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111∕T 3-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乐山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20793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7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11∕T 3-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乐山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5111∕T 3-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乐山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5111∕T 3-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乐山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5111∕T 3-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乐山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5111∕T 3-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乐山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B 35DB5111四 川 省 ( 乐 山 市 ) 地 方 标 准DB 5111/ T 32020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cultivating for Emei Shan Tea2020- 12 - 30 发布2021 - 01 - 01 实施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5111/T 32020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范围.15茶园建设.16茶树栽培.37土肥水管理.48病虫害防治.5

2、9鲜叶采摘与管理.610生产档案建设.6附录 A(规范性附录)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7DB 5111/T 32020II前言本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GB/T 17924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而制定。本文件按GB/T1.12020给出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文件由乐山市峨眉山茶茶业协会提出。本文件由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经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本文件起草单位:乐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四川清溪茶业有限公司、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峨眉山市农业农村局、马边彝族自治

3、县农业农村局、沐川县农业农村局、犍为县农业农村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婧斐、杨昌海、陈伟、颜飞、梁琪惠、张丽群、任静、甘勇、彭诗、晏文平、徐勇、吴雪飞、帅俨芮。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 5111/T 320201地理标志产品 峨眉山茶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峨眉山茶相关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范围、茶园建设、茶树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摘与管理、生产档案建立。本文件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峨眉山茶的栽培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4、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1767茶树种苗GB/T 15063 复合肥料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8877有机无机复混肥料NY 525有机肥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3.1峨眉山茶(Emei Shan Tea)用乐山市范围内种植的中、小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做形、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扁平直滑、绿润、清(栗)香高长、鲜醇甘爽”

5、为主要品质特征的扁形绿茶。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范围地理标志产品峨眉山茶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批准的范围,即乐山市市中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犍为县、沐川县、五通桥区、沙湾区、井研县、金口河区、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见附录A。5茶园建设DB 5111/T 3202025.1产地环境土壤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水质应分别符合GB 15618、GB 3095和GB 5084的规定。5.2茶园选择土壤应选择PH值4.56.5的酸性土壤, 土壤有效土层50cm, 有机质含量15g/kg。 海拔高度300m1800m,地下水位10

6、0cm。10以上有效积温3700,年降水量1000mm,常年相对湿度70%。5.3茶园规划5.3.1茶园建设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开垦之前宜规划好场部、道路、蓄排灌水利系统、积粪池等配套设施。5.3.2茶园道路宜以场部为中心设置宽 5m6m 的主干道、宽 3m4m 支道、宽 1m2m 生产作业道,应尽量利用原有的道路,加固加宽。主干道与支道、作业道应相通,且满足机械化生产的要求。5.3.3根据规模、地形、地貌建立完善的排、灌、蓄水系统,做到能蓄能排。蓄水池宜建在坡地茶园的中下部,每 100667m2茶园累计不低于 200m3蓄水量。排水沟应规划在道路两旁、汇水集中的地方,与蓄水池相连,与背沟相

7、通。5.3.4根据施肥面积确定积粪池数量。积粪池应加盖防蒸,每 100667m2茶园累计不低于 100m的积粪量,可将畜禽粪堆积于坑内经腐熟后供茶园使用。5.3.5每 105m2茶园建 5m210m2卫生设施,与积粪池配套。5.4茶园开垦5.4.1坡度 15以下平缓坡地应直接开垦; 坡度在 1530应建成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其中 1525坡地,台面宜宽 1.7m2m,2530坡地,台面宜宽 1.5m;坡度在 30以上的坡地应保持原有植被或还林。5.4.2翻垦深度50cm;有明显障碍物的土壤应破除障碍物。5.4.3新开梯茶园台位应规范清晰, 大弯随势, 小弯取直, 等高开梯, 同梯等宽。 梯面外

8、高内低呈 23的反坡,靠外留梯梗宽 0.30m0.35m,梯壁应有 75的斜角,应夯紧夯牢,梯高控制在 1m 以内为宜。梯面平整无垮塌现象,靠内留背沟宽 0.25m0.30m,背沟与排水沟相通。5.5茶园生态建设5.5.1隔离带茶园种植区应与交通主干道、农田、林地之间宜有50m100m宽的隔离带。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林作作隔离带。5.5.2防护林茶园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 茶园梯壁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或种草。 植茶区域应保持生态环境良好和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5.5.3间作5.5.3.1茶园内宜适当间作遮阴树,主干道、沟渠两侧栽植行道树,遮荫度 20%30%为宜。5

