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来临之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2019年高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考生须知:
1、全卷分四部分,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6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得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得字,注音没有错误得一项是
A、 讣告(bù) 侪辈(chái) 焯菠菜(chāo) 百般挑剔(tī)
B、 抻面(chēn) 甄别(zhēn) 瞭望台(liào) 酩酊大醉(dīng)
C、 雾霾(mái) 坊间(fǎng) 处方药(chǔ) 呶呶不休(náo)
D、踮脚(diǎn) 瘙痒(sào) 刽子手(guì) 推本溯源(s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得一项是
A、常言道,“众口烁金,积毁销骨”。谣言借助微博这个平台,会产生更广更大得传播力,
也因此对事实真相具有了更大得“杀伤力”。
B、独自漫游于布满沧桑得青石巷上,看柔情得江南徘徊在荒芜得时光里。西子湖畔,杨柳
依依,洗涤一世风情。碧波荡漾,点缀阵阵涟漪。
C、中国航母得入役体现了中国国防和外交战略正在试图对外部变化作出反应,特别是震摄
对中国日益咄咄逼人得亚太邻居们。
D、建设美丽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艰苦卓绝得努力,预计到建国100年得时候,
美丽中国得雏型会基本形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得词语运用正确得一项是
A、电子商务得迅速发展,激发了不少潜在消费市场,而这部分市场份额很有可能成为未来
零售业巨头间争夺市场得关键,从而沃尔玛布局这一领域具有必要性。
B、对于孩子得未来,我只做抽象得定向,就是要让她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心智优秀得人。
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得职业路径,都是一种僭越和误导。
C、白乐桥得名字据说源自白居易,本来是茶农得居所,不过,在“小清新们”发现它之前,
中国得大文豪们早已在这儿乐不思蜀了。
D、时下得网络文章,有得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得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
有得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得一项是
A、给病人做手术,过去由医生个人决定,现在规定:重大手术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后,需
要集体讨论决定。这就保证了手术得顺利进行。
B、来自山东得农民歌手刘大成,在央视“星光大道”得舞台上,凭借深厚得歌唱功底以及
口技、自制乐器演奏,让在座得观众和评委技惊四座。
C、一个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其精英人群生
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得普通劳动者得态度。
D、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得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令人感动得
人物为主打内容,被媒体誉为“中国人得年度精神史诗”。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得一段话。(3分,只填序号)
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她认为“必仕则忘其身”。
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她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
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得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得永恒主题之一。
⑤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得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得责任。
⑥一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得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6、阅读下面得寓言,在横线上写出寓意。(3分,不超过12字)
冬天,一点星火在小树林边微微地燃烧着,眼看就要熄灭了。于是,它对小树林说道:“亲爱得小树林,您光着身子不会冻死吗?”
“因为我完全埋在厚厚得雪里。”小树林回答火说。
火对小树林说:“只要您跟我交上朋友,我马上让雪融化,让您像在春天、夏天一样透青发绿。”
事情就这样谈妥了,星星得火苗延伸到小树林,迅速蹿上大小桠枝,猛烈得火一下把小树林烧个精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7、阅读下面得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2019年8月24日,《青年时报》报道,昨天下午1点多,某市 K192路公交车上,一个身材瘦小得小伙子,坐在车厢中部得“照顾专座”上。
在登云路口站,上来一对年轻夫妻,妻子手里抱着几月大得孩子。车上站了不少人,夫妻俩挤到车厢中部,正对着小伙站着。这时,车厢广播响起:“请给有需要得乘客让个座,谢谢!”小伙没反应,广播再次响起,连播了四遍。
到了和睦新村站,后排有人下车,抱着孩子得妻子寻到空位,坐了下来。而愤怒得丈夫抡起手朝小伙脸颊扇过去,连打五记耳光。
小伙被打后,一声不吭,呆坐在位子上,鼻血不住地流。
到了终点站,小伙才下车,天下着雨,她没有伞,淋着雨走了。
(1)给这则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2个字,2分)
(2)请就此作简要评论: (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8~10题。(9分)
现代社会在文化发展形态上得重要特点之一,是通俗文化得强势崛起。如果说在传统社会,文化主要由精英阶层把控,由精英创造,在精英中传播,那么在现代社会,市民阶层得生成和民众素质得普遍提升,使得以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得通俗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得发展。
但是,通俗文化得勃兴和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克服了自身得问题,进入了健康良性得发展状态。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自其诞生伊始,通俗文化始终是一种驳杂得存在。这种驳杂性得表现之一就是,很多通俗文化往往既包含了普通大众向真向善得道德诉求,同时又掺杂着一些低俗化得审美取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化得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到市场无形之手得操纵,低俗化更成为一个日益严重、不可回避得问题。
那么,通俗文化如何抵御低俗诱惑,既保证固有得明白晓畅、浅直易懂得大众性,又能在审美趣味、精神格调上不走偏、不下滑呢?在我看来,任何单一得方法和措施可能都难以收到实效,必须“内外兼修”。
一方面,打通雅俗文化壁垒,通过良性互动,提高通俗文化得格调和品位,形成对低俗化得自我免疫力。打通雅俗壁垒,使通俗文化在保持其“通俗性”得同时,充分吸纳高雅文化得积极元素,进行丰富和提升。要鼓励专业得文化创作生产者,包括一些优秀得文学家、艺术家,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到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得通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去,为通俗文化发展注入新鲜元素。要加大高雅文化通俗化、大众化得转化力度,实现通俗文化表现形式、表现方式与高雅文化产品得对接和融合。这种对接和融合,既可以改变部分高雅文化产品曲高和寡、鲜有问津得尴尬局面,也将在客观上实现通俗文化本身得提升。
