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表格讲课教案.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2077733 上传时间:2025-09-08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407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表格讲课教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表格讲课教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朝代,中央官制,机构、官职、职能,影响、意义,注,秦,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三公九卿制,太尉多为虚设,九卿,分管事务,汉武帝,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御史大夫(副丞相),左、右丞相,互相配合,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总揽于皇帝之手,协助皇帝管理军务,1.,掌管律令、图籍、奏章,2.,监察,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用内朝(中朝)架空外朝,加强皇权,用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三公九卿制、,内(中)外朝,朝代,中央官制,机构、官职、职能,影响、意义,注,隋唐,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程序性分权,宋,二府,1.,中书门下长官为宰相、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又称计相,2.,事务性分权(分化事权),三司,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二),调兵权,枢密院,度支,盐铁,行政权,中书门下,二府三司制,1.,分工明确,提高效率,2.,分割相权、互相牵制,提高皇权,执行诏令(执行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省,审议政令,不同意可封驳,(审议权),门下省,起草诏令(决策权),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三省六部制,户部,进一步分割相权,提高皇权,财政权,朝代,中央官制,机构、官职、职能,影响、意义,注,元,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皆为宰相,明太祖朱元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工执行诏令,内阁地位是逐步上升的,明成祖朱棣,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三),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阁臣票拟(票旨)、皇帝批红(朱批),始设内阁,顾问、协理奏章,殿阁大学士,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设殿阁大学士,1.,提高效率,2.,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中书一省制,朝代,中央官制,机构、官职、职能,影响、意义,注,清前期,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满族早期贵族军事民主制的色彩,清雍正,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四),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表现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其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一人专制独尊,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1.,提高决策效率,2.,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专断,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朝代,地方体制,具体措施,影响、意义,注,商,商相当于内外服联盟盟主,该联盟不稳定,周,王畿:周王直接控制地,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义务明确,比商的内外服稳定,2.,以宗法制和礼乐制来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3.,血缘纽带使“家”“国”一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内外服,内服:王畿,即商王直接控制地,王畿之外:,1.,授土授民、封邦建国,外服:附属国区域,2.,诸侯对下属继续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次序,1.,巩固周的统治,2.,扩大周的势力范围,分封制,朝代,地方体制,具体措施,影响、意义,注,秦,地方政权机构,郡的最高长官,辅佐郡守管理郡的事务,管郡的军事和治安,县令(长),县的最高长官,县丞,辅佐县令(长)管理县的事务,县尉,管县的军事和治安,基层机构,三老,掌教化,啬夫,管听讼和赋税,游徼,管治安,里典,里的长官,汉初,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侯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二),乡,县,郡,郡国并行,郡县制,里,郡守,郡尉,郡丞,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诸侯坐大,威胁中央,甚至发动叛乱,2.,打破贵族分封制,第一次完成中央集权,制度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皇帝的命令能一直下达各地百姓,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酎金夺爵,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朝代,地方体制,具体措施,影响、意义,注,唐,广封节度使,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局面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三),藩镇割据,中央羸弱,政局动荡,朝代,地方体制,具体措施,影响、意义,注,宋,殿前司,分化事权,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调兵权,元,行省制度,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管辖各地,省级行政区划的肇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四),收精兵,三衙,制钱谷,削实权,三衙互不相属,分别统领禁军(统兵权),枢密院,1.,削夺节度使实权,2.,派文臣担任州郡长官,3.,设通判牵制州郡长官,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1.,让地方官员互相牵制,2.,防止武人拥兵作乱,各地财赋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积极: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取已占得绝对上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有利经济文化发展,消极:“三冗”影响:,1.,办事效率低下,2.,国家财政困难,3.,地方积弱无力进行地方建设,朝代,制度,具体方式,影响、意义,西周,贵族世袭官职,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官爵,1.,平民有机会得到官职,2.,社会形成尚武风气,汉武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品级授官,家世门第成为选官标准,累世公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孝、廉),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1.,满足了和平时期官僚队伍的需要,2.,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朝代,制度,具体方式,影响、意义,隋唐,明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二),科举制,科举制,分科考试,(进士科设立于隋炀帝),写八股文,1.,为寒门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3.,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读书的风气,4.,保持了社会的繁荣稳定,束缚人们思想,朝代,机构、官职,职能,秦,监察百官,汉,中央,监察百官,地方,分十三州监察各地官员,明清,中央“科道”,分道监察地方官员,监督六部业务,地方(省级),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刺史,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地方司法、监察,朝代,机构,职能,隋唐,宋,进谏,明清,中国古代封驳谏议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封驳、谏议制度的评价:,1.,在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门下省,没有专门谏议机构,与专制皇权的加强相一致,谏院,封驳中书省诏书、对皇帝进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