9、.5.3.2幼龄茶园、重修剪、台刈后第一、第二年培养树冠期间的茶园、茶行间较宽的茶园行间,宜选用适应性强、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进行间作。DB 5111/T 3202035.6品种选择5.6.1种苗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的规定,品种应选择适应“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土壤和气候条件,具良好抗性、适制绿茶,宜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5.6.2无性系良种推广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登记)并经本地区域试验适宜的无性系良种。5.6.3禁止使用在种苗选用时,不得使用下列品种:禁止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种苗调入。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6茶树栽培6.1种植6.1.1种植时间

10、茶苗种植最佳时间在每年秋季的9月下旬11月下旬,也可在春季的2月下旬3月上旬。6.1.2种植规格6.1.2.1双行单株栽培:大行距 1.5m2.0m,小行距 33cm40cm,每丛 1 株,错窝栽植,丛距 17cm23cm,每 666.7m2栽植 3000 株4000 株。6.1.2.2单行双株栽培:梯面宽度1.5m 建议采用单行双株栽培,每丛 2 株,丛距 35cm45cm。每666.7m2栽植 3000 株4000 株。6.1.3种植方法6.1.3.1栽植前半个月,深挖种植沟,沟宽 60cm,深 40cm。施足底肥,每 666.7m2宜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1500kg2000kg,合

11、理配施磷钾肥。分层施于种植沟内,回填心土于种植沟上段,略高出地表。6.1.3.2沿种植沟挖浅沟,将茶苗扶直在种植沟中,理直根系,回填心土至根颈处,用力将土压紧,浇足定根水,行间宜用秸秆、谷壳进行覆盖。6.2修剪6.2.1定型修剪6.2.1.1第一次定型修剪应在茶苗移栽后立即进行。苗高超过 30cm,离地面 12cm15cm 处剪去主干,保留侧枝。6.2.1.2第二次定型修剪应在上次修剪一年后进行。当树高达到 35cm40cm,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处提高 10cm15cm,用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6.2.1.3第三次定型修剪应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处提高 10cm 左右,用

12、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DB 5111/T 3202046.2.2轻修剪投产茶园在每一季采茶结束后修剪一次,剪掉树冠表层3cm5cm的枝叶。6.2.3深修剪投产茶园每隔3年5年应进行深修剪。春茶结束或秋末冬初,剪掉树冠表层10cm15cm的枝叶,同时剪除蓬中的细弱枝和鸡爪枝。6.2.4重修剪对树势衰老或树冠衰老, 骨干枝分枝能力较强的茶园进行重修剪, 春茶结束后或秋末冬初剪去树高1/2或离地30cm40cm处的枝叶,剪后留养一季,培养树冠。6.2.5台刈对树龄较长,树势衰败,骨干枝分枝能力弱的茶园进行台刈。春茶结束后或秋末冬初离地面5cm20cm的枝叶,重新培养骨干枝和树冠。7土肥水管理7.1土壤

13、管理7.1.1.1宜定期检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对于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的茶园应该退茶还林。7.1.1.2应采用浅耕、中耕、深耕等措施或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且病虫害少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7.1.1.3宜采用秸秆、地膜等覆盖地表,或行间间作绿肥等,保水保肥。7.2灌溉用水7.2.1茶园灌溉水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7.2.2遇到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和茶树蒸腾作用强烈,且长时间无雨或少雨时,应及时进行灌溉。灌溉方法采取喷灌或自流灌溉。7.2.3在除草松土、施肥后及干旱、高温季节到来前或秋茶结束

14、后,宜用稻草、玉米秆、粗谷壳、麦秆等为原料铺于行间,减少水分蒸发,保水保肥。7.3肥培管理7.3.1施肥原则7.3.1.1应根据土壤质量情况、茶树的长势、预计产量及气候条件等实施配方施肥,合理确定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7.3.1.2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应分别符合 NY 525、GB 15063、GB/T 18877 的规定。农家肥需经无害化处理后使用。7.3.2幼龄茶园(1 年3 年)7.3.2.1应重施有机肥,配合施用施氮、磷、钾肥。化肥以纯氮计,每 666.7m2第一年施用 2kg3kg,第二、三年施用 4 kg5 kg,同时追施磷、钾肥,N