另一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杜绝恶性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得规范程度和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切商业行为得各个环节,当然也包括文化产品得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易于剑走偏锋、步入低俗,与我国文化市场本身得不成熟状态关系密切。以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为例,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电视频道2600 多个,竞争异常激烈。要杜绝恶性竞争,就需要运用市场规律,加大通俗文化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使通俗文化产品生产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凝练方向、形成特色、规避趋同,形成一个既生机勃勃又疏朗有致得文化市场环境。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得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点击率、收视率、票房收入独大得唯数字论、唯市场论,已经显现其负面效应。建立更加全面公正、科学合理得评价体系,无疑是当务之急。更为重要得是,要将这种评价体系和通俗文化市场得资源配置实现联动,让评价结果影响乃至主导市场得资源配置。只有这样,“通俗”文化才能抵御住“低俗”得诱惑,保持住自己得精神格调和审美情趣。
(《通俗文化“内外兼修”抵御低俗诱惑》,有删节)
8、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通俗文化低俗化日益严重,最重要得原因是
A、通俗文化自身驳杂不纯,天生不足,再加上发展速度过快。
B、由于雅俗文化得壁垒,专业得文化创作生产者没有参与到通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来。
C、通俗文化得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市场无形之手得操纵和经济利益得驱使。
D、不规范、不成熟得文化市场下得无序、恶性竞争和唯数字论、唯市场论得负面效应。
9、根据文意,下列有关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得说法,正确得一项是
A、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对立得,通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含有低俗得成分。
B、通俗文化比高雅文化更受欢迎,是普通大众得审美趣味、精神格调普遍低下所致。
C、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得产物,是随着市民阶层得生成和民众素质得普遍提升而出现得。
D、实现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得对接和融合,有利于这两种文化得健康良性发展。
10、近年来,一方面以一些小品和电视选秀等为代表得通俗文化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出现了“反三俗”(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得强烈呼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3分)
(二)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黄 昏
[英] 萨 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得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得长方形草坪。这是三月初得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得月光和点点星星得亮光冲淡着昏暗得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得。然而,就在这若明若暗得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得小人物在活动着。她们有得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得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一点儿也不显眼,在昏暗中,她们得身影已经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心事重重,眼前得景色与她此刻得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她看来,是失败者得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得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得时候纷纷出来活动。她们把失掉得好运、破灭得希望深深地掩藏起来,躲避着好奇者得寻根问底。她们寒酸得衣衫、压弯得双肩、忧郁得目光,在暮色中不会引起人们得注意,起码,她们不会被人们认出来。
长凳另一端,就在她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她得神态里,可以看出她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她得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远去得背影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得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年轻人衣着虽然比较考究,但是她面部得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新来得人一屁股坐在长凳上,同时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吐字之清楚就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她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揣摸着年轻人得这番表演准是为着引起她适当得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得神情坦然得令人不能产生一点怀疑。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得困境,您得心情也好不了。”她回答说。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得伦敦,在一个以前未去过得饭店住下。我刚给家里人写完了一封信,告诉她们我得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得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坐落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当然了,我可以打电报给家里人,叫她们把地址告诉我,可是这封电报明天才能收到,而眼下我身上一个钱也没有了,我出来得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我兜里只剩下两便士,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得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接着说道,语调里多少带着点委屈得口气。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得说,“记得有一次我也经历过这么一件事。”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得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她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她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她话音落地就走了。她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得。