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文献综述
题 目:家庭教养方式对嘉兴学院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一、 前言部分
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的省察和评价,伴随着负性的情感体验,现象学评定上表现出“自我取向性”;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羞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深的渺小感,表现出更多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1] 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2001
1]。因此作为一种痛苦、难看、耻辱的情感体验,羞耻感在调节个体行为及引起病理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 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1999
2]。也就是说羞耻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密切的联系[3] 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1999
3],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即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的羞耻感问题。有研究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和个人特征有关[4] 钱铭怡,肖广兰,1998
4],从而使本课题的主题进一步明确。本课题将开展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嘉兴学院大学生羞耻感影响的研究。大学是人生中一段影响深远的时期,大学生可以在大学里得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同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以及注重面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各种羞耻体验和情绪[5] 宋灿,熊立娟,2011
5]。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实施以羞耻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欲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方便调查的实施将研究对象选为笔者所在大学的大学生全体。
通过开展研究了解到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通过调查所得分析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长远的为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资料。本研究所涉及的家庭教养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影响自身羞耻感的一定原因,从原因入手寻找克服羞耻感过度的问题;同时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了资料,一定程度上指导家庭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有一定帮助。本研究还希望能引导某些羞耻感水平过高的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帮助他们克服羞耻感带来的社交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二、 主体部分
(一)大学生羞耻感的特点和表现
有研究根据个人对个性、行为、身体和家庭方面的羞耻感制定了大学生羞耻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感受羞耻的程度[6] 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2000
6]。从有关学者的研究看出大学生的羞耻感体验并不是很强,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行为羞耻感体验最强,说明大学生从行为角度来评价与体验自我时的负性体验较个性、身体和家庭要强些。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关注和评价更多集中在外在行为方面,内在方面的关注较少。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各年级大学生之间的羞耻感差异不显著,但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各羞耻感都明显高于女生[1] 宋灿,熊立娟,2011
1]。对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中指出,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的省察和评价,伴随着负性的情感体验,现象学评定上表现出“自我取向性”;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羞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深的渺小感,表现出更多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2] 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2001
2]。也有研究把羞耻感当做是荣誉感的另一种表现,以行道德之事为荣,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人格之全,就会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坚决不做就是羞耻感的表现[3] 金慧,2010
3]。
(二)大学生羞耻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羞耻感与个人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所以大学生的羞耻感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首先,羞耻和自我效能和自尊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羞耻感的体验可能导致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的降低,同时,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的下降,反过来可能会加强羞耻感,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4] 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1999
4]。其次,大学生羞耻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涉及人格,人格与羞耻感具有极大的共生“空间”,此“空间”是二者作用于心理症状的主要部分。但是在羞耻对心理症状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人格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心理症状。因此羞耻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中处于中介地位[5] 钟杰,李波,钱铭怡,2003
5]。再次,在众多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中,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产生、维持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6] 李波,马长燕,2004
6]。再进一步,羞耻感是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社交焦虑的关键因素,它一方面对社交焦虑的出现有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社交焦虑进一步作用于自尊和人格因素,从而对社交焦虑的维持和发展也有重要因素[7] 李波,钱铭怡,钟杰,2005
7]。可见羞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个方面及因素的过程,同时也突出了关注大学生羞耻感水平变化的重要性。
(三)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子和类型
从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文版中可以看出父亲和母亲都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并且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不用产生的影响不同,不同的教养方式组合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父亲的具体教养方式被归结为六种影响因子,分别是因子Ⅰ 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 惩罚、严厉;因子Ⅲ 过分干涉;因子Ⅳ 偏爱被试;因子Ⅴ 拒绝、否认;因子Ⅵ 过度保护。母亲的为因子Ⅰ 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 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Ⅲ 拒绝、否认;因子Ⅳ 惩罚、严厉;因子Ⅴ 偏爱被试[1] 陈颖,2010
1]。还有六个维度被应用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中,分别是:①袒护-粗暴; ②放纵-控制; ③民主-独裁; ④激励-惩罚; ⑤接纳-拒绝; ⑥尊重-羞辱[2] 金明琦,刘新民,2011
2]。两个版本的量表中涉及的因子虽然表达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主要的家庭教养方式类型。美国心理学家将美国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类型。我国学者有两种表述,一种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和分歧型;另一种则为权威型、民主型与放纵型[3] 杨俊生,肖海雁,2008
3]。本研究将分析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
(四)教养方式与羞耻感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 是教养观念与教养行为的综合表现, 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活动过程, 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这个定义可以分析出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教养态度, 二是教养行为。其中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 或倾向) ; 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导或训练子女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3]。
羞耻的易感素质是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消极自我评价和内向、神经质的人格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见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体的羞耻感水平高低[4] 李波,马长燕,2004
4]。许多研究都已证明父母养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 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赵耕源, 张晋碚, 张亚哲等,1992
5]。父母养育方式的诸多方面对个体的羞耻倾向有影响。父母过多的拒绝与否认意味着对子女个人能力的否定和道德能力的怀疑, 意味着失去父母的爱与尊重, 以及亲密关系的疏远, 这些正是个体产生羞耻感的重要来源。同时,子女会对父母的这种反应感到气愤、厌恶。这些负性情绪与羞耻被同时体验, 更加放大了个体的痛苦, 使羞耻感在个体心理上留下更深的印迹。父母的过度保护、干涉则削弱了子女独立及权利意识的发展, 使其倾向于退缩, 羞于与外界接触。一旦面对社会, 无法应付, 他们会因自己的无能而倍感羞耻、自卑、无助, 对自我否认, 他们因而也更易感到羞耻[6] 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2001
6]。
三、 评述总结
近几年越来越对的研究针对大学生羞耻感展开,内容及范围也越来越丰富。对羞耻感的研究只要集中于羞耻感的特点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差异性。最多的还是探究羞耻感与各心理机制的关系,例如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成就动机、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与羞耻感的关联性。
众多研究都是基于严谨的实验和严格的调查得到的真实数据而得出结论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从而完成研究的全部流程得出结论,体现了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指向大学生羞耻感与各心理机制的关系,同时也帮助了大学生及社会各界了解现状,深入思考,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大学开展耻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很少有研究直接指定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所以本研究想要针对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来探讨这个问题。本研究准备先通过在嘉兴学院内分发50分问卷,问卷由专业的羞耻感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组成,本研究可以问卷中得到属于嘉兴学院大学生的具体的数据资料。整理数据资料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统计以及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统计数据,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从而帮助嘉兴学院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羞耻感水平,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自我和自我调适教育,从而促进保持心理健康。
主要参考文献
[1]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P73-75
[2]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羞耻感与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P147-149
[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P225-227
[4] 钱铭怡, 肖广兰.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12(6):P553-555
[5]宋灿,熊立娟.大学生羞耻感特点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12(教学研究)
[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17-221
[7]金慧.试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理论依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P158-160
[8]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7):P31-35
[9]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6)
[10]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19):P304-306
[11]陈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0,2(下):P215-216
[12]金明琦,刘新民.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的编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5):P397-399
[13]杨俊生,肖海雁.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调查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4(22):P89-91
[14] 赵耕源,张晋碚,张亚哲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的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2,13(4):P68
展开阅读全文