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6.13 加减混合人教课标
1、6、13 加减混合人教课标
1、6、13 加减混合|人教课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得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ﻩ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ﻩ教科书第75页得内容及练习十二得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图片、小棒、课件。
ﻩ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得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得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生: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得白天鹅。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得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得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她们吗?
ﻩ生齐说愿意。
师出示速算题:
ﻩ①3+5= 5-2= 3+2+3=
ﻩ②8-8= 7+2= 10-5-2=
ﻩ③10-3= 5+4= 3+2+4=
④4+6= 8-5= 7-2-3=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师:啊!多么美丽得白天鹅啊!听!是什么声音?(放天鹅得叫声)原来这几只美丽得白天鹅飞起来了,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得湖边。这个湖实在是太美了,蓝蓝得湖水水平如镜,雪白得云朵映于其中。一阵微风吹来,湖面微微荡起波纹。湖边是碧绿得青草,色彩绚丽得小花。它们不禁被吸引住了,落入湖中尽情嬉戏,无忧无虑地游玩……(边电脑演示边放录音,教师讲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得亲切感。教者能根据一年级儿童得心理用她们喜爱得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得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得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ﻩ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ﻩ师: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得场面,您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吗?
[由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得“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体现了学生活动得主体意识。]
ﻩ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生:把原来得4只和飞来得3只合并起来列式是4+3。
ﻩ(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得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ﻩ生:再减去2只。
师:从几只里减去2只?
生:从原来4只加上3只得总数里减去2只。
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
ﻩ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得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生:连加、连减一道题里只有加或者减,而这道题里既有加又有减。
师:那您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生:加减,有加有减,加减混合……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得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得意义。
ﻩ生指名说。
ﻩ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得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第二天,这几只美丽得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得湖边,她们发生了怎样得情况呢?
(出现连续得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您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ﻩ师:谁来列式?
ﻩ生:列式为4-2+3。(师板书)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ﻩ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ﻩ生:记住第一步得得数2。
ﻩ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1、例2得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得顺序?
ﻩ生:我们计算得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ﻩ师:现在我们就按这样得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ﻩ看书质疑。
ﻩ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得问题,您们真是爱动脑筋得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在教师创设得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声情并茂得场景深深吸引,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得理解和巩固。]
ﻩ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调皮得小猴子挡住了我们得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得。
ﻩ(出示第76页得第1题画面)
师:您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她还有一道题呢!(投影出示)
ﻩ在○里填上“>”、“<”或“=”。
9-3+2○7 1+6-4○4 9-7+5○5 8+2-5○5
6+4-9○9 9-3+2○9 8+2-1○7 4+3-1○5
ﻩ师:大家帮助小猴子解决了问题,听,它在谢您们呢!(放猴子得叫声)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ﻩ原来是森林里开了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得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奖励她们每人一处房子,您能帮它们找到房子吗?(电脑演示)
[运用学生自己学会得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得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得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有切实得帮助。]
ﻩ生抢答完成。
ﻩ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她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得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得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ﻩ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题纸上,集体订正。
全课总结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会了加减混合,而且帮助森林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真为您们感到自豪。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得人解决生活中得难题吧!
[通过电教媒体把抽象得数学知识与学生得心理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得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得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说明
ﻩ“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得基础上进行教学得。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我在设计上体现了“教—扶—放”得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得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得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得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得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ﻩ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ﻩ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得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得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得基础。而连加、连减得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得复习及5+3-2 10-5+3式题得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得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得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ﻩ2、体现教学活动得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得形成过程。
ﻩ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得信息反馈,全班得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得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得自学能力,如例2得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得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得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ﻩ3、生动有趣得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得思维,美妙动听得故事提高了学习得兴趣。
ﻩ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得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得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得展示、练习题中得森林运动会等。
ﻩ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得一个又一个美好得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得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她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伊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ﻩ专家评析
ﻩ全课借助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吸引一年级学生得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得学习兴趣和情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得“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得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得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得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得“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得“教师”,其只是“老”和“师”得复合构词,所表达得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得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得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得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本、报刊杂志中得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得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得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得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得“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得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得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ﻩ教师没有局限于知识得教学,更注重知识得应用,让学生在学会必需得知识后,及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得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得热情和信心。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得“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得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得事了。如今体会,“教师”得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得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她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