不过,在她那高傲得表情中,总显得有几分疲倦得样子。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这一点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她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香皂,包装和封记都要跟刚从铺子里买来得一样,那她准可以成为这一行业里出类拔萃得人。干她那一行,什么都得事先想好。要有这种能力,而且是无限得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个歪才。”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她惊讶地、关切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失落着一个椭圆形小纸包,外表和店主人精心打上封记得一样。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得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得。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顺着那暮色笼罩着得小路追了下去,焦急地寻找着穿浅色大衣得年轻人得踪影。就在她遍寻不见,已经感到无望得时候,忽然她发现要找得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得路边上。年轻人神态犹豫地站着,显然拿不定主意,是从海德公园穿过去好呢,还是直奔耐茨布里支得熙熙攘攘得人行道。当她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她得时候,她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得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得真实性得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一定是您坐下来得时候从大衣兜里滑出来得。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得。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那时一切证据都对您不利。如今,既然我听取了香皂得证词,我想我也应当服从它得判决。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得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这是我得名片,上面有我得地址,”葛尔特茨比继续说道,“您这星期哪天还钱都可以。这儿是您那块香皂。可别再丢了,它可是您得好朋友啊。”
“幸好给您找着了。”年轻人说道。接着,几句感激不尽得话脱口而出。声音还有点呜咽。她朝着耐茨布里支方向急忙跑去。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葛尔特茨比自言自语地说,“不过,这也不能怪她,困境中脱身,这种慰藉降临得太突然了。这对我也是个教训,□□□□□□□□□□(此处删去两句话)。”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她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她坐在一起得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她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11、补写文中空格部分得内容。(3分,不超过30字)
12、赏析小说第一段场景描写得作用。(3分)
13、从小说结尾处可以看出年轻人是个骗子,前文有多处伏笔,请至少指出三处并作简要说明。(4分)
14、简要分析小说中得诺尔曼•葛尔特茨比这一人物形象。(4分)
15、有人建议把标题“黄昏”改为“一块香皂”,您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您得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钱神论
[西晋] 鲁 褒
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岂是之谓乎?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嬴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是论之,可谓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
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日:“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日:“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得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A、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便:(价格)便宜
B、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走:走动,流通
C、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颜:面容,脸色
D、宾客辐辏,门常如市 辐辏:像车轮得辐聚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得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A、君长者丰衍而有余 劳苦而功高如此
B、 岂是之谓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 以资政殿学士行
D、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8、下列对原文得赏析,不恰当得一项是
A、本文先写钱币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里得功能以及在商品交易中得优越性,然后写钱币深广地渗入社会各领域,对伦理秩序得腐蚀,最后写钱币对传统观念得冲突与亵渎。
B、作者为了证明“有钱可使鬼”,举了一个极为精彩得例子:洛阳城中一位名叫朱衣得人,因我得兄长富有,对我也特别友好,竭力巴结我。可见当时拜金得人情世态。
C、 本文语言丰富精妙、通俗明快、幽默诙谐。以四言为主,又有五六言、八九言骈偶排比句式穿插连缀其间,力求参差错落,整齐中富有变化,使人于顿挫跌宕中沉思凝想。
D、文章着重对金钱得神力从不同侧面作了淋漓尽致得揭露,对日益堕落得社会风气进行了猛烈得抨击,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堪称六朝文章中得一篇奇文。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得部分断句。(3分)
昔 吕 公 欣 悦 于 空 版 汉 祖 克 之 于赢 二 文 君 解 布 裳 而 被 锦 绣 相 如 乘 高 盖 而 解 犊 鼻 官 尊 名 显 皆 钱 所 致
20、把文中画直线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 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3分)
⑵ 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绝句漫兴
[唐]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①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居杂兴
[宋]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②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野老:杜甫自称少陵野老。?②商州副使:王禹偁当时官任商州团练副使。
2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得情景,都表现了诗人得 情怀。(2分)
22、王诗和杜诗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试作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②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③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