15、:P205:K20 比例前三年为 l:1:1 或 1:2:2。DB 5111/T 3202057.3.2.2肥料应进行沟施。在离茶苗根系 5cm10cm 处,挖 10cm15cm 深施肥沟施入。秋栽茶苗第一次施肥应在来年端午节后。7.3.3投产茶园7.3.3.1每生产 100kg 茶叶追施 15kg 化肥(以纯氮计),同时配施磷、钾肥,N:P205:K20 比例为 3:1:1。施肥比例:春、夏、秋、冬按 30%:20%:10%:40%的比例。7.3.3.2春肥应在茶园开采前 20 天30 天施入。施肥结合浅耕除草,施肥深度 10cm15 cm。开沟施入并覆土。7.3.3.3夏肥应在春茶结束后(

16、5 月)夏茶大量萌发前施入。施肥结合浅耕除草,施肥深度 8cm10cm。开沟施入并覆土。7.3.3.4秋肥应夏茶结束后(7 月)施入。 施肥结合浅耕除草。 施肥深度 10cm15cm。 开沟施入并覆土。7.3.3.5冬肥应在茶季结束时,沿茶树树冠滴水线开沟,沟深 20cm,重施有机肥。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它所需营养物质。8病虫害防治8.1防治原则8.1.1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通过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健康水平和抗病虫害能力,以减少病虫的发生和减轻其危害。8.1.2开展茶树病虫预测,实施统防统治。应推广使用非化学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8.2防治

17、方法8.2.1植物检疫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植物检疫,不得从疫区调运苗木、接穗。8.2.2农业防治8.2.2.1宜选用对病虫害抗性强的茶树品种。8.2.2.2应加强茶园科学管理,及时分批采摘,合理修剪,剪去病虫枝、过密枝和徒长枝,中耕除草,秸秆覆盖,平衡施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8.2.3生物防治8.2.3.1茶园应加强对寄生性、捕食性昆虫的保护,以虫治虫。8.2.3.2利用生物源、矿物源、植物源等农药进行防治,生物源、矿物源、植物源等农药的配制和施用应符合 NY/T 1276 的规定。8.2.4物理防治8.2.4.1采用人工摘除或捕杀。8.2.4.2利用害虫的

18、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外激素诱杀和糖醋诱杀。8.2.5化学防治DB 5111/T 3202068.2.5.1根据茶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个别病虫害在非化学防治控制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应进行化学防治。化学农药的选择和安全间隔期应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农药配制和施用应符合 NY/T 1276的规定。8.2.5.2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有效防治,所选农药应经过农业农村部在茶叶上使用登记许可, 不得使用高毒高残留及国家禁用的农药。 使用后的农药废弃物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应随意丢弃。9鲜叶采摘与管理9.1采摘原则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

19、茶对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地、因时、因树制宜,分批多次采摘。9.2采摘方式9.2.1初投产期两年内,春季打顶采,夏季、秋季留鱼叶采,以养树为主。盛产期,春季留真叶采,其余留鱼叶采。常年保持叶面积指数在 45 之间。9.2.2春茶蓬面有 10%15%新稍达到所制茶产品标准时开采;夏、秋茶有 5%10%的新稍达到所制茶产品标准时开采。9.2.3宜采用提手采和折采,不得捋采或掐采。对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采摘大宗茶类的鲜叶,提倡探索机械化采摘。9.2.4采摘鲜叶应保持芽叶完整、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或老枝叶。9.3盛叶器具及运输9.3.1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好的篮、篓、筐,轻装快运,及时进厂加工。采摘的鲜叶应注明采摘茶园、品种、等级及采摘时间等。9.3.2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运输过程避免日晒雨淋,不能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9.3.3鲜叶盛装、运输过程中应轻放、轻翻、禁压,减少机械损伤。10生产档案建立茶园每个地块(片)宜建立完整生产记录档案,包括平面分布图、茶园基本情况、农药购进和使用记录、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记录、肥料采购和使用记录、鲜叶采摘和流向记录、茶园修剪和除草情况记录。DB 5111/T 320207附录A(规范性附录)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