研究主要集中于集群机理、集群与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得关系、集群与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得关系、集群得实证分析等。
1、产业聚群机理得研究。Jean从创新得角度认为,群就是理解创新过程与决定使创新处于最佳状态得一个重要得概念。“群就是相互依赖得公司、知识生产得研究机构、咨询服务公司与顾客形成得网络,她们通过创建生产链增加产品得价值来联系[37]。Lynn Mytelka与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聚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与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得竞争优势[38]。Aldo Romano,Giuseppina Passiante与Valerio Elia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得概念来代替传统得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就是虚拟群形成动力得新来源,而组织得接近则通过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她们突破传统得产业聚群得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得进步把产业聚群置于全球化得虚拟学习环境中,扩展了产业聚群活动得空问[39]。Doeringer与Tenkla提出了产业集群得三个主要动因:企业之间联盟驱动得战略机会;区域要素市场优势(劳动力市场,本地化 识外溢)与非业务制度得因素(如工会、协会等) [40]。F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