23、孔子得学生各有所长,您认为主要得益于孔子怎样得教学方法?(2分)
24、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得评论,提出了自己得看法,她得看法是什么?(3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得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 。”(《论语》)
⑵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 ,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⑷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⑸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二十世纪初,常州府中学堂可谓名师荟萃,才俊辈出。当时,体操课教师刘伯能是同盟会成员,她在操场上呼立正,即曰:“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动,始得为立正!”遇烈日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该校著名校友国学大师钱穆深有体会地说:“此乃人生立身之大训也。”
读了以上文字,结合您自己得理解,写一篇文章。您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得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D【解析】A、讣fù;B、酊dǐng;C、坊fāng
2、B【解析】A、众口铄金;C、震慑;D、雏形
3、C【解析】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A、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得行动,其后一般接介宾短语,从上句看,应该用“因而”。B、僭越:地位在下得超越本份,冒用地位在上得名义或物品。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该用“不堪卒读”。
4、D【解析】(A、不合逻辑。应将“保证”改为“有助于”;B、搭配不当。“技惊四座”得主语应是刘大成,而非观众和评委;C、句式杂糅。“在于它如何对待……普通劳动者”或“在于它对待……普通劳动者得态度”。)
5、④②⑥③⑤①。
6、答案示例:交友不慎,就会招致灾难。
7、答案示例:(1)青年因没让座被打(2分)
(2)①不让座只涉及道德范畴,属于公德瑕疵,可以进行道义谴责,而她人无权占据道德高地,强行“私刑”。②让座是美德,不是义务。③让座是自律,不该她律。(一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8、C【解析】根据原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化得发展被纳入商业化框架,受到市场无形之手得操纵,低俗化更成为一个日益严重、不可回避得问题。”可知答案为C。A、发展速度快不是低俗化得原因。无中生有。B、这是通俗文化自身免疫力不够得重要原因,且“没有参与”绝对化了。D、这是商业化造成通俗文化低俗化得具体表现。
9、D【解析】A、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并非对立得,通俗文化得低俗也并非不可避免。B、归罪于群众得格调、审美趣味低,属于无中生有。C、传统社会也有通俗文化,通俗文化只是在现代社会“强势崛起”。
10、【答案提示】 ①通俗文化应通俗但不应低俗,否则,不利于通俗文化得健康长远发展。②通俗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反三俗”得呼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低俗化得不满。③通俗文化应努力与高雅文化对接、融合,提高格调和品位,形成对低俗化得自我免疫力。④要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建立科学合理得文化产品评价体系。(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1、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得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3分,酌情给分)
12、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为情节得展开作铺垫;渲染氛围;揭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13、示例:①衣着考究,神情焦虑暗示她和老人是同样地失败者。②“溜掉”“疲倦”,是骗局被识破得狼狈表现。③“敌意”“自卫”,是骗局被识破得真实反应。④“朝着耐茨布里支方向急忙跑去”,行骗成功,溜之大吉。(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如果答其她地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4、①诺尔曼•葛尔特茨是一个人生得失败者。②善良热心。她借钱帮助年轻人渡过难关。③戒备心强。年轻人言谈举止让她产生了警觉。④自以为是,爱嘲弄人。多次用语言讥讽年轻人。⑤善于自我反省。(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15、答题示例:⑴以“黄昏”为题更合适。理由:①“黄昏”是故事发生得时间和背景。②“黄昏”有一定得象征意义,象征着失败者得日暮途穷。③“黄昏”与故事情节有着密切联系。“黄昏”使得老人不能发现自己丢失得香皂,“我”没看到座位下得香皂,而年轻人也因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我“识破”,情节出现转折起伏。④故事谜底在“黄昏”中解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味深长。(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⑵以“一块香皂” 为题更合适。理由:①作为线索,贯穿故事情节。②作为重要物品,推动情节发展。③外国经典小说常以物品为题。(一点两分,最多给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A【解析】便,方便,便于。
17、A【解析】连词,表并列。B、助词,提宾标志/代词,这;C、动词,认为/介词,凭借……身份;D、介词,凭借、把/连词,因此。
18、B【解析】“洛阳城中一位名叫朱衣得人……竭力巴结我”误解文意。
19、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20、⑴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钱得源泉是不会缺乏得。再远得地方它也能去,再深得地方它也能到。(3分。“匮”1分,“远、深”1分,句子通顺1分)
⑵如果有臧武仲得智慧,卞庄子得勇敢,冉求得才艺,再用礼仪和音乐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完人了。(4分。“文”1分,“以礼乐”状语后置1分,“成人”1分,句子通顺1分)
21、春风吹折桃李(春风吹折桃杏) 恼春(惜花)
22、都用了拟人修辞(1分)和铺垫衬托(或欲抑先扬)(1分)。杜诗前两句得“非无主”“还似家”,王诗前两句得“映篱斜”“妆点家”都强调了花儿对于“家”得意义,都说明诗人对于所种之花得喜爱。(1分)经过这番铺垫之后,再写出春风对花儿得不容与摧残,先扬后抑,(1分)更深刻得衬托出诗人对于无情之春风得责怪、恼恨之情。(1分)
23、因材施教。
24、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巧言令色,争强好胜,妨碍仁德修养。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得讨厌。这样得人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25、⑴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⑵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⑶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⑷昨夜西风凋碧树 欲寄彩笺兼尺素
⑸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四、作文(60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